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 - 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
广西,学生,民族,教职工。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创办于1952 年3月,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 年改称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 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十一五”重点建设的综合性民族高等学校。
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58 年在南宁人民公园,毛泽东主席接见学校各族师生代表;1990 年11月,江泽民总书记在温家宝等领导人的陪同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的办学成绩和校园环境给予充分肯定和赞扬;2001年3月,胡锦涛同志出访东南亚三国时,亲切接见了学校在越南、老挝讲学、留学的师生代表;朱德、陈毅、阿沛 · 阿旺晋美、赛福鼎、李铁映、尉健行、司马义 · 艾买提、李兆
学校1993年获中组部、中宣部、国家教委党组“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
高校”称号,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先后2次荣获国务院和国家民委“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称号,多次获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3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良好”等级。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将学校确定为全国10个“*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之一,教育部将学校确定为“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资助项目执行学校”。学校下设管理机构包括委办公室、党委统战部、纪检监察、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校长办公室、综合档案室 、人事处、教务处、研究生工作处、发展规划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校团委、工会、财务处、保卫处、设备实验管理处、基建管理处、后勤管理处、离退休管理处等。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9万名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专门技术人才。不少
毕业生已成为颇有成就的教授、专家、学者、作家、诗人、党政军领导干部。广西每个市、县(区)都有广西民族学院毕业生担任县处以上领导职务。更多的毕业生能长期坚持在民族地区和基层工作,他们以较强的能力、较高的素质,突出的贡献,为母校争得了荣誉。2003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5.29% ,2004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2.42% (其中,有176人被中直单位录用)。截止2005 年8月31日 ,2005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3.78%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先后对学校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进行了报导。学校教学质量较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2001年、2005 年自治区级教学成
果评奖中,学校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7项。学生参加全国、全区各类竞赛,取得了较好成绩。在1999 — 2005年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学校共有2人获特等奖,9人获一等奖,26人获二等奖,51人获三等奖;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越南语口语大赛中,学校共有2人获得一等奖,3人获得二等奖,1人获得三等奖;在200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中,学校获得声乐专业组二等奖1项,舞蹈普通组二等奖1项; 在2005 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校获得哲学社会科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经济组三等奖1项。在2005年全国高校珍珠球比赛中,学校男、女珍珠球队分别获得了男子珍珠球比赛冠军和女子珍珠球比赛亚军;在2005年天津国际大学生龙舟赛中,学校龙舟队夺得男子组500米第四名;在2005年港城中越龙舟邀请赛中,学校龙舟队获得男子1000米直道竞速比赛冠军。学生在校期间发表了大量作品,公开出版了一批文学作品集、调查报告集。蒋耀平:男,汉族,1952年9月生,江苏武进人,1974年7月加入*共产党,1976年广西民族学院外语系毕业,现任商务部副部长。
蓝天立:男,壮族,1962年10月生,广西宜州人,1985年6月加入*共产党,1980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十届委员,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兼),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工委主任、书记(兼),1983—1987在广西民族学院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
罗黎明:现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1976—1979在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专业学习。
荣仕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75—1978在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专业学习。
学校办学定位:自治区重点建设的普通高校。立足广西,面向民族地区,以普通本科教育
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教育、继续教育,稳步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力争把学校办成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利用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
发展民族学、东南亚语言学特色学科,推进学科渗透,着力于开拓性、创新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突出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学校毕业生大多数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成为当地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东南亚语言学科成为广西承办*--东盟博览会的四个支撑条件之一。办学目标为实现学校发展的新跨越,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以特色创优为基础,以不断创新为动力,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国际性”,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构建并逐步完善以普通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继续教育、国际教育、独立学院互动共进、协调发展的办学新格局,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学校先后与苏州大学、中山大学、*人民大学、*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64所学校和学术机构签订了交流和合作协议;与多个国家互派留学生。截至2007年上半年先后招收了来自24个国家的3312名留学生,累计派出留学生2215名。2006年4月,由我校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合办的孔子学院获得国家汉办批准。多层次的开放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优化了办学模式与特色。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