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像林秀如和彭玉英这两个全域成都范围内的农村和城镇普通家庭,可以在成都范围内所有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刷卡看病买药,费用实时结算;自由选择全市任一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刷卡就医、门诊费用即时报销。
保险,成都:医保成把“伞”,为病患家庭撑起“天”狄进介绍,尽管成都市以7种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医保制度城乡全覆盖,但由于这7种制度以人员身份设计,且市县不一,医疗保险的条块分割、政策碎片化矛盾仍然存在。为消除制度“碎片”,成都将7项医疗保险及管理体制分别进行整合,同时统一全市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缴费标准、待遇水平,以及异地就医与门诊特殊疾病管理、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医保基金管理等规定,区(市)县不再另行制定政策,全面实现全市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
“以前到华西医院看病,都要先借钱垫起,报销了再还。每次去看病都要带几千元。2010年后,基本上不再借钱垫资看病,每回去带几百元就够了。”林秀如说。
2010年,成都医保实现市级统筹后,医院起付费降低,参保患者报销比例提升,再加上大病补充保险,患者的个人支付费明显下降。同一年,陈文均看门诊总共花去42456.22元,报销了41314.元,总报销比例达97.31%。
打了十几年交道,鲁力对陈文均看病报销情况十分清楚:以前他每次看病,林秀如都要借钱垫付,报销比例不高。2006年至2007年,陈文均住院9个月,共花费14.1万元。当时县社保局按最高标准,报销了4万多元。但仍有10余万元需自己承担。
双流县医保局副局长鲁力对林秀如印象深刻:“早些年,林秀如3个月就要来医保局报销一次,每一次都是哭着来的。”
成都:医保成把“伞”,为病患家庭撑起“天”报销比例提高不再借钱看病
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让彭玉英一家的生活同样受益。彭玉英的女儿严小梅感受深刻:“2011年,我女儿生病住了三次院,花了1万多元,自己掏了4000多元,其余的都是医保报销。有一次我妈被狗咬伤了,住院花了2000多元,医保报销后我们自己出了700多元。”严小梅说,从来没有想到过农民看病也可以报销。“构建城乡一体化医保体系,打破并彻底改变城乡分割,首先是弥补制度缺失。”成都市医保局副局长狄进介绍,从2001年到2007年,成都市先后针对不同人群,建立了7种医疗保障制度,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农民工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失地农民社会保险制度、少儿住院医疗互助金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从制度上实现了医疗保险对城乡居民的全覆盖。
如今,陈文均每年的治疗费用通过医保报销,加上补充保险、大病互助险等,报销比例已达95%。2010年到2012年,陈林门诊总费用36908.06元,报销了26950.91元,平均报销比例73%。
但在林秀如看来,自己的家庭又是幸运的。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医保体系中,如一把保护伞,为这个家庭撑起一片晴空:2002年,病中的陈文均参加了成都市城镇职工医疗保险。2008年,患病前的儿子陈林参加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保险,成都:医保成把“伞”,为病患家庭撑起“天”在旁人看来,林秀如的家庭很不幸:1996年后,丈夫陈文均相继被查出患再生障碍性贫血、股骨头坏死。2009年,儿子陈林又被查出患有精神分裂症。当时,夫妻俩每月退休工资加起来才1000多元,这点钱仅是父子俩看病都不够。
6月20日一大早,58岁的林秀如就搀扶着丈夫、儿子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病患家庭不再困难
医保全覆盖
自2003年至今,成都将社保制度向农村延伸拓展,有效解决了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的养老和医疗保险,真正实现了全域成都城乡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近日,记者走访成都温江、新津、双流等地,了解成都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医保体系建设中的诸多探索与尝试。
成都:医保成把“伞”,为病患家庭撑起“天”近日,家住成都温江的彭玉英和家住双流的林秀如一家,分别走进了温江区天府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彭玉英是到天府街道主区卫生服务中心给受伤的腿换药,林秀如则是带着身患重病的丈夫和儿子去华西医院复查。来自不同区县的两家人,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都实实在在感受到医保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好处。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