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行业从引进中国开始,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野蛮生长”,增长的不仅仅只是数量,覆盖的业务范围也在迅速的扩张,贷款从几万到上亿元都做,从理财产品到股票配资也做。什么都做的P2P一时间变成了很多传统经融机构眼里的威胁。然而经历了几年的发展,经历了跑路、倒闭的风波,越来越多的P2P平台开始看清楚自己的定位:一个中国经济的助力者而非颠覆者。明确了自己定位,便要开始做自己的市场细化,做垂直,寻找属于P2P的蓝海。潜力巨大的2B与2C市场2B市场的主要组成是企业,按照融资金额来简单划分可以分为:1亿、1000万、100万、10万、1万五个数量级目标客户。从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分割来看,1亿以及1千万级别的客户主要由银行进行服务。100万左右的市场服务趋向于多元化,银行、小贷公司、P2P平台都会提供相应的服务。其中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在这部分客户中将最优质的部分拿走,其他非银行类机构只能在次级客户中进行选择。传统金融机构的空白区域在10万以及以下的融资企业。做一个简单的推算,如果融资1亿的企业在全国有1万家,1000万融资的企业有10万家,100万级别的有100万家,那么10万元以及以下融资的用户数量将会是1000万家。现实情况是目前中国工商登记的企业有5000万左右,于是10万元以及以下的融资市场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面对如此巨大的市场,服务其中的机构却是十分有限。这一部分市场的金融机构参与者主要是台州银行、泰隆银行、包商银行,其目标客户的单笔借款金额在50万左右,非金融机构则包括中安信业、人人聚财等,单笔借款额在6万左右。2C市场的主体为消费者,这一部分借款人的需求多为场景化的消费金融。银行在服务C端市场的产品主要有三种:房产按揭贷款、车辆按揭贷款、信用卡分期。银行提供这三种服务是有其内在商业逻辑的。首先,这些产品的受众面广,其次场景化强,风险可控,最后获客成本低。从银行提供的三种产品不难发现2C市场的核心需求可以获得相对充分的满足,所以目前致力于该领域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主要将目光放在固定用户群或者固定渠道上面。互联网金融机构服务向其用户提供的产品一般不具备银行产品的三大特征,例如学生贷等具有特性化的产品。简单总结2B与2C市场的特点便是:2B是高频交易,2C是低频交易;2B可以多次服务变现,2C则多为一锤子买卖;2B的需求主要在融资,2C则是在理财;2B的用户基数较少,2C的用户基数很大。再谈风控风控是一个不论何时谈起都不会过时也至关重要的话题。2B与2C产品在风控模式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体现在2B用户主要考察的是经营风险而2C则更加关注欺诈风险。以互联网金融所服务的10万级别的用户为例,虽然从借款规模和方式上看,这一部分用户的借款与个人借贷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其核心依旧是2B业务,还款的主要依靠是经营利润与现金流。目前服务这部分市场的机构主要采取德国IPC小额信贷技术。这种风控模式主要应用于借款人信息严重缺失或不对称的情况。通过线上交叉检验的方式来验证借款人的还款能力,通过线下的面审以及上门考察的方式来检验客户的还款意愿,避免欺诈。IPC技术的优势体现于风控管理更加到位,然而一位合格的IPC信贷技术员的培养一般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这就导致了采用这种模式的机构其扩张速度都相对较慢。2C用户的风控核心是反欺诈以及还款能力。鉴于2C借款人的还款来源主要为工资收入,所以并不需要上门考察。一般采取的方式为通过门店收集客户资料,将资料传递到总部后进行集中审批。在2C贷款风险中欺诈是一个重要问题。以陆金所为例,其微带业务坏账中有40%是欺诈风险。在还款能力审批中,目前的服务机构都期望通过大数据的积累,模型的优化来降低风险。但在实际操作中,因为下线客户资源有限竞争激烈,基本上借款人都存在多头负债的问题,风险评估的模型与体系的准确度下降的很快。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