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院况,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河南政府机构。政府组织,河南政府,地方政府。
党委书记 林宪斋 男,1955年生,河南省台前县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兼任《河南省情报告》编委,河南省《领导科学》理事会副理事长,河南省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河南省重点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课题,主编《实现向强省跨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辞典》、《政治经济学》、《河南改革开放三十年》等理论著作,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哲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
党委副书记、院长 喻新安
经济学教授、研究员。曾在省委党校、省社科联担任领导职务,现任省社科院院长。兼任省经济学会、省财政学会、省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兼任十几个市县和企业的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经济管理、区域经济、企业体制的研究。曾出版《经济管理学》、《管理心理学》、《反思与觉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论》等著作15部。公开发表论文近200篇,散见于《中国工业经济》、《中国改革》、《理论前沿》、《改革》、《教学与研究》、求是《内部文稿》以及《光明日报》、《文汇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社会科学报》、《中国改革报》、《中华工商时报》、《学习时报》等报刊。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余项。
副院长 刘道兴
1978年3月考入新乡师院化学系(今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
1982年1月到洛阳师专化学系任教。
1983年9月至1984年7月南京大学化学系进修。
1986年3月至8月华中师范大学高校干部培训中心进修。
1988年9月至1991年8月中共中央党校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读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
1991年8月至1996年12月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办公室工作,先后任副处级秘书,正处级调研员。1996年12月至今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经济发展方向问题研究。
副院长 丁同民
男,1969年1月出生,汉族,河南台前人。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研究员,兼任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分管人事教育处、离退休工作处、机关党委、法学研究所、《跨世纪》杂志社。
副院长 谷建全
男,1962年7月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专家,武汉大学中部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软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会秘书长,河南省经济学会、河南省财政学会、河南省保险学会、河南省民营科技促进会、河南省科技咨询业协会、河南省税务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科技经济、区域经济。1998年以来,主持承担*、省级重大研究课题20余项;公开发表理论文章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一些研究成果引起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重视,多次得到批示。
纪委书记 徐喜林
男,汉族,1954年12月生,河南濮阳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纪委书记,河南省廉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主持院纪委工作,分管监察室、党建与政治研究所。
《中州学刊》
《中州学刊》是河南省社科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类学术理论期刊。1979年创办时名为
《学术研究辑刊》,1981年更名《中州学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正式交邮局向国内发行;1984年第1期起由河南省社科院主办,对国内外公开发行。1996年第1期起,每期由128页改为144页,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电子出版物编辑部出版并向世界发行。2005年页码改为258页。跨世纪杂志社成立于1993年,隶属文学研究所。2000年,跨世纪杂志社从文学所分离。2007年10月,社科院机构改革,跨世纪杂志社被定为社科院直属独立的正处级部门。杂志社下设编务室、编辑一室、编辑二室。
跨世纪杂志社主要工作任务是编辑出版社科类文化期刊《跨世纪》。1993年3月《跨世纪》期刊正式创刊,刊期为月刊。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2004年《跨世纪》期刊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成立16年以来,杂志社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主旋律,秉承“传承文心,博采时华,至情至纯,透悟人生”的办刊宗旨,坚持“经典、时尚、现代”的办刊特点,以健康向上的内容,博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学术成果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作为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理论研究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学科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注重理论创新,设施精品战略,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可喜成绩,推出了一批代表我省理论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特别是在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方面更是成果喜人,近年来,该院先后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三大主题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来源》、《邓小平社会主义主体地位论》、《邓小平的群众观理论与实践》、《邓小平理论的文化阐释》等7项课题获*立项。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全院完成各种课题11200多项,承担各类重要课题521项。其中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1项,省社科规划项目127项。出版专著566部,发表论文4988篇,完成研究报告946篇,此外还有大量其他形式的成果,如译著、学术资料、工具书、古籍整理、科学普及读物等;全院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以及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的学科专项奖211项,其中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11项,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项,省“五个一工程”奖12项,省科技进步奖22项,省实用社科奖56项,国家图书奖3项,学科专项奖5项。在大力推出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同时,涌现出一批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建院以来我院先后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津贴21人,省管专家17人。
