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广州中医药大学

介绍:

广州中医药大学

首页www.gzucm.edu.cn

高校大学,广东高校。教育网站。

博物馆,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广州中医药大学。

办学条件/广州中医药大学

师资力量

至2014年,有教职员工(含附属医院)5000多人,学校有双聘院士3人、国医大师1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2人,正高职称408人、副高职称594人、博士生导师242人、硕士生导师1125人(导师含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教学团队2个。【2】 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38人。

教学规模

学校下设14个院部等教学单位;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合办的“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也设在该校。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的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下设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合办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有教学医院22间,实习医院25间,中药实习基地16个,其它类教学基地2个。

院系设置

广州中医药大学专业介绍

1

中医学

中医学专业七年制中医学临床方向广东省名牌专业

2

医学临床

医学临床专业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方向广东省名牌专业

3

中医学

中医学专业(临床方向)五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4

中西医临床医学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

5

中医学

中医学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五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6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专业五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7

康复治疗学

康复治疗学专业四年制

8

制药工程

制药工程专业四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9

中药学

中药学专业四年制广东省名牌专业

10

药学

药学专业四年制

11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专业四年制

12

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四年制

13

护理学

护理学专业四年制

14

英语(医药方向)

英语专业(医药方向)四年制

15

体育教育

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教学建设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国家特色专业5个、*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12门、省名牌专业4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开设本科专业18个。有中医学、中药学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附属医院26所(直属4所、非直属医院21所,合作医院1所),病床总数达15000多张,直属附院拥有全国专科医疗中心6个、省级专科专病医疗中心8个、部局级专科专病研究实验室3个。有教学医院21间、实习医院35间、药学实习基地38个,其它教学基地12个。

学科建设2006至2010年,学校"十五"期间新增3个国家重点学科,7个部(局)级重点学科;还有8个学科再次被确定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截至2014年,学校有4个*重点学科;7个部(局)级重点学科; 8个省级重点学科。已建成中医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12个二级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5个、省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
学校学科横跨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6个、硕士点4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点1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蝉联该学科*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重点学科(4个)
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和中医妇科学
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
中医临床基础、中药制药学、中医内科脑病学科、中医内科心血管学科、中医内科消化学科、中医外科皮肤 学科、中医妇科学
省级重点学科(8个)
中医临床基础、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推拿学
对外交流

学校与1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已有113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校学习,校友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2009年成为国家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已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接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访问团体(个人),是辐射全球的中医药学术和教育中心。学校牵头举办穗台港澳中医药信息交流会和“泛珠三角区域”高等中医药院校合作发展联席会,建立广东中医药博物馆并入选全国科普基地。

文化传统/广州中医药大学

校徽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徽,因学校的校园绿化则特别,校园绿化全用中草药,校园的绿化植被全部选用无挥发刺  广州中医药大学校徽
激性气味的中草药植物,将校园变为中草药公园,充分体现中医药大学特色。

校歌

歌词:
中华文化熠千秋
学术研求,岐黄大道,
杏林毓秀,朝夕竞风流!
师先哲,启新猷,
晦明风雨共潜修!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同心写春秋!
玉函金匮,光耀满寰球!

校训

厚德博学、精诚济世
“厚德”来源于《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处于世,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曲折磨难。对待艰难、对待曲折,要具有如土一般兼容万物的博大胸襟。土,为万物之本,万物的生长是以土为基,从《易经》原文可见,为人端正,品格高尚的人是通过个人的魅力与人相处的。
从校训引用本词可见,学校的首要教育目的是教会同学做人的道理,懂得为人处世的方法,理解人活于世的目的。学医之人,对待病患要如同自己家人一般,不能根据患者年幼、美丑、贫富等因素而影响为医之道。任何一位病患都是需要帮助的。
博学,出自《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意为广泛地学习。博学是基础,是一切发现、发明的源泉。
博学,要求学者通过各种渠道获求知识。向智者学,向年长者学,向专长者学。学百家之长,溶百家之法,成自家之学。古今著名的医家几人不是博览群书,遍访名医而建立其认识、治疗疾病的思维方式和治疗方法?《千金要方·大医精诚》:“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诚,《说文》:“诚,信也。”诚实守信是每位公民应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校训专门提出,说明“诚”在行医治病中的重要意义。精诚,是为人处世的感受,也是对自我的要求。医生,是病人托付性命的人,更需要为人真诚的品性。
“济世”是“厚德、博学、精诚:的最终归宿,也是医者最终追求。救世即济助世人。《论语·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指出广泛的救助世人,才可称其为济世。
校训“厚德博学,精诚济世”是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对中医生提出的要求,更是追求的目标。为人解除痛苦是为医之人的价值体现。医者,艺也。医,即是一门技术学问,还是一门包罗诸多内容的艺术集合体。唯有德才兼备,心灵诚实的人才可为医,为“保持医生职业的荣誉和高尚的传统”而奋斗。

