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P2P平台怎么能赚钱呢?P2P平台不管定位如何(信息中介or信用中介),不管跟资产端的关系如何(自营or合作),不管以何种名义收取(中介费、服务费、管理费、手续费等等),其正常的利润来源,都只能是资金端和资产端的利差(平台方和资产提供方等分成)。如果将平台定为为中介方,假定资产端的风险是可控的、融资成本基本固定,相同期限的资产给投资人的回报率也是基本固定的,则利差是固定的,那么毛利润就取决于资金规模的大小,净利润则等于毛利润减去各种成本支出,包括人员成本、管理成本、运营推广的成本、品牌宣传的成本等等。正常情况下,平台的资金规模决定了人员成本和管理成本,而且优秀的人才很难的,所以这部分成本支出很难大幅度节约。那么要想提高净利润,则对平台来说主要的方式是在保证运营效果即用户和资金规模的前提下,降低运营推广包括品牌宣传的成本。而对资产端来说,则是要控制资产端的业务成本和风险比例。
对于P2P平台来说,不考虑自融和诈骗为目的的,除了资金规模带来的正常营收外,还有一个实现商业利益的主要途径就是股权增值变现。表面上,互联网时代最吸引人的地方恰恰在于给众多草根逆袭提供了机会,也有不少“成功案例”不断激励着后来的互联网行业从业人员。尤其互联网金融行业,近几年来不断上演资本神话,加上平台自己和媒体宣传的推波助澜,导致很多平台在创立之初根本不去考虑正常的盈利模式,而将希望全部寄托在股权增值变现上。这点在一线城市的平台表现尤为明显,在一线城市人员回流的影响下也带来了二三线城市平台憧憬资本市场的躁动。事实上,纵观P2P行业迄今为止的资本故事,第一获得投资的平台对外宣传的水分非常高,第二即便获得了投资带来了股权增值也不代表平台的创始人和管理者能够立即变现,第三真正获得投资的主要还是集中在一线城市的平台,二三线真正通过资本市场股权增值变现的平台几乎没有。而随着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去泡沫化,主要依托于实体经济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特别是P2P对资本市场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小,或者说机构投资人对P2P的投资越来越理性,资本市场变现这条路在平台本身没有正常的盈利能力的情况下,基本就是幻想。特别是对于相对缺乏机构投资人资源的二三线城市的平台,这条路可以说是基本就是死路一条。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一线城市的平台,如果有足够的用户规模和盈利能力,可以憧憬一下“互联网+”概念下的股权增值变现之路,但前提是自己先要能好好活下去,有足够的盈利能力。而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平台来说,直接的股权变现之路基本不通,那就必须保证平台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可自力更生的持续发展下去,等待市场的新机会。
五、P2P平台投资人的差异性
从投资人也就是目标客户的角度来分析,一线和二三线城市的差异表面上很明显,但实际未必是通常理解的那样。
通常的分析认为,一线城市的用户对互联网的依赖程度更高,加上接触各种新鲜事物和资讯,对互联网金融、P2P的接受程度也更高,所以一线城市的用户是投资人的主力人群。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则相对更为保守,对互联网金融的接受程度较低,比较难以转化为投资人。
如果做一个全国P2P平台的用户分布统计,结果却是会如上述分析。但我们应该看到另外几个事实。第一,余额宝有近1.8亿(15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用户,这里面去掉北上广深杭的,还有上亿人,证明在二三线城市P2P有足够的潜在用户基数。第二,君不见类似e租宝类的平台和各地的线下投资公司,在二三线城市做起理财客户业务时,都能风生水起,证明不管是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的用户,在理财需求上都是一样的,从P2P平台针对的普通投资人(绝大部分平台投资人的平均投资额度不超过5万元,大部分在1-2万元之间)群体来说,也不存在投资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三,P2P行业越是领先的大平台,其用户的区域分布越广,说明P2P不是没有能力吸引二三线的投资用户。第四,从宽带、PC、智能手机的普及来看,目前二三线城市也不存在什么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盲区了——也许在更偏远的四五线城市或者农村确实还存在。第五,目前行业内除了极少数排名靠前的大平台,绝大部分做的还不错的平台有效投资用户数量也就在10万这个量级,二三线城市的平台除了极个别以外能有几万有效投资用户的规模就不错了,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一个二三线城市本身的用户潜力都足以支撑一家中小型平台的生存发展。
