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深度:民间征信发展的风口在哪里?

二是对于某些行业来说,卖信用数据可能将成为和广告并驾齐驱的一种新商业模式。

三是个人信用的资产证券化,例如名校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未来进行资产证券化从而得到大量的起步资金。

四是针对信用的次生态,企业服务。

当然,上面只是一些长期的设想,短期最大的利好还是对于金融平台的风控改善。经常谈一个观点「拥抱变化」,征信行业在信息化时代的变局值得每一个金融企业的关注,金融的竞争将变得不同。在成熟的商业模式下,固守不变的思维将成为最大的风险。

一是基于数据分析的风险定价,即面对这些新鲜的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信息,在没有历史验证的情况下,谁能做出一套可靠的风险定价系统。

P2P,深度:民间征信发展的风口在哪里?

展望一下,我认为未来存在的机会有这么几点:

我也倾向于认同将来征信将演变成「全征信」,当市场上所有人都得到了征信数据,原有的风险定价体系就会第一次失效;当市场上都认同了一种风险定价体系,这个体系就会第二次失效。这个其实和股市的二级市场是类似的,市场认同一个股票,股价就会升高,就失去了投资价值;市场认同一个征信体系,资金就会填满原来的水坑,征信体系所挖掘出的机会就失去了价值。

《失控》的作者凯文凯利曾经预言:「一旦有意思的事情发生,就有人记录,把它存入云端,我们自愿被记录和跟踪,社交网络可以自动搜索我们的位置;相互监视,我们知道谁在定位自己,谁在追踪,这是双向互动。」这个预言已经基本实现,而接下来他说的是「隐私保护不可能实现,任何人的隐私都将不再是秘密,任何人都能得到所有的的数据,这将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公平。」

在央行发文后,市场上的分析很多,但真正理解了征信意义的很少。某些评论认为,未来的大数据征信将每个人的风险定价化,若是这样,就是计划经济,金融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但是我认为,征信对于金融的意义在于扩大了信息渠道,信息数据不等于信用额度。全行业面对的是共同的征信系统,最终的使用效率,风险定价,还是取决于金融平台自身。只要有利润,就一定有竞争,越是公开透明的市场,其实竞争反而越大,只是竞争的方式不同了。

因为征信依然是一个比较吃资源的行业,对于征信来说,数据是根本:要么有从政府相关部门拿信息的能力,要么背后有互联网巨头的数据,否则单纯做一个服务平台,不掌握核心数据,是没有壁垒可言的。风来了,吹动大船前进,用浪花把小船拍倒在海里。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征信业发展的线路应该是:第一步大家比拼信息获取;等到市场上不缺乏信息以后,第二步拼的是信息解读和风险定价;等到信息有一定的解读方案以后,拼运营和积累,行业步入稳定。

深度:民间征信发展的风口在哪里?

今年上半年,我和很多VC朋友交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大家都看到了征信的风口,但是鲜有布局的。即便是布局,也就是投个天使轮博个彩头。

机会:强者恒强,拥抱变化

这样一个预期,给了征信行业明朗的前景,也吸引风险资金给征信行业源源不断的支持。衷心期待这8家名录中的征信平台能完成这一征信业的历史任务。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给了大数据征信一个绝佳的应用土壤,目前以网贷为主的互联网金融依然只能做到线上的理财环节,授信和风控还是必须线下进行。切到线上风控环节一直是网贷行业的梦想,因为假如可以进行线上征信,就可以快速扩大业务规模,真正做出低边际成本的互联网优势。

有些公司看得更远一步,随着政务公开的推进,学籍信息登录学信网账号可查,法院执行,企业信用可查,专利可查,房屋产权可查……通过代理登录和爬虫技术,一些互联网公司已经积累了一部分用户的信用信息,这些信息在将来或许价值连城。

P2P,深度:民间征信发展的风口在哪里?

2014的年末,京东和阿里分别上线了消费信用额度功能,不少创业公司也纷纷瞄准了消费分期领域,这是大数据征信展现的第二次魅力。

阿里于2010 年6 月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万向集团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截至2013 年,约有25万阿里旗下平台的客户接受了阿里金融的信贷服务,2013 年上半年新增放贷量420 亿左右,这是大数据征信展现的第一次魅力。

征信企业终于走出了以往靠关系找政府部门拿数据的困局。

但在央行的这次发文中,芝麻信用却赫然排在第一位。芝麻信用是蚂蚁金服旗下的品牌,背后是阿里的庞大消费金融数据,包含了3亿多实名个人、3700多万户中小企业的数据整合。通过长期B2C的积累,阿里的数据不再是「轻飘飘」,而是稳重地落地了。技术的进步不可阻挡,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于网上购物,习惯于用余额宝进行现金管理,量变引发质变,阿里的数据在长期的积累中进行了自我验证,成为了征信数据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于这些来源于互联网信息组成的征信,业内起了一个很浮夸的名字——大数据征信。

阿里其实很早就开始进入信用领域,信用在B2B业务中的重要性远高于B2C,阿里2004年就推出「诚信通」指数,雇佣第三方评估采购商的交易诚信记录。2007 年,阿里联合建行、工行向会员企业推出网络联保贷款服务,但阿里提供的授信最终未获得银行的承认。因为在B2B业务中,阿里一直没有打通交易环节,因此也只能得到意向交易的信息,这个信息,银行不认。

深度:民间征信发展的风口在哪里?

