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保险公司的品牌建设与管理思考

近日,全球三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 在北京召开了2010年第七届世界品牌大会,大会发布了《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研究榜单后可以发现,在该机构评选的500个中国最有价值品牌中,金融行业品牌占据26席,保险业仅占6席。中国人寿一枝独秀,排名第5,也是前50名中惟一一家保险企业。对比2008和2009年的榜单,虽然上榜保险公司的排名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是上榜保险品牌总数一直是6个,三年没有新增上榜品牌。尽管业界对类似排行榜一直争议不断,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保险业在近几年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整体行业品牌形象较弱,尚未摆脱“大行业、小品牌”的困境,各保险公司在品牌建设与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阶段保险公司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保险品牌在排行榜上的“弱势”地位,可以管窥以往保险公司粗放型经营模式带来的弊端:片面注重市场份额、业务规模,忽视品牌的长期建设。现阶段,各保险公司在品牌建设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和不足:(一)品牌战略须需提升完善主要表现为两个“脱节”和两个“趋同”:一是品牌战略与发展战略相脱节。不少保险公司在制定品牌战略时,忽视了与公司发展战略的从属关系,造成品牌建设自行其是,缺乏目标性,与公司战略关联度不高,也就不能更好地为公司发展服务。二是品牌建设与文化建设相脱节。一些保险公司仅仅通过运用各种宣传手段,一味强化品牌外在形象,忽视品牌内涵底蕴,忽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长期积累,反而容易导致品牌宣传的随意性,难以树立卓越、长久的市场形象。三是宣传策略趋同。长期着眼于价格层面的对抗性竞争,使各保险公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特征明显,建立在无特色、少差异基础上的品牌战略大多重视企业形象宣传,轻视产品服务宣传,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公司品牌的广告,鲜有特色保险产品的广告。四是品牌定位趋同。不少保险公司在品牌建设上缺乏科学系统地市场研究,无法准确定位自身品牌的细分市场,难以塑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形象。品牌定位趋同造成的保险品牌“混沌化”,影响了消费者的快速认知和认同,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品牌形象。(二)品牌管理基础较为薄弱第一,组织机构不健全。各保险公司中,主管品牌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部门各不相同,有的是办公室,有的是企划部,还有的是党群部,甚至分别由两个或多个部门共同负责。这不利于品牌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也容易出现部门之间的“职责真空”,造成部分品牌建设工作“有人问,无人管”。第二,管理机制不健全。一是品牌制度缺位或陈旧。不少保险公司尚未建立完善的品牌管理制度,或者虽有相关制度,但亟需更新、修订。二是品牌预算不规范。一些公司在年度预算中没有设立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品牌建设投入明显不足,且随意性大,缺乏连续性、计划性。三是品牌评估机制未建立。部分保险公司从未开展品牌调研和市场信息收集工作,不了解自身品牌的市场情况,也就不能根据品牌评估情况制定有效的品牌策略。四是品牌维护工作滞后。法律保护等品牌维护工作欠缺,可能给保险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07年国民人寿和国民代理的品牌之争,前者最终付出了数十万元的赔偿,而且被迫更名,业务发展受到影响。五是企业形象识别(CI)系统不完善。国内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VI(视觉识别),轻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的现象,在LOGO设计与宣传上投入巨大,但对企业精神、经营哲学等理念系统和员工规范、行为标准等行为系统建设工作不足。(三)集团品牌管控刚刚起步集团化是当前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特征。今年三月份保监会发布的《保险集团公司管理办法(试行)》要求,保险集团公司要对集团内部的品牌文化实施统一管理。但不少保险集团公司仍处于拓展综合经营、布局战略框架过程中,还没有站在集团角度系统梳理现有品牌,更谈不上对旗下各品牌进行科学管控,一定程度上存在品牌混乱和稀释的风险。比如,保险公司控股信托、租赁等公司之后,是否要保留原信托、租赁品牌,还是将保险公司的品牌延伸到信托、租赁等其他金融领域?这需要合理设计保险集团的品牌体系和层级。(四)保险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与银行业相比,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成熟度较低,其中一个主要不足表现为从业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诚信服务水平不高。近年来,违法违规展业、欺诈误导客户、扰乱行业秩序,甚至假赔骗保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已经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严肃处理,如不有效根治,势必加深社会公众对保险从业人员的不良印象,影响各保险公司乃至整个保险行业的品牌和形象。

[1]2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