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院。
设国画、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图案四个系及预科和研究部,美术学院的前身是国立艺术院。创立了*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雕塑、西画、揭开了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1928年,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
*美术学院(China Academy of Art)前身是1928年由蔡元培先生创办的国立艺术院,是近代**所综合美术教育机构,原属中华民国大学院,现为文化部与浙江省共建;亦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承认学历的*美术类大学,以弘扬民族文化,融合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为办学宗旨。
*美术学院是**一个美术学国家重点学科所在地。
建院几十年来,*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梁、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吴国亭、朱德群、罗工柳、张宝玲等,一代代的艺术家们犹如熠熠群星,照亮了*现代美术史的天空,他们呕心泣血,筚路蓝缕,努力奋斗,为*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今天的*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已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如今的*美术学院拥有杭州南山本部校区、杭州象山中心校区、上海张江校区(上海设计学院)、杭州滨江校区(继续教育学院)共四个校区,地跨杭、沪两市,占地千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
*美院研究创作处
研究创作处成立于2003年,是全院学术研究和创作活动的主管部门,是实践“多元互动,和而不同”战略思想的具体步骤的实施单位,也是凸现学院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学院图书馆
沙孟海书法
*美术学院图书馆是*美术院校中*专业图书馆之一,前身是“国立艺术院”,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创建于1928年。*美院图书馆早年称图书课,最初的科主任为刘开渠先生。
图书馆由南山总馆、象山分馆组成,总建筑面积约17000平方米。设有各类阅览学习场所,总阅览座位达1320余个。
图书馆藏书以中外文美术专业类图书为重点,兼及文史哲类图书,并购置了多种中外数字资源,总量近40万册。其中外文原版期刊170余种、中文报刊520余种,中外文电子期刊近5000种。除此之外,还藏有相当数量的中外名作精品复制品和4000余种古籍善本书。
*美术学院出版社
出版社于1985年3月建立。该社坚持立足本校,面向全国,立足美术,面向艺术,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高质量、多层次的艺术系列教材,已成为我国艺术教育文献出版的基地之一。专业性强,学术性高,信息量大,是*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图书的主要特色。
*美术学院美术馆
*美院美术馆展览厅面积达4800平方米,按照国际先进标准建造,并配套1500平方米的陈列厅及可容纳600余人的小剧场,是展示学院教学、创作与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校园沿南山路一侧最南端是潘天寿纪念馆。潘天寿先生晚年居住的旧居,保存完好的一栋二层四十年代青砖小楼,画室、卧室均按先生生前原貌陈列。九十年代的精品陈列楼相倚而筑,内设有高大落地式全封闭玻璃的展柜,长年陈列着潘天寿先生大气磅礴的*画原作。潘天寿基金会和*书画名家纪念馆联会均设立于此。这里既是一个精品陈列的场所,又是一个*书画的研究机构,曾经策划和举办过不少有影响的学术活动。
*美术学院高级研修班
为适应*文化事业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院特开国画(山水、花鸟)、书法、油画、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形式语言、教师等高级研修班,以便于更多专业人士有机会接受我院前沿的教学理念,近距离接触我院学术氛围的熏陶,加速造就文化艺术行业高端人才,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贡献。
1、孤山罗苑(1928-1937,1945-1957)国立艺术院成立时地址,1937年抗战爆发,杭州艺专始迁诸暨,后迁江西贵溪,湖南长沙等地,后教育部下令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和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湖南沅陵合并,定名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后又迁昆明、重庆坚持办学。1945年8月抗战结束后艺专复员杭州,并定为永久性校址。1957年7月迁往南山路。现为浙江西湖美术馆。
2、南山校区(1957-2000,2003-)学校本部,于2000年在原校址重建新校区,2003年落成。新校区建造期间学院整体搬迁至滨江校区过渡;2003年新校区落成后造型学院迁回南山校区,设计学院留于滨江校区。
3、张江校区(1996-)1996年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属学院直属异地校区。因上海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设计环境,在科研创新、教学管理、人才培养以及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方面均取得了卓著的成绩。
4、滨江校区(2000-2007)南山校区重建期间学院整体过渡校区,2003年南山新校区建成后造型学院迁回原址,设计学院留于滨江校区,于2007年搬入象山中心校区。
5、象山校区(2001-2004)民办二级学院校址,2003年及之前招收民*生并大量扩招,也是导致*美术学院整体生源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6、象山中心校区(一期)(2004-2007)原象山校区山北的扩建校区,2004年起招收公*生,停止民办招生,并多次增减和调整院系。
