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资产一直都是金融形态中各金融机构的最爱,但是要找到真爱也一直是难度极高的。本文通过确立“优质资产标准”及“重构风控模式”两方面着眼,试图挖掘出属于网贷模式的“资产蓝海”。我妄想推开网贷平台“融资需求方”这扇窗去欣赏窗外四季风景,但至此仍感惶恐:无限风光,在险峰否?
为了能够更具体的阐述这个观念,我接下来以非固化资产中的证券资产举例说明:网贷平台如何挖掘优质资产?为了增强大家的认知,我在举例之前,设计一个情景:资本-(资产)货币-货币,这个情景中资产如果用货币取代,你不会认为这个资产不是优质资产吧?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货币表现的各种资产形态:资本-(货币)股票-货币。相比之前的货币-货币模式,在这个网贷模式中,货币转化为一个个股票代码,消化债权债务的系统是股票交易市场。但是,这种模式按照资产转化为货币路径与成本来考量,股票就是网贷平台寻找的优质资产。如果,网贷平台与证券市场中的股票资产结合,想想吧,这将是多么巨大的一个“网贷优质资产的蓝海”,更具有魅力的地方在于,网贷平台与证券市场结合不仅仅局限于满足客户的投资需求,如果将每一个股票代码沉淀的巨大资产,再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客户消费、质押贷款需求,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结合之前文章表达的日后网贷平台的发展必然是走大系统、大体量之争,网贷平台必须要解决的时差问题,不知道您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不知道您是否还会认为网贷之下无优质资产呢?当然,这个例子只能起到启迪之用,不能因此就能说明我的观念是完全正确的,也不是说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别的优质资产可以作为网贷平台的标的物。
把这两点结合起来看,网贷平台所需要的“优质资产”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1资产必须要能消化。2 资产转化为货币形态路径(成本)越短(越低)。只有确立了这两点,才能真正意义上的去挖掘网贷平台所需要的“优质资产”。回过头来看,大家所担心的网贷平台吃的是剩菜剩饭,干的是捡垃圾的活,是没有道理的。
在体系重构中挖掘“资产蓝海”必须要改良原有以银行风控体系为主的风控模式才能真正提高风控能力,也才能实现网贷平台挖掘优质资产的目的。如何确立适合网贷平台的风控模式?我们都清楚,风控最重要的两点是预防与处置不良债权债务,现在绝大多数风控都是先预防风险,再考虑处置风险途径与手段。而网贷平台需要确立的新的风控模式必须要将这两点颠倒过来,从平台及平台配套的线下渠道能否百分百消化不良债权债务开始进行风控,然后才是风控的预防手段,包括引入所谓的大数据技术提高预防风险爆发能力,降低风险爆发机率。更加明确一点讲,当资产发生违约行为时,不具备消化能力的资产,再优质,网贷平台也不能引入并推荐给投资者。这个是前提条件。看上去,风控模式从预防型转变为消化型好像很简单,但其风控模式缺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谈到风控,大家都很熟悉,对风控的理解与认知也各有不同。现在大家比较认同的大多是银行系统的那套风控体系,很多非银金融机构也大多沿用其风控模式。比如,小贷、担保、典当、资产管理、信托、基金等等这些非银金融机构的风控高管也大多是从银行系统内出来的,不可避免的也采用银行的风控模式,以此来判定放贷行为是否成立。随着大数据概念的兴起,很对机构也开始逐步开始将大数据技术手段融入到风控措施之中,他们期望随着各类大数据之间的不断融合、提取,不断提高风控前端预防不良债权债务风险的能力。我个人觉得,不管是银行风控模式,还是在其风控模式中引入所谓大数据技术完善风控模式,其实都是不全面的。说句过头的话,银行风控模式误人匪浅,沿用银行风控措施应用于其他非银机构无异于自杀行为!网贷平台现行的风控模式也在其中。这么极端的说辞,到底有没有道理?很简单,我们必须认识到银行不良债务的买单人是谁?在现行国家金融体制下,不管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城商行、农村信用社、阿里金融类的银行机构,只要是国家发牌照,理所当然的国家就做了背书。对于国有行和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讲,有了国家信用做背书,风控的权重就落在了“看脸”上,资金走向倾向于国家背景下的国企、央企、上市公司、大型的民营企业,甚至是一些政府支持下的高危行业,有的甚至就是政府自身的投融资平台。这样的风控模式,你敢学?你敢用?谁学谁找死,因为买单的人不一样。