至于大家表面上所感觉的二三线城市用户接受度差,我认为还是运营的问题。从区域市场的目标客户定位、传播和获客渠道的选择,到产品的设计、营销活动的策划等等,这些是否真正做到了应地制宜有针对性?绝大部分抱怨二三线城市难获客的平台运营者,其实都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运营,而幻想着随随便便学着其他平台做做推广,投资人就哗啦啦的上门了,哪有这么轻松的事情?更何况,人家平台是否真如表面做的那么成功?他们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所以说,做不好二三线城市的运营推广,绝不是用户的问题,而是平台自身的问题。
更进一步来说,二三线城市的市场环境对于中小平台来说,可能比一线城市更有利。因为任何一个一线城市的互联网金融包括P2P平台的数量都远高于任何一个二三线城市,或者说一线城市的用户是全行业80%的平台在共同争抢,而某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区域用户,相对的竞争压力要小很多。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说,一线城市已经是红海甚至血海市场,而二三线城市大多还处于蓝海市场。二三线城市的平台,如果能找准定位,以差异化的策略,结合自身优势来发展本区域的投资用户,是非常有潜力的;而由于互联网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相关资源的不足,二三线城市的平台要想学一线城市的大平台那样,用互联网的方式打全国市场,则必然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而对于一线城市的平台来说,做大规模几乎是必然的选择,如果没有特定的用户渠道来源,则只能选择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打全国市场,但因为成本必然是有限的,所以也要考虑用户的细分定位——这个定位与投资人分布区域无关,而与投资人的其他用户特征特别是生活娱乐消费等的习惯有关。后面具体谈到运营专题时再详细讨论。
六、P2P平台资产端的差异性
虽然前面说了,目前的绝大部分P2P平台,不管是一线还是二三线城市,在资产端都是以对接民间借贷类资产为主,谈不上什么根本的差异性。但从目前行业内普遍反映的“(优质)资产荒”情况来看,未来平台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在资产端也必须有所差异。这个差异的根源不在于平台所处的区域是一线还是二三线,而是源自于平台的目标定位。说白了,一个待收规模目标几亿到十亿平台,和一个目标大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平台,对资产端的要求完全不一样。而前面的分析,还是因为人才和资源的区别,一线城市的平台大多定位较高,二三线城市的平台不好高骛远的话通常定位都较低,所以就造成了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平台资产端的差异性。
对于一线城市定位几十上百亿规模的大平台来说,目前最常见的是两种资产端模式。一种走所谓“小而分散”的路线,资产端有大量的分支机构或者合作机构,包括直营的加盟的,譬如宜信、微贷网、有利网等。另一种是提高单笔业务的额度,做大单,最典型的代表是红岭创投,单笔最高上亿。但这两种模式,在风险管理上天然都存在很大的隐患。前者最大的问题在于体系庞大后带来的管理风险,特别是人员道德风险。后者则单笔金额过大,按行业潜规则又必须保本保息刚性兑付,一旦出一笔坏账,就可能将平台置于死地。所以,这两类模式都是对平台自身风控能力要求非常高的。从概率上说,在经济下行环境下,银行的不良都越来越高,资产端客户质量更差的P2P平台肯定只会更高;可能存在极个别平台在风险控制能力上接近甚至优于银行,但全行业的平均水平短期内一定是低于银行的。所以传统信贷类资产不适宜作为大型P2P平台的主要资产端。那么什么是风险相对可控,规模也能做大的呢?我认为有四大类:
第一类是基于核心企业资源的供应链金融,发起方必须是供应链中具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核心企业。只有他们才能通过掌控上下游资源,来控制风险。
第二类是基于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即将银行的不良打包后,以一定的折扣价格收购,然后转让。银行的不良,或者已经形成的坏账,并不意味这这些资产就毫无价值了,只要有足够专业的能力对这些资产进行评估,然后以一个合理的价格打折收购。这类资产的利润率还是非常可观的,这类业务,需要非常强的专业能力,以及与银行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属于典型的垄断资源。
第三类是基于特定场景的消费金融。发起方跟供应链金融类似,一定是对这个消费场景有足够控制力的机构,消费金融跟前面的资产类业务略有区别。消费金融的利润其实不是完全来自借贷,而是来源于增加消费后给企业本身带来的超额收入。
