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姜建清:互联网金融催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银行能够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具备金融特许政策优势,拥有特许的金融牌照,银行的天职就是发挥好中介转化的职能,当然同时也要付出很高监管成本。第二是具备开展大额、大规模融资业务的有利条件。第三个是具备打通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中介服务的有利条件。任何商业活动都源于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中,资金从银行体系出发,经过周转又回到银行体系,本质上银行是应该能够掌握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我们提出了五个“I”: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整合创新、智慧管理、价值创造。信息化变革不仅是对信息化的投资,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信息化时代思维、理念、智慧和能力,因时而变、因需而变。谢谢大家。

在理念上,要颠覆银行的传统观念和经验模式,建立分析数据的习惯,重视大数据开发利用,提升全行的数据质量和管理。在战略上,坚持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信息流为导向,资金流为主线,物流为基础,以网络化移动银行为方向,重构移动银行的体系,以虚拟化、便捷化、客户自定义为方向,调整业务体系。谁能够通过信息化银行建设真正使银行业出现竞争力差距,谁就能在银行信息化建设中占据主导地位,谁就能够在未来发展中保持战略优势。

姜建清:互联网金融催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不是简单的信息升级和应用拓展,而是通过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把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赖”转化。

过去银行信息化的道路现在已经接近尾声,必将加速进入信息化银行建设阶段。信息化银行的建设包括互联网、大数据在内的信息科技以及金融模式的高度融合,再造银行核心竞争力。

从银行信息化到信息化银行

所谓大数据分析,是寻找企业和个人全面的、完整的、动态的、历史的和实时的这些数据。银行有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强大的系统,但是各种系统之间的整合不够。所以如果银行不知道怎么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挖掘信息,也会患上“贫血症”。未来的银行不止是数据大行,更要是数据分析、数据解决的银行,在数据中获得洞察力,摄取价值,赢得明天。

目前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在融资领域的竞争还不激烈,因为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从互联网企业来看,银行在这一端的风险是什么呢?那就是银行跟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要把互联网金融这一端的经验和银行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把我们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

P2P,姜建清:互联网金融催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互联网企业怎样用大数据技术作为开展营销和风险控制的主要依据

线上线下的渠道和移动支付的变化也非常之大。工商银行现在有1.7万家分支机构、9万多台ATM机、100多万台POS机,这些都是实体的渠道,。但现在离岸业务已经快速替代了渠道业务,已有超过1/3左右的工行客户依赖互联网办理业务。在这方面中国甚至超过了美国。另外,移动支付迅速代替了PC,手机网民比例达到了78.5%,超过了PC网民的69.5%。现在银行还未能及时把手机端作为单独终端来建设,安全认证方法也需要在安全和便捷方面做完善。现在大家都抓紧推进移动的渠道建设,包括线上的入口布局和流量的争夺,线下的跑马圈地和增点扩面。

还有快捷支付问题。它有着交易便捷、价格低廉、场景体验等诸多优势,但在安全认证方面采取的是弱认证的办法。当客户损失金额小的时候,风险还是可控的,但当金额比较大的时候,后果就比较严重。总体来看,资金小额化、单笔金额较小的可以弱认证,其它则要兼顾安全和效率,所以有个5000元限制。有些人认为这是为了限制互联网企业发展,但其实监管机构考虑的是金融体系的整体安全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也是全世界的惯例。

另一个很多学者在讨论的问题是支付账户和存款账户的混淆,进而形成金融机构边界的模糊。客户将资金放在银行,意味着对银行体系的信赖和托付。现在中国第三方支付,或者一些网络企业自身也构建了虚拟账户体系,事实上形成了支付性的存款账户,但账户的法律属性确实不太清晰(比如说没有有效的实名身份认证),这些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无法在法律上有效认定其权利所有人,缺乏对账户以及账户内资金的转让储蓄方式,对账户自身的利息也没有规定,吸收了存款、办理了结算业务,却没有交存准备金、流动性管理等问题。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包括监管政策、货币政策、宏观金融政策等方面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都需要从学术理论及实践上进行深入研究,扬利去弊。

2013年,商业银行支付金额1075万亿、257亿笔,而第三方支付金额虽然不大,是9.2万亿,但笔数是167亿笔。尤其在跨行支付方面:因为商业银行受阻于银行不能跨行清算、不能直连,所以在跨行支付方面,商业银行支付笔数远远落后于第三方支付。但为什么在西方,这种支付机构却不是太多?因为监管非常严格,合规成本非常高,所以使多数企业不敢进入,所以这些确实在国际国内表现出了很多差异。

姜建清:互联网金融催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目前中国已经有250家第三方支付的企业获得了支付业务的许可证,排名前几的,业务笔数、金额、用户数都是全球领先,从事的业务范围包括投资理财、小额信贷等等,覆盖了承贷汇传统业务领域,触角也伸向了基金、保险等金融衍生产品,覆盖范围是全世界最广的,这确实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比较大的压力,因为这些支付机构借助相对宽松的经营监管环境,利用比较低价的策略,和多家银行系统直连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快了对商业银行的支付去中介化的趋势。

工行日均的电子银行交易额超过1万亿,但互联网企业是从另一端发力,借助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优势,掌握了客户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而延伸到客户的支付融资等金融领域,并从简单的支付渗透到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保险、证券、代销等银行的基础业务。但是两者在金融领域相遇了,殊途同归,在转型方面出现了战略重叠,从合作者成为了竞合者。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殊途同归、战略重叠

互联网下金融形态的消费者,较大程度地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所以传统的银行和客户的关系正在被破坏,加上银行自身的一些特点,比如支付中介、融资中介的整合不够,而且在有些方面还对自己过去发展的成就形成了一种路径的依赖,所以必须要根据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变化积极融入,创新求变。

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定义为通过互联网来办理金融业务,它的金融服务具有尊重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开放平台和快速交互等特点,所以互联网金融公司这些年在快速发展,努力争取小客户的亲睐。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方案和营销策略确实赚了眼球,但是否能够稳固客户基础?恐怕还待检验。银行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成就,但也受到了深刻的挑战,它是对商业银行固有的观念文化经营模式形成的颠覆。

P2P,姜建清:互联网金融催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商业模式和消费者选择

商业银行目前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目前对金融业最大的挑战是对金融职能的挑战。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一些企业迅速向金融领域渗透融合,催生了“互联网金融”。它打破了银行传统的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出现了商业银行去中介功能的新环境和新格局。

互联网金融催生商业银行转型发展

“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是一种时代的变化,是我们必须要迎接的一场挑战,在这个挑战面前,大家是共赢的”。

近日,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先生在20周年校庆系列高端演讲“大师课堂”上深度剖析互联网金融与信息化银行。小编精选大师观点与您分享: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