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恩施州

介绍:

恩施州

首页www.enshi.gov.cn

就业创业,智能问答,州政府。无障碍,社保。

恩施州政府,恩施州,enshi,烟草王国,华中药库,世界硒都,恩施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鄂西林海,恩施州人民政府,恩施,州政府,政府领导,政务公开,网上办事,互动交流,州情概况,.。

历史沿革/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历史时期

春秋为巴子国地;战国为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南郡、武陵郡;三国先属蜀,后属吴建平郡、武陵郡;两晋与南北朝宋、齐、梁、北周属建平郡、天门郡、武陵郡、信陵郡、秭归郡、业州军屯郡、清江郡;隋属巴东郡巴东县,清江郡清江县、开夷县、建始县;唐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五代先后为前、后蜀所据;宋属归州巴东县,施州清江县、建始县及辰州、富州、高州、定州等许多小羁糜州;元属归州巴东县、施州建始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先后置散毛、唐崖、金峒、龙潭、忠建、毛岭、施南等土司;元末明玉珍据蜀时本区为其所控制;明属夔州建始县、归州巴东县、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南部地区仍实行土司制度,设有容美宣慰司,施南、散毛、忠建3个宣抚司,9个安抚司,13个长官司,5个蛮夷长官司。


清初沿用明制,雍正六年(1728年)裁施州卫,设恩施县,辖区未变,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置施南府,辖恩施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利川县,乾隆元年(1736年),夔州建始县划归施州,巴东县、鹤峰州属宜昌府。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设道存县,民国四年设荆南道,治所恩施县,辖恩施、建始、宣恩、来凤、咸丰、利川6县,民国十五年改荆南道为施鹤道,鹤峰州改县划入施鹤道,民国十七年改设鄂西行政区,民国二十一年改为第十行政督察区,巴东县划入,州域始为8县之治。民国二十五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区未变。


建国后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1月6日恩施县城解放,建立湖北省恩施行政区,置专员公署,仍辖原8县,1955年5月12日改称湖北省恩施专员公署。文化大革命中,1967年1月30日造反派夺权,专署陷于瘫痪,3月2日经湖北省军区党委批准,由恩施军分区成立抓革命促生产办公室,5月13日改为抓革命促生产指挥部,1968年成立湖北省恩施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废除革命委员会成立恩施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8月1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恩施地区行政公署,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2月1日正式成立,全州辖恩施市、巴东、建始、利川、来凤、咸丰、宣恩、鹤峰7县1市。1986年11月14日,利川撤县建市。1993年4月4日,国务院以国函【1993】36号文批复同意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005年开始,州庆日定为8月19日。

旅游资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综合境地形以山区为主,喀斯特地貌发育,溶洞溶洼众多,峡深谷幽,峰奇洞异,山清水秀,深山之中珍藏着无数胜景。本州自然风光以“雄、奇、秀、幽、险”著称,自然景观有:位于恩施、利川、咸丰3县市交界的I玉I家级自然保护区星斗山,位于宣恩、鹤峰、恩施和湖南桑植4县市交界的*自然保护区七姊妹山,咸丰县的坪坝营、唐崖河(黄金洞)、小南海,利川腾龙洞、佛宝山大峡谷、玉龙洞、水莲洞,巴东神农溪、格子河石林、水布垭,恩施的梭步垭石林、恩施大峡谷、龙洞河风景区,建始县野三河、黄鹤桥风景区,来凤的仙佛寺风景区、卯洞风景区,鹤峰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木林子等。

恩施大峡谷位于恩施市屯堡和板桥乡境内,正处于恩施—利川—长江三峡旅游黄金线上,318国道横穿景区,距恩施市区30公里。恩施大峡谷是国家AAAA级景区,2004年8月由中法探险队发现。峡谷全长108公里,以庞大著称,险峻传奇,山头高昂,有仰天长啸之浩气;水质清幽,有脱胎换骨之感受。峡谷中沐抚大小龙门6平方公里范围内就有百座独峰,仅200米以上的独立石峰就有30余座,可谓举世无双。峡谷内有近10公里长的地缝幽深奇绝,世所罕见奇山、异水、怪洞、珍禽数不胜数。主要有大河碥、大小龙门、云龙河瀑布、前山绝壁、马寨绝壁、朝东岩隧道、车坝水库、罗针田农庄、天楼地枕电站、铜盆水森林公园等11个景点。