将标准理论放在实践中检验正确与否之前,我们还需要认识到,这个标准确立的核心点是资产转换为货币形态的成本,而成本大小、路径长短是与打通资产与货币转化关系的能力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固化资本转化为货币形态路径要长于非固化资产转化路径。但,更为重要的是转化能力大小直接决定转化成本高低。好比,同样一公里路程,使用不同交通工具时间成本是不同的。而这个起关键性作用的工具就是我们常说的风控!标准与风控工具两者结合才能实现寻找优质资产目标。
用“资产转换为货币路径长短与成本高低”作为确立划分资产优劣的标准之后,我们再换位思考,反推一下,假使这个标准是成立的,到底能不能起到帮助网贷平台挖掘出优质资产?如果能,说明标准成立,反之则不成立。
用资产转化货币形态路径所需的路径及成本来区分资产优劣成立不成立?我们将这个标准放在具体的情景中来考量。一般而言,我们所说的资产外在表现分为固化资产与非固化资产,我这么做区分有利于更为透彻的分析投融资行为中对资产认定,也许不准确,但有用。固化资产一般包括我们所说的可抵押、可质押等有形资产,如房产、汽车、黄金玉石、企业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原材料、商品、厂房、办公场地等),所有这些我都归纳为固化资产。非固化资产一般包括存款、有价证券、企业营收帐款、银行背书票据、保函等(需要做出特殊说明的是,如果信用也纳入资产范畴之内,应该在非固化资产里)。为什么要这么划分呢?因为依据资产转化为货币路径长短这个标准,重新构架对资产及资产优劣划分标准能有效的帮组我们寻找网贷平台所需要的融资渠道。通过标准的确立能够真正解决网贷平台所需要的优质资产。这就是确立判定资产优质与否标准的最大意义所在!
P2P,在体系重构中挖掘“资产蓝海”谈论意义总是让人无所适从的,因此,回到主题,确立这么一个观念:金融限定下资产优劣的量化标准是货币及货币形态下的各类衍生种类。先前也表述了,资产优劣是限定下才具备的,限定条件变化也会导致优劣标准的变化。具体到金融形态下投融资行为如何来区分资产优劣呢?我们都知道,金融行为通过利差获取利润,而利润最终要转化为货币形态又必须通过退出通道才能完成。利差的实现是通过出让投资资本换取对资产的定价权实现的,简单说就是“低定高退”来实现,当然,这是最基本的利差获取方式,在此基础上还可衍变无数种形态出来,比如在原有资产总额固化的情况下,通过扩容坐大体量实现利差与利润也是常用手段,我们比较熟悉的方式是资产证券化,如上市、三板挂牌等等都是通过此种方式。不管是何种方式,归结一点:判定资产优劣的标准是资产转化为货币形态的路径长短!转化后的货币体量正负值就是我们说的盈利与亏损。如果再简单通俗点阐述这个问题就是资本-资产-货币这个循环体系中,资本通过资产最终转换为货币的过程中,资产转化为货币的路径越短、成本越低,资产越优质,反之亦然。
用“时间”与“空间”作为确立区划资产优劣的意义在哪里?“时间”能让我们知晓资产、财富终将随着时间而改变,甚至消亡,最后留下的也许仅仅只是一箪食、一瓢饮而已。“空间”让我们知晓,网贷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段,也许某天能将地球资产货币化后融入其中。
最终,我确立了“用时间与空间”做为构建衡量体系的经纬度。时间做经度起什么作用?我们都知道,货币作为商品流通中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有时间期限的。简单说,每个历史时期,确立货币的流通介子是不一样的,回溯历史从物物交换开始,货币介子形态从以“铜铁金银”硬通货为主,逐步扩展至“交子、会子”等为开端的货币纸制表现形态,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货币形态将逐步登上人类活动历史舞台。货币外在表现形态将从“实”逐步走向“虚”,从“有形”走向数据化“无形”。因为,如果我们看透了货币作为商品交换“媒介”这一本质,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所谓优质资产、财富是多么的可笑。空间作为划分货币度量下资产的维度,其作用在于打通不同货币定价机制下的差别。意思很简单,货币同时是具体国家政权意识形态下的货币,而每个国家定义货币的基础又是千差万别的,全球货币体系是不统一的。比如全球货币流通体系中主要有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英镑等等各种形态,要将不同货币体系纳入其中,必须要用空间这个纬度,原因很简单,资产配置已经全球化,尤其是互联网的崛起,不同有形的货币通过数字化后在彼此之间流通变得更为畅通,融合更为简单。互联下的货币体系让资产优劣划分也必须纳入全球货币体系中去。
