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在参加企业返聘或招聘时,也要事先关注这方面的风险,可以要求企业主通过为老年工作者购买团体意外险等方式,来做好充分的保障准备。
对于老年人再返职场,社会和企业给予的支持还不多,特别是因为60岁以上老人到企业或机构上班,没有纳入工伤等基本保险范围,一旦出事后赔偿问题很容易产生纠纷,也没有地方可以积极给予恰当的补偿,是个较大的难题,还需要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司法部门、老年维权部门等给予通力协作和支持,比如尽快出台与《劳动法》和《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配套的措施,尽快建立和完善在老年人自愿及量力情况下“再就业”的权利保障问题,让老年人在老有所乐、老有所求的情况下,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比如,前面我们曾提到的上师大退休的陈教授开眼镜公司,家人的不理解却一直困扰着他:“儿子说我退休了还继续工作,别人会认为他没本事赡养老父。我只得遇人就打招呼,办公司是我自己的兴趣,儿子待我蛮好的。”
比如,退休老人的创业之路颇为艰难,家人的反对、舆论的压力,政策的缺失,成了他们创业路上的“绊脚石”。
虽然大部分老人有再就业、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家务劳动的愿意,但是,老年人开创事业第二春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不利因素,需要家人、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避开“第二春”的绊脚石
做好养老规划享退休优质生活在我国,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SSIC)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大城市中的退休人士,有83.5%都有再就业、参与社会服务、从事家务劳动等愿望。其中34.9%的老人是出于经济目的,希望在继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满足个人和家庭物质生活的需求,提高晚年的生活水平;有21.3%的老人是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个人的兴趣;有18.2%的老人是为了寻找精神寄托;25.6%的老人有接受继续教育的愿望。可见,老人对于退休后的生活还是有很多想法的。
而在国外,老年人更是将慈善和公益活动作为自己退休人生的主要目标,而且还搞得有模有样,甚至成为一个大项目、大组织。比如,美军海军陆战队退休人士创办了全美最高效的食品救济分发项目,自行车越野退休教练致力解决美国低收入成年人肥胖问题,有着30年经验的资深商业广告人创办专为社区大学募款的服务中心。更多的退休专业人士则创办各种针对中小企业、社区慈善机构的创业孵化器,或成为机构的顾问。多数老年人创立的商业顾问公司每小时顾问费为100~500美元,而这些资深人士开设的顾问机构则往往对社区服务机构免费开放。
钱女士这样的情况在社会上也是很有代表性的。大部分老人退休后主要是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特别是社区里的一些公益活动。
钱女士今年61岁,她原来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法语讲师。2003年5月,退休后的她组织小区和公园里的伙伴们成立了一个“俏老太合唱团”,在北京“五月的鲜花”歌唱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并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针对老年人的发声培训法。于是找她的人越来越多了,最后她们建议收点费用,开始一人一个月5块钱,后来是10块、20块,因为教了好几个地方,这样她一个月竟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后来她把一部分钱用来请专家来给大家上课,另外还和团友们一起去关心和帮助残疾儿童和患白血病的孩子。
兴趣型老人:赚钱公益两得益
保险,做好养老规划享退休优质生活另一方面,老年人创业,非但不抢年轻人的饭碗,相反如果老人开一家公司,势必要招收年轻人来工作,等于还能为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
退一步讲,老年人创业即便失败了,还有一份能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基本养老金可以继续领取,不像年轻人没工作了就没饭吃了。
据国外研究,37~90岁是一个人出成果的时期。老年人拥有年轻人没有的丰富的工作经验、人脉关系和广阔的市场、客户资源。如果老人有人脉,有网络,有较强的创业热情,那么在退休之后尝试一下自己当老板是个什么滋味,也不错。可以说,老年人创业有先天的优势,比年轻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有人说,60岁就是第二次40岁。在告别了房子贷款、孩子的大学学费等沉重的负担之后,拥有养老保险保障,足以让不少退休族有胆量释放压抑已久的激情,尝试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因此,最有创业激情的往往不是大学毕业生,而是部分刚退休的“白领”。