恩施土司城国家AAAA级景区。坐落在恩施市郊旗峰大道,距市中心1.5公里。是土家族地区仿古土司庄园建筑群,属古迹与建筑类园林景观民俗风景区。经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命名并题写为“恩施土司城”,2002年向社会开放。
恩施土司城是以展示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以休闲、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大型文化公园和旅游景点,主要分民族文化展示区、宗教展示区、休闲娱乐区三个主要区。这里建有恩施州土家族、苗族、侗族三个主要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以展示各具特色的建筑、雕刻艺术。

恩施龙鳞宫国家AAA级景区。位于恩施市西郊麒麟溪源头,距市中心8公里。属地文景观类洞穴风景区。1994年,恩施州水电局组织专家进洞探险后,把洞口修建成旅游景区,1995年正式向社会开放。
龙麟宫俗称“出水洞”,属水旱兼备洞穴景观,由水洞、干洞和迷津洞组成,洞长2300多米,其中水洞“小三峡”长500多米,干洞和迷津洞长1800多米。洞穴雄奇神秀、水陆兼备。溶洞叠转迂回、千奇百怪,整个溶洞集壮丽、险峻、幽深、神奇为一体,洞内石笋、石幔、石柱、石林等发育充分。洞口高约60余米,并修建有一歌舞台,民族文艺和洞穴奇观融为一体,相互映衬。洞内平均高度50米,宽30米。洞中气候宜人,冬暖夏凉,平均温度20℃,冬可消闲、夏可避暑。龙麟宫的一坛、二府、三峡、九龙、十三厅和二十八珍奇等200多处景点分布在水洞“小三峡”、干洞和迷津洞中。水洞“小三峡”两岸奇峰耸峙,怪石狰狞,河水夏日冰冷彻骨;干洞和迷津洞内钟乳石保存完好,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梭布垭石林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恩施市太阳河乡境内,距恩施市54公里。因地质岩溶现象而形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以石林为主的地文景观类风景区。2000年对外开放。梭布是土家语三个的意思,梭布垭即三个垭。景区平均海拔9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植被良好,动物资源丰富,自然景色迷人,被誉为“戴冠石林”、“天然氧吧”。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二日,恩施市都要在此举办盛况空前的“女儿会”。

巴东神农溪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巴东县境内,西陵峡与巫峡之间,在距巫峡口2.5公里处汇入长江。属典型的水域风光类生态旅游风景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当地有关部门开始组织游客用原始、古朴的“豌豆角”木制扁舟放漂,优美动人的土家族歌舞和高亢激昂的纤夫号子,令游客乐不思返。1985年向社会开放。
神农溪发源于神农架南麓,全长60公里,自南向北,沿途接纳17条支流。神农溪有千古之谜——古巴人“悬棺”和岩棺葬群,古栈道遗痕依稀可见,沿途可探寻古巴人的足迹。碗豆角木扁舟是神农溪保存千年的原始交通运输工具,土家纤夫是古巴人纤夫的活化石,是土家民族文化和纤夫文化的结合。

利川腾龙洞腾龙洞由水洞、旱洞、鲇鱼洞、凉风洞、*寨以及三个龙门、化仙坑等景区组成,洞中有山,山中有洞水洞与旱洞相连,主洞与支洞互通,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险、奇、幽、秀的神奇风光和独特魅力而驰名中外。洞口垂直高度74米,宽64米,洞长52.5公里,专家认为该洞穴系世界特级溶洞之一,位居世界第七,亚洲*。清江至此跌落形成“卧龙吞江”瀑布,水声如雷吼,气势磅礴。
2005年10月,腾龙洞被中国地理地质界、风景旅游界*权威的*刊物《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的地方”。

经济情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综合

2013年全州实现生产总值552.5亿元,增长9.9%;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36亿元,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突破500亿元,达到510.4亿元,增长25.7%;地方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6.6亿元,增长17.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0亿元,达到50.1亿元,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0亿元,增长14.7%,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7~2011年年来,全州生产总值从198.6亿元增加到418亿元,年均增长11.5%;规模工业增加值从28.9亿元增加到101亿元,年均增长22.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87.5亿元增加到314亿元,年均增长29.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10亿元增加到31.9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63亿元增加到156.8亿元,年均增长20.0%,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快速增长。全州三次产业结构由37:25:38调整为28:32:40,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产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烟叶、茶叶、蔬菜、林果、药材、畜牧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州新增特色农业基地160万亩,总面积达到500多万亩,建成了全省*烟叶、茶叶、高山蔬菜基地。

