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英国通过私人养老金介入股市获得较好的收益后,在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压力方面走在发达国家的前列,英国人口老龄化风险在资本市场上也得到了有效化解。可见,无论是住房公积金还是合理的养老金入市,可以提升公众社会福利,更有力促进资本市场和养老金制度的协调发展,实现多赢。
养老金制度应该借鉴英国经验其次,对于企业年金这部分养老基金应该大力支持进入国内和海外股市,提升收益率,以此解决养老金缺口问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养老基金与股票市场建立联系仅限于完全积累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属于政府统筹的现收现兑的基本养老部分并不进入股票市场。如美国,其基本的社会保障部分也与股票市场严格分离,美国的联邦社保基金,也不曾投入股市。至于个人账户养老基金进入股票市场,两者的关系中,管理层的定位最好在保障本金安全的前提下,将分享资本市场收益作为第一位,通过养老金入市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作为第二位。管理层应重点将股市的功能由融资调整为投资功能,促进市场实现华丽转身。
借鉴英国养老金制度的经验,首先在个人账户空账和转制成本问题上,政府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过渡,政府对改革过程中与原有制度的衔接和从原有制度向现有制度的平稳过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即对改革过程中的个人账户空账和转制成本问题,政府应从各方面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国有股减持、财政拨付等方式充实社保基金。至于养老基金的运营管理、保值增值等问题,则应交由市场负责,政府应逐步放宽投资限制,不断发展和完善资本市场,从根本上提高个人账户中基金的增值能力;政府要加强和完善监督管理,提高市场操作的透明度,以保证基金的安全性。
公众所担心的养老金进入股市风险,即担心一旦造成损失,将导致公众老无所养,这种担忧同样可以理解。国内养老金制度的第一支柱是社会统筹,第二支柱是个人账户,第三支柱是企业年金,第四支柱是商业保险。但第一支柱和第二支柱由于“统账结合”,结合过渡各自的独立性不够,从而带来诸如筹资手段的“税费之争”,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等问题;第三、第四支柱发展缓慢,很难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英国逐步建立具有强制性的全覆盖职业养老金计划。英国养老金制度的第一支柱是国家基础养老金,这部分资金不介入股市。而自2012年10月起,所有年收入在7475英镑以上、年龄在22岁到法定退休年龄之间、没有参加任何职业养老计划的雇员都将“自动加入”职业养老金计划,届时雇主将缴纳雇员工资的3%,雇员本人缴纳4%,政府以税收让利的形式计入1%,合计8%的缴费注入雇员的个人账户,组成强制性的养老金的第二支柱。英国个人养老金连同商业保险在内的第三支柱,都大比例的介入资本市场,数据显示,2008年末,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分列英国股票市场前两位的境内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总市值的比例分别为13.4%和12.8%。
无论是住房公积金入市,还是养老金入市,往往是资本市场和股民叫好,其他社会阶层则发表不同意见。这与国内养老金制度仍不完善,以及证券市场注重投资回报的程度不够有关。其实,在海外市场,国家基础养老金不介入股市,而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类的养老金则积极参与资本市场。在这一点上,英国养老金制度和资本市场的有效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借鉴。
保险,养老金制度应该借鉴英国经验据媒体报道,证监会办公厅副巡视员江向阳在“2012陆家嘴(12.00,-0.20,-1.64%)论坛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目前证监会正在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研究住房公积金的投资运营,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今年以来,证监会着力于推进长期投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在社保基金、养老基金入市的问题上,证监会主要是配合有关部门发挥资本市场的服务功能,做好衔接。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