7、.象山中心校区(二期)(2007-)一期完成之后山南的扩建校区,形成除造型学院之外的大部分本科生所在的校区。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我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1918年赴法、德学习绘画,毕业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1928.春—1938任国立艺术院首任院长兼教授。
滕固(1901-1941)字若渠,江苏省宝山县(今上海市宝山县)人。留学日本,获硕士学位。归国后在上海国民大学、上海美专、南京金陵大学任教,同时进行文化运动,参加文学研究会;担任过国民党江苏省党部委员。后又去德国柏林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归国后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兼故宫博物院常务委员,中央大学教授等职务。1938年,国立北平艺专与国立杭州艺专合并成立国立艺专,滕固出任校长(1938.7-1940)。著述有《唐宋绘画史》、《*美术小史》、《死人的叹息》、《圆明园》、《迷宫》等。
吕凤子(1886-1959)江苏丹阳人,15岁中秀才,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毕业。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科主任,教授。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0.秋-1942)。著有《美育》、《凤先生韵语》、《*画法研究》等,对传统绘画有深入论述。
陈之佛(1896-1971)浙江余姚人。日本东京美术专科学校毕业。著名图案、工笔花鸟画农,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艺术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美术史教授。1942-1944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著作颇丰。《图案法ABC》、《图案构成》、《*图案参考资料》、《陈之佛画集》、《西洋美术概论》等,涉及面广博,见解独到。
建院76年来,*美术学院聚集和培养了二十世纪*乃至国际有影响的众多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刘开渠、吴大羽、颜文梁、倪贻德、李苦禅、李可染、艾青、陈之佛、庞薰琹、雷圭元、萧传玖、关良、黄君碧、常书鸿、董希文、王式廓、王朝闻、李霖灿、邓白、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罗工柳等,一代代的艺术家们都曾在这里撒播艺术的种子,留下耕耘的足迹,为*的艺术教育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
21世纪的*美术学院校园更新,理念传承,院系重组,学科拓展,实现了学校历史上的跨越式发展。*美术学院办学条件得到了前所未遇的改善,2003年建成的南山校区成就了水墨美院的现代演绎,2007年投入使用的象山校区则孕生了艺术家园的望境塑造,独具匠心的校园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新名片。*美术学院校园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地跨杭、沪两市,拥有南山、滨江、象山、张江四大校区。是当今国内在造型艺术领域中,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综合型美术学院之一。截至2007年,*美术学院有在校学生8000余人,教职工近千人。
*美术学院形成了“三层三部十学院”的办学格局,构成了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三个层次,专业基础教学部、公共课教学部、实验教学管理部三个教学部,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上海设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艺术设计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十个学院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一人双环六学科”的学科构架,形成了以美术史论为心脏、以*画和书法为头脑、以油画和版画为左膀右臂、以雕塑和新媒体为迈动的双腿、以综合艺术为联通四肢的躯干的工作室人形结构,将造型艺术创作的多元追求孕育而成共生互动的生命整体。同时,又以这一人形结构为内核,以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建筑学、艺术学为外环的双环结构,强调高点学科和人文关怀对于六个学科的核心的引领作用。2007年,*美术学院美术学学科再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艺术学一级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美术学院倡导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营造“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具有基础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艺双馨优秀人才,担负起引领*现代美术发展方向的责任,遵循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林风眠:*画家,油画家,*现代绘画的开拓者,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人,“现代*绘画之父”。
潘天寿:*画家,美术教育家。
罗工柳:油画家。
赵无极:油画家。
常书鸿:油画家,敦煌学研究家。
吴大羽: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代油画开拓者,*现代绘画的奠基人之一。
刘开渠:雕塑家。
萧传玖:雕塑家。
王朝闻:雕塑家,美学家,文艺评论家。
雷圭元:工艺美术教育家,工艺美术设计家。
王式廓:素描画家,美术教育家。
陈伯程:国画家,山水百强画家,版画家。
朱德群:抽象画家。
李霖灿:学者,美术理论家。
艾青:诗人。
造型艺术学院
学历层次:学士、硕士和博士。办学规模:本科生800人,研究生200—300人。
