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陈科峰:这样培养孩子的做法不但给家长造成经济压力,也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和逆反心理。迄今,没有任何研究表明,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幼年参加了若干多的培训班。教育孩子,保持平常心,因材施教、适度引导,也许会更好。
读者程绍德:中国人爱子女,除了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之外,更体现在“望子成龙”上。重视子女教育是好事,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理性支配教育经费,不仅能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也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合理的学习、成长环境。
读者张洪泉: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儿时的我们很多梦想都没能实现。而现在,房子有了,票子多了,孩子上学了,就想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东西在孩子身上体现。其实,现在孩子的精力和水平比我们那时候多不到哪里去。想想自己当年,别难为孩子。
读者乌琼芳:让孩子在释放童性的同时,只吸纳属于这个年龄段应该掌握的一些常识,这是“铁律”,但很多家长无视规律,都在以孩子未来的名义剥夺了孩子当前快乐的权利。5岁半的孩子,17个培优班,大人听着都喘不过气儿来。家长必须清醒了:尊重孩子,首先还给他们一个有呼吸的童年。
读者万吉良:拔苗助长式培优孩子固然不可取,但不能全盘否定所有的孩子培优计划。一个孩子从小的爱好,也许将会成为一生的事业。如果家长不能创造条件让孩子参加一下各种培优班,那如何知道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呢?当然一旦家长找到了孩子的兴趣点,就要适可而止了。
读者邓昌发:每个孩子个体都是独特的,即使付出同样的主观努力,给予同等的发展条件,其结果也难免有差异。事实也证明,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输在了起点,而是输在了过程、输在了终点。人生如同一场马拉松,最终谁赢谁输,显然不是起跑线的问题。
主持编辑进波:周一拼音,周二陶土,周三声乐,周四英语,周五钢琴,周末识字和数学……这个夏天,武汉的徐女士为自己5岁半的儿子定了周密的培优计划。从儿子半岁至今,徐女士已先后为他报了17个培优班,累计花费近12万元。此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培养到底为啥?那么,作为家长到底该怎么教育孩子?我们一起来听听读者怎么说。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