农业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初步形成了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特色蔬菜为主的六大农业主导产业。纯农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逐年下降,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食面积的基础上,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加,粮经作物种植面积比由2000年的66:34调整到2008年的62:38;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逐年增加。

工业

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逐年提高。2008年,全州全部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工业内部结构逐步调整,以水电、富硒绿色食品、药化、建材为主的支柱产业主导地位逐步确立。2008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9.86亿元,其中电力工业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9.71亿元,增长47.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9.4%,成为我州*大工业支柱产业;增加值过亿元的行业还有农副食品加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及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分别完成增加值5.09亿元、3.32亿元、2.38亿元、2.13亿元和1.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2.8%、8.3%、6.0%、5.3%和3.7%。
在规模以上工业中,2008年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2.50亿元,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7.36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1.4%和68.6%。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9.61亿元,除国有以外的其他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30.24亿元,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4.1%和75.9%。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以重点景区建设为主的旅游产业初步形成,传统的服务业如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稳定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产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行业逐步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逐年加大,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概述/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位于中国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西北邻重庆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积3967平方千米,人口约78万,以汉族为主,汉巫县地,三国时吴置沙渠县,元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卫,清雍正六年(1728)改卫置恩施县,1982年划县城关镇及近郊置恩施市,1983年恩施县并入,恩施市境内为鄂西南山地。主要有煤、铁、硫、水晶石等矿产,农业主产有玉米、水稻、红薯、小麦等,经济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猪为优良品种。珍贵树种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产党参、当归、天麻等100多种药材。有机械、采煤、电力等工业。土特产品有玉露茶、板桥党参、石窑当归、紫油厚朴、香菌、中华猕猴桃等,是历史古城,抗日战争时期湖北省政府曾迁此,名胜古迹有连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遗址等。恩施市地处湖北省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之南清江中游,是镶嵌在鄂西南山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拥有举世罕见的硒资源而被誉为“世界硒都”。恩施市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硒矿*市候选世界纪录。全市国土面积3967平方公里,辖10个乡、3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和172个行政村、34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占38%。1998年被列为国家对外开放城市,是湖北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所在地。

恩施市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全市蕴藏着举世罕见的硒资源,富硒碳质页岩出露面积约850平方公里,储量高达25亿吨,*含硒超过8000毫克/千克。受富硒岩层影响形成的大片富硒区域内,粮食、油料、中草药、饲草饲料、畜禽产品及矿泉水中,硒含量为世界之最。这为世界上70%以上缺硒区的人们带了福音,也为硒产品和硒矿床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恩施市是一片富饶的土地。有香獐、猴面鹰、红腹锦鸡等省级以上保护动物40多种。有各种药用植物2000多种,享有“天然植物园”、“华中药库”美称,其中板党、窑归、紫油厚朴等名贵中药材为世界独有。这里是“鄂西林海”、“天然氧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5%,人均林地面积近5亩。境内河流纵横,水能资源富集,可开发装机容量在63万千瓦以上,目前仅利用13%,开发潜力巨大。域内喀斯特地形地貌发育完善,加之30余万土、苗、侗等少数民族儿女所传承的民风民俗,使恩施旅游独具特色且已成为环长江三峡、张家界大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江漂流”被誉为“神州*漂”;“梭布垭石林”已成为省级重点旅游景点;土家“女儿会”被称为“东方情人节”;“撒尔嗬”、“傩戏”等被学术界视为民族文化奇珍。恩施市被联合国评为全球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

人口状况/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全州总户数111.99万户,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男性人口199.52万人,女性人口182.27万人,性别比为109.46;2003年内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8.80‰,死亡人口1.95万人,死亡率5.06‰,人口自然增长率3.74‰。

地理环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地形

由北部大巴山脉的南缘分支----巫山山脉,东南部和中部属苗岭分支----武陵山脉,西部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齐跃山脉等三大主要山脉组成的山地。全州地势是三山鼎立,呈现北部,西北部和东南部高,逐渐向中、南倾斜而相对低下的状态。

