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
生态环境局。民政局,司法局,公安局,财政局。
铁路通车里程达168公里。
营运船舶386艘。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公路:长涪高速公路直通重庆主城,另有南川—涪陵高速公路、涪陵—丰都—石柱高速公路,涪陵—南岸高速公路。
铁路:有渝怀铁路、南涪铁路、渝怀铁路(重庆—涪陵段二线)、渝利铁路。
水路:有23个港口,其中黄旗集装箱码头为重庆市第二大港口。
涪陵区辖5个街道、18个镇、22个乡:敦仁街道、崇义街道、荔枝街道、江北街道、江东街道、百胜镇、珍溪镇、清溪镇、南沱镇、焦石镇、白涛镇、马武镇、青羊镇、龙潭镇、堡子镇、龙桥镇、蔺市镇、新妙镇、石沱镇、镇安镇、义和镇、李渡镇、致韩镇、丛林乡、中峰乡、仁义乡、土地坡乡、罗云乡、卷洞乡、大木乡、山窝乡、武陵山乡、天台乡、梓里乡、酒店乡、太和乡、同乐乡、聚宝乡、新村乡、明家乡、增福乡、惠民乡、两汇乡、石和乡、石龙乡。桥南开发区。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存题刻165段,是世界*一处以刻石鱼为“水标”,并观测记录水文的古代水文站。1988年8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涪陵区国有大木林场,主要景区面积25000亩。
周易园
周易园原名点易洞,位于长江北岸,与涪陵城隔江相望。中心景点为一长400米、高20米的摩崖石刻,上有黄庭坚、朱熹、陆游、王士祯等历代名人书法手迹80余幅。
大木花谷
大木花谷位于涪陵区大木乡境内,属高山花卉主题公园,占地10000余亩。
石夹沟景区
石夹沟景区位于涪陵区武陵山乡境内,属武陵山脉西南段,景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
涪陵白鹤森林公园也称为南湖公园,位于涪陵江南片区。公园分为北部片区和南湖片区两大核心景观片区。
区境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其总的特点是: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季风影响突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升高,气温递降,降水递增,立体气候明显。四季特点:春早,常有倒春寒和局部的风雹灾害;夏长,炎热,旱涝交错,伏旱频繁;秋短,凉爽而多绵雨;冬迟,无严寒,雨雪少,常有冬干。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处北纬29度43分,东经107度24分。全长1600米,宽10--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水位2米,低于*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
1980年,白鹤梁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岩题刻北岩在涪陵城长江北岸,北宋初期已有普净院等寺庙建筑。绍圣年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程颐谪涪时讲学、注《易》于此。南宋时,理学地位提高,北岩建伊川先生祠堂、北岩书院,渐成为远近闻名的游览胜地。官宦名流、文人学者等路过涪陵,大多要去北岩游览题咏。南宋至民国年间,钩深堂及北岩崖壁上留下题刻甚多,但由于崖壁砂岩易风化,字迹多漫灭,崖壁现存题刻和有痕迹可辨者70余幅,若加上原钩深堂室内碑刻和文献所载,北岩题刻在百幅以上,绝大部分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书法、文学艺术价值。据《八琼室金石补正》及《涪陵县续修涪州志》等记载,崖壁尚有宋代尹赙、王庶、程遇逊、李吕、陆游等名人题诗。钩深堂内壁间,原有宋代的《伊川先生祠堂记》、《北岩书院记》、《南宋断碑》、《陆游诗碑》,《朱子与(度)周卿书》、《黄应口寄性善帖书》,明代的《李廷龙诗碑》,以及清代由州署移入的《花蕊夫人诗碑》等著名碑刻。
大木花谷号称重庆的普罗旺斯,以向日葵和花海而闻名。7月中旬,万株葵花盛放,薰衣草、迷迭香、薄荷、百里香、波斯菊、硫华菊、百日草、醉蝶花,此起彼伏争芳。气候凉爽,较热不超过32℃。景区观赏面积1000亩,林地面积8000亩,是少数未被破坏的自然谷底生态景区之一。景区内包含海棠花园、葵花园、百花园、人工湖、香草园、龙洞幽境等多个主要景点,展现出风格迥异的花卉景观。其中夏季以盛开的向日葵花为主要花卉,包裹食葵、油葵及多种园艺品种的向日葵品种,呈现出别样的夏日葵花风情,春季盛开的二月蓝、鲁冰花;同时景区内的倒挂金钟、熏衣草、落新妇、樱等国内外多种花卉组成的花海胜景向游客展现一个美丽的风情花谷。
