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医学部。
邮箱登录。服务平台,主任信箱,留学生教育,科研项目。
北京医科大学历任校(院)长、主任 (1912―2000年)
姓 名 名 称 职 务 任职时间 备注
汤尔和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 1912.10--1915.12
葛成勋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 1915.12--1916.08
汤尔和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 1916.08--1922.04
周颂声 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 校长 1922.04--1923.12
洪式闾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校长 1924.01--1925.08
张黼卿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校长 1925.08--1926.01
孙柳溪 国立北京医科大学校 校长 1926.01--1927.08
孙柳溪 国立京师大学校医科 学长 1927.08--1928.11
徐诵明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28.11--1932.08
吴祥风 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32.08--1937.09
鲍鉴清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38.03--1945.08
马文昭 北平临时大学第六分班 班主任 1945.09--1946.09
马文昭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46.09--1947.08
沈寯琪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47.08--1948.08
胡传揆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院长 1948.08--1952.12
胡传揆 北京医学院 院长 1952.12--1968.08
阎登山 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主任 1968.09--1973.12 军宣队
薛伟民 北京医学院革命委员会 主任 1975.06--1977.09
胡传揆 北京医学院 名誉院长 1979.11--1986.03
马 旭 北京医学院 院长 1979.11--1983.01
曲绵域 北京医学院 院长 1983.01--1985.05
曲绵域 北京医科大学 校长 1985.05--1991.06
王德炳 北京医科大学 校长 1991.06--2000.03
韩启德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主任 2000.04--
北京医科大学党组织负责人(1952-2000年)
姓 名 名 称 职 务 任职时间 备注
王 琦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总支书记 1950.03--1950.09
彭瑞骢 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 总支书记 1950.09--1954.04
秦德远 北京医学院 总支书记 1954.04--1955.04
阎 毅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55.04--1956.07
曲 正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56.07--1959.03
曲 正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59.03--1959.12
杨 纯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60.01--1962.06
杨 纯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62.06--1966.02
马 旭 北京医学院 代理书记 1964.11--1966.06
阎登山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1.06--1973.12 军宣队
薛伟民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5.06--1976.10
薛伟民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6.10--1977.09
李资平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77.11--1980.11
彭瑞骢 北京医学院 党委书记 1980.11--1985.05
彭瑞骢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85.05-1987.02
彭瑞骢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87.02--1993.07
王德炳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93.09--1997.12
王德炳 北京医科大学 党委书记 1997.12--2000.04
林久祥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党委书记(兼) 2000.04--2001.12
郭 岩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党委书记 2002.01--2005.04
敖英芳 北京大学医学部 党委书记 2005.06--
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前身为北京大学药学院,始建于1941年,原名为北京大学中药研究所,1943年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设本草专业和制药专业;1952年医学院独立建院,随之改名为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设药学、药物化学、应用化学(医药)三个专业;1985年随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设药学、药物化学、药理学三个专业。2000年4月原北京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大学,随之更名为北京大学药学院。
1945年刘思职教授任系主任,1946年薛愚教授任系主任,1958年王序教授任系主任,1983年王夔教授任系主任,1985年学校更名后王夔教授任院长;1988年张礼和教授任院长。1999年彭师奇教授任院长;2004年刘俊义教授任常务副院长;2005年刘俊义教授任院长。
至今药学院已有四名教授遴选院士,其中王序教授、王夔教授、张礼和教授为*科学院院士,楼之岑教授为*工程院院士。
药学院现有在职职工194名,其中教授35名、副教授39名,*科学院院士2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名,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3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 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北京市教学名师1名,北京市优秀教师8名,博士生导师27名、硕士生导师4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1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4%,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42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4.7%。
药学院现设有化学生物学系、药物化学系、天然药物学系、药剂学系、分子与细胞药理学系、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实验教学中心、应用药物研究所,一个首批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三个国家重点学科即生药学、药物化学和药理学。
有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化学生物学和临床药学5个博士点和药物化学、生药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学、无机化学、临床药学6个硕士点;药学作为一级学科为药学博士后流动站和“大药学”博士点,标志着药学院各学科均可招收博士生。学院现有各类学生2217人,其中博士生、统招研究生、研究生班学生297人,六年制本硕连读学生570人,四年制本科学生153人,承认教育专升本、专科学生1197人。
