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兴资本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经理侯晓朦看来,消费金融业务连接海量个人客户和批量资金,考验对于特定客群的触达能力、风控能力、精细化运营能力和资金投放效率。未来拥有客户、运营、风控等综合优势的创业公司有望胜出。
P2P,P2P行业人才暗战升级 消费金融类缺口大江瀚分析认为,消费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消费场景多样化,虽然在整体的大局领域,互联网公司比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更有优势,但是在细分领域,大公司的精力并不十分充足,不可能覆盖所有的细分市场领域,但对于传统的消费金融公司完全可以在长尾市场上寻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
而竞争升级中所产生的风险依旧值得警惕。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如何在监管与发展中寻求平衡可能是未来消费金融企业要面对的另一问题。例如个人贷款和校园贷款,如何警惕前者“变身”成首付贷打政策擦边球、如何把后者的用户边界界定好,控制起道德风险,都需行业重点把握。
但对于以金融为根本属性的行业,核心仍旧是风控。面对征信数据不足及多头授信的现状,与知名大数据公司和征信机构合作、通过人工授信与大数据模型结合的复合式审批成为行业惯例。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60%是依赖大数据模型做自动审批,40%是人工干预,但人工比例也将随着技术演进而逐步降低。
而另一家不依托于任何电商平台的马上消费金融则强调“连接能力”,马上消费金融公关总监宋铮则向记者透露,细分场景的连接能力是公司关注的核心,今年将重点在旅游、装修、教育这三大领域发力。
一些企业显然已经意识到竞争加剧之下的创新必要性。捷信方面就告诉记者,消费金融未来发展趋势中首当其冲的是“互联网+”,融合线上服务也将是未来几年的重要课题,目前捷信成立深圳研发中心将通过继续深耕驻店式消费贷款,从线上线下多渠道输出服务。
P2P行业人才暗战升级 消费金融类缺口大对于以场景为核心的消费金融行业,找准场景甚至比融到资更重要。“像捷信、达飞这样的集中于3C电子产品消费领域的消费金融公司现在电子产品这个领域已经呈现出红海竞争的态势,如何找到差异化竞争优势,避免恶性价格战是大部分垂直领域消费金融公司的关键难题。”江瀚表示。
在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看来,争人才、争牌照、争场景、争资产可能成为消费金融领域下一阶段面临的主要现状。而随着BATJ等寡头级别的互联网企业进入,拥有支付入口优势的巨头可能将改写传统消费金融公司的版图。
随着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的放开,银行、电商、第三方支付和P2P等各类机构纷纷加入了分食蛋糕的阵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公司共计15家。光大银行、蚂蚁金服、京东、宜信、拉卡拉、万达等多家企业均在积极申请消费金融牌照,这其中多数已经开展了相关业务。有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消费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了15家持牌企业与银行类、电商类、P2P类企业角逐的局面。
央行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额接近300万亿元,市场容量预估未来5年将以每年20%以上的增速扩张。而政策上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的明确表态之后,近期央行、银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
人才之争掀动的只是消费金融暗战升级的冰山一角。
P2P,P2P行业人才暗战升级 消费金融类缺口大业务以人为本 有人才有一切
不过在一些从业者看来,人才缺口问题可以在行业发展过程中消化。美利金融CEO刘雁南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每个新兴行业在开始之初都会面临人才紧缺的问题,没有人生来就是跨界人才。除了人才自身是否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外,还要看公司是否给予培训和机会。
事实上,消费金融领域的人才缺口具有复杂的行业关联。作为金融业“黄埔军校”的商业银行,其根深蒂固的业务模式,促使了这一情况的放大。在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江瀚看来,消费金融一直以来作为商业银行的中间零售业务,由于其占比较低,得不到重视,从而导致相关人才培养机制并不健全,“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人才都会选择去对公业务而不是留在消费金融领域”。此外,消费金融作为一种较新的金融模式,其涉及的垂直场景与环节较多,过于细分的场景导致对于人才的专业局限度较大,出现一定程度摩擦性不匹配现象也较为常见。
而据全球知名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2016年互联网金融人才吸引力指数持续走高,人才吸引力位居榜首,多个行业都是人才净流入状况。未来数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缺口将高达300多万。
捷信不断加码投资的背后是中国消费金融市场的“爆发”。有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3%。来自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预计,2019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41.1万亿元,是2010年的5倍以上。快速发展之下,人才缺口可能是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P2P行业人才暗战升级 消费金融类缺口大记者注意到,作为首批试点的行业先行者,近年来捷信在中国市场的投入一直持续扩大。捷信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依西·施梅兹在不久前的一次公开场合就透露:“未来两年将在中国市场追加投资,累计投资额将达到60亿元。”而有资料显示,目前捷信在中国的投资已经超过37亿元。
而在捷信看来,此次人员流动属于正常范畴,也没有对业务产生不良影响。最新销售数据显示,清明假期前及假期期间,捷信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在完成销售目标的基础上,并以超过目标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在一位接近捷信的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正处于对消费金融大力支持发展的阶段,整个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优秀人才的流动有助于为行业补充新鲜血液,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
记者查询公开信息发现,以去年刚刚成立、已经在行业中崭露头角的马上金融消费公司为例,其现任两位重要核心高管均具有捷信从业背景:首席财务及运营官(CFO)郭剑霓,曾是捷信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兼首席财务官;首席风控官Tomas,曾任捷信中国区首席风险官兼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总经理。
事实上,作为中国首批获得消费金融牌照的试点公司之一,较早起步的捷信在中国市场一直扮演着经验与人才的“输出者”角色。
P2P,P2P行业人才暗战升级 消费金融类缺口大与此同时,消费金融领域的人才缺口和不断升级的行业竞争正在加剧。
针对近期有消息称中层集中跳槽一事,公司方面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此次仅为行业内正常的人员流动,今年的情况与往年类似,并无明显区别。同时,正常的架构调整和人员流动将为企业和行业带来全新的人才、专业知识和多元化的视角。
对于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捷信是毋庸置疑的“先行者”。2010年,中东欧地区最大的国际投资集团PPF注资在中国成立捷信消费金融(中国)有限公司,其也与北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共同被银监会批准为首批消费金融试点。
人才的“黄埔军校”也不好过
消费信贷P2P人才求职
P2P行业人才暗战升级 消费金融类缺口大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市场的扩容,人才、用户、场景之争斗会成为行业普遍现象,而在暗战升级的背景下,如何抓准细分领域,在长尾市场上寻找到自己的竞争优势成为关键,而拥有客户、运营、风控等综合优势的公司有望胜出。消费金融市场与网络借贷相结合后,迸发出了更大的活力,这个新型的行业似乎正经历着人才争夺战大战。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扩张不断释放出机会,同时也衍生出新的挑战。这一迎风疾行的新兴领域正在面临从市场到人才的全面角力。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