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这个研究成果,麦克法登甚至准确地估算出,1967年时美国普通工薪阶层的月工资是1000美元时,花在路上的时间成本大约每20分钟美元,根据他的计算结果人们就能够依据自己的工资和上班地点的远近准确的选择交通方式。这位执着的经济学家甚至用他这套研究方法评价了美国阿拉斯加州休闲资源的评价,分析结果再次证明了他的效用选择模型是正确的。
假定人们认为步行上班会比坐公交车辛苦2倍,那么如果能够减少10分钟的步行时间,人们宁愿花20分钟的时间用在等车和堵车上,可是如果堵车很严重的时候,走路10分钟就能到,乘车要花20分钟以上时,乘车的效用就下降了,就会有很多人选择步行。为此麦克法登收集整理了庞大的数据库,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人们的情况,对各种特征的权重进行了研究,最终,他把我们“拍脑门”的过程演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分析理论,经济学上称这个为“个体经济计量学”。
200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麦克法登曾经深入的分析了人们的决策过程,在他的研究中,我们每一次选择都可以看做是在有限种可能中做出的选择,每个人都有一个效用函数,而我们的目的就是使得效用最大。比如我们在上班方式的选择上,步行、骑车、开车还是坐公交车,就是一个涉及多个特征的最优化问题,它包括的特征有:实际开支、行车时间、等待时间、舒适程度等等,人们根据自己的偏好对不同的特征进行权重,并以此对不同的出行方案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了今天是该开车还是坐公交车。
哲学家说,效用是个人快乐的数学表示。而经济学家说,效用是指消费者消费一定数量的若干种商品后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进一步,当我们聚焦商品社会时,商品的效用因人而异,不同消费者在消费了同等数量的同一商品后,所取得的效用是不同的,各个有各人的感受。
在边沁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不断修正了幸福的公式。萨缪尔森提出了的幸福方程,因此,研究幸福的量化问题时,不妨先把效用搞清楚。
投资理财,金钱能买到人生的幸福吗不过,边沁真正有价值的想法是将货币作为衡量快乐和痛苦的尺度。尽管我们前面极力否认这个想法,但是除了货币,我们似乎连替代品也找不到。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增加财富就是增加幸福,这样可以买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到处旅游,财富是满足欲望的灵药和付出努力的结果。
边沁认为,快乐与个人受到的刺激以及个人的感觉成正比,影响人们的感觉因素很多,包括生理、心理、风俗习惯和天文地理等等,所以同一刺激引起的苦乐量往往因人而异。今天通过现代化的仪器也证明了边沁的猜想,人们发现快乐的程度与人体内一种叫做多巴胺的化学物质有关,快乐的感觉能够通过如同血压计一样的“快乐计”来测量。
边沁的确是位不平凡的人,他用特殊的方式让人们永远记住自己。他将遗体捐献出来用于科学解剖,并将所有财产捐给了伦敦的大学学院并约定在董事会的所有会议上展示他的遗体。他的遗骸被装扮和衬垫之后放在玻璃箱子中公开展览,他坐在椅子上,手上戴着手套拿着拐杖。这位奇怪的老人将这看成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好诠释。
200多年前,这位英国功利主义哲学家总结了人类快乐的源泉,他提出了将快乐和痛苦进行量化的想法,单单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却大大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2007年4月,世界上最顶尖的幸福经济学家云集罗马,探讨幸福是否可以量化的问题,可是,这个问题早在三百年前就有人提出了。
金钱能买到人生的幸福吗经济学中的这些描述人类感知的词汇,幸福、快乐、效用、偏好、均衡、正义,成为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对幸福的渴望也是人类思索经济问题的开始。直到今天,经济学家们仍然将幸福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
所以,在我们做出决策之前,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成为有钱人?还是成为幸福的人?有人很有钱,却不快乐;有人居无定所,但一样幸福。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他的畅销书《撞上快乐》中这样评价人们对幸福的态度,“在回首过去的决定时,我们都戴着玫瑰色的眼镜”。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对市民幸福感调查的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不足4000元时,幸福感随着收入的提高而迅速提高,达到4000元后,幸福感呈波状上升,5000—7000元中等收入时幸福感最强;7000元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幸福感却在下降,而当月收入到达20000元以上时,调查的结果显示,他们并不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幸福感,在追逐成功的“重压”下,也许已经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