第四类,是对接银行、证券、保险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其他非直接借贷类业务。以银行为例,存款和借贷业务虽然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业务,但成熟的商业银行有3000多种业务,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是不清楚的。但不意味着这里面没有机会,譬如票据、信用证、保函等等。譬如内保外贷、国际贸易背景下的信用证应用,票据的循环贴现,这些都是可能存在的业务模式。这些也是典型的垄断资源,优点是风险相对较低,利润却并不低,说白了就是钻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空子。缺点是规模难以做得特别大(当然,对一个互金平台来说,足够了)且要互联网阳光化运作,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工作。曾经很火热的股票配资业务就属于这一类,抛开政策风险,这类业务本身的风险是相当较低的。
但是,以上这四类业务,都不是所谓屌丝创业能选择的,都需要特定的资源或专业化的人才。因此,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平台来说,很难去实施,也没有必要去尝试。
如果二三线城市的平台,本身定位就是几个亿到十几亿的规模,那么可选择的余地就很多了。传统的民间借贷类业务,如果依托当地特定的资源(譬如人脉关系、催收处置资产的能力等等),在一个相对规模较小的范围内,是完全有可能做好风险控制,且保持足够的利润的。其实绝大部分二三线城市平台的创立者,如果本身是民间金融行业出身的,他们都是有一定风险控制能力的,但这种能力一定有个极限,如果通过互联网的方式盲目扩杠杆,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上限,就必然导致坏账率的大幅增加,加上P2P的刚兑潜规则,最后只能把自己平台玩死。因此,对于二三线城市的平台来说,传统民间借贷业务是可行的,但必须把握好风险和规模,不要盲目扩张。
结合前面的各项分析,我认为:
一线城市的P2P平台应当在保证合理利润的情况下,尽量做大规模,资金端以互联网的方式面向全国市场获客,资产端寻找符合自己优势的业务类型。由于中国老百姓的不对称理财需求长期被压抑,而老百姓可用于投资理财的资金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未来一定大有可为。但真正能在市场竞争中存活下来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平台,一定少之又少。
二三线城市的平台,则应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更为清晰的定位。资金端可以考虑与一线城市的平台合作,也可以考虑用更接地气更精准化的方式来获取当地的投资人用户;资产端则应当以服务当地的小微企业、地方扶持的产业为主,控制好风险和规模。利润是第一位的,不要盲目的追求发展速度,先确保能正常的生存下去,同时着力于自己体系的人才培养,以待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如果找到了更为清晰的细分领域,则可以朝此方向发展;如果没有更好的方向,则可以考虑转型做其他类业务;另外,将平台出售给意图进入当地市场的一线城市的巨头型平台,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子——前提是你在当地的同业中有相对较强的竞争力。
总而言之,P2P行业的二元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业者必须清醒的知道自己属于那一类,清楚不同世界平台的不同商业逻辑,才可能找到符合自身发展的光明道路。
不管平台的创始人和管理者如何开口闭口“普惠金融”,实际上真正本着公益心来做慈善,不考虑盈利的平台只是极少数。因此,商业利益或者说赚钱是P2P平台发展的必然追求。
深圳和长沙的P2P 差别到底在哪?四、P2P平台发展方向的差异性
最后,造成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平台差异的另一个关键原因,在于思维意识,这个也是人才匮乏带来的影响。无论是平台从业者还是平台的幕后老板,甚至于相关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对于互联网、对于互联网金融,都缺乏足够的理解和认知。他们往往按传统行业的经验去看待互联网金融这一新鲜事物,或者是自以为学习了外面先进的经验但因为缺乏实践而无法将理论变为可以指导自身工作的真才实学。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阻碍一线城市优秀互联网人才回流到二三线城市的关键原因之一。
