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计划”入选高校,中管副部级建制,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三方重点共建。“*-西班牙大学联盟”主要成员,简称“哈工大HIT”,“九校联盟C9”、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重点大学,坐落于*北方冰城哈尔滨市,“985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首批“211工程”、国家首批“111计划”。
新闻网,校园地图,电子邮箱,hit。
2004年科研经费总额超过9亿元,2005年学校科研经费总额达10.7亿元,2006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1.13亿元,2007年科研经费总额达13.32亿,连续三年科研经费总额在全国高校中位于三甲之列,其中2006-2007科研经费位居全国第二。学校取得了一批国内领先、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863”高科技工作10周年总结评估中,哈工大综合评价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哈工大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超精密光电仪器工程研究所创新团队经过长期刻苦攻关完成的“超精密特种形状测量技术与装置”获得代表我国发明创造较高水平的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胡锦涛总书记亲自向团队带头人谭久彬教授颁发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证书。目前,学校正在充分发挥学科群的综合优势,努力工作,争取在若干领域中取得一批国际有影响、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高水平科技成果。
2007年哈工大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18项,科研总经费达13.32亿元,仅次于清华位居第二。其中,国防科研经费6.9亿,民品科研经费5.42亿,基础科研经费1亿元。共获各种科技成果奖项64项,其*家科学技术奖6项,省部级奖34项,其他奖24项。科技论文数量持续增长,EI全国排名保持全国高校第四、SCI第十二、ISTP上升到第二,SCI论文总数首次突破1000篇,国际论文总数(指SCI、EI、ISTP论文总和)4756篇。占地近100公顷的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于1992年成立,十年来相继完成工业基地、科技市场等项目的建设,发展势头良好,贡献突出,得到国家和省、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和全力支持。
截止2014年3威海校区共有800余名教职工,含教授92人、副教授249人,威海校区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到55.9%。同时,威海校区有一支双基地教授和兼职教授队伍,其由院士、长江学者和知名专家、海外学者组成的,定期来学校讲学等学术交流。
(截止2012年11月),威海校区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省级和哈工大教学名师4人、哈工大教学带头人11人、“双基地”教授38人,其中院士13人;有6名教师获山东省和威海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3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8人被评为哈工大优秀青年教师,3个科研团队被评为哈工大优秀科研团队。
两院院士
王国栋(专职院士):王国栋*工程院院士,是轧制技术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
刘永坦:教授、*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新体制雷达、制导和信号处理技术方面的研究,*著名电子工程领域专家、威海雷达站创始人。
谢礼立:教授、*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威海)土木工程灾害与防御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李圭白:教授、*工程院院士,市政工程专家、全国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
蔡鹤皋:教授、*工程院院士,致力于机器人及声反射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著名机械电子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
沈世钊:教授、*工程院院士,*建筑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著名结构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名誉所长。
杜善义:教授、*工程院院士,哈工大复合材料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复合材料力学、固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著名力学和复合材料领域的专家,哈工大(威海)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名誉所长。
张乃通:教授、*工程院院士,哈工大通信技术研究所名誉所长。
秦裕琨:教授、*工程院院士,致力于燃烧学、浓淡煤粉燃烧技术方面研究,*著名热能与动力工程领域专家,哈工大(威海)能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
方滨兴:教授、*工程院院士,致力于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方面的研究,*著名信息网络与安全领域专家,在哈工大(威海)建有国家计算机信息内容安全重点实验室。
博士生导师
截止2014年1月,共有62位博士生导师(含20余名双基地导师):任秀莲、崔胜民、杨建国、吴少华、李振中、赵桂范、谭建宇、毛兴鹏、韩卫占、乔晓林、金铭、周志权、马家辰、冯乃章、伞冶、曲延滨、田兆硕、徐晓飞、王亚东、战德臣、佟晓筠、李宁、闫培生、张治洲、冯吉才、温广武、宋岩、李哲、程远志、钟诗胜、刘文剑、边文凤、王大政、崔明根、丁效华、王克、魏俊杰、曲士良、陈相君、付石友、张文丛、于长军、李宇杰、黄博、王国栋(兼职导师)、徐洵、曲世友、宋立众、徐龙军、王幼青、王强、刘文军、王友善、姚玉峰、赵宜楠、王新生、王佰玲、钱宏亮、高昌录、赵燕、王全富、韩东平。
2014年3月新晋升6位博士生导师:刘功亮,李惠静,王大方,张兆心,张鹏,韩卫占(兼职导师)。
省级教学名师
韩哲、孙振绮、刘锐、马秀娟、郑宏珍等。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以本科办学为主,已形成了研究生与本科生,普通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育体系,形成了船舶、海洋、汽车与先进制造、信息、管理等重点学科、新兴学科和基础学科构成的学科体系,实现了与校本部学科的交叉互补设置。
学校现设有10个院(系),2个教学部,涵盖37个本科专业。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院系设置一览表 | ||||
