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陷阱:警惕宣传误导、警惕搞不懂的专业术语、看懂风险评估,跟进投资信息。
“投进去十万元,签订了合同。等我得空的时候,细读合同才发现,里面清清楚楚写着:本理财计划不保障本金及理财收益,预期最高到期历史年化收益率为6.10%,超出最高历史年化收益率部分的收益作为银行的投资管理费。”王彤后来才了解到,这原来就是银行惯用的“风险选择性忽略”。“不仅销售人员在售卖过程中甚少谈及产品风险,即便是在宣传资料中,风险提示部分通常也不醒目。”
投资理财钱生钱不能只看高收益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日益火爆,而记者也发现,有部分银行理财产品被宣传成历史年化收益率18%至24%,有的甚至还加以100%本息保障的宣传。许多投资者反映,他们在银行办业务时,常常被销售人员鼓动,购买了所谓的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可到期以后才发现,实际收益根本达不到销售人员所说的水平。精明的王彤是位销售总监,善于算账。他认为,各种银行理财产品的历史年化收益率是不是真的合适,要具体产品具体分析。“除了购买一年期的理财产品以外,凡是短期的理财产品,比如7天、100天等,一旦产品到期,又没找到适合的下一个产品,中间空余期就只能吃银行的活期利率。那么一年下来,这笔钱的综合历史年化收益率是不是划算,还真得另说。”去年,他购买了一份为期105天的银行理财产品,工作人员推介时口头承诺历史年化收益率为6.10%。
银行理财机构正规不代表保证收益
记者在小白楼商业区进行街头随访时发现,很多人都表示,因为对这项专业知识的匮乏,导致很容易被销售人员忽悠。45岁的刘先生告诉记者,作为普通工薪族,本身获取信息的渠道就偏窄,在投资理财时特别容易被绕懵。“我和我身边的朋友,甭看嘴里成天念叨股票、基金、外汇等,但你要问谁真懂?估计谁都不敢说自己是真懂。”私企老板穆先生则认为,在投资理财领域,人们是缺乏正规专业性教育的。“我在美国看到的证券投资咨询行业的从业人员,都是素质特别高的人,也基本没有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对投资咨询从业者来说,必须要精通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然后能够结合上市公司所在的行业的基本面以及成长性,做出一个较为合理的投资判断,这对学识水平的要求不言而喻。可现在我们接触到的投资咨询顾问有很多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券商为了节约人力成本就让这些年轻人为我们提供专业股票投资分析服务。显然,这些年轻人是干不了这个事的。卖的人经常会跟买的人说‘我们有内幕消息,在我们这炒股肯定能赚钱’,买的人连很多金融专业词语都不懂,于是轻易的就踏进了投资‘陷阱’。”
“3·15”消费者权益日刚刚过去,据今晚经济周报的信息,不少读者发邮件倾诉了自己在投资理财中遭遇的各种“卖拐”之事。理财专家认为,投资理财类的金融产品与百姓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商品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们购买的金融理财产品,购买的是一个关于未来某段时间内的预期与承诺,这个产品的‘质量’行不行?能否赚到钱?购买的时候,是无法得到结果的。所以,金融营销的卖点,我认为只有品牌,除此之外的任何营销,都是策略,也可以说是忽悠。老百姓在选择某款金融理财产品时,要更多的关注未来的预设与定量,而不是宣传词。”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