关于人才的问题,我个人的观点其实也动摇过。我老家是湖南长沙,典型的二线城市;自己曾在北京和深圳工作过多年,现在在杭州,深受一线城市互联网氛围的熏陶;中途回老家工作了两年多。我曾经认为,北上广深杭这些一线城市其实有大量老家在二三线城市的互联网人才,只要老家的平台开出足够有诱惑力的薪酬待遇,应该是可以吸引到这些人才回流的。但实际经历下来,却发现,真正顶尖的人才,是很难被眼前的利益吸引而回流的,因为在整个互联网行业,一线城市的机会远大于二三线城市;如果甘愿为了相对安逸的环境和待遇回老家的,往往多是普通平庸的“人才”。所以,制约二三线城市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顶尖人才的匮乏——真正顶尖的人才,自然有能力吸引到足够的资源。
其实,一线和二三线城市平台在运营策略上的区别,主要还是看资源(包括可投入的成本)和人才。如果一个二三线城市的平台有足够的推广资源和预算投入,也有相应的互联网人才,则也可以将目标客户定为为全国范围,不局限于某个区域市场。同理,一线城市的平台如果没有足够的资源和预算投入,没有合适的人才,也可以考虑采用二三线城市平台的运营策略。但这种情况又会遇到另一个问题,即竞争对手。二三线城市的平台采用一线城市平台的互联网为主的打法,意味着要跟全国各地的平台竞争,特别是与目前已经成为行业领先者的大平台竞争,这些大平台因为前期的积累和资本的进入,已经拉高了整个行业的竞争成本,后来者没有特定的优势和足够的资源是很难跟他们竞争的。同样,一线城市的用户本身已经被各家平台筛选过多次了,要想再获得较大的增量会很难;而P2P平台往往在产品上同质化严重,要想把其他平台的存量用户吸引过来,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都会相对很高,而且引导过来的用户忠诚度也不高。
从获取流量的角度来说,一线城市的平台,应当主要以互联网的方式方法来接触客户,好处是用户基数庞大、增长速度会比较快;缺点是对互联网金融运营专业人才的依赖很大,所需投入的资源和成本也较多。二三线城市的平台,则应当以地推的人员营销、异业合作为主来接触用户,再以互联网的工具和方法来服务客户,譬如通过地面展位推广的方式接触客户,再以微信等方式做后续的客户跟进服务。好处是成本相对可控,对互联网专业人才的依赖相对没那么高;缺点是发展规模和速度都有瓶颈,在一个区域市场上难以做到非常大的规模,也跟相关监管指导意见有相冲突的地方,人员道德风险较大,可能形成非法集资的问题。
P2P,深圳和长沙的P2P 差别到底在哪?从建立信任的角度来说,一线城市的平台因为资源和资本的优势,可以着重于间接信任的简历,也就是以品宣为核心的各种增信手段的运营。而二三线城市的平台,受限于资源和投入成本,主要应该采取人员营销的方式来接触用户,建立直接信任;而间接信任的增信手段可以在控制成本投入的前提下酌情采用,不宜过于痴迷。
搞清楚了P2P平台的运营模式,那么我们就能更清楚的分析一线和二三线城市P2P平台运营策略上的差异性。
当然,光有信任还不够,信任决定用户是否愿意投资、能投资多少资金(在其能力范围内),对平台来说还需要有一定的用户数量。通常我们衡量P2P平台的资金端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有效投资用户规模,二是存量资金或者叫待收规模。有效用户规模=流量*转化率*留存率,存量资金规模=有效用户规模*平均投资额=流量*转化率*留存率*平均投资额。而存量资金规模往往直接决定平台的营收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信任”解决的是转化率、留存率、平均投资额的问题——请注意,信任是解决这几个问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影响着部分的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是“用户体验”,后面会有专门的文章讨论这个话题——不能直接解决流量的问题。当然,如果一个平台资产端规模有限,则转化率、留存率、平均投资额三个指标越高,对流量的需求越小。
P2P平台的资金端主要以获取投资人资金为目的,而获取资金最根本的基础是“信任”——没有信任,投资人不可能把钱投给平台。信任可以分为直接信任和间接信任,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一个人愿意把钱借给你,要么是认识你,要么是认识你爹——前者叫直接信任,后者叫间接信任。所以平台做刚性兑付、做信息披露、做品牌宣传、做客户服务,等等一切手段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和增强用户的信任。直接信任的建立需要要么靠人,要么靠时间。对于大公司,通过时间的积累是可以建立起足够的直接信任,譬如阿里推出余额宝,其实公开的保障措施并不多,但投资人只是因为阿里的这个招牌就愿意把钱投入余额宝,这就是直接信任的体现。然而,互联网金融平台不管是一线还是二线城市的,在时间的积累上总体来说都不够充分,对二三线城市成立时间不久的平台更是如此。所以,互金平台建立客户的信任关系,主要手段一是靠人建立直接信任,二是采用各种办法建立间接信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增信手段”。常见的增信手段包括:(1)借信用,政府、国企、上市公司、知名风投、银行、保险、名人专家、三方机构等都可以拿来借信用;(2)提供纸面上完备的保障措施,如抵押、担保、回购、风险准备金等;(3)品牌宣传,利用央视、新华社等权威媒体来给平台增信;(4)品牌营销(各种赞助,如热门综艺节目)、公益营销(最典型的以“普惠金融”为旗号)、品牌代言人营销(行业权威、创业名人、屌丝逆袭、美女CEO)等等手段。
