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大公P2P网贷黑名单,在整个行业内炸开了锅。名单因出现了多处错误,遭受到行业内质疑,甚至被怀疑炒作,后来还传出其以名单威胁平台给钱,引起了风波。据悉,国内P2P评级市场十分混乱,整个行业至少有10家评级机构,除了大公和中国社科院以外,都是来自民间,没有评级资质,而且评级机构的生存模式也十分的颇受争议。
在P2P评级领域,大公信用只是后来者。随着行业的发展,目前已有至少10家P2P评级机构。除了个别“国家队”之外,绝大多数评级机构都是来自民间。多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缺乏评级信息获取渠道,一些评级机构不对行业和平台进行深入调查,仅通过搜集公开信息、平台报送数据,就能进行评级。而这些数据可能不尽真实,导致评级结果缺乏可信度。
“像坏账率、利润、产品这些,都是平台的命根子,如果全拿出来就露馅了,而且评级本身就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有些机构难以面面俱到。”某业内人士称,除了这些客观因素,一些评级机构在评级方法、态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行业不规范,P2P行业目前也缺乏可通用的评级标准。
在业内人士看来,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评级的商业模式。在行业信用极为薄弱的背景下,若由平台承担评级费用,恐将进一步降低评级的可信度。而这也导致P2P评级的商业模式难以建立,悲观者甚至预期,P2P评级未来5年都难以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
P2P评级之乱
大公信用针对P2P平台的评级报告显示,共有266个P2P平台列入“黑名单”,676个平台列入“预警名单”,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地被列入“黑名单”的平台占比均超过10%,而广东、浙江、山东、上海等地进入预警名单的平台,占比分别达到19.62%、13.37%、12.06%和8.58%。
上述评级结果发布后,立即引起行业哗然。按被评级的平台数量计算,接近六成的P2P平台被大公信用判处“有罪”。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份评级名单在评级标准、方法、可信度等方面均存在疑问。
“评级机构是行业生态重要组成部分,也需要通过第三方评级,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但大公信用的这个评级结果,显然失之于草率。”业内人士对记者说,评级本身是一件颇为复杂的事情,而大公信用可能缺乏对行业的深入了解。仅就被评级的数量而言,短时间内就无法深入掌握。
实际上,P2P评级已非新鲜事。随着行业发展,对平台进行评级早已随之出现,介入的中介机构也越来越多。某平台CEO介绍,迄今为止,正式开展P2P评级的机构数量可能已经超过10家,其中既有中国社科院等“国家队”,也有民间行业中介,甚至连一些个人也参与其中。
“评级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平台的业务和运营综合考察,得出的结论才有可信度,实际上一些评级机构根本做不到这一点。”他说,一些评级机构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各种公开信息和P2P平台自行报送,并未进行核实、实地调查,评级结果也缺乏可信度和公信力。
而通过上述方式得到的数据并不可靠。由于行业不规范,目前绝大多数平台并未公开运营数据,获取真实数据极为困难。公开信息和平台自行报送的数据,往往并不可靠,可能存在夸大、隐瞒问题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利用未经核实的数据评级,得出的结论可能也会有问题。
大公信用的评级,恰恰存在这些问题。根据其评级结果,部分已经跑路的平台仍出现在预警名单中。如深圳的中汇在线被列入预警名单中,而早在去年12月,中汇在线就已出现兑付问题。此外,其名单中的部分平台所属地区也存在误差,如拍拍贷被划入陕西。
此外,由于缺乏统一规则,评级机构采用的评级标准、方法、对象也不尽一致。目前,常见的标准主要包括资本实力、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平台活跃度、品牌影响力、平台体验、平台透明度等指标。
“有些评级机构还比较靠谱,除了深入调查,还会通过座谈会的方式向其他平台了解。”某P2P平台CEO称,有些机构的评级只面向单一维度,方法、标准均不完善,结论也有失偏颇,有些则套用债券市场的评级标准,与P2P行业实际情况存在出入。
对投资人来说,现有评级模式最大的问题在于道德风险。洪自华认为,评级的目的是为了增信,但在缺乏透明度和监督的情况下,有些平台出于种种目的,存在和评级机构串谋,提高其评级等级的目的。而很多投资者缺乏信息获取渠道,上述情况很容易对投资者利益造成损害。
评级标准之难
与P2P行业一样,现有为数不少的评级机构中,除了中国社科院和大公信用,基本上都是民间机构,几乎没有一家拥有评级资质。
在此背景下,大公信用上述评级结果公布后,立即有专家撰文对其进行质疑,认为该公司作为大公国际子公司,并不具备P2P评级资质。在普遍并非持牌机构的情况下,这也是P2P评级机构共同面临的难题。
“由谁来评不是问题,现在连行业都没有监管,要求评级机构持牌经营,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让那些持牌的机构来评,也未必能做到公正客观。”P2P资深人士说,P2P本身就是市场化行业,评级机构也应完全交给市场选择,而非通过行政手段强行制定。
“市场最有力量,经过市场大浪淘沙之后,肯定会产生一批行业认可的机构。”某平台董事长亦称,在此过程中,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做的是帮助其中优秀的机构获得资质,同时打击和平台串谋损害投资者利益的机构。
在业内人士看来,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和标准,才是P2P评级规范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通行的评级方法和标准主要有两种:
一是面向单一产品,一是面向平台的整体评级。
他认为,无论是产品本身,还是面向平台整体,评级都非常必要。但由于平台和产品捆绑,且要承担风险,为资金安全兜底,因此对平台资金实力、风控、运营规范性等进行评估,更能真实反映平台风险。
要实现对平台整体评价,就必须对每类产品风险、信息可信度、运营模式等进行分类评估,进而考察平台实力、整体控制有效性等进行评价,才能得出更为真实的评级结果。只从大的方面评级,可能会忽略隐藏在产品中的一些因素,导致细节引发整体风险。
出于不同考虑,各家评级机构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中国社科院的评级系统资本实力、盈利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平台活跃度、品牌影响力、平台透明度等指标。
“P2P评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数据获取,很多平台的坏账率都不公布,也没办法强制披露,所以我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只基于信息可获取、可量化两个标准评出平台发展指数,而不是安全性。在数据缺失的前提下,评价平台安全性太困难了。”某P2P从业者对记者说。
商业模式之殇
对于P2P评级机构来说,其公信力取决于评级结果能否为市场接受。而其中的关键,则在于其利润来源和商业模式的建立。
“评级机构也要生存,但由谁付钱是个很大的问题。”业内人士说,按照国外和债券市场的经验,评级应由被评价主体付费,但在当前的行业环境下,这种模式很容易产生道德风险,存在平台和评级机构串谋、提供虚假评级结果的可能。而投资者信息获取渠道、风险识别能力相对较差,“问题”评级自然对其产生不利影响。
由于行业不规范,很多平台或多或少存在问题,因为害怕问题暴露,真正愿意主动评级的平台很少,评级机构“求着平台评级”,才有虚假、失实评级结果出现的土壤。但随着行业逐渐规范,主动申请评级的机构会越来越多,只要费用公开透明,并形成相对规范的标准,即可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平台付费,很难保证评级结果的公正客观,谁都希望自己的评级高一些,”业内人士建议,由投资人付费购买评级报告,才能保证评级机构真正对评级结果负责。而且随着市场发展,评级可能会衍生出其他商业机会和利润来源,从而实现评级免费。
但是现在市场基本上是以小额投资者为主,所以评级机构要在他们身上赚钱存在着困难。只能向一些大户或者是有特别需求的投资人专门提供一些服务,赚取利润。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