其地貌基本特征是:阶梯状地貌发育。由于受新构造运动间歇活动的影响,大面积隆起成山,局部断陷,沉积形成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境内除东北部有海拔3000米以上小面积山地外,普遍展示着海拔2000----1700米,1500----1300米,1200----1000米,900----800米,700----500米等五级面积不等的夷平面,并存在一至二级河谷阶地。呈现明显层状地貌。岩溶地貌发育,山间谷地星罗棋布。全州碳酸盐岩类(石灰岩、白云岩)面积占总面积54.4%,裸露的碳酸盐岩受本州温暖多雨气候的影响,岩溶地貌发育、石芽、溶洞、漏斗、育谷、伏流比比皆是。

气候资源

恩施属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降水充沛,雨热同期。但因地形错综复杂,地势高低悬殊,又呈现出极其明显的气候垂直地域差异。热量、温度随地势升高而下降,年平均气温,低山16.3℃,二高山13.4℃,高山7.8℃;年降水量,东南部1100—1300毫米,西北部1000-1900毫米,中部1400-1600毫米;年平均日照,低山1300小时,二高山1200-1350小时,高山1000—1350小时;无霜期,低山238—348天,二高山237—264天,高山170—233天;相对湿度,低山82%,二高山85%,高山82%。

社会环境/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教育到2008年,恩施州教育已经形成一个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特色的民族教育体系。全州现有小学813所(另有教学点572个)、教职工15043人、在校生256513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84706人,占72%;初中150所、教职工9307人、在校生16157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21213人,占75.01%;普通高中24所、教职工3209人、在校生51768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7997人,占73.39%;中等职业学校22所、教职工1509人、在校生3820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23793人,占62.27%;特殊教育学校5所、教职工83人、在校生984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60人,占56.91%;幼儿园158所、教职工1453人、在园(班)人数56379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37358人,占66.26%。
全州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校1所,教职工2008人、在校生25123人。2008-2009学年度,全州小学适龄儿童245679人,已全部入学;初中阶段适龄人口166758人,已入学163506人,入学率98.05%。2007-2008学年内小学流失19人,流失率0.0077%;初中流失3333人,流失率2.04%。(数据截至2008年)【21-22】

城镇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通高速、通铁路”的百年梦想。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宜万铁路、沪渝高速、渝利铁路建成通车,恩施物资铁路专用线建成开通,宜巴高速、恩黔高速、恩来高速加快推进,利万高速、恩建高速已开工建设,恩施机场扩建一期工程竣工营运,二期工程正在建设之中。恩施大峡谷景区公路改造加快推进,女儿寨建设正酣。坪坝营景区公路改造、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及水布垭库区公路复建工程全面完成。新型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90亿元,城镇化率由22.5%提高到32.4%。州城建成区面积由17.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人口由21万人增加到30万人以上。施州大道、金桂大道、州城出口路、火车站片区开发、亲水走廊(风雨桥至施州大桥段)等一批州城重点项目竣工,利川市滨江大道、来凤县武汉大道、建始县广润河民族风情街、宣恩县贡水民族风情走廊等市政工程相继建成,8个县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狠抓综合整治,构建长效机制,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完成通乡油路1300公里,实现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目标;完成通达工程4674公里,实现了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完成通畅工程4557公里,一半以上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所有的乡镇建设了农村五级客运站,农民群众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解决了133.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了45座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75平方公里,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26万千瓦,新增灌溉面积22万亩,整理基本农田8万亩,改造低丘岗地22万亩。启动实施了8个省级新农村试点乡镇、442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基本实现了通讯、广播电视“村村通”和电力“户户通”。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新建沼气池28万口,新增植树造林面积173万亩,恩施芭蕉、咸丰小村、鹤峰燕子、建始红岩寺等4个乡镇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称号。节能减排全面完成省定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20.3%,二氧化硫和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分别减排8%和5%。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10天。

民族构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自治州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蒙古族、回族等28个少数民族。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2000年全州总人口378万人,汉族178.4万人,占47.2%;土家族170万人,占45.0%;苗族20.6万人,占5.5%;侗族6.7万人,占1.8%;其他少数民族1.97万人,占0.5%。土家族主要分部在清江以南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和利川五县市,巴东、建始和恩施三县市的土家族占其总人口的25%至30%不等。苗族主要分布在利川、来凤、宣恩、咸丰,占全州苗族人口总数的90.8%,呈现出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较为典型的有宣恩县的小茅坡营、苗寨,咸丰的官坝、小村、梅坪、龙坪,利川的文斗等。侗族主要分布在宣恩、恩施、咸丰等县市交界的山区里。蒙古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三家台等地和利川。白族主要分布在鹤峰的铁炉等地。回族在全州各县市均有分布。另外一些少数民族零星地分布全州各地。