为现实服务,为党政决策服务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院紧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抓住一些重大经济社会问题开展研究,在关于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产业化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河南中长期战略发展研究方面,我院积极参与了我省“七五”、“八五”、“九五”、“十五”计划及2000-2010年十年发展规划的制定。同时,我院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许多有分量的研究报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战略发展思路和对策建议。在为基层服务中,我院也出了不少优秀的成果,如《民权模式研究》、《商丘县情调查》、《刘庄集体主义道德研究》、《南街村社区研究》等等。在企业管理方面,我院科研人员先后对莲花味精集团、安阳钢铁集团、新飞集团、安玻等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对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起到了较大作用。在服务社会方面,我院科研人员在制度创新、文化传承、思想导向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深入系统地分析和跟踪预测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1999年起,我院完成了河南经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等系列研究报告,并以蓝皮书形式出版,体现了我院综合性研究方面的优势,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我院科研人员还经常深入基层,宣讲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中原历史文化研究中原历史文化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和恒久的价值,在当今社会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院在夏商史研究、古城古国研究、先秦道家思想研究、孙子兵法研究、唐代文学研究、儒学研究、中国古代戏曲研究、宋史研究、宋明理学研究、辛亥革命研究、河南地方史志研究、河南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我院十分重视挖掘中原地区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先后开展了炎黄二帝、老子、庄子、墨子、许慎、诸葛亮、玄奘、杜甫、韩愈、李贺、李商隐、程颢、程颐、岳飞、李绿园、冯友兰等中原文化名人研究。
对外学术交流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已遍及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国外约20个社科研究机构、学术团体、高等院校建立了交流关系。9名海外学者被我院授予名誉研究员称号。自1979年至2001年,我院对外学术交流总量达820人次,其中,派出120人次,来访700人次。通过国际合作交流,促进了多项院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其中中外合作开展的以色列问题、明清文学史、中原农村历史与文化、伊斯兰妇女史等项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获得了较高评价,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舞台展现了中原文明的丰富内涵和我省社科工作者的风貌。
图书、期刊与科研手段现代化该院图书馆是在原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和原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藏书的基础上建设起来的。经过近50年的发展,到2001年底,馆藏中外文图书43万册,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既反映文化积累又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图书资料库。其中有线装古籍8万余册,善本书66种,880册,它们同馆藏的希世珍品商代甲骨刻辞31片,已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近年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按照一个工程(数字化建设工程),两个板块(科研和办公信息化),三个层次(建设院级、所级和学者个人数据库)的目标,积极推动网络系统建设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在为科研工作提供可靠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和实现科研、办公手段现代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是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机构,始建于1979年12月,是由1958年成立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合并而成。发展至今,全院共有:文学研究所、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党建与政治研究所、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社会发展研究所、法学研究所、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所、城市发展研究所、农村发展研究所十个研究所;五个综合研究中心,即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河南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研究中心)、河南经济研究中心(中原崛起研究中心);三个院属杂志编辑部和图书馆(信息中心);九个行政处室。全院在职职工210人,其中科研人员113人,拥有一批在省内外学术界享有盛名、学术造诣较高的专家学者和在学术理论方面崭露头角的中青年科研骨干。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自建院以来,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正确的科研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把研究和解决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实际和理论问题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应用研究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以其学科门类多、科研能力强、文献资源丰富等优势,在我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业务机构
1、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