院系名称 | 学制/年 | 专业大类 | 专业名称 | 备注 |
船舶工程学院 | 四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理科招生 |
四年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船舶与海洋工程 | 理科招生 | |
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 | 四 | 环境工程 | 环境工程 | 理科招生 |
四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理科招生 | |
四 | 生物科学类 | 生物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生物技术 | 理科招生 | ||
四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理科招生 | |
汽车工程学院 | 四 | 车辆工程 | 车辆工程 | 理科招生 |
四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交通运输 | 交通运输 | 理科招生 | |
四 | 交通工程 | 交通工程 | 理科招生 |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四 | 自动化 | 自动化 | 理科招生 |
四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理科招生 | |
四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理科招生 | |
四 | 通信工程 | 通信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电子信息工程 | 电子信息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理科招生 | |
四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 理科招生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暨软件学院 | 四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理科招生 |
四 | 信息安全 | 信息安全 | 理科招生 | |
四 | 软件工程 | 软件工程 | 理科招生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四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理科招生 |
四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焊接技术与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电子封装技术 | 电子封装技术 | 理科招生 | |
理学土木 | 四 | 数学类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理科招生 |
四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理科招生 | ||
四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 理科招生 | |
四 | 土木工程 | 土木工程 | 理科招生 | |
经济管理学院 | 四 | 工商管理 | 工商管理 | 理科招生 |
四 | 会计学 | 会计学 | 理科招生 | |
四 | 财务管理 | 财务管理 | 理科招生 | |
四 | 市场营销 | 市场营销 | 理科招生 | |
四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文理兼招 | |
四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理科招生 | |
语言文学学院 | 四 | 英语 | 英语 | 理科招生 |
四 | 朝鲜语 | 朝鲜语 | 文科招生 | |
四 | 汉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学 | 文科招生 | |
体育教学部 | ||||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 |
学校位于哈尔滨市中心,占地343公顷,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完善。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装备一流的教学大楼、可进行国际比赛的室内体育馆、国际标准的体育场、国内一流的学生食堂和设施齐全的学生活动中心等现代化设施,这些都为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
学校图书馆拥有三座馆舍建筑,总面积达49442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41600平方米;阅览座位5882个,其中哈尔滨校区4200个;图书总藏量达238.54万册。学校拥有电子资源数据库40种,其中电子图书66万种,电子期刊18470种,国内外会议论文34万篇,德温特专利文献4千万件,国内外学位论文15万篇。
学校体育场馆总面积为148674平方米,其中,哈尔滨校区120068平方米;全校生均运动场面积为3.38平方米。哈尔滨校区现拥有体育馆2座,标准塑胶跑道田径场2个,三合土田径场1个,篮球场28个,排球场14个,足球场标准场地2个,小足球场3个,网球场11个,乒乓球台60个,羽毛球场33块,健美操房3个,器械健美房3个,拳击房1个,武术房2个,单双杠场地3个,冬季冰上教学冰场2块。
学科建设威海校区与本部共享148个硕士点和82个博士点,同时威海校区单独设置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20个,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为“985”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
威海校区有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覆盖7个二级学科),单独设置的硕士研究生二级学科19个。(截止2012年11月)材料加工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车辆工程、通信与信息系统、材料学等5个学科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焊接技术与工程、信息安全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两个一级学科被确定为“985工程”重点建设一级学科。