行政区划/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市

地处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中上游,居省九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恩施州首府城市,国土面积397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总人口77万,以土家、苗、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38.49%。经过半个多世纪卓越奋斗,现已谱写了建国以来发展历史上辉煌的一页。农业经济逐步向产业化发展,由传统农业向科技农业,效益农业转化,初步形成“一乡一品”;工商业在改革中前进,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突出特色,外向度高的工商企业体系;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经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块头增大了、亮丽了、美极了,中等规模城市骨架基本形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本地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产品,大力推进产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业主招商,网上招商的新格局。

利川市

素有银利川之称的利川市,雄居湖北“西大门”,东连恩施、咸丰,西接万州、黔江,省际边界长350余公里,国土面积4612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其中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占46%,以恩施州内面积*,人口最多而著称的县级市。利川市不仅是世界优秀民歌《龙船调》的故乡,而且是巴楚文化交汇之地。在这片山清水秀的神奇热土上,涛涛清江从这里奔泻而出,它润育380万土苗儿女,积淀了源远流长、情深厚重的古朴民风。汇聚成为旅游文化资源富集区,是恩施州旅游资源较为丰厚的县级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民营经济、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进程迅速发展。

建始县

驰名荆楚的金建始,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东连巴东,西接恩施市,南邻鹤峰,北与重庆相接,版图面积2659平方公里。全县51万各族儿女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在州内独辟溪径,狠抓“三网”建设实施了大手笔,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城乡面貌发生可喜变化,有力推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加快了县域经济“一主三化”进程,使名符其实的金建始在具有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再跃新台阶。

巴东县

驻守北大门、长江中上游之滨的崭新城市----巴东县,居恩施州首府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邻五峰、鹤峰,西接建始县,北靠神农架。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人口48.5万。高峡出平湖,移民大迁建,城市大发展,服务大三峡,建设新巴东,这是巴东人民为国家重点工程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同时,也塑造了巴东城市崭新形象,一座广阔靓丽的新城市矗立在长江岸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配套。以文化旅游城、土家风情城、建筑博览城、港口贸易城特色展示在世人面前。

宣恩县

名扬华夏“四大名腿”之一的产地----宣恩县,位于鄂西南边垂,国土面积2740平方公里,辖6乡3镇,人口34万,其中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66.4%。宣恩不仅著称于世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贡水河、酉水河,七姊妹山等三大风景区。而且浓郁的民族风情与优美的历史传说相伴,神奇的自然景观与雄伟的人文景观相称,早在1980年全国火腿评比会在杭州召开,一举夺冠的宣恩火腿与浙江金华火腿,云南宣威火腿,江苏如皋火腿一并扬名中国,称其为“四大明腿”。

咸丰县

独与皇帝帝号齐名之称的咸丰县,是革命老根据地,贺龙、任弼时、关向应、萧克、王震、项英等174位将帅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不朽战绩。国土面积2550平方公里,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7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4.95%。改革开发以来,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各族人民,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自强自立,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咸丰精神,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扶贫开发及国家对民族地区特别扶持的重大机遇,把发展作为*要务,突出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县域经济战略性调整步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咸丰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集边区贸易城,文化旅游城,土苗风情城,生态园林城于一体的“楚天明星城”已初具雏形。

来凤县

以凤凰飞来而冠名的来凤县,地处武陵山腹地,居湖北省西南边垂。南接湘西,西邻渝东。国土面积1339平方公里,总人口30.7万人,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16个,占总人口59%。勤劳勇敢的来凤人民铸就了经济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面对新世纪、新机遇,来凤人民又着手描绘*最美的蓝图。来凤县委县政府率领全县人民以“科教兴县”战略,大力提高全民素质,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全县在努力发展国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培养大量的适用人才和后备军力量,成其为全州的一面旗帜。

鹤峰县

“白鹤绕峰岭,青山伴鹤舞”而显名的鹤峰县,地处湖北西南边陲,东连荆楚,西眺巴蜀,北望三峡,南邻张家界,版图面积2892平方公里,全县人口21.59万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占71.06%。抗英民族英雄陈连升的故乡----鹤峰,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红色老区,曾经3000多鹤峰儿女的鲜血染红了这片神奇土地,土地革命时期,是湘鄂西苏区湘鄂边革命根据地中心,贺龙元帅的第二故乡。改革开放以来,鹤峰人民不断更新观念,锐意进取,依托山水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逐步摸索出了一条民营化、知识化,外向型的民族特色经济发展之路。鹤峰人民有信心通过10年左右艰苦努力,成其为恩施州的茶叶大县、水电大县、药化大县,创汇农业大县,生态农业大县,磷化大县,跻身全省山区经济强县之列。

