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兰州理工大学

介绍:

兰州理工大学

首页www.lut.cn

兰理工,兰州理工大学,校史沿革,付文涛。甘肃工业大学。

教育网站,甘肃高校。高校大学。

学校排名/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是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甘肃省*一所国家军工科研生产高校。历年来,学校工科实力排名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100名,综合实力排名稳居全国150名左右,甘肃省第3名。
中国甘肃省高校排名(前3名)

历史沿革/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省立工艺学校时期1919年5月,甘肃省署创办甘肃省立工艺学校,委任牛载坤为*任校长。
1921年,改制为为甘肃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具有实业救国思想的水枏继任校长。
1924年,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
1927年,为甘肃省立工科职业学校;
1929年,为甘肃省立*工业学校;
1936年,为甘肃省立兰州工业职业学校;
1944年,改为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9年8月26日,兰州宣告解放,甘肃省立兰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50年12月,甘肃省委任命周笃彦为*副校长,1956年1月,改任校长。
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时期1952年11月26日,经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批准,学校改名为甘肃省兰州工业学校(简称兰州工校),归属甘肃省工业厅领导。
1954年,电机制造工业部领导学校,关系由地方转移到中央。 1956年,城市建设部和电机制造工业部协商决定,把土木科从兰州工校分离出来,
另建立由城市建设工业部领导的、城市建设总局代管的兰州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并投入基本建设资金,平整校址场地,修建了*幢教学楼(即今7号楼),筹建工作开始。
1952年,报经甘肃省工业厅同意,兰州市政府批准,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划拨土地420亩,建设永久性新校舍。
1954年下半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由萃英门旧址迁入兰工坪新址。
1953年10月,将纺织科三年级学生24名和教职员工8人,合并于陕西咸阳纺织工业学校。同年9月,秦安、临洮两县工业学校的化工科并入学校。
甘肃工业大学时期1958年4月,中共甘肃省委决定将学校改建为兰州工学院。9月,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兰州工学院,组建甘肃工业大学,10月正式命名。
1965年3月,学校划归国家*机械工业部,同时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北京机械学院(现西安理工大学)的焊接工艺及设备等专业整建制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重点高校抽调一批优秀基础课教师充实到学校师资队伍。
1971年,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在机械制造、铸造、焊接、水力机械、液压传动、化工机械、工业与民用建筑等7个专业共招收学生382名,学制为3年。到1976年,学校共招收了7届学员,计2020名(含工人试点班)。
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加工学科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机制、铸造、焊接、热处理、水机、液压、矿机、化机、工企、工民建等10个专业均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8月,学校由机械工业部领导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
2000年,学校开始筹建西校区。
兰州理工大学时期2003年4月,经教育部、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
2012年12月,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兰州理工大学正式签约,成为甘肃省第二家得到教育部高校对口支援的高校,也是2012年教育部推出对口支援6所高等学校之一,并成为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2013年3月,学校设立兰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013年9月,学校在酒泉市设立新校区,与酒泉市政府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新能源学院。同时,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在浙江成立。【1】
2015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签署共建兰州理工大学,成为甘肃省第二所省部共建重点大学。

对外合作/兰州理工大学

近年来,全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242”信息安全计划、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国家科技专项计划、陕西省“13115”科技创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0余项,获*、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励33项,其中《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获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 300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50余部。有百余项科技成果通过评审鉴定并被转化为生产力,有些科研成果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2008年,学校申请设立的“陕西省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批准,被列入陕西省 “13115”科技创新工程建设计划,促进其自行设计具有自主产权的核心芯片系列,培养高质量的集成电路卓越工程师。2009年,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在学校成立“陕西省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支持中心”,加强学校对陕西省信息化建设发展中涉及的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与智力服务。
学校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的 20 余所大学、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美、英、法等国多所大学签署了“ 1+2+1 ”,“ 2+2 ”,“ 4+1+2 ”等合作培养协议,使在校优秀学生有机会赴国外学习并取得中外双方的学位。该校作为西北*一所承担电信组织( APT ) 和东盟( ASEAN )培训任务的高校,先后为亚太和东盟 13 个国家培养了多批电信领域的中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还是国际电联中国互联网培训中心之一,与美国思科公司、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及国内的华为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等著名企业建立了科研和人才培训方面的合作关系。

