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而言之,P2P公司利率不能简单粗暴地做限制,风险定价是根据合理的金融方式和借款人的实际情况做判断,百度此举值得商榷。
关于P2P平台高利率风险的两大误区当然P2P本身也应该为客户提供“短、快、急”的融资服务,小额信贷的利率可以高于同期银行的利率,原因就在于是短期融资,客户实际承担的成本并不高,可是一旦变成长期融资,客户承担的成本过高,会有高利贷的嫌疑。
但是为什么人们可以接受信用卡的利率呢?一是因为有免息期,二是因为银行有足够的商誉。当然更重要的是银行的利率并不透明,所以许多客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忽略了他们实际承担的利率。
其实就算是在我们身边,许多信用卡的年化利率在18%以上,如果算上手续费,账户管理费等等,有些信用卡综合借款成本年化甚至超过25%,这种现象在一些小银行的信用卡产品中尤为明显。
另一方面,虽然国内金融机构数量不少,但是因为地区发展性差异,所以分布并不均衡,很多三线四线城市,引进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并不是容易的事。这时为数不多金融机构就存在很大的议价权,借款人出了担保费、保证金以外,一部分额度还会被金融机构扣留,算上这些成本,对一部分借款人来说,P2P公司可能提供了更低的融资方式。
事实上,银行早就做过对小微企业的风险定价,撇开高利贷的因素,有些商业银行根据他们风险定价的标准,把一些小微企业的可覆盖风险的利率定在200%,这个利率很夸张,但可能是符合科学定价模型的。
P2P,关于P2P平台高利率风险的两大误区误区二:银行融资成本都很低?
那么我们就有了第一个结论,在小额信贷领域,单笔借款金额越小,用户负债率越低,理论上利息率就可以越高。所谓的高利不能单看利率,还应该看金额的绝对数和利息的绝对数,当信贷业务达到微额的时候,借款人对利率的敏感性是非常低的。
再举个例子来说,某白领上班没带钱包,下班跟同事借10块钱回家,明天还对方20块,这样一次借贷,年利率却达到了36000%,光看利率是非常严重的高利贷,但是利息的金额其实只是10块钱。如果另一位白领借10万,隔一天要还20万,那就肯定是高利贷了。但是换成李嘉诚那样的富豪借10万,第二天还20万,那可能又不算高利贷了。这就是要借款人具体的资产和负债情况来判定,并不能只看利率就一概而论。
再者,许多P2P的许多客户是小微企业,他们的盈利情况折算到年,可能也就10%—20%,但是他们的淡旺季差异可能非常明显,一些企业主如果没能及时获得融资,没赶上销售旺季,那么一年的盈利能力就会大打折扣,这时他对利率敏感度其实是比较弱的。换句话说,很大一部分小微企业的实际情况是,一年内做1—2笔融资,成本虽然不低,但是在旺季的销售盈利可以使得全年盈利,再以全年的盈利按照按揭的方式来还款。但是在这过程中,小微企业完成了经营周转的融资,至少生存得到了保障。
举例来说,现在某平台有一个借款人需要融资50万,可接受的成本最高是5万,先忽略年化的因素,那么可接受的利率是10%。那么在风控人员根据借款人的资产、负债情况判断出,如果5万的利息是他的极限的话,再高的话,该笔借款的风险就会被放大。那么风控人员的对策就是以降低额度的方式来控制,例如借款人的实际额度是20万,他需要承担的利息是3万,那么利率就是15%,表面上看利率上升了,但是借款人的现金流可以保证他完成该批贷款,借款人成本并没有上升,风险也没有因此扩大。
关于P2P平台高利率风险的两大误区误区一:利率高不完全代表融资成本高
金融的利率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定价的行为,单方面的利率限制其实否认了风险定价的科学性。除了百度以外,很多人也在质疑,什么样的生意可以支持年化20%以上的融资成本,这根本就不可能?其实这么理解对信贷的利率是存在误区的。
日前百度发文给P2P行业内几家公司,单方面宣布对P2P公司施行新政,要求利率高于18%的平台在9月12日前下调,否则会被下架,即意味着无法继续在百度上做推广。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