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定义。还“忌氯作物”一个正确说法!“忌氯作物”认识之误,通常认为,有些植物对氯离子非常敏感,当吸收量达到一定程度,会明显地影响产量和品质,称之为“忌氯作物”。
从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看,氯是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忌氯作物”这个叫法本身是翻译不准确造成的错误概念。在这么高含量时,作物能正常生长,所以自然界是不存在“忌氯作物”的。单从在植物体内的含量看,氯已经达到中量至大量元素的水平。
读大学时对教科书上说到“忌氯作物”深信不疑。笔者对“忌氯作物”的概念也经历了从相信到怀疑,到终否定的漫长过程。
笔者开始怀疑这个概念的正确性。还“忌氯作物”一个正确说法!“忌氯作物”认识之误,后来在科研试验及生产实践中发现,马铃薯、葡萄、柑桔、甘蔗、西瓜、浆果类(如草莓)等诸多被认为是典型“忌氯”的作物,在施用了一定数量的含氯肥料后并未出现影响生长及品质的现象。
而在大田有水淋洗,不必担心氯致盐。在以色列考察发现时,笔者发现当地田间的各种作物都在用氯化钾,只有温室中种植的作物一般用硝酸钾或硫酸钾,原因也不是氯有毒,而是担心其带来的盐害。
以色列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有300毫米降雨的地方,氯完全可以被淋洗掉,不会残留在根层。
那么这个概念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笔者查阅了国外植物营养学的一些经典书籍,终认为是翻译之误误导了行业数十年。还“忌氯作物”一个正确说法!“忌氯作物”认识之误 当询问有无“忌氯作物”的叫法时,以色列当地人感到莫名其妙。
自然界存在对某种元素比较敏感的作物,但“敏感”是个中性词,准确的意思是说作物对这个元素的反应更明显,并不表明这个元素对作物是有害的,必须禁止施用的。
而同样单词和句法的“Clsensitivecrop”则被翻译成“忌氯作物”。比如“Bsensitivecrop”翻译成“对硼敏感的作物”。将“敏感”换成“禁止、忌讳、避免”意思的“忌”,字面意思就是作物不能含氯,不能施用含氯肥料。
“忌用”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即对作物有毒有害的物质才要忌用。首先,“敏感”的题中之义是“慎用”,指的是不合理施用可能会造成负面影响,必须注意正确用法。
目前钾肥不敢用氯化钾,取而代之的是硫酸钾,用水溶性硫酸钾做水溶肥,生产硫酸钾型复混肥。还“忌氯作物”一个正确说法!“忌氯作物”认识之误,事实上,含氯肥料本身具有溶解快、全水溶、价格低等突出优点,但“忌氯作物”概念就像无形的紧箍咒,极大限制了该肥料的应用范围。
结果造成肥料浪费,增加农民负担,给农业带来深远的不利影响。尤其今年,硫酸钾价格飙升,一货难求。
试想,若含氯肥料都不能施用于所谓的“忌氯作物”,那么等同于大部分有机肥都不能施用,因为其都含氯,这是很荒谬的。
特别在有降雨和灌溉条件的地区,施用含氯肥料是安全的(详细数据和结论可以参阅毛知耘、李家康等主编的《含氯化肥》一书,农业出版社1999年出版)。还“忌氯作物”一个正确说法!“忌氯作物”认识之误,据毛知耘等专家多年的研究表明,除部分盐土外,大部分土壤及地区绝大部分作物实际上都可以持续施用含氯化肥。
任何肥料在不合理施用时,都可能对作物、环境和用户带来负面影响。其实含氯肥料和其它肥料一样,重要的是施肥方法科学。
目前,氯已被“妖魔化”,很多经销商和农户谈氯色变。此外,“忌氯作物”的概念也制约了水溶肥的发展。在低浓度的清液肥中,氯化铵也可以做氮源。实际上,在发达国家的水溶肥原料中,氯化钾是基础原料。
相反弥漫在国内数十年的“忌氯作物”错误概念束缚着行业的手脚。还“忌氯作物”一个正确说法!“忌氯作物”认识之误 纵观农业发达的国家,例如以色列,几乎全部肥料都是水溶肥,美国的液体肥料也占其总肥料的50%以上。
若能够用氯化钾做原料,既可大大降低成本,又能解决肥料快速溶解的问题。一方面,农用硫酸钾溶解太慢,不宜做水溶肥原料,另一方面水溶性硫酸钾又价格昂贵,只能生产高端肥。我国现在生产的“大量元素水溶肥”基本无氯化钾做原料。
该理念能将作物能否施用含氯化肥与土壤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早在1999年,毛知耘、李家康等专家就提出用“作物的土壤氯容量”概念代替化的“忌氯”和“喜氯”等叫法。
这比简单粗暴、因噎废食的“忌氯”思维要高明许多。因而,要判断某种土壤能否施氯,的办法就是测定土壤饱和溶液EC值和氯含量,然后根据作物决定用量。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