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投资而言,对泰坦尼克号式的灾难必须保持足够警惕。正如投资大师比尔·格罗斯喊出的劝诫声音:在进攻之前,先尽量防御,持续防御并保持警惕。
这种风险防御意识在成熟的海外资本市场成为不二法则。美国投资公司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金融危机的威胁下,截至2011年10月底,包括家庭理财和机构投资在内,超过50%的资产流入固定收益类共同基金。而取得的显著成效就是,过去5年来固定收益产品明显跑赢权益投资,保证了理财收益底线。
在对抗通胀的漫长岁月中,风险类权益投资似乎成为获取高收益的有效选择。但正如泰坦尼克号曾逝去的辉煌,市场投资如航行在汪洋大海,要想成功航行除具备劈波斩浪的勇气和技巧外,还需要更多的防御技术,以构建投资资产的“安全垫”。
看理财风险防御 从《泰坦尼克号》说起这样不顾投资风险的结果已经很清楚。在2011年整年的震荡下行基调中,权益类投资撞上“冰山一角”,业绩大幅亏损下滑。而与之相对的是,固定收益产品体现出较强抗跌性,货币基金更是以整体年均收益3.60%,取得超一年定存投资回报。那些具备先见之明、保持投资防御的“乘客”无疑成功脱险。
仅以过去两年为例,在2010年三季度A股大幅上涨的影响下,许多投资者在忽略市场风险预警的情况下,盲目将阵线转移至权益类投资,甚至赎回原有低风险固定收益产品。
投资理财同样也是这个道理。面对如汪洋大海一样的投资理财市场时,你会是身在“泰坦尼克号”上的哪一类乘客,选择忽略风险继续前进,还是提前预警并采取防御措施?
作为曾号称“永不沉没”的工业奇迹,“泰坦尼克号”事故灾难使人们意识到表面再牢靠的事物,在忽略风险的情况下也有倾没的风险。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