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积极开展学研产合作。学校与深圳华育昌教育投资公司合作,创办了股份制独立学院——技术工程学院,目前办学规模已达4000人;与浙江省温州市合作创办了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研究院。目前,学校与兰州市、中山市、温州市等16个省内外城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与14家企业建立了校企联合工程技术中心,与省内外83家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了董事会。学校现有科技型企业20家,校级科学技术研究中心56所,到“十五”末期,学校科技产业收入总额、利润总额在全国203所工科类院校中分列第27位和第35位。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为学校服务经济建设、特别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瑞士、加拿大、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术合作和师生互派交流关系。每年接待和派出的访问学者达100余人次,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合作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学校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到美国、俄罗斯等国高校学习。2004年取得了招收留学生资格。

人才培养/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育人为本、质量建校”的方针,以“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构建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按照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新”的要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03年实施了全面学分制培养制度;大力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重视质量监控,建立了以教学督导、领导听课、学生评教为主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

融合;加快人才培养体系创新,设立了甘肃省高新材料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先进制造人才培养基地、甘肃省工业管理与技术人才培训基地等3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开设了7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班,设立了兰州市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教学研究,“十五”期间共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2项,出版教材65部,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开设双语教学课程13门;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建立了数学建模竞赛基地、电子设计竞赛基地、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基地、英语竞赛基地、机械设计竞赛基地、机器人竞赛基地等6个大学生科技竞赛基地,“十五”期间学生获得各类*、省级奖励200余项。学校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2005年达到95.4%,位居甘肃高校首位。

文化传统/兰州理工大学

理工大精神红柳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校训奋进求是
学风诚于态度 谨于理论 勤于实践 志于成才
教风依法治教 爱岗敬业 学高身正 教书育人
校园文化多年来,兰州理工大学共举办举办“红柳大讲堂”、开通“红柳网”、“红柳人物”评选、红柳经典诵读活动、“红柳颂”主题宣传、“红柳骄子”辩论赛、“红柳面对面”访谈类节目、建立“红柳青年”手机报等红柳系列校园文化活动600余项,约有10万人次参加其中。学校通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形成了具有“红柳精神”的系列品牌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全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起到了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展示风采和宣传学校的积极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促进了学风建设,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得到提升,综合素质进一步增强。
学校在以往成功举办七届“兰州理工大学科技文化艺术节”的基础上,学校举办了以“唱响红柳,营造和谐” 主题的首届“红柳文化节”,自4月初启动,历时两个多月,内容包括“民俗风情进校园”、“书香满园”读书月、宜海艺术讲堂、校园达人秀、书画摄影大赛等18项活动。
学校形成了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每年举办的“共青杯”系列学科知识竞赛、“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活动周”、主持人大赛、读书演讲大赛、“红柳杯”系列体育比赛等六大系列30余个活动类型已在校园活动中形成主导品牌;每年各学院如人文学院的“与法同行”系列活动及“模拟法庭”、经管学院的“经济管理文化节”等十佳主题活动已在校园活动中形成了鲜明特色。

 学校简介/兰州理工大学

兰州理工大学创建于1919年,历史悠久,几易校名,几经迁徙,仍力保薪火相传。1958年,学校正式命名为甘肃工业大学,并在当时满目黄土的兰工坪上开始了大学建设之旅。其后的发展可谓千辛万苦,历经磨难。1998年,学校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后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同年实现博士学位授予权零的突破。2003年,学校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同年,学校同时实现设立*重点实验室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零的突破。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工科大学。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二级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流体动力与控制学院、电气工程与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通讯工程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国际经济管理学院、理学院、人文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现代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个教学部(体育教学研究部)。
学校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本科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6个学科门类,开设本科专业48个;研究生教育涵盖了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医学等6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0709人,其中本科生16188人,硕士研究生1853人,博士研究生132人,另有在校继续教育学生2536人。
学校具有较高的学科层次。学校是中国首批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也是甘肃*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现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系统、液压传动与控制、企业管理),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结构工程),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土木工程等),6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设有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学科,6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硬件设施学校具有雄厚的办学基础条件。目前,校园占地面积2336亩,其中校本部占地1050亩,西校区占地1286亩。校舍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6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各类文献资料182万余册,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并提供网上信息检索和文献传递服务。学校固定资产总值6.2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2亿元。学校已建成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建立了信息化管理平台和教学平台。学报信息中文刊名: 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兰州理工大学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主管单位: 甘肃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
创刊时间: 1975年
主编: 李有堂
简介:本刊为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由兰州理工大学主办。创刊于1975年,国内外公开发行,辟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工与轻工、自动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建筑科学、数理科学等栏目。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自1987年以来,本刊陆续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PЖ)、美国《数学评论》(MR)、 德国《数学文摘》(Zbl)、《中国化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械制造文摘》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是中国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知名校友/兰州理工大学