三、P2P平台资金端运营模式的差异性
深圳和长沙的P2P 差别到底在哪?一线城市的平台因为资源、人才的集中,业务模式多样化,暂且不提。而二三线城市的平台,在创立之初,定位上与一线城市的平台往往就有非常大的差异。根据前述分析,拍拍贷类的纯信息中介模式和蚂蚁聚宝类的互联网理财模式先被舍弃——前者因为盈利模式不清晰,后者因为缺乏相关资源。第二类资产端合作的模式,也比较少被采纳——从风险控制和收益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资产端还是自己体系的更符合平台控制方的利益。特别是本地民间金融机(人员)和非金融类实体机构设立的平台,更是如此——其设立平台的很大目的就是为了获取资金消化自己体系内的资产,自然不会去找外部资产合作。第四类混合模式在初期也基本可以排除。所以,二三线城市的P2P平台最常见的就是第一类“自建资金端对接自有资产端”模式和第三类“外部资金端对接自有资产端”模式。前面已经分析了,第三类“外部资金端对接自有资产端”模式并不属于我们所讨论的“互联网金融”的范畴,故暂也不做过多谈讨。所以归结起来,二三线城市的P2P平台最常见的还是“自建资金端对接自有资产端”模式,在后续发展中逐渐出现第四类混合的模式。
首先,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的诞生离不开互联网的氛围,所以中国最早诞生(2012年之前)且一直持续至今的几家知名P2P平台基本都在一线城市,如北京(宜信、人人贷)、上海(拍拍贷、陆金所)、深圳(红岭创投)、杭州(微贷网)等。而二三线城市的平台大多在13年之后才开始成立,成分主要来源于三类:一是本地的民间金融机构(小贷、担保、典当、投资公司等)或从业人员,顺应互联网金融转型的大潮设立的P2P平台;二是本地非金融类的实体企业发现了互联网金融蕴藏的“巨大商机”,通过设立P2P平台来涉足金融类业务,包括很多房地产类企业建立的自融或关联自融型平台;三是北上广深杭这些一线城市的互金行业从业人员回流到二三线城市(通常是回老家)创立的P2P平台。
那么,一线和二三线城市的平台在发展路径上跟上述几类模式有何关系呢?
除了上述几类常见,还有较为特殊的两类。一是以早期的拍拍贷为典型代表的“纯信息中介平台”——拍拍贷推出彩虹计划后有往信用中介类平台转型的趋势,也是被市场所逼,纯信息中介模式在中国现行的投资人环境下较难持续做大做强。二是以阿里系的余额宝蚂蚁聚宝、挖财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平台”。这类平台的资产端对接的多不是直接借贷类的资产,而是通过银行、保险、基金、信托等机构包装后的间接资产。这类平台基本上都不认为自己属于P2P的范畴。实际上,前面几类平台中不少推出的活期类产品,也大多是直接或者间接对接的基金特别是货币基金类资产。
第四类则较为复杂,属于上述几类模式的混合,既有自体系的资产端,也有体系外的资产端;既有自建平台获取投资客户,也存在跟其他机构进行资金合作的情况。这类机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是P2P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靠自有体系的资产和资金两端很难保持平衡发展,为了维持平台的正常运转,不得不开展各种情况的外部合作,进而导致平台模式的复杂性。
P2P,深圳和长沙的P2P 差别到底在哪?第三类是只做资产端业务,资金端则与其他机构(主要是其他的P2P平台)合作,由对方来提供资金,最典型的是“加盟商”模式,陆金所、微贷网、翼龙贷都有这类模式。严格来说这类机构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P2P,但在二三线城市确实大量存在。
第二类的资金端跟第一类类似,区别在于资产端不是自有体系的团队,而是通过与其他机构合作来构建资产端。具体来说又可以分为直接债权合作模式和类ETF模式。前者是将合作机构已经形成的债权直接在自己平台上向投资人发布,后者则是将多家合作机构的债权打包成理财产品的模式提供给投资人。
第一类是最常见的P2P类平台,既有自己体系内的业务团队提供资产(例如宜信的宜人贷),也有自己体系的理财团队(财富端/资金端)对接资金。这里根据理财团队的运营侧重点,又可以分为线上为主的模式(以互联网平台为主要投资人获取渠道,如陆金所)、线下为主的模式(以线下门店为主要投资人获取渠道,如e租宝),线上线下并重的(如宜信)。当然,在这类平台里,以线下获客方式为主的平台我们要区别对待,这类平台很容易牵扯到非法集资的范畴中,最新的监管意见中也对这类模式提出了明确的禁止性措施。
互联网金融涉及的领域众多,本文主要讨论以民间借贷(含个人借贷和企业借贷)为主要资产端业务形态的P2P或类P2P平台。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大类。