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6年制本硕连读的长学制学生。在实施长学制招生计划和六年一贯、本硕融通的培养模式后,学院注意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与学” 的观念。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在教学体系、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素质教育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调整与改革。在“加强基础、注重素质、因材施教、强调创新、面向未来”的培养方针下,突出了学生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大力提倡教授讲授基础课,加大推进本科生早期进入实验室的力度,适当减少了课堂授课时间。制订了长学制分流条件及二级学科培养细则,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成效显着。
为适应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编写了多种高水平教材,其中为六年制本硕连读编写的特色教材17部已正式出版9部;主编全国规划教材8本,参编10本。有12本教材获“十一五”规划教材立项,2本教材被评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3本教材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别获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二、三等奖。《无机化学》、《药用植物学》被评为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教材。《药物化学》获得2006年国家精品课程。
教育改革研究《大药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1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教学成果二等奖,《21世纪初药学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200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全面改革医药专业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内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获200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药学院新生导师制的创建与发展》获2004年北京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承担着十几项教育教学立项课题研究,其中包括“十一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立项5个。
学院的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大疾病”即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老年性疾病;以及在核酸、寡糖、多肽和微量元素 “四大内源性物质”和天然药物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重点学科(药物化学、生药学、药理学)为依托,在核酸化学、多肽化学、糖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等方面积累了较雄厚的基础,取得了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成绩,有些研究已处于国际前沿水平。在分子药理、细胞化学、药物设计、筛选等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也达到与国际同步水平。承担着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项目、“97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了“九五”211工程和“十五”“211”工程项目的建设。
近五年发表论文965篇,其中被SCI收录的416篇;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30项,其中*4项,部、委、局、北京市级26项;获国家各级名类科研经费(“纵向”)4500万元。
药学院与国际国内科研院所、制药企业有着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与美国 、英国、法国、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等十几所大学或公司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聘请外籍名誉教授4名、客座教授11名,对内、对外交流的扩大和加深促进了药学院整体地位与水平的稳步提高。
北京大学药学院今后几年的奋斗目标是:逐步发展为一所学科齐全、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药学院。
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北京大学医学院脱离北京大学,独立为北京医学院。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医前身是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10月26日,是*政府开办的*所国立医学院校。是民国早期九所著名“国立”高校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1903年-1907年之间曾经存在过的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1913年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首批学生72人,到1917年首批毕业学生共22人。
1923年北京医学专门学校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1927年奉系军阀张作霖率安国军进入北平,进京后的张作霖改组高等教育,把当时北平“国立”九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医更名为京师大学校医科;1928年国民党的北伐大军兵临城下,张作霖离开北京,之后一些高校复校,包括北医在内未复校的高校成为北平大学的一部分,北医成为北平大学医学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各高校纷纷西迁南迁,北平大学大部撤离到了古都西安并在那里和北洋大学等华北名校一起组成了西北联合大学。与此同时,部分未撤离北平的医学院教师在日占区继续行医、教学,并组建了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为鲍鉴清。太平洋战争后北京大学医学院吸收了美属北平协和医学院的部分师资。如林巧稚,诸福堂等均曾在这任过职。有人也把1937-1945年这段时期称为“伪北京大学”医学院。
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国立武汉大学四所高校设立医学院。原北京大学医学院改组为北平临时大学补习班第六分班,该班连同附属医院(北大医院)再次组成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为马文昭。部份原医学院教授遭解职。而新聘师资中云集了一大批欧美留学博士。这些人代表当时学界较高水平,后来均成为学界泰斗。如
基础学科有:组织马文昭,神经解剖臧玉洤,解剖刘其端,免疫陶善敏、颜春辉,细菌学谢少文、方亮,生化刘思职、张昌颖,医史李涛,寄生虫冯兰洲,病理林振刚,秦光煜;药理李钜,生理沈寯淇,公卫林宗扬、严镜清, 药学薛愚,王序等。
临床学科有:传染病吴朝仁,热带病钟惠澜,肾脏病王叔咸,胃肠陈国桢,心脏病马万森,脑外科关颂韬,泌尿外科谢元甫,骨科孟继懋、陈景云,胸外王大同,肿瘤外科司徒展,儿科诸福棠,皮肤花柳病胡传揆,神经精神病许英魁,眼科毕华德、刘家琦,耳鼻喉科刘瑞华、张庆松、徐荫祥,放射汪绍训,谢志光,口腔毛燮均、钟之奇、胡郁斌教授等。
原北平大学医学院的师生未回北平,而是留在西安建立了西安医科大学(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1954年,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58年,原中央医院并入北医,成为第二附属医院(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从北大医院,建工医院和平安医院新组建了北医三院。
