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厌恶型(即风险趋避型)是古代中国最主流的一种理财观念,大多追求的是一种低风险的、量入为出的资金合理安排。苏轼崇尚“禁止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的理财之道,他曾被贬职,俸禄相继减少,为了能节流,他每月将4500文钱的俸禄,分成30份用绳子串起并挂在房梁之上,每天取下一串来使用。而且他规定自己每天开销控制在150文钱以内,通过这样的方法也控制消费。对于每天没用完的钱,便用竹筒装起来。平常在屋里放一只大桶,存放每天剩下的钱,以备来客时招待使用。直到今天,这样的理财方法还在被广大工薪阶层所广泛使用。
苏轼:强调开源节流,“储蓄派”的典型代表
风险中立型的理财观则遵循收益覆盖成本与风险的原则,选择最佳的投资机会。白圭是战国人,他的理财之道就是不贪图眼前小利,推测观测市场走势,抓住最佳投资时机,来获得最大收益。白圭喜欢观察市场情况和年景丰收的变化,当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绢帛绵絮;当蚕茧结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白圭“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史记》)的投资观念与沃伦·巴菲特“在别人都理智时,我疯狂;在别人都疯狂时,我理智。能够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式,在投资过程中显得至关重要”的理念惊人地一致。如果他活在现代的话,相信也是一个“股神”级的人物。
投资理财,中国古代大咖们的投资之道白圭:善于抓住最佳投资时机,“市场派”的典型代表。
吕不韦崇尚的理财之道,更多的是投资方面,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类型,吕不韦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认为,“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战国策》),吕不韦喜欢去发掘一些有潜力、价值被低估的一些物品,然后低价买进,再高价卖出,来赚取差额获得利润。当然,这种高收益的回报,风险也是巨大的,前提是你要懂“货”才行。后来的成语“奇货可居”,就是将异人(秦始皇)视为最稀罕的可增值商品,开创了风险投资的先河。他成功投资了一位国君,是历史上最早也是最高回报的投资。
吕不韦:“奇货可居”,高风险高收益的典型代表。
纵观中国历史长河,能人何其多,其中更是不乏投资理财大咖。虽然时代不同,但很多古人的投资理念放到现在依然解释的通,而且还有很多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地方。那么,中国古代投资大咖们是如何投资理财的呢?下面,小编就整理出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看看他们的投资理财之道。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