雕塑系:创建于1928年,是以研究各种类型雕塑手段和创作方法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雕塑系注重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和活跃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营造具象雕塑与当代多元空间艺术的互动共生的教学研究格局。该系设有石木雕刻、陶艺、综合材料、金属锻焊、金属铸造、电脑模型、纤维艺术等实验室。雕塑系本科学制五年,研究生学制三年。雕塑系下设五个工作室:具象雕塑工作室、公共空间工作室、材料表现工作室、艺术工作室、纤维与空间艺术工作室。
综合艺术系:前身是于1994年设立的综合绘画工作室,2000年6月成立综合绘画系,2003年更名为综合艺术系。综合艺术系是以当代艺术图像文化研究为基础,强调兼容并蓄、思想为先的自由艺术理念,凸显综合创新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该系着力培养具有*文化涵养和自主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课程内容注重中西当代艺术理论和图像社会学批评的比较研究,提倡理论与实践的相辅相成关系。在以创造促基础、以实践促进独立思考能力的互动式教学中,拓宽与加深学生的学术视域和接触社会现实的融通转化能力。综合艺术系下设三个工作室:综合绘画工作室、综合造型工作室、总体艺术工作室。
新媒体艺术系:由2001年9月建立的新媒体艺术中心发展而来,2003年6月独立成系,是全国院校中*设立的新媒体艺术专业系科。该系以培养拥有较深艺术修养和理论水平、能够熟练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创作和研究的艺术人才为目标。教学包括理论、技术、创作三大部分,三者各有特色又紧密联系。涉及摄影、录像、网络、动画、声音、互动和装置等艺术表现形式。设计艺术学院
位于象山校区,设计艺术学院历史可追溯1928年的国立艺术院的图案系。上世纪50年代全国系科调整时,迁系至北京组建中央工艺美院;1958年重新建立工艺美术系。1986年由工艺系分出环境艺术系。1996年由工艺系分化为视觉传达系、染织与服装系和工业设计与陶艺系。2003年成立设计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有平面设计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工业设计系、综合设计系、设计艺术学系。陶艺系并入公共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以美院特有的人文精神为主轴,以多元高端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传统文化资源向时尚原创设计转型,综合传统工艺与高科技结合为手段,从而培养出高端的适应国际化背景下的市场创业型设计人才。在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设计艺术实践与方法研究、设计色彩与城市规划研究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甚至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设计艺术学院为浙江省重点学科获得单位。2005年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拥有染织与服装设计研究院和工业设计研究院两个高端研究机构,承接来自政府与企业重大科研课题。学生规模:1400人,硕士研究生126人,博士研究生11人。师资概况:教师83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4人。
平面设计系:由原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发展而来,1996年装潢专业独立为视觉传达设计系,2007年更名为平面设计系。该系以研究艺术设计领域内各类图像信息传达为主攻方向的专业教学与研究单位。以为专业设计机构、高等院校和艺术设计研究单位高级专业人才为目标。现设有平面设计、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书籍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拥有电脑图形实验室、印刷实验室和包装成型实验室。
工业设计专业:最早设立于1993年,原隶属环境艺术系,1996成立工业设计与陶瓷系,2002年成立工业设计系。以面向后工业、*国情和人文责任为学科建设方向,以面向新材料新工艺新理论、新产业新领域新问题为专业研究特色,横跨文、理、工三大学科门类,培养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与相关的高级专业研究人才。设有人与移动(交通工具设计)、人与交流(数码设计)、人与居住(家具设计)、人与休闲(产品设计)四个专业方向。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由工艺美术系染织科发展而成。1989年从染织设计专业中发展出服装设计专业。1996年独立成系,是*高等院校中最早开办染织与服装设计本科和硕士教育的教学单位之一。下设染织设计和服装设计两个专业,拥有电脑CAD、服装结构与工艺、扎蜡染、丝网印、针织、梭织、数码印花等9个工作室。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已经成为培养染织与服装专业高层次创新型设计师的摇篮。综合设计系:成立于2003年8月。综合设计系以培养主动设计意识、积极打破现有专业设计隔阂,具有系统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跨专业综合能力的高端人才。该系在我国设计教育领域中属于首创单位。下设综合设计、会展设计专业和色彩设计专业三个专业。
设计艺术学系:成立于2005年11月。设计艺术学系是以高端市场实践为基础,以设计史论为专业办学方向的研究与教学单位。设计艺术学系秉承厚基础重应用的办学理念,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和砥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思潮的存峙与融合为基本学脉,将设计管理与策划、设计比较与评论、设计保护与民俗作为应用学科,着力培养懂设计、通理论、重创意、适应工作能力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公共艺术学院
位于象山校区,前身为成立于2001年的视觉艺术学院,2007年12月经过学科整合与优化,更名为公共艺术学院。
公共艺术学院以营造和谐美好的城市公共艺术环境、提高公众审美文化品质生活、发展具有*当代精神与东方意韵的公共艺术为宗旨,以城市、环境、场所等公共空间、公众的审美生活中的艺术创作、艺术研究、艺术教育为己任,培养具有扎实的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环境艺术设计技能和现当代艺术创作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公共艺术学院设有四个系:公共空间艺术系、壁画艺术系、美术教育系、陶瓷和工艺美术系,分为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壁画艺术、*漆艺术、美术教育、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艺术鉴赏、陶瓷造型艺术、玻璃造型艺术、饰品设计等十多个专业方向。