1959年,北京医学院成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院校之一
1960年,北京医学院组建北京第二医学院(现首都医科大学)。同时大批骨干师资西行洛阳,兰州,内蒙,酒泉等地支援地方建设。
1985年,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并成为全国10所重点建设院校之一。
1996年,成为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医科大学。
2000年4月3日,与北京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北京医科大学成为北京大学医学部。
北京大学医学部地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以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学科复盖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等六大门类、专业齐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实行八年制。现有9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应用药学、预防医学、护理学、英语(生物医学英语方向)、医学实验学,1个专科专业:护理学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本专科专业9个。现有12个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47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5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流动站。北医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建设的高等学校之一。
北医设有6个学院:基础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公共教学部、医学网络教育学院,8家附属医院和13家教学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的教学、实习任务和向社会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北医拥有大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医学教育、研究、临床方面的专家,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866人,11位两院(*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9人, 17位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27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6人,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9人。
学校拥有24个*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9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981-2006年的25年间,承担了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攻关的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项目及“863”、“973”等相关重点项目,获得多项*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十五”期间,医学部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99项,总经费达3.827亿元人民币;发表的SCI收录论文1347篇,连续数年在全国医学学科领域排名*。在国际*级杂志如《Nature》《Science》及其系列杂志、国际著名医学期刊(New Engl. J.Med 、Lancet、British Medical Journal)发表了一批高水平论文或综述,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及药学等学科领域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成果。多门课程被评为*和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北医与国际上著名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互派人才进修与交流、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境外知名学者作各类学术报告、与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已与海外75所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如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Yale University(耶鲁大学) John Hopkins University(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大学)、Emory University (爱默里大学)、世界卫生组织 (WHO)、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建立了5个中外合作中心和58个学生交流活动项目,设立了22项国际学生交流奖学金项目,搭建起国际医学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通过与中华医学基金会、WHO、NIH、CDC、世界银行、霍普金斯基金会等国际机构保持的良好工作关系,获得科研与人才培训基金。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了北医的人才培养与医学科学研究的进展。
2000年与北京大学合校后,北京大学医学部本着“实事求是”与“发展是硬道理”的原则,采取以条块结合,逐步融合为方针的管理体制,利用合校后的学科综合优势,不断发展学科建设,推动医学教育改革与科学研究,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启动并不断探索医学、药学与预防医学学生长学制的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医学学科与理科、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学科建设更是得到有力加强,学科布局进一步优化,促进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医学和药学、预防和治疗的结合,促进了生物医学与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电子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形成了人体干细胞工程研究与应用、人类功能基因和疾病基因研究和循证医学等若干个新兴的交叉学科群。在此基础上,医学部完善和建立了一批科研和技术平台,同时根据学科发展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的需要,利用北京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优势,成立了糖尿病研究中心、医学遗传学中心、衰老研究中心、感染病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生物医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也得到了发展,为开展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与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今天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正在飞速发展,这所由*政府创立的*所医学院校,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热忱服务的献身精神”的校风,以更坚实有力的步伐,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再创辉煌,实现她自己的较高目标:尽其所能,为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创造世界一流的医学教育事业。
(上述文字中的数字统计截止到2007年7月)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