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关于“保本”还有“高收益”
互联网和第三方理财中,很多机构打出15%以上的收益率真是引爆眼球,销售更是天花乱坠,号称有股权债权抵押,没有风险。其实大部分P2P网贷类的中介理财就是连接借款人和贷款人,并向借款方收取佣金,贷款人需要承担借款方到期不能兑付风险。
投资者激动之余冷静考虑一下,银行利率现在是在降息通道,如果能以合理的水平向银行借到钱,何必要给你15%甚至更多,还没算上给平台方的手续费和佣金,加起来随时超过20%。有什么类型的企业和个人一年能赚那么高比例收入,真有这么好的营收水平,银行早排队低息借给Ta了,还轮得到你?在业内常见的P2P和集资类产品通常是融资方债权或股权质押,到期是否能兑现取决于偿还能力,如果还不出,你运气好的排在拖欠员工工资三金后排队讨债,拿回部分本金,运气不好拿着一文不值得股权默默流泪。
二. 关于理财产品的“随时转让变现”
坏账跑路的事情时有耳闻,有些聪明的平台知道保本高收益有点难忽悠到精明的投资者,打出可随时转让债权、灵活变现的旗号。并且标榜”时间的错配,资金的马拉松,灵活强大的资金管理“以便消除用户顾虑。有些自认精明的投资者觉得这样到期兑付风险就可以规避了,只要自己在到期前拿回“本金+收益”就好了,把可能的坏账扔给下家。
刚开始大家都好欢乐,转让人还可提高价钱转让,因为有傻瓜觉得加了手续费也还是可以继续赚到高息,还愿意补贴手续费接盘。其实在资金的马拉松中,转让理财产品就如同传递赛跑的接力棒,一定要有接棒的人,资金的流转才能继续进行。挂盘转让没有人接手就只能持有到期,等于拿了最后一棒要一直跑到终点,然后每天提心吊胆祈求到期拿回朝思暮想的本金和期待中的高收益,坏账的机会千万不要掉在自己身上。
三. 关于“有银行托管”和“本金安全”
好多理财公司号称资金是某知名大银行托管的,挂一个大大的银行LOGO在网站和销售材料里,投资者顿时觉得好安全,本金和收益似乎也都安全了。这又是一个大问号了。其实银行托管有好多业务,包括资金清算,管理资金流向从出资人到借款人,其实只是帮助避免或降低平台方挪用资金的风险,但这和你的本金安全没有半点关系!因为只保证资金确实投到了理财合约里面或借款合同约定的借款人账户,到期银行负责资金清算,但是能不能到期兑付不是托管银行的责任,银行也没有义务追偿。
有些P2P的合同是银行委托贷款合同,除了甲方乙方外,还有银行是丙方,所以不怕,亏了银行也得赔,对不起,你又错了!银行委托贷款,银行只抽取中间手续费用,负责双方资金清算,不承担任何风险。
四. “第三方担保”真的能担保?
一些小型P2P网贷公司宣传时为了强调其安全性,会说有“第三方公司担保”,而且这些第三方的LOGO亮出来似乎确实增加了不少可信度。但实际也只是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时候有第三方担保公司可以负担一些,负担多少不会让你知道,而且,担保公司其实没多少钱。真出问题,就很难说。
越是主打高收益的平台,越会说有“第三方担保”让人相信,但内情可能是,第三方是否全额担保不知道,是否有能力全额担保更不知道。
五. 关于“历史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是两码事
一些投资者在收回本息的时候发现,跟之前购买时候的预期的利息并不一样,甚至差出很多。通常理财产品在产品说明书或合约中,都会标明历史收益率或最高历史收益率。产品的历史收益率主要与产品设计和资金投向有关,而实际收益率可能低于预期甚至本金亏损。理财产品的购买合约中对此可能会有说明,但在销售过程或网络购买时避重就轻,不特别标注,不提示风险。目前对三方理财或P2P也缺乏相应监管。
理财销售中常用的宣传“圈套”:
1. “等额本金的历史年化收益率”不是你想的收益率
贷款买过房子的人都知道虽然借的年利率不高,但每月还的加起来好像远高于这个利息,因为其实是计复利的。“等额本金历史年化收益率”正好相反,号称的历史年化利率其实是缩水的。
请看举例:一次性还本付息顾名思义就是投资期到了一次性归还本金、支付收益利息;“等额本金”就是在投资期每月返还。比如:同样的投资金额8.4万元,期限12个月,利率7.84%,12个月一次性还本付息,则第十二个月月末累计本金利息合计90585元,利息收入6585.6元;而12个月等额本金为例,则每月返还7300元(即:第一个月本金还有76700,第二月理财本金还有69肆零零……用于理财的本金越来越少了),到第十二个月累计本金和利息合计87600,利息收入只有3600元。两种不同模式下,利息差别高达1.83倍。
2. “周期短、收益率高”产品的募集期圈套
经常会出现的某些理财网站短期产品收益率爆高,例如30天短期产品收益率比同类型的理财产品高出好多,吸引用户购买,但仔细一看,募集期5天,到期后要5到7个工作日到账,看清楚,是工作日还要扣掉国定和非工作日,这些日子可都是不计息的,实际30天的历史年化收益有可能被摊到了40几天。
“历史年化收益率”和“七日历史年化收益”。很多人看到高收益就瞎激动,却根本不知道这叫历史年化收益率,这个收益率在实际中是会变的。在基金上来说则是七日历史年化收益率,这个率有的时候也很高,但是我们看到的数字是过去七天的历史年化收益,是已经发生的,未来怎样未见可知。投资者对这些收益率概念不了解,售卖中容易被高额的历史年化收益吸引。不错,8%、11%这些数字都很诱人,但实际上你拿到手的有那么多吗?这可真不一定。
看了业内人士挖的这些猛料,是不是觉得有些汗颜,自己对互联网理财竟是那么小白,没关系,把本文收藏,买互联网理财产品时,拿出来经常复习一下这些生僻的名字,相信对提高投资收益、防范不必要的投资风险大有助益!
连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今年两会参加人大记者会也谈到互联网金融,现在互联网金融中一部分比如支付业务属于银行信用,但是像P2P这类模式,并没有正式执照,仍属于民间金融。真正出现机构跑路,承担损失的还是金融消费者。
所以我们必须打起十二分精神注意这些常见的“陷阱”和“圈套”!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还需投资者自己练就一双说眼金睛。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