学生规模:900人,硕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2人。师资概况:教师6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5人。
壁画艺术系:以城市建设、人居生活中的室内外环境中的传统及现代壁画艺术为创作研究对象。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造型艺术与设计艺术基础,掌握相关的新材料语言与科技手段的壁画艺术创作与设计人才。现设有纪念与具象壁画工作室、自由与装饰性壁画工作室、壁画材料研究工作室、漆艺研究工作室等。
公共空间艺术系:是为适应*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建构和谐城市而设立的新的专业系科,旨在融艺术与人文、艺术与技术于一体,建立在城市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造型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城市公共文化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当代公共艺术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高级人才。现设有城市雕塑、景观装置、公共艺术学三个教学工作室和公共艺术工程、虚拟造型、艺用科技三个教学实验室。
美术教育系:旨在培养美术教育、文化艺术管理、*艺术品鉴藏、文物保护管理、艺术活动策展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下设公共美术教育专业、艺术品鉴赏专业、公共艺术策划与传播专三个专业方向。在教学上以课题化方式贯穿教学与实践,面向社会培养通识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陶瓷艺术系: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1928年建校之初即设有“陶瓷”专门课程,1960年设立“陶瓷美术专业”,是*最早的陶瓷艺术专业学科之一,2003年成立陶瓷艺术系。2007年9月,原陶艺系与视觉艺术学院的玻璃、首饰专业整合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该系秉承“将艺术与技术熔于一炉”的教学方针,整合多方面教学资源,旨在培养具备从事陶瓷、玻璃与首饰艺术的研究、教学及应用方面的现代高层次专业人才,推动手艺文化教育与相关领域的学术发展。陶瓷艺术学科拥有器皿设计、陶塑创作两大教学工作室和泥料、釉料、模具、烧成四个教学实验室。玻璃与首饰学科创办于2004年,现设有玻璃艺术、饰品艺术两个教学工作实验室。传媒动画学院
传媒动画学院在2002年成立的动画系基础上建立的,是*国内较早从事动画教学科研的院校之一,2004年12月成立传媒动画学院,并于同年被国家广电总局首批授予“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传媒动画学院以培养一流的影像艺术和动漫游的创作型人才,探索传媒和动漫游文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国家教学研发基地为己任,代表了*美术学院新兴学科发展方向。2006年传媒动画学院电影学被列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学院下设动画系、摄影系、影视广告系、网络游戏系。学生规模:750人,硕士研究生34人。师资概况:教师4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7人。
动画系:以培养能够从事动画、漫画专业的创意及制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创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造型、影视语言、剧本创编、音乐音效等多方面的艺术素养和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动画系现有动画、插画与漫画两个专业方向。2007年动画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
摄影系:成立于2002年,是以摄影视觉语言研究为主攻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下设商业摄影和艺术摄影两个专业方向。摄影系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设置合理,教学环境与设施完备,具有专业摄影棚、暗房及输出设备。摄影系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创意能力,能够胜任专业摄影工作的艺术创作人才。
影视广告系:以培养掌握基本的影视理论和专业技能,有较好的艺术思维和表现能力,具有市场调研、广告创意制作和电视节目制作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影视广告系涉及电影学和广播电视艺术学两个学科方向,设有影视广告和广播电视编导2个专业方向。
网络游戏系:以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为基础,集艺术与科学为一体;以跨学科、综合性的特质成为我国游戏产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主要由网络游戏和多媒体与网页设计两个专业方向组成。该系师资与技术力量雄厚,为网络游戏系的教学、科研构建起一个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平台。
建筑艺术学院
建筑学科始创于1928年,学脉深厚。1952年,建筑专业在*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他校,1984年成立环境艺术教研室,1989年成立环境艺术系,2007年4月成立建筑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以在艺术院校重建建筑学科、完善*建筑教育体制为出发点;把建设与当代世界建筑教育学术平等沟通、推动本土原创性的城市、建筑、环境与人居的设计作为立足点;把重塑*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质,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重建当代*本土建筑学为总体研究方向。建筑艺术学院下设建筑艺术系、城市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和景观设计系,设有建筑营造研究中心、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等研究实践机构和模型工作室、电脑工作室、木工工作室、合成材料工作室等系列教学实验室。学生规模:750人,硕士研究生45人,博士研究生8人。师资概况:教师3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