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前身为原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197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建院时为哲学研究所,2007年更名为哲学与中原文化研究所。研究所下设中国哲学研究室、中原文化研究室和文化产业研究室,以中国哲学、中原文化研究为主攻方向,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中原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
1979年以来,研究所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出版各类著作100多部,发表论文500余篇。研究成果获得各种奖项100余项(次),其中,获得第十届中国图书奖1项,第四届金岳霖学术奖1项,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 1项,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河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1项,河南省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另外,有多篇调研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
研究所现有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2人(含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副研究员2人(含河南省政府参事1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1人,科辅人员1人;博士1人,硕士5人(含在读博士2人)。历任所长刘竞宇、卢广森、崔大华、王中江,副所长吴士英、田伯泰、刘怀玉等;现任所长刘勇,副所长高秀昌。
2、党建与政治研究所
党建与政治研究所原为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10月,2007年更名为党建与政治研究所。研究所现下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执政党建设、公共管理3个研究室,主要从事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政治发展与政治文明建设、公共管理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研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院确定的三大重点学科之一,同时,研究所还承担了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和河南省廉政理论研究中心办公室的工作。
建所26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共撰写出版论著70多部(含参编),发表论文、调研报告600余篇,研究成果获各种奖项200余项(次),其中,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一项,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省政府发展奖)一、二、三等奖多项。此外,研究所还承担了大量中组部、中宣部、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门交办的研究课题,其成果多次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有不少还进入了省委重要决策。
研究所现有人员12人(含资深研究员1人,科辅人员1人),其中研究员3人(含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各1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3人。*任所领导为李钰山(副所长),第二任所领导为南俊英(所长)、王友洛(副所长),第三任所长王友洛、副所长阎德民,现任所长阎德民。
3、法学研究所
法学研究所原为是法学社会学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3月,2007年9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机构改革和学科调整时更名为法学研究所。研究所下设法学理论、法制建设、部门法学3个研究室,主要从事法学理论与实践,河南法制建设与实践研究,民法、经济法、刑法、行政法学等部门法学研究,其中,重点研究法学理论与实践,河南法制建设与实践。
建所23年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共撰写出版论著50多部(含参编),发表论文、调研报告400余篇,研究成果获各种奖项100余项(次),其中,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省政府发展奖)一、二、三等奖多项,此外研究所还承担了大量中宣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及其主要部门交办的研究课题,其成果多次获省委省政府省人大主要领导批示,有不少还进入省委重要决策。法学所研究人员还担任政府、企业、社会团体的法律顾问,为其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帮助,还担任兼职律师为当事人排忧解难,提供法律帮助。
研究所现有人员10人(含办公室主任1人),其中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7人。*任所领导为母青松(所长)、王国幸(副所长),第二任所领导为黄玉捷(所长)、张林海(副所长),第三任所领导为张林海(副所长)、杨杭军(副所长)、司久贵(副所长),第四任所领导为张林海(副所长)、牛苏林(副所长),现任所长张林海。
4、经济研究所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是专门从事理论经济和应用经济研究的科研机构。研究所现下设国民经济研究室、数量经济研究室、财政金融研究室等,主要从事经济理论、宏观经济、区域经济、数量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产业经济、劳动经济、科技经济、财政金融、企业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建所30年来,经济研究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双百”方针,坚持社会科学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党政决策服务、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方向,以河南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研究重点,密切关注河南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艰苦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据统计,承担国家及省课题 30 余项,出版专著及合著 30 余部,横向委托课题 50余项,发表论文及调研文稿 1000 余篇。获得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奖励 50 余项。
研究所现有人员10人,其中研究员1人(省优秀专家、博士),副研究员3人(含省“555”人才1人、博士2人),助理研究员3人(含博士1人),研究实习员2人。*任领导徐亮夫(副所长)、杨承训(副所长),第二任领导贾毓荣(副所长)、巫继学(副所长),第三任领导樊纪宪(所长),第四任领导谷建全(所长),现任所长完世伟,副所长王玲杰。
5、工业经济研究所
工业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2月。由1979年12月成立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及1985年创办的《企业活力》编辑部分解后,以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业经济研究室为主而组建。研究所下设民营经济研究室、产业经济研究室、企业管理研究室。主要从事工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工业规划制定、产业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持续发展、企业组织与制度、企业改革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其中研究工业经济、企业管理、民营经济发展与运行的基础理论、方法及重大现实问题,跟踪和掌握国内外产业经济(工业经济)、民营经济、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及理论动态,承担涉及以上领域各类问题的研究与咨询、为河南工业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主要工作任务。