名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校有很多有成就的名医名师。有4位终身教授,23位首席教授。

首席教授:

王宁生: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基础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中药药物动力学和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

陈蔚文: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消化内科、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科研、临床与教学工作。

李国桥: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国际知名疟疾防治专家。长期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疟疾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是青蒿素类药防治疟疾临床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者。

陈纪藩: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金匮要略专业)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教学、医疗与科研实践41年,长期致力于中医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全国倡导将经典医著教学回归临床,开创了中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终身教授:

邓铁涛:中医届泰斗。

刘仕昌:88岁的高龄,深入一线会诊病人。

王建华:主要从事于脾胃虚症分研究,他带领的团队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欧明:是西医通、中医通、英文通,翻译中医文献等。

沧桑历史/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原成立于是1956年,是中国最早的4所中医院校之一,它的建校基础是成立于1924年的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1933年,在学校对面建了附属广东中医院,供教师临床及学生实习之用。抗战时期,学校流离失所,先后在香港、韶关办学,曾经停办,后又复校。1940年更名为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

1952年,广东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依托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办学,1953年停止招生,两校成为近现代名医成长的摇篮,为广东中医学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6年,广州中医学院成立。同年开始招生,学校从全省各地征调及聘任一批经验丰富的中医担任教师。1957年,经上级批准,学校在三元里择地,新建校址。60年代初期,学校建设初步完善,医教研同步发展。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正常的教学的秩序受到冲击,一度停止招生,校名也改为“广东中医学院”。学校响应“把学校办到农民家门口”的号召,学院先后在全省各地下乡办短期班,如海南六?二六大学,南雄五?七分院,为农村培养赤脚医生。当时李国桥教授带领523小组研究疟疾取得了突出成就,他发明的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推荐作为WHO基本药品目录的国际性研究推广项目,2004年获疟疾风险基金(MHV)350万美元资助,由英国牛津大学等著名机构承担,中国仍享有自主知识产权。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学校恢复了“广州中医学院”的名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倡导的主旋律。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高等学校之一。1995年该校更名为“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3年,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学校一附院、二附院被评为“广东省抗非典先进单位”。2004年,该校主体进入大学城。2005年,学校首次承担“973”计划项目,邓铁涛教授出任首席科学家。2006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整体验收。同年,广东省召开“建设中医药强省”大会。开启了学校新的里程碑。

2004年,学校主体进入大学城。
2005年,学校首次承担“973”计划项目,邓铁涛教授出任首席科学家。

医疗机构/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

*附属医院  第二附属医院  第三附属医院  祈福医院  附属粤海医院

广州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医院:

深圳中医院  中山中医院  广州中医院  佛山中医院  广东第二中医院  南海妇产儿童医院  茂名中医院  湛江*中医院  湛江第二中医院  花都中医院  广东中西医结合医院  东莞中医院  台山中医院  新会中医院

现任领导/广州中医药大学

党委书记:黄斌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孙晓生

党委副书记:陈英华

校长:王省良

副校长:王宁生

副校长:陈蔚文

副校长:刘 晟

副校长:刘小虹

副校长:郭 姣

副校长:许能贵

学院概况/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首批4所中医药高等学府之一,原直属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是国内首批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1995年获博士生导师自审权;1998年成为国内首批开展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2000年改为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广东省管理为主;2002年获国家首批开展非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研究生试点工作,2004年在国家的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学校中医学一级学科整体水平国内排名*;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排名第三;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第六。2005年主体搬迁进驻大学城,中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评为国内*一个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6年,“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均以“优秀”成绩通过整体验收,同时,成为广东省*一所新增具有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的院校。