其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在办学规模和科研实力均走在前列,有1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5个博士授权点(与本部共享)“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按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招生),6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2008年至2012年,威海校区新增省级精品课程5门、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项教学成果荣获省级和哈工大教学成果一等奖,5个教改项目分别被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列为新世纪教改立项项目;先后投入3150万元用于本科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数量增加到143个。2008年以来威海校区共有毕业生13000余名;大学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逐年上升,2012年接近90%;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94%,学生读研率稳定在40%左右。学生在各类大赛中累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其*际奖励43项,*奖励100余项,13项创新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先后涌现出1个全国先进班集体、1个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16个省级优秀班级。
原航天工业部部长张钧;
原哈工大校长杨士勤;
原哈工大校长李昌;
*两院院士、政协副主席宋健;
哈工大威海校区书记金光。
强文义、王尔德、乔晓林、李绍滨、冯吉才(现任)
现任领导姓名 | 职务 |
周玉 | 哈工大校长【11】 |
姜波 | 校区党委书记【12】 |
冯吉才 | 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 |
王建文 | 校区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
钟诗胜 | 校区副校长 |
温广武 | 校区副校长 |
曲世友 | 校区副校长 |
赵国亮 | 校区副校长 |
哈工大建校至今,共为国家培养人才10万余人。毕业生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踏实肯干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奉献、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评价。
在86年的历史长河中,哈工大曾以“工程师的摇篮”而著称,又以“理工科大学师资的摇篮”而享誉全国。许多毕业生成为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如*台湾原行政院院长孙运璇先生和朝鲜政务院原总理、国家副主席李钟玉先生都是哈工大30至40年代的毕业生。党和国家领导人叶选平、邹家华、宋健、周铁农、李长春、王兆国,国际原子能委员会副总干事钱积慧以及一批省部级干部、共和国将军、*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教育家和著名企业家都是哈工大20世纪50至60年代中期的毕业生。
改革开放以来,哈工大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代,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哈工大。李静海、欧进萍、方滨兴成为*最年青一代的院士;卢展工、李春城等是国家新一代的省市级领导;耿昭杰、竺延风、张思民、石山麟、邓伟、宋殿权、张剑等是全国著名的企业家。
哈工大在培养大批通用人才的同时,又是*航天人才的培养基地。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为航天领域输送了8000余名毕业生,其中有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原总装备部副部长李元正,*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马兴瑞、许达哲,神舟飞船总指挥袁家军、“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六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南。在神舟七号团队中有三位重要人物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是,“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副总指挥马兴瑞、“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神舟七号”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已从哈工大走出了85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68位两院院士,100余位高等学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据不完全统计)。而更多的则是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的哈工大人,正如航天员杨利伟来校演讲时所言:“在我工作的周围有近40%的人是哈工大毕业生。”同样,在国家的信息、能源、建筑、材料、环保等各个领域的重要岗位上,无不活跃着一代又一代的哈工大校友。他们秉承着哈工大赋予的求真务实、勇于迎接挑战的优良品质和一丝不苟、追求真理的优良学风。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而辛勤耕耘,也为自己的母校赢得了崇高的荣誉。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创建,与帝俄在*建设中东铁路(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中长铁路”)有直接关系,建校的宗旨是为中东铁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学校按俄国的教育模式办学。直至1953年,日本用物资换取了中东铁路苏联一方的产权,学校的教学活动开始向日本教育模式过渡。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长铁路局领导,属中苏两国政府共同管理。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校友遍布世界各地。哈尔滨工业大学始建于1920年,当时校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
创建阶段(1920.5-1928.2)
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即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前身)是1920年5月开始筹建的,10月17日举行开学典礼。当时设铁路建设和电气机械工程两个科。首届三个班共招收103名学生,实行学分制,学制四年,一律用俄语教学。
1922年4月2日,学校改名中俄工业大学校,学校由四年改为五年,原设两个科分别改为铁路建筑系和机电工程系。毕业生经考试委员会答辩合格,授予工程师称号。
中苏共管阶段(1928.2-1935.3)
1928年2月4日,学校隶属关系发生变化,改由*东省特区领导,校名改为东省特区工业大学校,东省特区行政长官张寰湘将军担任校理事会主席,东北政府国民教育部总长刘哲任校长,为学校历史上*位*校长。1928年10月20日,将法政学院和商学院并入,学校正式定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由中苏共管,张学良将军任校理事会主席。