建所18年来,共撰写出版论著40多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300余篇,获各种奖项100余次。其中有“*企业现代化管理创新一等奖”,“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基金论著奖”,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省政府发展奖等)。此外,还大量承担了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门交办的研究任务。其成果多次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有不少进入省委重要决策。
研究所现有人员11人(含资深研究员1人),其中研究员3人(含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国家科技部专家委员会和省优秀专家1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4人,研究实习员1人。*任所长为唐有功,现任所长为龚绍东,副所长为樊万选。
6、农村发展研究所
农村发展研究所原名为农村经济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10月, 2007年9月更名为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所下设新农村建设、区域经济、资源与环境三个研究室,主要从事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与旅游开发规划、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建所近20年来,该所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共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约30项(其中,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主持各类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一、二等奖以上奖项40余项;独立和合作出版著作80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求是》、《中国农村经济》、《中国经济问题》、《经济研究参考》、《中国社会导刊》、《调研世界》、《经济要参》、《世界农业》、《生态经济》等具有全国性影响的重要报刊上发表文章数百篇。一些研究成果引起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研究成果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决策参考,对经济建设尤其农村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农村发展研究所现有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1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四个一批优秀人才2人。*任所领导为郭纪元(所长)、吴海峰(副所长),第二任所领导为吴海峰(所长)、李铜山(副所长)。
7、城市发展研究所
城市发展研究所成立于2007年8月。研究所现下设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城市经济3个研究室,以城市发展研究为主攻方向,主要从事我省城镇化进程、城市文化、城市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对现代服务的内涵规律、发展趋势以及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路进行系统研究;同时兼对我国和世界城市发展和管理中的新动向进行跟踪研究。
城市发展研究所建所以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其中,承担各级社科基金项目7项,共撰写出版论著5部(含参编),发表论文、调研报告20余篇,而且研究成果获得了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等奖等多种奖项。此外,研究所还承担了大量中组部、中宣部、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门交办的研究课题,其成果获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和批示。
城市发展研究所现有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含省优秀专家1人),助理研究员3人,研究实习员2人,科辅人员1人。研究所领导为王建国(所长),王景全(副所长)。
8、社会发展研究所
社会发展研究所的前身是1986年3月16日成立的法学社会学研究所。2008年1月1日, 法学社会学研究所被分为两个研究所,其中之一就是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所现下设人力资源管理,民族宗教、社会发展3个研究室。全所以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联系河南实际,负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研究,围绕河南社会发展、人口、民族宗教、社会伦理、社会保障、社区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注重现实问题与学术问题相结合,注重实地调查和社区研究相结合,为政府及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负责社会蓝皮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社会发展研究所全体科研人员近年来共发表科研论文三百余篇,出版各类著作二十余部;共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9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8项,国际资助项目5项;获得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获得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一等奖一项,获得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多项。其中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有牛苏林研究员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当代社会研究》、刘俊喆的《中原人口》、刘倩研究员的《南街社区研究》、水镜君研究员的《中国清真女寺史研究》、孟白副研究员的《乡镇事业体制改革研究》等。
研究所现有人员12人(含办公室主任1人),其中研究员2人(含省管优秀专家1名),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4人,实习研究员2人,已初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科研梯队。现任所长为牛苏林,副所长为周全德。
9、文学研究所
文学研究所在建院之初为语言文学研究室,1982年改称文学研究所至今。现设有古代文学研究室、当代文学研究室、影视文学研究室等3个研究室和1个办公室,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及文艺思潮,我省当代作家、作品,我省文学、文艺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等方面研究。
