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文库,图书馆。教育网站。
通知公告。开放时间,到馆路线,业界资讯,辽图动态。
地址:沈阳市东陵区万柳塘路111号
邮编:110015
到省图书馆,交通十分便利,公交车有239、224、260、259、245、275、113、135等,到南塔鞋城站下车。
河南省图书馆 | 江西省图书馆 | 福建省图书馆 |
四川省图书馆 | 浙江图书馆 | 首都图书馆 |
《抱朴子内篇》二十卷,晋葛洪撰。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人。出身士族,自幼聪敏,酷嗜读书。成年后跟从郑隐学习炼丹秘术,颇有造诣。
早在汉代以前,就有人企图通过服用药物,追求长生不死。汉代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昌盛,这种思想更被许多人所执迷,葛洪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抱朴子内篇》即是主要讲述炼丹服药、成仙得道的著作。虽然就其内容来说,这是很荒诞的,但我们可以从中了解道教的思想与理论,以及当时一部分人的社会习尚。同时,书中记载的炼丹实践,又为研究我国的科学史尤其是化学史,提供了可贵的资料。
辽宁省图书馆所藏宋绍兴二十二年荣六郎刻本《抱朴子内篇》,是现存较为完整的最早的本子。清初曾为著名藏书家季振宜和徐乾学所收藏,并钤有“季振宜藏书”、“御史振宜之印”和“乾学”、“徐健菴”等印。季振宜的藏书目录《季沧苇书目》著录二十卷宋刻本《抱朴子内篇》有二部,一部为五册,一部为十册。辽宁省图书馆藏本应是其中的五册本。该书二十卷,分装五册,半叶十五行,每行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字体苍劲,显示出宋代浙江地区的刻书风格。
从文字上看,荣六郎本《抱朴子内篇》有些地方更接近于原貌,可以校改明清诸本的一些错误。虽有讹误,但它时间较早,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聊斋志异》手稿
辽宁省图书馆收藏的《聊斋志异》手稿本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生前手定的清稿本。《聊斋志异》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问世二百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至今已被译为多种文字,有诸多的版本流传于世。特别是其中的篇章:《崂山道士》、《画皮》、《聂小倩》、《胭脂》等名篇先后被拍成美术片、电影、电视片而家喻户晓。然而,《聊斋志异》这部手稿的流传和收藏情况却鲜为人知。这里面确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蒲松龄是清初时山东淄川人,《聊斋志异》一书的写作大约在康熙前期,边写、边讲给村人、边改,到康熙中期才完稿,历时40余年。蒲松龄临终时曾嘱咐其儿孙“余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他之所以这样嘱咐,是有原因的,蒲松龄少年时就有文采,但屡试不第,到71岁才入贡生。因此著者在这部小说中借助谈狐说鬼的方式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另外蒲氏家境贫寒,在蒲松龄去世的50年里这部书一直没有刊布,只有抄本流传于世。蒲松龄的手稿也一直存放在山东淄川蒲氏家祠。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才有据抄本刊布的青柯亭刻本问世。大约在咸丰年间,蒲氏七世孙蒲介人因与家族发生争执,便携带《聊斋志异》和《杂著》等几种手稿远走东北定居沈阳。此后,蒲介人将这二部手稿传给其子蒲英灏。光绪二十年(1894)蒲英灏供职在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府,依氏得知蒲英灏是蒲氏后代,藏有《聊斋志异》稿本,便商请借阅,蒲英灏无奈,只好先以半部借之,阅毕又以另半部相借。恰逢此时,依氏有事进京,不料染病去世,所借半部《聊斋志异》手稿从此不知下落。直到现在仍未有出世。