彭致圭

男,汉族,1939年12月生,甘肃省甘谷县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副会长、主席团主席,山西省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  彭致圭
1963年于甘肃工业大学机械系机制专业毕业后分配在山西榆次经纬纺织机械厂工作,历任厂工人大学教师、技术科副科长、工具科长(县处级)、生产副厂长、厂长,1985年任山西省经委副主任,1988年任山西省机电厅厅长,1992年任晋中行署专员兼地委副书记,1992年至1994年任山西省经委主任,1993年至1997年任山西省工业副省长,1998年至2002年任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03年至今任现职。

1965年在经纬厂时研制出12000孔喷丝头,填补了国内空白;1976年设计并制造成功“罗拉座自动线”一条,国内首创,1978年获轻工部科技成果奖;1978年设计并制造成功大型“龙筋自动线”一条,国内首创,1981年获纺织部科技成果奖;1981年主持设计并制造成功“棉纺罗拉轧丝机”一台,国内首创,1986年获纺织部科技成果二等奖;任厂长期间,在企业内部率先进行了管理体制及组织机构方面的改革,使企业活力大大增强,主导产品FA502细纱机1985年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任省经委副主任时撰写的"质量与分配"论文, 1987年获省软科学一等奖;1988年至1991年任省机电厅厅长期间,组织编制了“山西省机电行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1993年至1997年任山西工业副省长期间,主抓了山西省煤炭、焦炭的产、运、销整顿,成效显著,山西省煤焦专项基金五年增收198亿元。1996年主持制定了“进一步搞好国有企业的若干意见”,得到了朱熔基总理和国家经贸委的重视和肯定,国家经贸委将其转发各省、市、自治区;1963年至今先后在一级刊物上发表企业管理和宏观经济方面的论文50多篇。主要论著《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探析》1997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经济发展环境纵横谈》2002年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园区经济――构建新型工业经济平台》2004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先后被山西大学、甘肃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

郝林海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3年6月生,河北保定人,现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助理,政府党组成员。1975年入甘肃工业大学学习,化机专业,1978年毕业,分配至宁夏化工勘察设计院工作,1984年调宁夏计划委员会,分别在工业处、能源处、外经处工作,1986年任副处长,1990年任处长,1994年1月任宁夏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1994年9月至1995年月在中央党校脱产学习、至1997年1月中央党校在职学习,研究生学历。1996年10月至1998年6月任银川市委常委、副书记,1998年6月任代市长,1999年1月任市长,2003年1月任现职。  郝林海 在银川市工作期间,通过调查银川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研究银川作为首府城市的地位和银川对毗邻地区的辐射作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并实施了把银川建成初步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跨世纪奋斗目标。结合银川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现状,贯彻中央工业企业改革思路,合力完成了工业企业的改革。结合银川经济发展态势,完成了一、二、三产业的三、二、一排序的合理布局,使之协调发展,财政贡献率占全自治区的50%—60%。在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提出政府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创造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上,通过培育市场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要调整角色,找准位置,解决好越位和错位的问题。在城市建设上,坚持城市建设要突出个性,要结合回族风情、西夏古都、塞上江南的特色,把银川建设成园林城市、生态环保城市。社会事业进步,双拥工作连续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获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和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政府的工作和形象得到市民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评价。

田振际

男,汉族,甘肃会宁人,生于1964年11月,博士,教授,现任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数学系主任。1989年7月兰州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1992年7月兰州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1997年6月兰州大学数学系博士毕业。现在西安交通大学数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科研工作。任甘肃省数学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为半群代数理论、矩阵理论。近年来,先后以独立作者或*作者在《Semigroup Forum》、《Southeast Asian Bull . Math . 》、《Advances in Algebra》、《Advances in Mathematics》、《系统科学与数学》、《数学研究与评论》、《东北数学》、《兰州大学学报》等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其中

