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会沿用前人之墓作为自己的安息之地?专家表示,早期墓葬被晚期墓葬打破或利用的现象,在考古工作中时有发现,一些晚期墓葬甚至不加改动,直接将早期墓葬拿来使用。之所以会出现“墓中墓”,可信度比较高的解释是“风水说”。专家表示,古人选择葬地时大都迷信风水,要先请“风水先生”选好风水宝地,然后才能修墓下葬。“这种‘墓中有墓’的现象,很可能是后人选中的葬地恰好与前人墓葬重合。尽管在建墓过程中挖到了前人之墓,但后世人由于迷信风水,往往不再另行选址,而是对原有墓葬略加改造后继续使用。”本组撰稿 本报记者 朱凯
南京东晋墓出土十余枚千年前不老仙丹据考古人员介绍,其中一座南朝墓在清代早期进行了“改建”,新墓室的底部触及到原来墓室的祭台,形成了“墓中套墓”的奇特结构。当时的改造者还拆下了一部分封门砖,在墓室前搭建了一堵矮墙,而老墓室的其余部位则没有受到破坏。另一座被宋代人改造的墓葬则进行了一番“大手术”,原来的砖石结构被“拆”成了一座土坑墓。
在一个山坡的西南侧,整体排列着一处由6座南朝砖室墓组成的家族墓地。6座古墓均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长度也基本相同,都在4米左右。这组家族墓内都设有祭台和壁龛,祭台上大都摆放着陶制果盒、陶盘或陶魁等,个别祭台旁还放有陶俑。有趣的是,这组家族墓葬里的两座南朝墓分别在宋、清两代被后人改造,出现了“两朝人共用一墓”的“墓中墓”现象。
南京“地上地下都是宝”,挖出几座古墓本不是什么稀奇事,可“墓中有墓”的奇特结构却并不多见。在板桥工地发现的古墓群中,有两座六朝墓葬分别被宋、清两朝的后人改造利用,出现了“墓中墓”的奇特现象。
惊现“墓中墓”
板桥古墓群
投资理财,南京东晋墓出土十余枚千年前不老仙丹奇!
两座南朝墓被后世改建再利用——
由于朱砂的主要成分硫化汞毒性很大,葛洪所鼓吹的成仙妙药其实都是“有毒的仙丹”,魏晋时期,很多人都因服食丹药而中毒丧命。尽管没有长生不老的神奇功效,但这些“仙丹”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药类文物,这一发现从侧面佐证了墓主“綦毋龢”当年也是具有一定身份和地位的士大夫阶层。
专家表示,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盛行,士大夫阶层沉迷于长生不老、修道成仙,服食丹药也因此蔚然成风,就连大名鼎鼎的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也不例外。东晋著名的炼丹术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这也使得朱砂成了炼制仙丹的“头等药材”。
上世纪60年代初,南京象山东晋王彬长女王丹虎墓内出土了200余粒丹药,这些丹丸均呈朱红色,直径0.4—0.6厘米,放置在棺内一个漆盒中。经化验,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即朱砂一类的丸剂。此次东晋“綦毋龢”墓内出土的丹丸,无论是颜色、形状、大小还是成分,都与王丹虎墓出土丹丸别无二致。
南京东晋墓出土十余枚千年前不老仙丹考古人员在墓室内发现了一个三足瓷盘,上面摆放着十余枚红色丹丸,这便是六朝时期在士大夫阶层风靡一时的“不老仙丹”。
“不老仙丹”其实是毒药
瓷盘内盛红色丹丸——
《晋书·列传第十七》记载,晋武帝即位之初“广纳直言,开不讳之路”,他在一道诏书中提及“近者孔晁、綦毋龢皆案以轻慢之罪,所以皆原,欲使四海知区区之朝无讳言之忌也”。据此推测,“綦毋龢”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名官员,当年曾因言行“轻慢”而获罪,后被晋武帝赦免。至于綦毋龢的生平及官职大小,则因史料无载而难以查证。
值得一提的是,出土铜印上阴刻有“綦毋龢”三字,应为印主之名。专家查阅史料后发现,只有《晋书》中曾提及过此人。
投资理财,南京东晋墓出土十余枚千年前不老仙丹这座东晋墓由墓道、排水沟、封门、甬道及墓室等构成,总长度7.3米。在墓室内,考古人员发现了很多侧面刻有纹饰的墓砖,纹饰图案主要有菱形纹、四出钱纹和兽面纹,个别墓砖上还刻有一个“日”字。墓葬内共出土各类随葬器物30余件,包括青瓷器、陶器、滑石猪、金指环、银钗、铜印、丹丸等。
去年10月,考古人员对板桥市场群G地块展开前期勘探,经过两个多月的“地下搜索”,共发现古墓葬22座,其中有13座六朝砖室墓,另有数座宋、明、清三朝的土坑墓。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古墓早年均遭盗掘,仅有一座东晋墓葬保存较为完好,墓内还出土了刻纹墓砖、铜印、丹丸等一批随葬品。
墓主或为魏晋朝廷官员
铜印上刻“綦毋龢”——
墓主或为魏晋朝廷官员 去年年底,板桥一处工地在施工期间发现了一个大型古代墓葬群,出土墓葬共计20余座,年代上迄六朝,下至明清,跨度达1000多年。在一座东晋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枚六面铜印,上面刻着墓主的名字——“綦毋龢”,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一名朝廷官员。此外,墓中还发现了一盒以朱砂炼制的红色丹丸,这也是继象山王氏家族墓之后南京地区再次出土“不老仙丹”。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