二、P2P平台业务模式的差异性
深圳和长沙的P2P 差别到底在哪?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更是如此。举个简单的例子,深圳的平台有做车贷的,长沙的平台也有做车贷的,在资产端也就是金融方面两者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可深圳的平台和长沙的平台在发展路径的选择、规模等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差别,归根结底的原因就在于互联网端的人才差异上面。
由此可见,中国的互联网人才,特别是2C的互联网人才,基本集中在北上广深杭这几个一线城市中。甭管什么样的互联网企业,最终都是靠人来做,没有好的人才,一切都是扯谈。正是因为人才分布的不均衡,导致了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的企业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路径上的差异性,也就形成了互联网行业的“二元世界”。
很明显,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前面提到的大型的2C的互联网公司,基本都分布在北上广深杭这几个城市,从这个范围来说,互联网的世界里,北上广深杭是一线城市,成都、重庆、武汉、南京、大连这些可能靠前一点,但归结起来也还是属于二线,一线和二线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更不用提更后面的三线四线“互联网城市”了。
所谓“人,既是江湖”,互联网的世界表面上是各大巨头各家公司组成,实则是由一个个一群群的人组成。任何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思维模式、战略方向、市场策略、组织架构、工作方法等等都由组成这家公司的一个个具体的人来决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这些人特别是核心骨干人员的思维方式是否真正符合当下的互联网思维。人的思维会受其所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情的影响,如果长期处于在互联网相对贫乏的环境下,很难期望一个人会有真正的互联网思维。读书?学习?这些确实有用,但互联网思维不是纯理论的,必须结合实践才能学以致用。所以,结论就是,排除个别“天才”,只有在互联网氛围浓烈的环境下,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才能产生真正适合互联网的人才。另外,2B和2C的思维是有明确区别的,如果让一个长期在2B的IT企业工作的人,来从事2C的互联网工作,往往需要较长的磨合和转变成本;所以对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说,如果做的是2C的生意,则应对区分2B思维的人才和2C思维的人才的差异。
那么,中国互联网的大环境是什么?强者恒强,“剩者为王”!以BAT三家为代表的第一梯队,以京东、小米、360等为代表的第二梯队,再加上传统的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盛大系、美(团)大(众点评)系、优(酷)土(豆)系、携(程)去(哪儿)系、滴滴(快滴)系等细分领域的巨头(暂不考虑他们与BAT几家的恩怨情仇),以及少数几个外来和尚——苹果、谷歌、三星、亚马逊、Uber等,基本上就构成了中国互联网的江湖。请注意,互联网的江湖不等于IT世界的江湖,通常来说我们把主要面向企业或机构用户提供IT或互联网技术服务的公司定义为传统型的IT公司,说白了就是主要做2B生意的;而将主要面向普通公众用户提供服务的公司定义为新型的互联网公司。2B的典型代表是IBM和微软,华为曾经也是,但华为近年来开始愈发重视2C的业务。2C的典型代表国外是苹果、谷歌、FaceBook,国内则是BAT三巨头。从目前的趋势来看,2B的企业大多遇到转型危机,业务和市场影响力在逐渐萎缩,这符合互联网时代“去中心化”的大方向。
P2P,深圳和长沙的P2P 差别到底在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是依托于互联网行业在过去十多年的蓬勃发展,金融本身不是个新鲜事物,当下的互联网金融在真正的金融端也并没有什么颠覆性的创新,所以我们讨论互联网金融一定不能离开互联网的大环境。
互联网金融行业最近几年很火热,全国各地都有各式各样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冒出来,笔者这几年也走访了各大近百家平台(主要是P2P模式或者号称P2P模式的网贷平台),感受颇多。抛开各家平台的高低优劣暂不讨论,先从区域分布的差异性来聊聊平台模式的差异性。
一、人才是导致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