1931年春,开始招收研究生。
伪满洲国时期(1935.3-1945.8)
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到1935年学校完全被日本人接管,改用日语授课,指定招收中、日籍学生。1936年1月1日 ,学校改名为国立哈尔滨高等工业学校。1937年1月以后,学校完全转入按日本方式办学阶段。日本人铃木正雄任校长,直至1945年8月离任。
1938年1月1日起,学校改名为哈尔滨工业大学。从此,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中长铁路管理时期(1945.9-1949.3)
从1920年建校到解放前,哈工大一直按俄或日式办学,用俄语或日语授课,这使哈工大自建校起就具有鲜明的国际性特征。
从1920年起到俄文班较后一批学生1938年末毕业,按俄式办学的哈工大共培养毕业生1267人,其中*学生382人,苏联及波兰学生885人,这些毕业生分布在*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苏联、澳大利亚、波兰、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世界各地。他们普遍地接受了西方早年的学制教育,获得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其毕业文凭得到苏联的欧洲国家的承认。解放前的30年,哈工大培养了许多在科技教育界享有声望的学者,也有的成为社会活动家。
*黄金时代(1949-1966)
新*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1950年6月,哈工大回到新*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的新阶段。1951年,哈工大被国家确定为*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成为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为国内各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并以“工程师摇篮”而饮誉全国。
1958年,根据邓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对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创建了一批尖端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工大新生
1949年,哈工大开始从全国招收研究生,是国内最早培养研究生的院校之一。
1950年6月7日,中共中央电告东北局:“中长铁路已决定将哈工大交给*政府管理”。并指示哈工大“应着重招收国内各大学理工学院的讲师、助教和研究生。主要学俄文,两年毕业即分配到各大学任教”。这是哈工大回到新*怀抱并进入全面改造和扩建阶段的重要标志。后来,学校决定6月7日为哈工大建校纪念日。
学苏样板
1951年,刘少奇同志在教育部党组《关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改进计划的报告》上批示,“办好这样一个大学,很有必要”,“改进计划”确定了哈工大的办学方针和任务是:“仿效苏联工业大学的办法,培养重工业部门的工程师和国内大学的理工科师资”。从此,哈工大成为*高等教育学习苏联的两所院校之一。1951年7月至1956年6月,学校先后举行了5次教学方法及科学技术报告会,并受高教部委托举行两次全国机电专业会议,每次都有数十所兄弟院校参加,哈工大成为全国高校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窗口。
由民转军
1958年9月,当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同志来校视察,根据小平同志“哈工大要搞尖端”的指示和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哈工大专业设置进行了重大调整,调出一些民用专业,到1962年已基本完成由民到军地转变,形成门类齐全,学科互相配套的专业体系,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1960年学校在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与哈尔滨市107个工厂协作,完成460多个机械化自动化项目,体现了教育科技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针。哈尔滨市委书记任仲夷赞扬说:“厂校协作红旗飘,满城都说工大好”。
国家支持
为了办好哈工大,解放后,一批年富力强,富有经验的领导干部被派到哈工大担任领导工作;一批学术造诣高深的教授被招聘或被抽调到哈工大,成为办学中坚力量;67位苏联专家和3位捷克专家先后被聘请到哈工大,帮助学校建设国家急需的专业、培养教师和学生;一批先进的仪器设备从苏联运回,使哈工大的实验室和实习工厂一跃居于全国最前列……在国家的重点支持下,哈工大经过改造和扩建,获得了很大发展。
从此,哈工大在中央有关部委的领导下,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支持。
进入首批重点
1954年3月,高教部召开哈工大问题座谈会,会议形成《关于哈工大几项问题的决定》草案,高教部副部长杨秀峰同志说:“哈工大已基本改造成为采用苏联先进教学制度的新型大学,这一点应该肯定。哈工大是起了旗帜作用的,全国高校也承认。”1954年10月高教部*批确定6所高校为全国重点大学,哈工大成为京外*一所重点大学。
为适应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学校专业设置逐年增加。1957年,已发展到7个系23个专业,基本上建设成为学习苏联教学制度的新型多科性工业大学。
形成优良传统
李昌校长在第三次党代会上指出:教师要过三关,即教学关、科研关、水平关,五十年代学校培养的“八百壮士”都经历了这样严格选择和砥砺磨练的过程。
在办学、治学、求学实践中,哈工大的优良传统“规格严格,功夫到家”逐步形成。初期是贯穿在日常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现已形成体现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中的哈工大精神。
1952年,哈工大学制改为5年,加强对学生的工程训练,使学生具备独立承担工程技术任务的能力,毕业生授予“工程师学位证书”,使哈工大在五十年代就以“工程师的摇篮”而饮誉全国。