恩施资源/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综合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矿藏主要有铁、磷、煤、金、硒等。多深切峡谷、溶蚀洼地等。水力资源丰富。普通农作物有:玉米、稻、小麦、薯类等,经济作物有:烟叶,茶叶、种植药材。为湖北省主要林区,有多种珍贵动植物,利川为水杉之乡。土特产和药材资源有板桥党参、坝漆、鸡爪黄连、石窑当归等。交通已形成以恩施为中心的全州公路网。有纺织、煤炭、机械、制药、皮革等工业。名胜古迹有恩施大峡谷、咸丰坪坝营、来凤仙佛寺、长江三峡、利川腾龙洞、黄金洞、水帘洞等。

土地资源

2010年全州土地总面积2406026.47公顷,与2009年底数据一致,其中,耕地453213.37公顷,年度增加107.33公顷;园地55954.39公顷,年度减少178.18公顷;林地1662848.71公顷,年度减少668.91公顷;草地40083.91公顷,年度减少60.18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73275.85公顷,年度增加346.18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0603.15公顷,年度增加164.81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39570.57公顷,年度增加205.48公顷;其他土地60476.52公顷,年度增加82.47公顷。按第二次全国土地带调查技术规程,恩施州按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统计情况如下:农用地面积2236436.3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2.95%;建设用地而积81293.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38%未利用土地面积87554.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4%。(根据2010年度土地利用实际变化和卫星遥感监测图斑变化情况)

水资源

全州水能蕴藏量丰富,开发利用潜力大,共有大小河流60多条,总流域面积21801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为299.8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这509万千瓦,可开发量349.1万千瓦,占全省的10.6%,本州岩溶发育强烈,暗河伏流多,地下水储量丰富,类型为裂隙岩溶水储量64亿立方米,占全州水资源总量的21.4%。著名的水利枢纽:水布垭水利枢纽、大龙潭水利枢纽。

矿产资源

据2011年全州矿产资源储量表显示,全州共发现矿产地370余处,各类矿产75种,分别占全国和全省矿种的41.7%和51.5%。查明和基本查明资源储量的主要有:煤、铁、磷、天然气、硫铁矿、石膏、石煤、高岭土、耐火粘土、铝土矿、硅石、萤石、重晶石、大理石等28种。其中,煤、石煤、天然气、铁矿、磷矿、高岭土、石膏、硒、菊花石、石灰石等十种矿产储量,居全省*位。硫铁矿、硅石储量分别位居全省二、三位。硒矿资源世界独有,被誉为“世界硒都”。
煤炭:全州8县市均有分布,已探明储量3.45亿吨,保有储量2.57亿吨,发热量4000-7500大卡/千克。石膏矿:主要分布在利川,仅后河石膏矿712455640区探明储量3090.6万吨,二水硫酸钙含量87.59%。石煤:在全州8县市广泛分布,已探明资源量4.32亿吨,发热量800-2500大卡/千克。大理石:主要分布在咸丰、利川、巴东,已探明资源量800万立方米,以其低辐射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高岭土:主要分布在恩施、咸丰,已探明储量1134.1万吨,三氧化二铝含量36.22-44.93%。
磷矿:主要分布在鹤峰县,已探明储量4741.2万吨,保有4257.9万吨。菊花石:菊花石属省内独有的稀有资源,已探明储量16万立方米。
铁矿:鄂西铁矿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储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大型矿床2处,中型矿床9处,主要分布在巴东、建始、恩施、宣恩,全铁品位41.95-52.6%,已探明储量13.09亿吨。
硒矿:恩施州硒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硒都”,具有世界上*独立的硒矿床,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富硒区。
硅石:全州8县市均有分布,已探明储量4.32亿吨。
硫铁矿:主要分布在利川、建始、恩施等地,已探明储量1.13亿吨。天然气:主要分布在利川、宣恩,已探明储量1500亿立方米