春秋中后期属巴国南疆地。战国中期为楚地,后期为秦巴郡地。秦昭王30年(公元前277年)置枳县。东晋穆帝永和3年(公元347年)置涪郡(又名梓城郡)。隋置涪陵县。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涪州。宋置涪州。元、明、清亦置涪州隶重庆府。中华民国置涪陵县隶东川道,民国17年直属四川省。
1950年1月置川东行署涪陵专区,辖涪陵、南川、丰都、石柱、武隆、彭水、长寿7县。
1952年9月酉阳专区及所辖黔江、酉阳、秀山3县并入涪陵专区。
1953年垫江县划入涪陵专区。
1958年长寿县划归重庆市。
1968年涪陵专区改为涪陵地区。
1983年撤销涪陵县设立涪陵市(县级)。
1988年分黔江、酉阳、石柱、秀山、彭水5县,设立黔江地区。
1995年11月,撤销涪陵地区和县级涪陵市,设立地级涪陵市,辖垫江、武隆、丰都、南川3县1市和新设立的枳城、李渡2区。
1996年9月涪陵市划归重庆市代管。1997划归重庆直辖市管辖。1998年6月撤销涪陵市及所辖枳城、李渡两区,改设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垫江、南川、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998年3月23日,涪陵市枳城区江北街道办事处驻地从黄旗口迁移到点易村(渝府【1998】37号)。
2000年,涪陵区辖5个街道、18个镇、22个乡。
2002年4月30日,涪陵区龙塘乡更名为武陵山乡武隆县(渝府【2002】50号)。2002年底,涪陵区辖5个街道办事处(敦仁、崇义、江东、江北、荔枝)、18个镇(珍溪、百胜、清溪、南沱、白涛、焦石、李渡、镇安、义和、致韩、马武、龙潭、青羊、新妙、石沱、蔺市、堡子、龙桥)、22个乡(仁义、中峰、丛林、山窝、武陵山、卷洞、罗云、酒店、石龙、惠民、明家、同乐、两汇、增福、石和、新村、聚宝、太和、梓里、天台、大木、土地坡),63个居委会、356个村委会。
2003年10月21日,将涪陵区丛林乡杉树湾村5组划归珍溪镇管辖。调整后,丛林乡面积75.813平方千米,总人口13928人;珍溪镇面积52.128平方千米,总人口26551人(渝府【2003】233号)。
2008年,涪陵区进行了新的行政区划改革只保留了26个乡(镇)。
涪陵红心萝卜涪陵红心萝卜也称为胭脂萝卜。主产涪陵,周边区县有栽培,四川、贵州也有生产。
涪陵油醪糟涪陵油醪糟用猪油炒制,色泽乌黑,入选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1134080人。
2002年末,户籍总人口111.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61万人。
2005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111.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0.03万人,占71.6%;非农业人口31.75万人,占28.4%;从性别看,男性57.37万人,女性54.41万人。全年共出生8870人,出生率为7.95‰;死亡人口4558人,死亡率为4.09‰;全年人口自然净增4312人,自然增长率为3.8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101.32万人,其中城镇49.65万人,乡村51.67万人。
民族成分在人口的民族构成中,以汉族为主,零星散居土家族、苗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布依盆地族、壮族、锡伯族、仡佬族、朝鲜族、藏族等15个少数民族。
全区土地面积共2941.46平方公里(现统计局数),其中:耕地面积65649公顷,园地面积5332公顷,林地面积96189公顷,内陆水域面积13406公顷,人均占有耕地0.89亩。
矿产资源涪陵区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优势的是石灰石资源,表内储量4亿吨以上,含氧化钙52%以上,适宜建设大型水泥厂和高标号水泥。区境主要矿产有煤、天然气、铁、铝土矿、石灰石等。
动物资源涪陵区境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带农田动物群和盆地南缘中低山地带亚热带森林农田动物群的过渡地区,其特点是:南(中低山区)北(岭谷区)方种类均有,以南方为多,但稀有珍贵种少,有不少有代表性的亚种;兽类方面有穴居、生活在岩石上的多种蝠类。