打破局面的是两件事情,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前者是信息来源,后者提供了需求和应用场景。

复兴:征信业的两大推动力

但是,如果你一开始无法给客户创造价值,你就不可能吸引到客户给你创造价值,没有企业是慈善家。从平安宜信抢客户一死两伤中就可以看出,企业将客户信息交给他人——太难。没有数据的征信公司,还能做什么呢?

随着互联网金融近两年的发展,尤其是P2P的崛起,征信公司纷纷嗅到了血腥味,开始推出针对网贷平台的网络征信系统。但与上面讲的「公关公司」一样。据了解,这样的征信系统往往还是流于表面,5-6个人的部门,邀请巨头加入给自己增加信用,然后再去对接中小平台拿数据。

再说人民银行的征信报告,明确表示仅对「商业银行、依法办理信贷的金融机构和人民银行」开放查询。有的金融平台,没有查看的权限,只能让借款人自己去打印,但其中又产生了流程风险。

P2P,深度:民间征信发展的风口在哪里?

很多民营征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就是个信息共享中介,甚至还不如人民银行的征信报告有用。我之前看一份上海某征信机构的报告,工作5年多没有更新,住址的小区已被拆迁,表上还一堆的问号表示没有信息。这样的征信报告要之何用?可能你的信息确实有价值,但是不同数据分散在不同的征信数据库。信息割裂,统一系统缺位,单个信息我分析的成本太高,倒不如不考虑。这些信用机构有的一直苦苦煎熬到现在,有的干脆转型做「公关公司」,开行业会议,做活动,出书,给金融机构颁发证书。徒有其表,「征信」做成了「增信」,用自己的牌子给金融平台增加信用的工具。

从金融平台的需求来考虑,现有的借贷客户主要还是企业,因此我希望得到企业最全面风控信息。这个目前有三个来源:首先是实地调查,最为直接,但是无法判断借款人有没有其他负债。因此我平台去查的是人民银行的征信报告,但是它仅仅服务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收集的只是借款人在各商业银行发生信贷业务的资信情况,但其实最大的风险不是借款人借了银行钱,而是借款人借了其他高息民间资金。因此最后,金融平台才想到去找当地的同业黑名单,很多所谓的地区民营征信就是做的这件简单的事。

这就是10年前征信的现状,市场对征信有需求,但这些民营征信企业能做的极其有限,整整10年来,征信事业没有太大的改观。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北京上海深圳三家征信公司主导市场,呈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信息量的不足,分析技术的缺失导致这个市场一直不温不火。

困局:信息不足,征信还是增信

说来有趣,当时的征信信息几乎都来源于政府:央行、公安、法院、工商、国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府以外的不外乎三个:银行、通讯运营商、公共事业。无论是哪一个也和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信息在政府手上,拿不到信用信息,无法开展征信业务,无法建立数据库,这是中国民营信用公司的现实——没有政府支持公司无法生存。信息全是从政府得来,却腆着脸要求政府不要介入市场,这些征信公司的价值在哪里?

深度:民间征信发展的风口在哪里?

我重读当年一篇新闻:央行计划牵头成立信用管理局,引起民营信用企业激烈反垄断。央行从学术的角度认为,目前的信用体系主要的问题是信息割裂,必须进行统一。而民营信用企业的多个代表则反对,若是政府参与市场,必将利用政府的优势无情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

在评价这个发文的时候,我不由想起了10年前一场关于《征信管理条例》的讨论。2003年,互联网还是新生儿,更别提互联网金融;房地产铁公鸡推动的一轮资金游戏还没有开始,民间借贷还未有今日之繁盛;国家经济依然处于利用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粗放经营的模式,银行是独一无二的经济命脉。

前些日子央行发文,给腾讯征信、芝麻信用等八家机构的个人征信业务开绿灯,再后来支付宝推出芝麻信用分引起争相转发。关于这个事情,我在14年的3月份就已在知乎发表过文章,认为央行必将放开民营征信,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繁荣,这个行业也将随之复兴。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

猜你喜欢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