植物

森林资源

州域森林资源尤为丰富,共有树种171科,645属,1264种。其中乔大木60科,114属,249种;灌木32科,89属,228种,约占全国树种的七分之一。经济价值较高的有3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树种有水彬、珙桐、秃彬、巴东木莲、钟萼木,光叶珙桐、连香树、香果树、杜仲银杏等40余种,约占全省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90%。宜林面积广阔,共有宜林面积150.25万公顷,约占全州总面积的61.99%。全州有林地面积106.3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8.4%。

药用资源
品种多达2080余种,"鸡爪黄连"产量居全国前列,"板党"质地优良,供出口。"紫油厚朴",乃国家珍品。党参、当归、黄连、天麻、贝母、杜仲、厚朴、黄柏、丹皮、半夏、银花、百合、舌草等药材种类《本草纲目》所载还多,其品名数量,成交额在全省独占鰲头。特别是中国板党、湖北贝母、鸡爪黄连、紫油厚朴、窑归、天麻、丹皮、首乌、竹节参、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等数十种名贵中药材,量大质优,国内外久负盛名。

旅游资源

州域自然风光无限,特别是以“雄、奇、秀、幽、险”著称于世。恩施主要旅游景点:巴东神农溪、腾龙洞、清江闯滩、鱼木寨、大水井建筑群、星斗山、恩施大峡谷、水布垭、梭布垭石林,咸丰坪坝营原始森林公园。

民俗文化/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居住

土家人“所居必择高岭”,往往同姓数十户或上百户集聚而成为一寨。土家人多聚居山内,客家人多居山外。土司时,只有土司、舍把、族长等土官以木架屋,雕梁画柱,而一般土民,多编竹为墙,茅草盖屋,若盖瓦房,则犯僭越之罪。堂屋正面设有祖先神位,两旁侧室住人。侧房内靠前处设火坑,置三脚架,用来架锅做饭。侧房近屋顶处,编竹为楼;楼底悬一木架。竹楼及木架利用火坑中烧火的热气,烘粮食、肉、木柴等。现土家房舍,多建“吊脚楼”式木板瓦房,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或堆放肥料柴草等。


苗家喜合族聚居,一姓一寨,或数姓一寨,居室形制有两种,一种是极为简陋的所谓三根柱子通天,“八”字木,上盖茅草的居室,另种是较好的即为吊脚楼。楼下养牲畜,楼上住人。堂屋一侧为火屋,置有火坑,坑内置三脚架用以煮饭或炒菜,火坑后方供奉的家神。火坑屋的套间即为该家长者居住。

衣着

土家人“男女垂鬓,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过去,“男女服饰,以贫富分,贫者仅足蔽体,富者夏葛冬裘。”土家人穿的衣料,一般为自织、自染的土布,史书上称为“溪布”、“洞布”,多为青、蓝二色。服装式样:青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也有穿“琵琶襟”的。女装全是大衣大袖,裤管也特别大;袖口与裤腿口都镶上五寸来宽的花边,与袖口裤脚口同一花色。妇女一般不缠足。男女喜包头,缠黑、白长帕,四季不离。头帕长达一丈多,缠成“人字路”式。对襟短衣,外套黑布单挂,称为“鸦鹊褂”。以布缠腿,不常穿鞋。
苗人服饰多种多样,女装一般为上装无领斜襟、袖大而短、衣长至膝,即所为“前遮羞、后遮沟”、有颜色布作外托肩,袖口、襟边均为花边,下装有裤和裙两种,裤脚大而短,镶有花边,裙带子多为甚密的折裙,裙长至踝,内着长裤。男装,老人无领,右斜襟,喜扎腰带,青年则多穿对襟,7扣或9扣,袖长而口小,男女多包头,老人喜青色,青年人喜白色。头巾较长,常包成大盘。男女均扎绑腿。女性更多戴金银手饰,项圈等。

饮食

恩施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所以当地餐饮既有蜀地麻辣特色又具潇湘咸辣风格。特别是当地颇具土家族和苗族特色的风味小吃更是吸引了不少的游人,比如有合渣、腊肉、土豆干等。
土家人吃食主要为杂粮,如苞谷、小米、荞麦、红苕等,吃大米较少。喜腥膻,好饮酒。以大块大砣肉待客为至诚,若切剁太细,就会被讥为小气、吝啬。喝酒用土碗豪饮。对于五味,尤喜辛辣、每餐不离辣椒,另有喝油茶的习惯。即“土家人以油炸黄豆、苞谷、米花、豆乳、芝麻、绿豆诸物,取水和油,贡茶叶作汤泡之,饷客致敬。”旧时还有咂酒习俗。
苗家饮食,多以苞谷,洋芋为主、较少大米。喜食酸辣,好饮酒,红白喜事或亲友客人,常以酒款待。