*黄金时代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在冯仲云、李昌、陈康白、高铁等同志的领导下,哈工大在改造扩建的基础上,进入了大建设、大发展、大提高阶段,为国家培养了上万名学子,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为哈工大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最多时达8000余人,教师队伍迅速增长,1957年已发展到800余人,平均只有27.5岁,他们承担了全部教学、科研任务,被誉为哈工大的“八百壮士”;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发展与提高,各专业与一些工厂、研究所建立起固定的科技协作关系,为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以及科研为国民经济服务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再铸辉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哈工大进入了历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1977年,恢复本科生招生;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生;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4年,再一次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十五所院校之一。同年,成为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22所院校之一,标志着哈工大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992年,创办哈工大高新技术园区,探索出一条“一校办区,一区补校,校区结合,一校两制”新的办学模式。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院校之一。1999年5月,被全总授予“五一劳动奖状”。1999年11月又成为国家按照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重点建设的9所高校之一。
创建一流大学,关键在于造就一大批一流的大师和学者。哈工大历来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拘一格地选拔和培养拔尖人才。哈工大*代、第二代“八百壮士”为学校的发展和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哈工大领导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强化政策导向,狠抓措施落实,使新一代的“八百壮士”脱颖而出,已成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排头兵。
开创未来1999年11月14日是哈工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国防科工委、教育部和黑龙江省政府在这一天共同签署了重点共建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协议,从此,学校的发展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程。
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行列,对我校及时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在新的世纪,我们将从科学建设入手,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并通过学校各项工作的深化改革,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有显著提高,成为我国的高水平人才培养、高新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和国防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继而用30年或更长一点的时间,把我校建成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结合,开放式研究性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体制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为国家发展建设输送精英人才,为科技创新贡献高水平成果,为社会进步提供优质服务。
根据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和该校现状,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学科优势,使3~5个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再用10左右的时间,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使8~10个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初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到本世纪中叶,使学校的体制、机制完善,办学设施优良,学术大师云集,文化氛围浓厚,杰出人才辈出,社会贡献卓著,一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总体上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
办学定位
发展目标:世界一流大学
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适度发展成人和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理工为主,理、工、管、文、经、法结合
服务面向: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具有宽厚的基础理论与先进合理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与创业精神、发明创造与工程实践能力,爱国敬业、上进务实、身心健康的有竞争力的精英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英文字母HIT:哈工大英文全称“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缩写,寓意哈工大国际化、开放式的办学理念;
数字1920:哈工大的建校时间,彰显哈工大积淀深厚的悠久历史;
美丽的建筑:造型独特、气势恢宏、中心对称、细部收敛的俄式风格的学校主楼图案,寓意哈工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和追求*信念;
环绕的齿轮:环形而放射形状,象征知识和科技的力量,代表哈工大的理工特色,寓意哈工大不断向社会输送知识和优秀人才。
校徽似东升旭日,表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自1920年建校起就是一所探求真理,服务社会,追求*开放式大学。
哈工大校歌《哈工大之歌》由该校知名校友、原文化部部长、现全国政协常委刘忠德作词;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歌剧院院长刘锡津作曲。
哈工大精神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
求真务实,崇尚科学的求是精神;
海纳百川,协作攻关的团结精神;
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进精神。
2013 | 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 301-400 |
2015 | 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 | 339 |
2015 | 世界大学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 481-490 |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