建筑艺术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创性实验建筑为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致力于探索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复兴本土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器具的整体营造方式。注重培养思想性与实践性并重、个性与共性互存、人与建筑营造和谐的创造性人才。学制五年。
城市设计系:是**开设的以城市设计为专业主导方向的新兴系科。城市设计系的建立代表了*国内建筑界和城市规划学界开始对城市建筑活动和相应的城市学科传统建制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再造,意味着针对城市研究和教育体系的一次全新变革。城市设计专业以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在个人修养及公共审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训练,在理性、感性和艺术之间能够建立有机平衡的高素质的跨越型城市规划类专业人才。学制五年。
景观设计系:成立于2007年4月,由原环艺系2005年设立的景观专业方向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的新型景观规划师。教学观念契合了有机哲学观及自然伦理,鼓励学生从传统哲学、营造学、造园学及当代艺术与设计理论中获取营养,教学实践立足于江南水乡、园林,注重人与自然种种关系的整体把握。师资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建设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环境艺术系:源于1984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环境艺术专业,1989年建系,环境艺术系是以研究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设计为专业主攻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下设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模型实验室和电脑实验工作室。环境艺术系教学上延承*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场所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与创造性思维的风景建筑、室内等方向的高级设计与研究人才。
艺术人文学院
成立于2007年,其前身为建立于1987年的美术史论系,下设美术史系、视觉文化系、艺术策划和行政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是全国美术学重点学科所在地。艺术人文学科点早在1980年即获得美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开始在**设立美术学博士点。2006年,美术学被确定为省属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艺术人文学院以自身特有的学术品格、研究特色以及具有*特色的视觉理论和方法,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具有全面知识素养、专业文化理论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美术学研究尤其是美术史学史与方法论研究一直居于*国内强势地位,并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代表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权威和高点。学生规模:220人,硕士研究生41人,博士研究生40人。师资概况:教师21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
美术史系:代表*美术史论学术研究和教学*水平,并具有一定国际学术影响的美术史专业系科。美术史系以美术史学科传统基础理论、方法建设和研究为依托,适应时代和学科发展变革新形势,强化美术史学科高点地位,创构*现代艺术史学与方法体系,与国际主流学术接轨。
视觉文化系:拓展视觉性的文化学研究,研究文化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尤其关注社会领域中的视觉性生产、消费、权力及其文化结构,并致力于为社会培养具有深厚学术思想能力和从事视觉文化产业,推动社会发展的研究性和实践性优秀人才。
艺术策划和行政系:致力于从艺术管理与视觉生产两个方向上,展开对艺术创作、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方式的研究;专注于视觉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视觉创意、展览的组织和文化艺术项目策划。本系致力于培养具有综合学科知识、文化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高端策划-管理型人才。
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主要关注美术的记忆和遗产。重点在于建立新博物馆学的基础,引进欧美六十年代以来的新的博物馆学观念,同时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美术博物馆学理论,为*方兴未艾的博物馆和美术馆等公共艺术建立重要的力量平台。
上海设计学院