民歌

特点
历史久远,内容丰富全面,与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清新凄艳、乡土风俗、儿女情长,是土家民歌的主要特色。优美衬词的烘托,男女对唱的方式,唱白夹杂、歌舞并举的“路数”,洒脱泼辣的抒怀,爱情婚姻的主题等,构成了恩施民歌独特的地域特色。
民歌
1.《黄四姐》:至今已传唱150多年,起源于建始县三里乡。是在恩施州广泛流传的土家族民歌经典,它以喜花鼓的明快节奏和生动欢乐的情爱内容,表现了青年男女互相爱慕追求、馈赠定情信物的情节,被誉为中国民歌中鲜艳盛开的奇葩,经历百年而不衰。
2、《龙船调》:是利川民歌,现为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特点:歌词质相通俗,朗朗上口,衬词特多,音乐旋律起伏悠扬,音域宽广,高亢婉转。
3、《柑子树》:是表性很强的优秀民歌。“柑子树来柑子叶,干姊干妹舍不得。柑子成树树成林,干姊干妹长成人。柑子结果姐出门,干姊干妹两离分。”《柑子树》歌词巧妙运用谐音来咏叹干姊干妹的情恋,表达了土家先民对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追求。
4、《巴东石工号子》:表现石工在撬石、拖石、抬石时配合劳动节奏喊唱的歌谣,7个土家汉子每人一根木棍在手,喊出一声高过一声的号子,用洪亮高亢的气势唱出了土家石工的齐心协力与乐天精神。
5、《六口茶》,是恩施土苗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及其向往幸福生活的古老民族礼节。一口一问,一口一答,浓香酽醇,似娇音缠绵;香甜不腻,似情人香吻;清爽神怡,似弦歌绕梁。岁月悠然,万种风情;洗涤昏寐,婀娜摇曳。远道慕名而来的游客,喝完六口茶,经得茶娱道,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这“六口茶”,在湖北土苗山寨,实际上寓含着:“亲切欢迎,友谊长存”之意。

民族舞蹈

1、摆手舞,土家族最有影响的大型歌舞,是土家族祭祀祈祷的一种活动。一般在年节举行,并发展为祭祀、祈祷、歌舞、社交、体育竞赛、物资交流等综合性的民俗活动。按其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特点:土家摆手舞基本风格是以手的动作带动身体转动,左右摆动,双手自然屈伸,舞姿粗犷健美。
2、撒尔嗬,又名跳丧鼓,是土家人的祭祀歌舞。野三关是“撒尔嗬”的发源地,其唱腔古老独特,其动作粗犷豪放,其鼓点明快、节奏感强。内容大多为追念死者的生平劳绩,土家人把白丧事当作红喜事来办,把死亡看成登入极乐世界,表现了土家民族最质朴的生命观。
3、板凳龙舞,是苗族请番薯神保佑番薯收成好的一种舞蹈形式。男女表演者排成长蛇阵,手握板凳腿转着火堆舞动,就像龙在腾飞。
4、傩戏,本意是满足人们的一种愿望,驱逐疫鬼,消灾纳福,多为喜庆场合演出。表演形式丰富,融法事和戏剧于一体。唱腔音乐丰富多彩。获奖剧目《姜女下池》《禾多多》《剃那比》。

风俗

女儿会——被誉为“土家情人节”,是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
月半节——又称“鬼节”、“亡人节”,时间为农历七月十二,土家人素有“年小月半大”之说。其主要活动是祭祖,祭祖时烧纸钱,表示对已故亲人的哀悼。过月半须全家团聚,并接回出嫁的女儿。
祝米——土家族人家生了孩子,必会对小生命的出世举行热烈庆典,俗称“整祝米酒”。时间定于“洗三”那天,或定于满月之际。无论地位贵贱,婴儿的外祖母在这天都将享受到上等贵客的殊荣。
哭嫁——土家族女儿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婚俗中最富有人情韵味的文化特色。哭嫁本是对封建礼教取代土家族自由婚俗的一种反叛,后来,逐渐形成了以悲言喜的文化形态。(哭嫁完全是一种热热闹闹的爱的庆典形式。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