植物资源区境植物因环境有利而终年生长,以常绿植物为主。农作物可四季栽培,粮食作物可一年两熟和两年五熟。因自然地理环境比较复杂,植物种类丰富,类型多样。还因古地理环境关系而保存有不少古老的珍稀植物,如秃杉、银杏、杜仲、鹅掌楸、红豆树等,以及一些蕨类植物。植物成分以亚热带植物为主体,代表品种有柑、橘、油桐、慈竹、棕榈、荔枝、龙眼、黄桷树等,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山区及河谷地区;亦有温带的桦木、杨、柳、槭等植物,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下地带。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现有植被的组成及其分布,因市境开发较早而反映了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表现在栽培植物的种类繁多,自然植被因大多先后遭到人为破坏而保存较少。区境植物种类据粗约统计,孢子植物(含菌类、地衣、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含裸子、被子植物)共有330余科1500余属4000余种。
生态资源涪陵区土壤总面积2265.19平方公里(1978年末数,下同),分别占总幅员面积的和陆地面积的76.9%、83.0%。由于地形、地貌、土壤母质、气候条件、自然植被分布和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形成了涪陵区的土壤组合:三迭系雷口坡组、飞仙关组和侏罗系出露地层,形成区境大片紫色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50.4%;三迭系的须家河组、嘉陵江组以及二迭系、志留系出露地层,形成了区境后山地区的大片山地黄壤,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49.1%;长江、乌江水系沿岸则在第四世纪以来形成了带状、零星分布的冲积土,约占全区土壤总面积的0.5%。涪陵,即涪陵区,是重庆市下辖的一个远城市辖区之一,是由原四川省地级涪陵市的枳城区、李渡区两区合并而来,于1997年并入重庆市。
涪陵位于重庆主城区东部,乌江和长江两江交汇处,素有“渝东南大门”之称。以“榨菜之乡”著称。总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涪陵区自然条件好,人文资源丰富,涪陵榨菜、涪陵水牛、涪陵红心萝卜是闻名海内外的三大特产;点易洞、水底碑林白鹤梁是名闻中外的名胜古迹。
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介于北纬29°21′至30°01′,东经106°56′至107°43′之间,幅员面积2941.46平方公里。最东点为焦石镇白鸡堡,最西点为增福乡大茶园,最南点为同乐乡金家店,最北点为丛林乡红墙院,全境东西宽74.5公里,南北长70.8公里。
在行政区划位置上,位于重庆市中部,东邻丰都县,南接武隆县、南川市,西连巴南区,北靠长寿、垫江县。
涪陵城区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顺长江西上120公里即达重庆市,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逆乌江而上可达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
地形地貌涪陵区处于四川盆地东部的“盆东平行岭谷区”与“巫山大娄山中山区”过渡地带,一般海拔为200—800米,*处龙驹乡三块石海拔138米,*处武陵山主峰磨槽湾海拔2033米。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北部地势较低,多为河谷丘陵、低山,东南部较高,多为丘陵山地。由于岩性和地质构造上的差异,区境呈现两类迥然不同的地貌景观。
西北部碎屑岩广泛分布,属盆东平行岭谷范围,以构造剥蚀地貌为主,河谷为宽谷;东南部大片出露炭酸盐地层,属南北经向构造体系,以岩溶地貌为主,河谷多为窄谷。区境地貌类型多样,交错分布,很难准确区分,但根据地质构造、地形趋势和地貌类型的组合特征,仍可将区境地貌分为沿江丘陵低山区、坪上低山带坝区和后山区3个一级区,以及沿江丘陵、沿江低山、后山低山槽谷带坝、后山低中山4个二级区。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