位于上海高科技园区的张江校区,是*美术学院服务长三角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于1997年。1999年经教育部与文化部批准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上海设计学院根据“依托上海地域特点,融合国际都市优势,突出城市设计亮点,构筑设计教育高地,塑造求实创新人才”的办学理念,引进和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相应的教学设施,凸显海归多、学缘广、学历高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特点,结合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实践经验,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服务城市建设,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及动手能力的训练。现设有视觉传达设计系、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媒体与影像设计系、工业造型设计系、染织与服装设计系、公共艺术系等6个教学单位。学生规模:1500人。
视觉传达设计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运用平面设计诸多手段,从事广告、包装、书籍装帧、展示设计、标志及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媒体、出版等视觉传达领域的专业技术能力。视觉传达系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新时代视觉图像的需求下,不断探索新的设计教学形式,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与学术交流,努力完善视觉图像的知识架构,注意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及动手能力的训练。
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主要培养从事环境规划、建筑室内外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系教学由基础课程训练、针对性教学、整体教学三个阶段组成,强化专业设计基础课程训练,注重学生个性化创意的培养,强调创新意识,掌握国际信息,借鉴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形成教学特色,接轨社会需求。
媒体与影像设计系:以三维动画、网页设计、游戏设计、互动媒体设计和数码影视制作上为学科发展方向定位。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传统媒体艺术与新兴数字技术结合的产物,成为跨学科的新兴艺术学科。媒体与影像设计系在教学中结合社会需要,发挥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优势,引进国际*数字媒体技术,加强对学生应用技能的教学,培养掌握数字媒体艺术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高技能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专业人才。
工业造型设计系:以市场需要的知识和社会实践为重点,培养具有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工业造型设计能力的设计专业人才。工业造型设计系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以创新精神为理念,以独特的艺术设计表现为形式,以创造未来生活为目标,来形成工业产品设计的教学体系。工业造型设计系拥有先进的快速成型成套设备,能够加工金属、木材、塑料、陶艺等材料,为学生提供了培养设计能力和技能的实践场所,其工业设计工作室与*设计孵化器上海都市工业设计孵化器共建了现代化加工实验平台。
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旨在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及高尚人文精神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从事服装设计、服饰设计、服装面料设计、服装商品展示策划及服装生产、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染织与服装设计系教学特色为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时尚感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以及各类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服饰配件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
公共艺术系:以城市景观造型艺术为主要研究专业方向,以大艺术视野,解读都市文化和都市公共空间,研究公共艺术在都市规划、建筑、园林中的创作规律,培养具有创作城市景观造型艺术能力的专门人才。课程教学通过与自然对话、与形式对话、与经典对话、与当下对话四大模块体系实现,为城市公共艺术发展把脉,提升城市环境的文化层次,营造人文艺术氛围,打造具有东方意蕴的公共艺术,为*城市文化精神塑型。
国际教育学院
下设境外留学生教学部和中德研究生项目部。境外留学生教学部前身是1980年成立的国际培训中心,先后有千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此学习,有学生150余名,设*画、书法、汉语言和*文化等专业课程。境外留学生教学部还负责招收造型艺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各专业的境外留学生。该部每年还举办为期数周的*文化艺术短训班,通过学习*书法、绘画等内容让外国朋友领略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德艺术研究生项目部是我院与柏林艺术大学以跨文化、跨学科为教学理念,合作培养高级艺术人才而建立的教学部门。中德艺术研究生项目经教育部批准于2006年9月正式启动,有研究生70余名。中德艺术研究生项目学生分综合艺术和综合设计两个研究方向。学制为两年半,每学期分两段进行教学,分别由柏林艺术大学和*美院派教授承担专业课程。学生*、二、三和第五学期在*美院学习,第四学期在柏林艺术大学研修,在完成全部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后,将获得柏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证书。师资概况:中方:正式教师1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德方:正式教授6人,兼职教师20余人。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
