一个站在风口上的行业,难免会产生泡沫。在任何创新行业,泡沫都不可避免,但泡沫也不可怕,关键是在泡沫过后,要能够留下点东西。当年的纳斯达克泡沫,为大家留下了互联网,至今深深影响着世界。而荷兰的郁金香泡沫和英国的南海泡沫,留给人们的只有对人性贪婪的深刻认识,以及聪明人牛顿投资亏损后的哀叹。创新创业是个潮流,“互联网+”站在风口,P2P平台和二者都有密切的关联,还头顶着“普惠金融”的高帽子,自然会吸引大批资本的眼球,受到投资人的青睐。这个行业有没有泡沫,识者自有公论,作为单个的业者来说,掌控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方向,但可以做到一点:在融资的数额上,不妨有一说一,不要主动吹泡沫。
当下,各类P2P平台“花枝招展”轮番登场,各个自称身价不菲。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动辄“价值连城”,进入大众视野无不是颠覆者的姿态。创业型企业获得成功,从来不是靠高得吓人的融资和涨到天上的估值,而是要凭借真正过硬的技术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靠打中消费者痛点的产品,融资额和估值只是这些创新的收获之一。融了多少资,不妨大大方方地说出来,数额大的会赢得掌声,数额小的也能收获祝福,完全没有必要扭扭捏捏。
每一个人的创业梦想都值得尊敬,可是融资事关P2P平台的信用,估值也是个技术活儿,但这个问题和其他的买卖一样,最好保持老实本分,起码要保证数据的前后一致性。在披露融资信息时,涉及融资前的估值等问题时,要与此前披露的信息保持一致。如果数据前后不一,估值一日三跳,恐怕不能简单地用“风口”来解释。
P2P与媒体公开叫板 平台融资额不妨有一说一媒体自然要有小心求证、谨慎发声的操守,企业同样要有诚信开店、老实经营的必要。事实上,有关创业型企业虚报融资额的传闻确实由来已久。其中受到较多质疑的一类企业,正是雨后春笋般涌现的P2P平台。有报道指出,虚报融资额已经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创业者与投资人也似乎达成了“默契”,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一些无良平台花样百出,或是将融资金额翻倍报出,或是采用比较模糊的报数方法,或是虚构并购提升平台估值,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昨日,某P2P平台公关与一家媒体的冲突引发不少关注。该媒体在一篇P2P平台融资的新闻报道中,指出该P2P平台融资金额存在虚夸成分,有的真实融资数额只是披露数额的零头。稿件使用了“知情人士”等不具名消息来源,身为前资深媒体人的该P2P平台公关人员公开质疑:为什么这家媒体的报道会有“免于求证的自由”?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