其实,创业之路,年轻人可以走,老年人也可以走。
做好养老规划享退休优质生活另一个例子出现在上海,上海师范大学副研究员陈荣梁教授退休后,发明了“四防”眼镜,还开办了自己的眼镜公司,事业蒸蒸日上。
1998年退休后,搞了一辈子天线的肖教授建成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中国一些小城市出现了市内移动电话热,肖教授开发了30多种规格的天线产品,而国外品牌供应中国的只有2~3种规格。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肖教授就从国外厂商夺得90%以上的PHS基站天线的市场份额。到2001年海天产值跃上6000万元以上。肖教授在退休以后成了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
除了利用技术上优势,退休后获得第二份收入,一些精力充沛、有一定技术、人脉等资源的退休人士,还下了海,自己做老板,知识转化为经济收入。
“战斗型”老人:下海当上老板
事实上,中老年人求职虽然受到年龄、身体等条件的限制,但他们丰富的经验无疑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只要有一技之长,通常就比较容易找到工作,比如原单位返聘或加入其他公司。因为银发族丰富的阅历和技能水平是企业最为看重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泛的人际关系,只要身体尚健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协调能力,就能够胜任相关公司的工作。另外,他们几十年的工作经历使其养成了踏实、诚信的良好品德,这也是不少企业需要的。此外,中老年人才还能指导年轻人,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很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保险,做好养老规划享退休优质生活但是不服输的穆太太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当时我想着,反正也没人要我带孩子,与其在家闲待着,还不如继续发挥余热呢,既是对社会做点贡献,也可以增加自己的退休收入。我退休后,国家大项目还拿了三两个,像内蒙古河套灌区配套改造环境影响评价,给我带的课题组经费50万元,还有海南岛、云南等地的项目。经费中的10%是奖励给我的,所以每年也能有几万元这类收入。有了这些钱,我和老伴都挺高兴的,女儿在欧洲,我和老伴去玩了8个国家,我们还去了新、马、泰、俄罗斯,因为有额外挣得的收入,所以我俩没动国家给的养老工资。老伴比我早退一年,他拿科学家终身成就奖,他也是退下来不闲着,参加了数字化海淀的课题,比我还挣得多。这部分钱,我们主要买些保健品,一部分还能留下来做储蓄、买国债。另外我们喜欢看书,每年书报费都上千元。”谈起退休后的工作和生活,穆太太笑得眼睛都眯了。
家住北京的穆太太,退休前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主要搞环境保护。参加过北京市东郊、北郊的环境评价和国家课题。2001年退休,当年退休金2100元,这两年又涨了不少。
技术型老人继续发挥余热
以下我们通过几个案例,给准退休族和已经退休的老年朋友们一些参考和借鉴,看看怎样在自己的健康状况可以承受的基础上,让自己的退休生活成为自己职业生涯和事业上的“第二春”。
相比年轻人和中年人,虽然已退休人士的年龄较大,但是他们本身也有一些天然的优势。比如经验足、阅历深、人脉广、性格稳当、办事牢靠等。
做好养老规划享退休优质生活据相关统计和调查,2007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超过1.53亿,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1.6%,预计到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总量将突破1.74亿,2026年超过3亿,2041年将达到4亿。而在我国现有的1.6亿左右退休老人中,约有30%左右已经想到要继续充实自己退休后的另一个口袋,以满足自身养老在经济和精神两个层面上的需求,同时甚至可能补贴一部分给子女用于买房、子女教育等。
这是一个“非典型退休”的人群,他们大多年龄还不算大,有不同程度的文化和技能,他们一个口袋怀揣的是社会基本养老制度给予的基本养老金,另一个口袋装着自己谋得的第二份收入、事业和精神寄托。
退而不休目标指向更广
随着时代的不同,退休也已经有了不同的含义。以前,退休对绝大部分老人意味着颐养天年,追求长寿。如今,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老人的心理、体力、社会适应能力比过去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已经从工作单位退休的老人,却不希望就此闲下来,他们继续寻找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或事业,力图实现人生的“第二春”。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