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投资股票、基金、还是债券、信托,都是为了能谋求相对的较高收益,进而实现养老金的有效增值。但需要提醒的是,对于非入市资金的规划市民还应尽可能地以稳健保本为主,譬如一些分红类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等都可作为参考搭配。(文章来源:理财网)
第五,非入市资金尽量遵从“求稳原则”。
保险,未雨绸缪为养老 养老规划很重要在一些人的投资观念中认为,长期投资就是“忘记式”投资,其实不然。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投资期内,中国经济、政策、资本市场会不断地发展、变化、成长,各行业领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或萎缩,如果坚持“忘记式”投资很有可能会因为原先的预估不足而导致难达预期,这样一来养老金便在无形中缩了水。因而,投资者需要进行适时的动态调整,即在长期投资思路的指引下,对所配置的品种进行不断地优选,使之永远保持旺盛的升值潜力。
第四,“长期投资”并不等同于“不理不睬”。
采访期间,不少市民对于个人养老金规划入市的时间心存疑问,或者换句话讲:如果目前不满30岁,是现阶段逢低布局进行养老金规划还是待未来再考虑为好呢?对此,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虽说任何一个时间点都可以开始考虑养老规划的问题,但这其中却牵扯到一个成本问题。也就是说,若想60岁时得到100万的财富,假设年投资回报率为10%,从20岁开始投资,总成本只有2.2万元,而如果从40岁开始时则是14.86万元,50岁开始时就变成了38.55万元。不难发现,越晚进行养老规划所需要的成本就越高。
第三,入市时间越早越好。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预期寿命设计过短,一旦生存过长就不能满足养老需求。而且养老金要能保证退休以后的生活品质,也就是说既要能提供日常生活消费,同时还要能弥补医疗财务上的漏洞。如果对生活品质要求更高的话,还应满足未来出国旅行等开销。
未雨绸缪为养老 养老规划很重要其次,需要考虑预期寿命和自身养老费用,以便对入市资金比例、投资期限及投资方向有进一步的明确。
顾名思义,养老金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保障,因而安全稳健是它的首要特性,也就是说只有先保值再考虑增值。一般而言,入市比例最多不要超过家庭总资产的50%。而在这50%的入市资金中,还要结合自身的风险偏好进行包括股票、基金、债券等投资领域的细分。具体到接下来的市场,汇丰中国零售银行及财富管理业务总经理陈静君告诉记者说:“未来的股票市场,我们看好新兴市场的工业股、材料股、金融股及能源股,即所谓的周期性股份类别。预期国内消费及城市化将会带动新兴市场日益增长,这意味着能配合上述趋势的商品和服务公司将会受惠,当中除了直接向消费者或政府销售商品及服务的公司外,还包括供应链上游,例如原材料的生产商。而股票估值具吸引力的许多论据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债券。随着去年资金纷纷流向避险资产,投资者抛售企业债券而转投政府债券,令一些具盈利能力公司的债券受到低估。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做好各品种的搭配。”
首先,设定好入市的资金比例。
据人保部今年1月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基本养老金规模约1.92万亿元,面对数额如此庞大的资金,目前我国施行的仍是上世纪90年代确立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由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两部分组成,且在养老金管理手段方面也较为简单,主要是存银行和买国债。然而,身处通胀的大环境下,基本社会保险基金结余自2010年以来实际缩水达100亿至300亿元。也就是说,我国养老金保值增值问题已上升为保障民生的紧迫课题。具体到每一位市民,如何通过合理入市实现个人养老金的保值增值也应予以高度重视。在业内人士看来,“个人养老金入市”应对以下五大问题进行逐一考虑。
个人养老金入市谨记“五条军规”
保险,未雨绸缪为养老 养老规划很重要记者在采访调查中发现,对于养老保险金入市,一些市民持支持态度,并表示现阶段已开始计划将家庭闲置资金的30%至50%用来投资资本市场,以进行个人养老金的长期积累与储备。
龙年伊始,有关养老保险金入市的话题成为市场热议的焦点,并由此引发学界关于是否该入市、入市时机以及投资机制设计等细节的争论。事实上,去年12月,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就曾于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目前约有2万亿余额地方养老保险金和2.1万亿住房公积金余额,如果将这些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那么无论是对个人、政府还是资本市场均大有好处。与此同时,中国社科院已发布的《2011年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中亦建议国务院有关部门,对地方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中央财政集中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管理体制进行统一研究与统一决策。此外,倘若从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在内的他国成熟经验看,中国养老金入市也将在未来成为一种必然。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