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师赵刚介绍,很多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大部分是营销性质的语言,而非客观的深度分析,对产品的投资标的进行分析和介绍。银行尽管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对风险提示做了所谓表述,但是那些过于专业甚至充斥着各类专业术语的提示,对于投资人而言有多大价值,值得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市民孙女士来电反映,去年8月,她女儿在某银行替她代购了一款澳元理财产品,“买了一直没管,直到今年才拿出说明书来看一下”。不看不知道,这一看孙女士就彻底晕了。在长达8页的产品说明书中,收益说明就有3页,其中竟然涉及多达12种货币的汇率换算和众多复杂的计算公式,且不说这些计算公式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同“天书”,仅12种挂钩的货币,大部分都是普通市民闻所未闻的,更别提对其汇率有所了解。
保险,银行理财顽疾 产品变保险收益被夸大产品说明繁复难懂
马健表示,理财产品“夸大收益”、“规避风险”的营销方式多有发生,目前,除了申购新股外,银监会已叫停银行其他涉股理财产品。不要单纯依据收益高低选择购买产品,一定要看清产品说明书中是否已注明产品属高风险,尤其是看清楚收益率是否为年收益率,比如一款产品称18个月可以取得18%收益,折成年收益来讲仅为12%,一个文字游戏就会使产品吸引力大幅攀升。
李先生于2010年2月21日在首府一银行购买了一款理财产品,该产品期限两年,产品现已到期,亏损4.51%。李先生告诉记者:“我在购买理财产品时,银行极力推荐该产品,并一再承诺该产品到期会有很好的收益。但后来我才听说该产品存在夸大收益等违规行为。”
夸大理财产品收益
对此,银行理财师马健告诉记者,随着银监会正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禁止了银保驻点销售,通过商业银行网点直接向客户销售保险产品的人员,应当是持有保险代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银行销售人员。这样一来有效地控制了一部分银行的误导行为,但误导销售还是不时发生。所以提醒银行客户,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认真了解产品,阅读细则条款,当面咨询。
银行理财顽疾 产品变保险收益被夸大高女士60岁的母亲带着积蓄去首府某银行存钱,当时,一工作人员建议她买一款期限三年的理财产品,只要将钱存满三年,就会得到高额分红。一年后,该工作人员来提醒续保,高女士的母亲才了解到自己购买的是一份分红型保险,如果不续保,就扣除30%的退保费。
理财产品变保险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