重点学科

学校有*重点学科4个,部局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其中*重点学科总数在国家地方中医药院校和广东省属高校中均居首位;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全面覆盖了中医学、中药学以及中西医结合三个一级学科项下的所有二级学科,博士点15个、 硕士点24个;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设有二级学院15个,开设本科专业16个,横跨医、工、管、理、经、文、教7个学科门类,其中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制药工程是广东省名牌专业;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综合信息

 学校医疗实力雄厚,有附属医院(含非直属)12所,拥有全国一流的专科专病医疗中心、研究实验室。学校设施齐全,占地1450亩,仪器设备总值3.09亿元;已建成信息网络管理中心、测试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图书馆藏书77万册;有综合教学实验室5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功能处于国内医药院校领先水平;有教学医院20间,实习医院26间,药学类实习基地24间,其它类教学基地4间,实践教学条件良好。 学校的科研及技术开发颇具实力,是卫生部临床药理研究基地及中国中医药师培训基地之一,已建成5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基地)。

学术研究/广州中医药大学

研究机构

截至2014年,学校已建成5个国家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和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中心、基地)。建成了5个综合性教学实验室和1个临床教学综合实验室。拥有科技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5个,部(局)级重点实验室19个(含4个合作)。【12】 4个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23个部省及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其他校级研究机构10个。
学校下设14个院部等教学单位;其中包括与广东省中医药局合办的“广东省中医药职业学院”;与学校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体制的广州中医药研究院。下设4所直属附属医院和20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合办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

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4个)
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中心(合作)、国家 新药(中药)临床试验中心(GCP)、国家新药(中药)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GLP)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材 规范化种植研究基地(GAP)。
部省及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23个)
国家中成药工程中心、DME国家 培训中心、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临床研究培训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 革基地、中医药防治热带病实验室、临床流行病学应用实验室、中医急症实验室、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2个) 、全国髋关节经医疗中心、全国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中医乳腺病医疗中心广州分中心、广东省药品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心(GLP)、中医证候实验室、条例辟为中药分子药理学实验室、中医疑难病症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GLP药理毒理实验室、中药资源科学重点实验室、中药新药创制重点实验室、中游有效性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
其他校级研究机构(10个)
临床药理研究所、热带医学研究所、脾胃研究所、邓铁涛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青蒿研究中心、中药资源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东莞数理工程研究院、华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中医药转化医学研究所等一批研究所(中心、院)。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3年8月底,图书馆藏书140多万册,累积馆藏纸本资源总量达147万册,外文书刊41490册,中文期刊1361种,外文期刊13种,学位论文31168册,随书光盘33050片。电子图书180万册,电子学位论文199万种,名师讲坛视频资源5300集,系列数据库30余种90余个子库,其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数据库28种,含全文型数据库15种,文摘型数据库7种,事实型数据库3种,综合类数据库11种,医药类数据库17种,中文数据库18种,外文数据库共有13种。藏书主要以生物医学特别是中医药学文献为主,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
图书馆重视中医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工作,2011年获准成为*批省级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有普本中医古籍2,082部计10,356册,善本195部计1,426册,其中不乏珍贵稀少的书种和版本:《汪石山医书八种》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7部明清善本入选广东省*批《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学术期刊

有《新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3个中文核心期刊和统计源期刊。

学术成果

学校于2000年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二等奖,是*能在一年中获得两项国家科技二等奖的中医院校。
2006至2010年的“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科研项目1600多项,科研总经费2.1亿元。其中承担的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名列前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及广东省科技进步奖30项,广州市科技进步奖4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励17项,申请专利46项,专利授权1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2004年,学校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
2005年,学校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承担单位,是全国但此重任的3家中医院校之一。2005年,学校首次成为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团队项目主持单位。2005年,学校"抗疟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同年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获奖成果。在脾胃研究,疟疾研究,中医药治疗股骨头坏死、肿瘤、糖尿病、艾滋病、皮肤病、不孕不育、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症、重症肌无力、儿童弱智等疑难疾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南药栽培与开发研究等领域形成了独特优势。青蒿素抗疟系列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已研制与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药2个,其中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被WHO列入国际疟疾风险基金资助项目,拟作为一线抗疟药向全球推荐。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合作研制DC疫苗治疗猴艾滋病研究论文发表在《Nature Medicine》。
截至2014年,学校主持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经费3.5亿多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多项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