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人身保险资格考试体系中国保险业恢复30年,这30年间发展迅速,成绩巨大,世界瞩目,保险机构和人员发展迅速。现在从业人员已经200多万,还有一些考取了证书但不在行业的隐性从业人员,可以看出这个市场之大。这都是我们需要有考试制度的原因。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发展的需要,是形势的需要。签订WTO协议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面临保险业刚刚恢复的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就要面临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包括与国外考试制度的竞争,LOMA、CII、CPCU等等蜂拥而入。笔者当时感觉很不好,并不是说不需要,有市场就有存在的必要。而且,笔者觉得这些考试制度也在变。一个笔者带出来的学生,现在是太保的总精算师,他当时考LOMA考试,一口气考了11门,后面就碰到问题了:法律体系不同,考试规则不同。当时这些考试在中国应用的版本和体系都是从国外直接搬过来,完全英文版。现在它变化了,有中文版,更贴近中国考试的发展体系,但是它永远有一件事情做不到,就是我们要建立中国的考试体系,里面包含着中国的文化。国外考试的蜂拥而入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动力,迫使我们一定要诞生中国自己的考试制度。另外,从在保监会组织下接触到资格项目,一直到现在,笔者都是比较坚定地支持这个项目。一方面是有这个需要,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真的很难建设。笔者对资格项目的评价是,这个项目的执行是一个必然,但是项目的执行是在吃螃蟹,非常难。起步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所有积蓄都拿出来建设项目,对他们的这种精神,笔者非常感动。金融危机和中国保险业的转型给职业教育带来机会金融危机最直观的一个指标就是失业。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一个是失业下岗,另外一个是就业难。但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它带来了教育和培训,因为我们需要知识的更新。走出危机最重要的一条道路,就是一个新行业的产生,没有新的行业,危机走不出来。现在大家都在寻找,寻找知识的转型,寻找多一个保障,多一个就业的机会。所以对教育培训来说,同样是一个机会。至于市场转型的压力,笔者在2004年就提出这个观点,现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保险业恢复发展的30年,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行业都在进行转型。转型首先是理念转型,从保费型转到风险型。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保险业不会永远处在一个非常低级的初级阶段,转型是一定的。为什么市场转型会产生教育培训的需求?因为转型需要学习。理念要转型,经营模式也要转型。经营模式还是靠拉保费,非出问题不可。产品单一,没有生命力,消费者需求的东西买不到,供给的东西消费者不需要,产品也要转型。这些都是我们的教育培训、资格考试里提到的问题。保险是一个形象,是信誉的保证。所以服务技术要转型,保险的本质要体现出来,就要学习,要培训,要资格考试,要提升,这是一个必然的压力。保险人要讲风险承担、风险控制、风险转移、风险管理,最后一个目标,向风险要效益。这是保险人最本质的东西。投资型的保险要不要做?这是两个轮子之一,要做。但是保险的基本功能凸显不出来,这个保险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对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展望第一,抓教材。教材的修订应该是经常性的任务。原来的教材、考试、培训三个委员会应该适时调整,重新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对教材修订的制度性建设非常重要。第二是要发挥我们的特色,让我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持续开发,特别是在保险高层管理领域里,不能缺少保险理论研究,还有注意开发实务的版块。为什么实务上的东西国外的考试制度赶不上来?就是因为外国人不肯变,他把产品和理念拿到中国来,但是不能变。变不了,他在中国就适应不了,这就是他在中国永远领先不了的根本原因。因为他的产品、他的理念跟中国的保险发展阶段不相适应。我们正好抓住这个机会,所以我们教材的修改要切合实际,不断进行提升。越是联系实际,企业就越需要;越是联系实际,外国人的考试制度就越不能跟我们竞争。第三是要加强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今年资格考试单季考次突破3万,是一个很好的起点,但是还远远不够。它跟品牌建设是互动的,影响力越大,参加考试的人越多。我们自己首先要看到,中国人身保险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在目前中国的考试制度中是领先的,没有一个考试制度可以超过它。但是这里面也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完善发展。我们不能停,特别是我们不能放弃一些高端的文化和理论等等,这些东西能更大地提升考试的吸引力和学员的关注度。第四,制度要创新,产品要创新,把我们的服务技能、营销手段等等进行创新。产品创新就是要把现有的管理、销售两个系列三个资格考试继续扩大,加上技术类资格,覆盖面还可以从寿险扩大到财险,逐步做,做大以后吸引更多的人来考试。这是中国自己的考试制度,要很多人来关心,很多人来支持。要企业支持,要行业协会支持,当然保监会也一直都在关注这个资格项目。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对于走出国门,笔者个人建议要慎重,首先立足于国内,把国内的事情进一步做实做强以后,我们才有这个条件。香港、台湾的学员过来考我们的资格,这还是一个大中华地区的概念。我们要走出国门的话,教材先行,而我们现在的第一版教材还没有这样的国际影响力。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