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张书 长沙报道到银行去存款,却在工作人员的误导下糊里糊涂买了保险。12月20日,本报接到多位市民投诉,在银行购买了一款理财型保险产品,原以为可以换来比存款更高的收益,结果连本金都不能全部要回来。临近年末,随着揽储需求的增加,各银行纷纷推出高收益理财产品。业内人士表示,过度追高有风险,一定要读懂理财产品说明书,了解产品性质后再购买。投诉:银行存款变保单12月19日,湘潭市62岁的苏先生给本报热线96360打来电话。2007年12月9日,他带着1.2万元去湘潭县河口镇某国有银行存钱,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他,有一款理财保险产品不仅利息比存款高,还可享受保险的功能。在工作人员劝说下,他也没细问,将1.2万元换成了某保险公司的一款万能型保险产品,并签下了保险合同。5年期满后,苏先生去银行取钱,工作人员告诉他要去保险公司才能取款。“取款后发现总额才13833元,收益只有1833元。按照当年5.5%左右的银行存款利率计算,1.2万元存5年利息可达3000多元,如今收益比存款利息少了1000多元。”苏先生有些气愤地说。另一位向本报投诉的刘女士,3年前在某国有银行德政园支行存款时,在保险销售人员和银行工作人员的推荐下购买了两份保险,每份6万元。最近看到媒体曝光银行存款变保单,她拿出3年前投资保险产品的协议书一看,发现自己的存款就是这种情况。她急忙跑到银行希望把钱取出来,而工作人员也告诉她要到保险公司才能取钱,最后到保险公司一计算,如果要提前支取拿回的钱会比本金还少。“买那两份保险花了12万元,3年过去了,不但没有收益,每一份还要亏9000元。”刘女士有些不太理解。建议:保险不能替代银行存款这种理财型保险产品到底值不值得买?记者采访到的多位理财师都不推荐。保险产品的主要功用包括风险保障、长期储蓄、财务规划和投资理财等。尽管部分寿险产品带有投资功能,但本质上仍属于保险产品,以提供保障为基础,不能将其与银行存款、基金等金融产品进行片面比较,更不能将之作为银行存款的替代品。银行存款利息的计算是以本金为基础,乘以利率。而保险公司计算分红金额却并不以保费为基础来计算,如1万元的分红险保费,要扣掉保险公司的开支、代理人的佣金等各项费用后,再来计算分红收益。事实上,大多数分红险种真正的红利分配是根据每一保单的年度末现金价值进行计算,再把红利分配给投保人,而现金价值则根据险种不同,都在保费的基础上打了一定折扣。此外,分红险产品说明书上的演示利率是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种假定,并不是最终的保证分红率。调查:驻点销售基本取消实际上,近期银行代销理财产品纠纷频现,针对这一情况银监会近日下发通知,要求银行机构全面排查代理销售第三方产品的业务。12月22日,记者走访了长沙市部分银行网点发现,几年前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在银行驻点销售保险产品的现象基本不存在,更多是银行进行代理。“我们现在已不允许保险公司在网点进行驻点,因为他们人员流动大,目前我们都是直接代理。”一家股份制银行零售部负责人表示。记者调查中发现,多数银行都代理了保险产品,但一般不主动推荐。“买保险可以直接找保险公司,我们只为客户进行投资规划,会适当在投资配比中建议购买部分保险产品。”交行潇湘支行一位理财师说。记者发现,银行代理的保险产品五花八门,一款安邦共赢2号投资型家庭财产保险几乎在各家银行都有销售,而中国人寿推出的新鸿泰金典版两全保险(分红型)只有部分银行进行代理。在招行一网点,理财经理提供的一份保险产品协议书上,记者清楚地看到,协议书为某某保险公司,协议书最后还有银行销售方的签字。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