因此,我们有必要将资产放置于金融体系中用货币去度量并将资产质量加以区分。但如何确立一个评估体系来划分货币量化下资产质量呢?系统确立的难点就在于货币量化的标准很难统一,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的,是变量的,非固化的。另外,要将千差万别的资产用货币去度量并统一,这又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事情。要将充满变量的因素用一个恒定的系统来进行评估必须要找到两个稳定的因素确立坐标,让无限变量下货币度量单位在恒定系统框架内运行。
我认为资产没有优劣之分,只有体量大小之分。这个观念应当得以确立,支撑这个观念得以确认的基石就来源于资产自身定义:只要称之为资产,就具有价值,价值是没有优劣之分的,只有体量大小之分。但是,资产放置在金融形态中,为什么会有优劣之分呢?这是因为我们对资产加以了限定,资产优劣之分是限定条件下区分,这个限定条件也许是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不同评估体系下特定的优劣区分。而我们之所以要将资产做优劣划分,根本原因在于,将资产从价值体系中剥离出来,使其成为货币表现形态,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金融的投融资行为。资产无优劣观念的确立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的视野更为开阔,让资产外延更为广阔,打开网贷寻找资产的眼界。于此同时,我们又必须要用“货币”去量化资产,目的在于让资产流动起来,也只有将资产转化为货币形态对我们投融资行为才有意义。
在体系重构中挖掘“资产蓝海”先讲第一点:网贷平台如何找到“优质资产"。这里面有几个观念必须要得到确认:1.资产有无优劣之分?2.如果非要区分资产的优劣,标准是什么?3.标准确立后,如何寻找到所谓的“优质资产”?
要找到网贷形态中融资渠道口所面临的问题就必须将网贷金融行为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进行。首先必须找到一个能准确校准“优质资产”的计量器,以此来评判融资需求方是否是真实的优质资产,确立资产优劣是第一步。接着第二步,确立融资行为发生后,如何确保投资权益得以顺利实现。这两者是相互关联,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为了能够清晰表述,我做了人为排名。
要讲清楚网贷平台破解融资端口困局很难,网贷平台在融资端遇到的问题是所有投融资活动中的共性问题,甚至网贷金融形态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人们有理由怀疑:原有线下金融机构都不能解决的问题,网贷能解决吗?原有的所谓优质资产都已经被各类金融机构、各类放贷资金方洗劫了无数遍,剩下的那些残羹冷炙,网贷吃下去能消化的了吗?网贷如何才能在夹缝中杀出一条血路生存下去?
网贷有两扇窗,一扇连着投资者,推开另外一扇窗能看见融资方,本篇着重解决网贷平台在对接融资需求方需要解决的一些关键点。说实话,在着手撰写本文的时候,一开始我是充满自信的,但随着对网贷平台业务模式的不断深入研究,我开始有点惶恐不安了,最担心的是我到底能不能讲清楚网贷形态在对接融资端口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不是具有共性的?还有一点,假使这些问题都真实存在并在当下及以后会阻碍网贷平台的发展,我又能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最后,我决定,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并以此作为叩响群众智慧大门的那块敲门砖。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