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各式理财陷阱层出不穷老人切记看紧钱袋子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因借“消费养老”概念敛财,原霞飞创始人、现上海家帝豪公司董事长曹建华因涉嫌组织传销被警方刑事拘捕。据称,全国有近十万消费者受牵连。
近些年,随着老年人退休金上调,加上部分老人还拥有不菲的动拆迁款,一些人将罪恶之手伸向了他们的钱袋子。这些人打着“养老”、“投资”、“理财”的幌子,利用中老年人防范意识薄弱、容易相信他人、爱贪小便宜等特点,运用各种手段推销所谓的投资和理财项目,以谋取不当利益。事后,即便受害人打赢了官司,投资款也早就打了水漂。
上海市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志愿者律师、上海市律师协会法律援助委员会主任李东方律师指出,目前尚无法通过法律禁止的形式来保护中老年人避免上当,只有通过不断呼吁,提高中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同时通过社会舆论敦促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案例一
3年可取成空话退保只能拿回7成
3年前,在不少中老年人眼里,保险理财产品还是一个比较时髦的东西。当生命人寿的保险业务员来到共和新路大宁社区召开产品推介会时,50岁的陈先生和邻居唐女士等人都挤到了旁听的人群中。陈先生发现,对这款产品感兴趣的大多是和他年龄相仿的人。
“既是保险也是理财,有保障还有红利。”业务员的介绍生动而富有煽动力,陈先生忍不住连连点头。生命人寿的保险业务员推销的是一款名为“生命财富两全保险(分红型)”的产品,在业务员递过来的一张历史收益表上,该产品的收益远高于银行利息。但陈先生也注意到,这款产品的合同期满日是2064年,那时他已经105岁。
“等到105岁再拿收益有什么用?”陈先生当即提出质疑。然而业务员却笑答,“缴满3年保费就可以拿本金和红利了,不需要到100多岁。如果您长寿,到100岁再领取也可以。”得到这份承诺后,陈先生和不少邻居都购买了该产品。每年缴纳保费2万元,连续缴纳3年,共计投入6万元。
然而,到了今年5月,3年投保期满后,陈先生和邻居们去保险公司退保时,工作人员却告知这份保险合同明确表明,保险费用和红利都是要到60岁才能返还。如果提前提取,要损失保单现金价值的约30%.“再等7年才能拿,万一我生病了急着用钱怎么办?保险公司不是坑人吗?”陈先生非常气愤,但他再找当初承诺3年可取的保险业务员时发现,这名员工早已离职,当初的口头承诺也无从证实。
对于陈先生等人的遭遇,生命人寿负责处理客户投诉的专员杨小姐表示,经过调查,陈先生等人均在合同上亲笔签名,应视为对合同的认可。此外,由于当初办理该业务的员工早已离职,而陈先生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当初业务员曾作出相关承诺,因此公司也很难办,只能建议客户继续持有该保单。杨小姐承认,部分业务员在推销保险时,可能存在不实或夸大之处,针对被投诉较多的业务员,公司会进行特别调查。
一家大型保险公司的资深业务员虞女士告诉记者,保险公司的理财产品大多是中长期保险,业务员口头承诺的所谓两三年就可以全额退保是不可能的。
案例二
银行存款变保险10年之后才能取
家住宝山的刘先生直到今年7月收到一份来自某保险公司的续保通知单,才意识到当初自己的1万元存款根本没有存进银行,而是购买了保险。
去年7月21日,56岁的刘先生拿着1万元现金到一家银行的宝山高境支行存款。在他拿号排队时,一名穿制服的银行工作人员走过来询问是否有兴趣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存款只有利息,如果买理财产品,既有利息又有红利,划算很多。”对理财一窍不通的刘先生看到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推荐,心里没有一丝怀疑,便花 1万元购买了这份理财产品。然而,没戴老花眼镜的刘先生没有注意到,合同的最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保险公司的名字。
今年7月,刘先生家收到一张续保通知单。夫妻二人还很疑惑,从没买过保险,何来续保通知?当两人再仔细阅读了1年前的“理财产品”合同,才意识到当初的1万元,居然是买了保险。更让刘先生郁闷的是,这款保险产品要连续缴纳5年,并要在10年后才能提取。“我们夫妻是做小生意的,哪来那么多闲钱买保险呢?”刘先生的疏忽大意,遭来妻子一阵痛骂。当他向保险公司要求退保时,却被告知提前退保要损失约3000元,1万元只能拿回7000元。
