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业内人士预计,监管措施中,可能将会涉及准入门槛,有可能对平台注册资金、管理人员的从业资格等多个方面提出明确要求。
此外,现在很多平台对于借款人的透露信息有限,未来行业信息将更加透明,并引入信用纪录等,投资人的资金流向也会更加清晰。
对于P2P整个行业来说,“马太效应”也会凸显,强者恒强。P2P平台来说,如果还只是复制别人的模式而毫无创新,就会很难找到生存空间。
“我倒是希望有监管措施,这样可以保护投资人的利益。”在P2P平台投资了5万元的陆先生说,其实他并不在意利率有多高,只是希望平台能安全一些,透明一些。
之前管理层一直都没有出台实质性的监管措施,对于P2P平台的发展,也是冷眼旁观。想成立一个P2P平台,可以说是毫无门槛,不过2015年可能成为P2P平台的监管元年。
确认银监会来监管的P2P平台,一家P2P平台CEO孙先生说,恐怕目前被行业内称为“政策红利期”的时间很快就要过去。
2015年可能成为P2P平台监管元年
“他们并不是想‘跑路’,也想做好这个平台,但没有风控把门,实在没办法做下去。”所以他建议,互联网的P2P平台,最好能有个10年以上银行从业经验的人来当高管。
未来监管措施出台后“马太效应”有望凸显因此,当出现金融风险的时候,这类平台几乎没有能力抵御,在无法完成兑付的情况下,只好“跑路”逃避问题。
搞互联网的人做互联网金融,他们的互联网意识没的说,但风控意识很弱。
金融人做互联网金融,风控意识很严格,往往这类平台会被严格的风控压得很难受,“这类P2P平台是活了下来,但肯定不会活得很滋润。”他说。
虽然都是做P2P,但也有“流派”之别,有一些平台是原来做金融的人在运作,有一些是原来玩互联网的人转行进行运作。“这两种人做P2P平台各有利弊,但‘跑路’的平台八成是搞互联网的人在运作。”他说。
对于出现问题的平台、“跑路”平台,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分会秘书长魏庆辉说,这一方面因为互联网金融太年轻;另一方面,与运作P2P平台的人有很大关系。
P2P,未来监管措施出台后“马太效应”有望凸显互联网金融太年轻
观察
不过在繁荣发展的背后,出现问题的P2P平台大约有275家,这个比例约为15%。这些问题平台有的是提现困难,有的干脆“跑路”。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全国P2P平台超过1800家,不仅数量增长迅猛,行业交易总额已突破2500亿元,相较于2013年的892亿元,总量增加近200%。
监管层的关注,因为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与“跑路”形影相随。
未来监管措施出台后“马太效应”有望凸显与“跑路”联系在一起的行业
尴尬
在P2P“认祖归宗”之前,监管层也曾对其提出“三条底线”,P2P监管的十条原则、八大监管建议等,“喊话”的次数并不算少。
借款者可在网络平台上发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等;手中有闲钱的人,可以根据借款人发布的信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
只是,这种借贷并不是在亲戚朋友等熟人之间完成,而是借助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
P2P,未来监管措施出台后“马太效应”有望凸显P2P是英文person-to-person的简写,意思是个人对个人。说白了,现在大热的P2P,其实就是最传统的民间借贷,即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
尽管部门少了,但却新设了一个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银监会也明确规定,一直游离在监管之外的P2P平台,将划归至该部门监管。
今年1月20日,银监会架构进行了调整。银监会原有的27个部门分拆、合并成23个部门,包括22个行政职能机构及1个事业单位。
一直被称为“野孩子”的P2P平台,终于有了“亲妈”。
P2P平台终于有了“亲妈”
未来监管措施出台后“马太效应”有望凸显市场
未来监管措施出台后“马太效应”有望凸显
这个蓬勃发展的行业,一直与“跑路”形影相随。然而在未来监管措施出台后,“马太效应”有望凸显。
作为2014年互联网金融领域最为风光的板块之一的P2P网贷,终于有了监管部门—划归银监会监管。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