光绪二十六年(1900)蒲英灏奉命镇守西丰,家属随其迁至西丰,这二部手稿也同时带往。蒲英灏去世后将这二部手稿传第五子蒲文珊。蒲文珊是一个读书人,曾任西丰县立图书馆馆长,对《聊斋手稿》的珍视胜过其父。这期间有多人相借、预购,包括日本人出高价收买均遭到蒲文珊的拒绝。
1950年蒲文珊将这部手稿捐增人民政府辽东省文化处,1951年转交东北文化部。由于这部手稿纸质变色、发脆,不宜保存,请当时在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周福成老师傅重新装裱,宣纸加衬,作成金镶玉装,使这部书由原来的四册改成现在的八册。并转交东北图书馆即辽宁省图书馆收藏至今。
现存的《聊斋志异》手稿是用竹纸抄写,共收237篇,其中有31篇是他人代抄,其余的206篇均为蒲松龄手抄。尤其珍贵的是在卷前聊斋志自文后钤有一枚松龄白文长方印,这是蒲氏手稿不可多得的佐证。
蒲氏《聊斋志异》半部手稿经历了二百多年的坎坷磨难,最终能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实在是值得辽宁人庆幸的事。同时也被作为我馆藏书中的镇馆之宝。目前这部手稿本的影印本已经出版,其他排印本和选印本多不胜数,仅辽宁省图书馆就藏有不下30种版本。
辽宁省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开馆,平均每周开馆时间达73小时
冬季:8时——18时 周三:8时——12时
夏季:8时——20时 周三:8时——12时
注:办证处:8:00-16:00少儿阅览室:8:00-17:00
馆长办公室
采编部
报刊部
特藏部
信息咨询部
外借部
网络数字中心
声像部
研究辅导部
读者工作部
弱势群体服务部
分馆办公室
人事老干部科
行政科
财务科
保卫科
党委办公室
工会主席
文化产业办公室
辽宁省图书馆是国家举办的省级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社会公益文化单位。是辽宁省藏书、图书目录、图书馆间协作协调及业务研究与交流的中心。隶属辽宁省文化厅领导。
辽宁省图书馆的前身是东北图书馆,1947年筹建,1948年8月15日于哈尔滨开馆,1949年2月迁至沈阳,1955年改名辽宁省图书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所大型公共图书馆。1989年辽宁省图书馆开始兴建新馆,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1997年底竣工,1998年8月15日正式对读者开放。
建馆50年来,辽宁省图书馆取得了很大发展,现有古今藏书近400万册(件),10余个文种,并与17个国家和地区的图书馆建立了文献交换关系。在56万册古籍藏书中,善本书约12万册,其中宋元版书近百部。此外,还收藏有丰富的东北地方文献和有关满族、清代以及伪满时期的文献资料。
辽宁省图书馆现有工作人员260名,主要业务部门有采编部、外借部、特藏部、报刊部、信息咨询部、网络数字中心、研究辅导部等。现任馆长王荣国。
辽宁省图书馆是我国*家采用模数式建筑的省级图书馆。该馆新馆于1989年破土动工,1997年底竣工交付使用。占地面积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
该馆的主体建筑简洁大方,气势恢弘。其外貌像一本翻开的书,寓意为“开卷有益”。宽敞的半圆形庭院与棱角分明的建筑主体相互呼应,形成大楼丰富而完整的空间系列,赋予大楼一种开放的态势。沿着主楼前石阶缓步而上,宽敞明亮的外大厅展现在眼前。它既是进入图书馆内部的过渡空间,也是一处休闲、集散的场所。二楼共享大厅高20多米,顶棚安装透明玻璃,自然采光,让人感觉清新、自然。沿着左右两个螺旋型的楼梯盘旋而上,每一个层面都有一个敞开的、无隔断的大房间。既是大书库,又是大阅览室,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该馆在设计上,提出了“三房一大四同”的图书馆建筑新理念。所谓“三房”即书库、阅览室、业务行政办公室三种用房。“一大”就是房间开间大,大进深。“四同”即柱网相同、荷载相同、层高相同、窗户相同。有效克服了传统图书馆功能用房的局限性,体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互换性和灵活性。实践证明:这是一种符合国际图书馆建筑发展趋势并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建筑模式。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