位于象山校区。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立校之本,培养应用型、创业型的高级艺术设计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学院坚持“立足现代艺术设计,发展都市时尚设计,传承工艺美术设计”的办学特色,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实际动手能力、专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学制三年,专科学历。
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现有特种工艺美术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平面设计系、影视动画系5个系,开设有雕塑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礼品与首饰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出版美术、平面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影视动画13个专业和方向。还被确立为浙江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轻工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教育部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专业指导委员会工艺美术分会主任单位。
学生规模:1500人。师资概况:教师112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13人。
继续教育学院
*美术学院下设的专门从事成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二级教育学院,她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成人教育教学部。1997年,经文化部批准,成立成人教育分院,2002年更名为成人教育学院,2008年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自建院以来始终按照学院发展的总体要求,以*美术学院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深厚的学术资源为依托,把握*当代成人美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的方向,逐步建立起较为整体的学科结构,系科涵盖造型、设计、动画、环艺及公共艺术等专业方向。倡导理论学习、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逐步形成了“发展、实践、创新”的特点。成人教育学院办学十五年来,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学历毕业生2000多人,进修生1000多人。设有行政管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附设机构四个教学及管理模块。学生规模:850人。师资概况:教师2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
造型分部:承担油画、版画、雕塑、综合艺术、美术教育、艺术鉴藏、壁画、漆画、玻璃造型艺术、公共雕塑和景观装置等11个专业方向的基础教学任务。造型分部下设素描基础教研室、色彩基础教研室和形式语言基础教研室等3个教研室。图像与媒体分部:承担新媒体、动画、插画与漫画、摄影、影视广告、广播电视编导、网络游戏美术和多媒体网页设计等8个专业方向的基础教学任务。图像与媒体分部下设造型基础教研室和传媒与动画基础教研室等2个教研室。
公共课教学部
是承担*美术学院非美术类课程教学任务的部门,下设思政、文学、外语、体育四个教研室。公共课教学部凭借非艺术类学科集聚的特点,在学术研究上,注重学科间的交叉综合与特色型的拓展创新,在课程建设上,注重必修课的内涵深化与选修课的外延拓展,通过学术高度的提升与课程内涵的挖掘,为学院构筑综合人文教育的平台,并努力构建以必修课为内核的五大课程模块:
哲学社科模块:现实语境中人的价值体系的建构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人文历史模块:历史语境中人的存在之根的找寻与人文关怀的自我体认;
语言文化模块:注重语言能力提高与以语言为载体的多维文化视野拓展;
质人生模块:以有活力地生活和终身体育为理念的运动型指导型教育;
艺术对话模块:注重交叉并着眼艺术学体系外部支持与补充的特色课程。
品公共课教学部有教职工4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9人。
实验教学管理部
成立于2007年3月,旨在规范和完善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手段、效率和质量,重组和构建各学科专业的实验室群,着力打造*或省级艺术教育实验教学示范基地或项目。实验教学管理部现设有公共基础、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公共艺术、传媒动画等6个实验中心。
*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附中以培养专业基础厚实、艺术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较深的艺术潜质的高等艺术学院优秀生源为办学宗旨。面向全国招生初中应届、历届毕业生,并招收留学生,学制三年。专业开设素描、色彩、速写、构图、书法、下乡写生、美术鉴赏、专业选修等课程,文化开设普通高中文科课程,教学进程与普通高中同步。
学生规模450人。师资概况:教师4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高级讲师)9人。
专业基础教学部
成立于2007年7月,是在原造型基础部、设计基础部和象山校区基础教学部基础上整合组建而成。作为二段式教学结构实施中形成的新的教学单位,秉承“大底盘、高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集中教学资源优势,以奠定学生坚实专业基础和深厚艺术素养为基本办学目标。专业基础教学部下设造型分部、设计分部、图像与媒体分部三个分部,还设有国学教研室和解剖透视研究室。
学生人数:98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2人。师资概况:教师6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5人。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