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常州工学院

介绍:

常州工学院

首页www.czu.cn

校园文化,学校领导,科研机构,考生。院系设置。

江苏高校。教育网站,高校大学。

办学条件/常州工学院

院系设置截至2013年11月,学校设有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 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理学院、师范学院、延陵学院(公有民营)、成人(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二级学院和直属教学部。开设本科专业47个。师资力量截至2013年11月,学校有专任教师720人,具有高级职称人员39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333工程”培养人选和省“青蓝工程”培养人选等55人,20多名教师受聘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建设截至2013年11月,学校拥有两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机械工程、软件工程教学建设截至2013年11月,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9万余名本专科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学校积极开展与中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海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拥有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4个。现有*高校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十二五”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5个;拥有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省级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建设点。
*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
*综合试点专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常州工学院—南通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卓越计划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
省级重点专业(类)
土木类、机械类、电气类、软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合作交流截至2013年11月,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加拿大、台湾等境外20多所高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在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学分互认、合作办学等领域开展教育合作。学校共有中外合作办学班级10个,国际课程实验班7个,学校常年聘请30余名外籍专家来校授课讲学。学校从1994年起招收来自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元交流。学院与加拿大莱克海德大学、爱德华王子岛大学、荷兰学院、圣力嘉应用艺术及技术学院、道森学院;英国东伦敦大学、赫特福德大学;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丹麦VIA大学学院;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法国萨瓦尚贝里高等商业学院;巴西南卡西亚斯大学、韩国大邱大学等20多所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校园文化/常州工学院

校训教会 学成“教会”是从“教”的角度强调每一位常州工学院教师的责任。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每一位教师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事业心、专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精神培养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每一位常州工学院教师都要努力增强自身的执教能力,特别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授课、辅导方案,传道、授业、解惑,使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成。“教”是人才培养的途径,“会”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教”要以“会”为标准和目的。每一位常工院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仅要教会学生接受、掌握知识,更要教会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不仅要培养学生消化知识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不仅要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精神,更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成”是从“学”的角度强调每一位学生的义务,包含了“为什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三层丰富的涵义。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切实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攻、学有所成。
校风团结 严谨 求是 创新
校园精神求实求新 爱国为民。

学术研究/常州工学院

科研成果2005年,该校科技产业收入总额1.06亿元。截至2013年11月,学校承担*、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达10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达25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8000多万元。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达200多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00多项。教师发表论文近2000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近300篇。科研机构截至2013年11月,学校建有江苏省数字化电化学加工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中小企业新能源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有微特电机研究与应用实验室等6个常州市重点实验室,与5家企业共建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建有融研发、生产和实践于一体的常州市科技孵化基地——常州科技产业园。建有光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动漫、软件开发和设计等10多个校级科研平台,建有常州研究中心、翻译研究所、瞿秋白研究中心、高晓声研究中心、中小企业研究院等人文社科研究机构。学术资源学术期刊《常州工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常州工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均为双月刊。两刊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电子期刊服务(CEPS)》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常州工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于1987年创刊,原名《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学报》。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建筑学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于1983年创刊,原名《常州教育学院学刊》。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社会科学类学术论文。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常州文化、四海论坛、高晓声研究、文学、艺术、成语文化、翻译研究、语言文字、法律社会、教育纵横等。
图书馆藏
截至2009年9月,图书馆拥有印刷型图书96万余册,电子图书100万种(超星电子图书馆),中文报刊8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外文期刊5000余种(含电子期刊),各种应用软件,电子图书,数据库光盘近2000张。订阅当年期刊 1667种,报纸 162种。 图书馆共设有两个电子阅览室,拥有光盘数据库、在线数据库、镜像数据库、自建数据库、电子图书等。

地理位置/常州工学院

学校共有3个校区:校本部位于常州市通江南路299号(邮政编码:213002),为常州市天宁区、新北区交界处,距常州市商业繁华中心区以及常州火车站、汽车站约3公里,与常州市行政中心隔街相望,龙城大道、通江南路、晋陵北路三条城市主干道环绕校园四周。新北校区位于常州市巫山路1号(邮政编码:213022)。成人教育学院位于常州市西新桥二村。

历史沿革/常州工学院

1978年4月,“常州市七二一工业大学”创建。
1979年11月,更名为“常州市职工大学”。1980年11月,常州市政府报请江苏省政府批准,创建常州职业大学。1982年3月常州市政府明确,常州市职业大学与常州市职工大学为两所学校一套编制。1982年12月31日,国家教育部批准在常州职业大学的基础上建立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实行省市双重领导,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逐步过渡到以市为主)。2000年3月22日,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常州工业技术学院、常州市机械冶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常州工学院,属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学校,由江苏省领导和管理,实行省(江苏省-)市(常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2003年7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常州师范专科学校(筹)的全部资源成建制并入常州工学院。


现任领导/常州工学院

党委书记:王建明院长:李文虎

新北校区鸟瞰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汤正华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陈志伟党委常委、副院长:吉飞、朱海山副院长:李江蛟、张红、王传金副院级调研员:林惠钦。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