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 Panel Lights ?。
permalink。
在此处添加文本内容
为了方便国内外学者进行相关研究,本中心设有资料室,编辑出版了学术集刊——《国际冷战史研究》,开设专门的网站——“中国冷战研究网”。
(一)、资料室
多国原始资料的收藏与整理是本中心的一项主要工作,中心有专门的、颇具规模的资料室。其中较为重要的有2万多份前苏联解密档案俄文复印件及对应的中文翻译件,数千份美国解密外交档案、东欧各国的解密国家档案、越南、韩国、日本的解密档案复印件,以及大量罕见的中国各类档案复印件。由于我中心所藏资料丰富,已经与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联合成立了上海市世界史学会苏联历史档案资料中心。
本中心资料室按照国际档案的使用原则,将本中心所藏的档案对国内外学者开放,欢迎国内外学者到本中心的资料室检索查找相关的档案文献。(二)、《国际冷战史研究》
《国际冷战史研究》书刊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办,主编为李丹慧教授,一年两辑,每辑约35-40万字,分别于年中和年末出版(*辑2004年12月出版;第二辑即将出版)。
本刊的宗旨即在于,为中国的国际冷战史研究提供平台,推介国外新解密的档案文献资料、研究著述;开掘并公布中国的档案材料;发表国内外学者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扶植国内青年学者;作为学科研究的窗口,集中反映中国国际冷战史研究的状况,等等。
本学刊内容主要分为专题研究、书评和国内外档案三部分,常设栏目为“专题研究”、“冷战年代的中国”、“书评、书介”和“国内外档案文献”。
“专题研究”栏目着眼于从国际间双边或多边关系的角度,考察国际冷战与中国内部事务和对外政策的互动关系,涉及领域包括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研究。而“国内外档案”涵及冷战时期的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社会、对外民间交往等各方面的档案材料。“书评书介”则着重评述国内外有关冷战史研究的新著,包括学术性书评和一般介绍两种。此外还有不定期栏目“外国学者看中国”、“中国青年学者园地”、“口述历史”和“档案与研究”等。
(二)、《国际冷战史研究》的影响:
许多媒体先后对本刊*辑作了介绍,如《新闻午报》,2005年4月24日——史云《一场继续还是中止“文革”的角力》;《北京日报》,2005年4月25日——【美】 莱夫勒《冷战是如何开始的》(全文);《文摘报》,2005年5月8-11日第2254期——【美】 莱夫勒《冷战是如何开始的》;《中外书摘》2005年第6期——史云《“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的自我批评》;《中外书摘》2005年第9期——沈志华《美国中情局对中国局势的估测》;《领导文萃》2005年6期——沈志华《中情局档案解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新浪网2005年5月19日——史云文。此外还有许多杂志报纸(包括光明日报)、网站转摘转载。还有多人对此刊作过评价,重要的有赵学功:中国国际冷战史研究的里程碑——读《国际冷战史研究》,载《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4月8日;徐思彦:一本杂志和她的学术品质——新近出版的《国际冷战史研究》读后,载《文汇报》,2005年7月9日;《探索与争鸣》2005年第4期也发了整版评论。
(三)、冷战中国网: coldwarchina 冷战中国网开设的栏目有:中外学者、联合目录、开放档案、理论探讨、影视资料、研究参考、冷战论坛、美国研究、苏联研究、中国研究、欧洲研究、亚非拉美、危机研究、国际共运等14个专题,向对国际冷战史有兴趣的所有学者、教师、学生和社会公众开放。在各个专题内,刊登中国大陆学界的较新研究成果与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并有大量的解密档案史料可供学界同仁共享。冷战中国网还与国际冷战史项目 (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北约与华约平行历史项目(Parallel History Project on NATO and Warsaw Pact)、等国际冷战史研究的权威网站以及部分中国学者的个人网页相链接。
二、中心成员
我中心拥有目前中国国际冷战史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一批学者。本中心由主任沈志华教授、副主任杨奎松教授以及余伟民教授、李丹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讲座教授陈兼等组成。此外,中心还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陶文钊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牛军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系的戴超武教授、奥斯特曼、张曙光、李廷江、土田哲夫、淹田贤治等为客座研究员。
目前,我中心已有来自香港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的七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十多名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正在利用中心所藏丰富的资料为基础进行国际冷战史领域的专题研究。随着本中心影响的不断扩大,中心的研究队伍将会越来越壮大。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