自建所以来,文学研究所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中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共出版各类著作约220馀种,其中王永宽的《河图洛书探秘》、葛景春主编的《杜甫与中原文化》、卫绍生的《魏晋文学与中原文化》许凤才的《郁达夫与鲁迅》等均在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在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各类文章2000馀篇,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摘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转载或摘要。由文学研究所科研人员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项目8项、河南省社科规划项目12项。获得过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创新奖”、“鲁迅文学奖”、“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研究所现有人员16人(资深研究员3人,科辅人员1人),其中研究员6人(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各1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6人,研究实习员1人。首任所长由当时的副院长龚依群兼任,副所长为胡世厚;第二任所长为孙广举,副所长先后有王永宽、王守国;第三任所长为王永宽,副所长先后有何向阳、卫绍生;第四任所长为何向阳,副所长为卫绍生;现任所长卫绍生,副所长闫德亮。
10、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为历史研究所与考古研究所两个所,2007年8月29日,两所合并为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原历史研究所,创建于1958年,是我省*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后来一度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河南分院,197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成为本院的一个研究所。在1984年至1991年间,曾分设为历史研究所和近现代史研究所。原考古所创建于1983年。历史与考古研究所目前下设办公室、中国历史研究室、地方历史研究室、考古研究室、河洛文化与姓氏文化研究室,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挂靠在历史与考古研究所。以中国历史研究为主攻方向,联系我省实际,负责中国历史、河南地方史、姓氏文化、中原文化、河洛文化、河南考古与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开发,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发展规律,服务现实需要。
建所三十年来,研究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撰写出版论著300余部(含参编),发表论文、调研报告900余篇,研究成果获各种奖项60余项(仅从99年至今),其中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有20余项,河南省人民政府实用社会科学奖、全国人事科研优秀成果奖等多项。此外,研究所还承担了大量省委、省政府及其主要部门交办的研究课题,其成果多次获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有不少进入省委的重要决策。
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建所以来,先后涌现有嵇文甫、朱芳圃、孙海波、王天奖、程有为、马世之、郑杰祥等在国内历史考古界有影响的专家。研究所现有人员18人,其中研究员1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11人,获得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4人。1999年以来,王天奖、程有为、蔡万进历任原历史所所长,马世之、萧鲁阳、张新斌历任原考古所所长。现任所领导为张新斌(所长)、苏丽湘(副所长)、穆朝庆(副所长)、李立新(副所长)。
办公室
科研处(对外学术交流中心)
人事教育处
财务处
离退休工作处
机关党委
监察室
后勤管理服务中心
综合开发中心
1、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
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利用我省河洛文化资源,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野、更新的角度,进一步挖掘河洛文化的丰富内涵,开展河洛文化与其它地域文化的比较研究,探索河洛文化现代化的理论与途径,策划组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活动。
2、河南省中原文化研究中心
充分发掘利用我省历史文化资源,系统开展中原文化研究。立足我省历史文化优势,确立重大课题,开展学术研讨,推进中原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策划组织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活动,为河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3、河南省省情调查研究中心
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和中心工作,对我省省情及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等问题进行客观、系统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4、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研究中心)
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及其在河南的实践;并以此为依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5、河南经济研究中心(中原崛起研究中心)
围绕全面提高我省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统筹协调发展,对我省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研究,为推进我省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提供理论支持。
刘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1980.8-1983.8)
张风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1983.8-1990.8)
胡思庸(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1983.8-1993.8)
舒新辅(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90.8-1998.2)
王天林(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98.2-2001.3)
阎国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2002.7-2004.2)
焦锦淼(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2004.1-2008.3)
王彦武(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2001.3—2008.3)
张锐(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 2008.3—2011.6)
张林海副研究员
王玉芬
邓小云
万银峰
李怀玉
丁同民
郑 鑫
陈明星
张佐良
毛 兵
谷建全
徐喜林
刘道兴
任晓莉
丁 巍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