尽管刘先生一再强调自己买的是银行理财产品而非保险,但在保单合同及风险提示书上均有他的亲笔签名。刘先生事后回忆,自己因为相信银行,根本没有仔细看这些合同文本上的内容,只记得稀里糊涂签了很多名字。
保险公司的客服人员表示,刘先生购买的这款产品当初是通过银行代理销售的,具体情况公司会进行调查。
案例三
中国敬老福利卡纯粹忽悠人
“办张卡就能领取健康福利物资,还能享受其他消费折扣。”真有这好事?上海市消保委调查后发现,此事是不法商家的忽悠伎俩,消费者切勿轻信。
近期,消费者陈女士从自家信箱收到一份“中国敬老福利网(www.JKFL.com)”的宣传广告,声称该网站与“中国敬老健康福利教育基地”共同掀起“关爱老年人健康及服务老人,构建和谐社会精神”的慈善活动,为老年消费者办理“中国敬老福利卡”.消费者持有该卡即可享有:(一)每月“免费领取一份由敬老福利网发放的福利物资”;(二)“申领一年的健康物资和降压表一块”;(三)申领一台九级过滤水机;(四)到指定旅行社旅游时可享受5到8折优惠。此外,“凭广告单付1元还能领取一盒黄金搭档”.办张卡就能享受多重“健康福利”,陈女士不免动心。于是,她根据广告宣传前往办卡。不料,被商家告知有个附加的前提,就是先支付一年的“服务管理费”,共计2388元/年。对此,陈女士起初犹豫不决,但是经商家再三劝说,她最终还是付了款。事后,她意识到自己被商家忽悠了,要求商家退款,却迟迟无回音。陈女士说:“当初看了广告单,还以为是政府机构在搞慈善,为老年人谋福利,不料却被不法商家忽悠支付了管理费,这不等于我自己花钱买保健品吗?”
对此,上海市消保委进行了调查。经网络检索,“中国敬老福利网”是个社会网站,由上海博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与政府无关。据调查,由于涉嫌违法经营,工商部门已对该公司立案查处。对于该网站声称是“中国敬老健康福利教育基地”之事,公司方面无法提供相关部门的授权证明。
上海市消保委提醒广大消费者,如果家中接到宣传广告,声称办理敬老卡或者福利卡就能免费领取保健品之类的广告时,不要轻易相信,以免落入不法商家制造的免费保健品陷阱,白白损失钱财。
律师分析
热门理财类别均有老人上当
“理财产品五花八门,中老年人可谓防不胜防。”李东方律师遇到的案例中,老年人上当受骗的情况几乎涵盖了保险、房产、基金、银行理财、黄金、收藏等当下最常见的投资理财类别。
李东方律师告诉记者,前几年,不少老人在一些中介公司和投资公司的怂恿下,跑到江苏太仓甚至山东威海等地投资养老房。“这些地方房价便宜,风景秀美,最适合养老。”在投资顾问的巧舌如簧之下,许多中老年人将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房产,有的甚至卖掉了上海市中心的房产。然而,一旦冷静下来,诸如交通不便、远离医院、配套设施不足、医保无法互通等现实问题接踵而来。但此时再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随着股市、房市持续低迷,投资纸黄金甚至黄金期货又成了这些投资专家忽悠中老年人的噱头。“我接待的一个老人,30万进去只剩下7万多,投资顾问还不断让他追加投资。”李东方律师说,这位老人因为无法接受打击,结果患上了抑郁症,既损失了钱财又落下了毛病。
李东方律师指出,还有一些银行利用中老年人的信任,不考虑老人的风险承受能力,大肆推销利润丰厚的产品。前几年,银行代售保险盛行,导致许多老人的存款变成保险,引发许多投诉。如今,代售保险被叫停后,银行又转而向老人推销理财产品,并在推销时对保本和非保本的区别轻描淡写,而刻意强调其高收益。“一位70多岁的老人80多万积蓄到期后到银行转存定期,结果被客户经理带到了VIP室推销理财产品。”李东方律师说,由于投资市场风云突变,老人买了理财产品之后非但没增值,本金还损失了一些。
由于老人对银行的投诉日益增多,为防范内部员工出于利益驱动,对中老年人推销不适合的产品,一些银行目前已经悄悄作出内部限制规定。例如,有的银行规定“60岁老人购买高风险产品,需不超过60岁的亲友到银行见证认购”,有的银行则特别规定中老年客户购买产品时,要对风险作特别提示。
李东方律师强调,目前无法通过法律禁止的形式来保护中老年人避免上当,只有通过不断呼吁,提高中老年人的防范意识,同时通过社会舆论敦促有关部门加强监管。李律师建议,中老年人投资理财时尽量选择储蓄、国债或保本理财产品等风险较低的产品,必要时一定要和亲友多商量,避免因一时冲动上当受骗。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