 SCI杂志论文3篇,其他均为国际流行杂志或国内核心期刊;编写出版研究生教材《矩阵理论及其应用》一部。在л- 逆半群以及л- 逆半群的子半群格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处领先地位,并与著名半群学家Peter Jones博士展开合作。曾参研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  田振际 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现独立主持“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兰州理工大学博士基金”资助项目和“兰州理工大学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基金资助项目各一项,同时主持兰州理工大学校教学改革项目一项,并参加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两项。教学工作方面,主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矩阵理论》、《现代数学概论》、《高等数值分析》和工科各专业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以及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高等数学》等课程。

担任《数学进展》、《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甘肃工业大学学报》等杂志审稿人。1999年被选拔为铁道部“青年学术骨干拔尖人才”;2002年9月获得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2002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2003年获得兰州理工大学“教学优秀奖”。作为教练指导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队员,曾先后获得一项国家二等奖、一项省级特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和两项省级二等奖。

学术成果/兰州理工大学

“十五”期间,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25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207篇。2005年,我校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进入全国高校100名,EI收录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82位,学校工学综合实力名列全国高校第81位。学校学报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和“中文核心期刊”,连续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奖”“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一等奖”。学校具有教授评审权。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技实力。现设*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中试基地、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及技术转化中心等8个省级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也设在学校。学校大学科技园是甘肃省省级科技园区,并成为兰州市科技创新孵化基地,目前入园企业达20家。“十五”期间,学校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80项,取得科技成果142项,获得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大关,达到3204万元。专利申请数量、获得授权专利数量连续四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位居全国高校前60名以内,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90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学术研究/兰州理工大学

科研成果据学校官网2016年5月官网显示,学校承担了包括“973”、“863”在内的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近五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立项169项;SC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147位,EI收录论文在全国高校排名达到71位。
“十二五”期间,学校累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1380项,取得科技成果142项,获得包括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的省部级以上奖励33项。
 2005年科研经费突破3000万元,达到3204万元。专利申请数量和获得授权专利数量连续10年位居甘肃高校首位并位居全国高校前60名以内,五年累计申请专利190项,获得授权专利60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
“十二五”期间,全校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252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175篇,三大索引收录论文3392篇。2005年,学校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进入全国高校100名,EI收录论文数位居全国高校第82位。【13】
科研机构据学校官网2016年5月官网显示,学校建有*科研基地9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8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等省部级科研机构及行业中心30个。“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
国际合作中心
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术转化中心
*科技创新平台【14】
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有色金属合金加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高新技术成果推广转化中心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材料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电气与控制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技术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械工业特殊环境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有色冶金新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部土木工程防灾减灾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大学科技园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科技园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工业过程先进控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
中藏药筛选评价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有色冶金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铸造CAE工程实验室(永靖昌盛铸钢有限公司)甘肃省有色金属合金及加工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生物质能与太阳能互补供能系统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风力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心
甘肃省空间结构研究中心
机械工业重载柔性机器人重点实验室机械工业泵及特殊阀门工程研究中心甘肃省冶金有色新材料行业技术中心
兰州理工大学国家Linux技术培训与推广中心甘肃省液压气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化学化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甘肃省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阳泉机械集团兰州理工大学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工业设计中心
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机电新产品中试基地
甘肃省中俄科技合作暨技术转化中心
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
机械工业有色冶金综合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石油化工过程及装备行业技术中心
甘肃省工程运输机械质量监督检验站
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兰州市物联网工程研究中心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工程运输机械质量监督检验站甘肃省CAD/CAM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甘肃省经济管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心甘肃省电气与控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甘肃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甘肃省数控机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甘肃省太阳能集热发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中国创新设计产业战略联盟泛西北地区大学科技园联盟
高校省级人文基地
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
甘肃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基地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有色冶金成套装备及信息集成技术西北恶劣环境条件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
校内科研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金川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研究生分院
兰州理工大学温州泵阀工程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新区产业发展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兰石研究院
兰州理工大学白银新材料研究院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培训学院——甘肃省分院
焊接研究所
裂纹技术研究所
石油矿场机械研究所
机器人研究所
中技电气自动化研究所
自动化研究所
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特种阀门与密封技术研究所
计算机控制技术研究所
太阳能与气体水合物研究中心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所
防震减灾研究所
桥梁工程研究所
结构工程研究所
空间结构研究所
艺术设计研究所
工业设计研究所
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
四维技术研究所
特种装备及自动化研究所
机电研究所
电子信息研究所
智能装置研究所
新能源发电技术研究所
电气传动自动控制研究所
网络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计算机理论研究所
智能技术应用研究所
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工程检测与加固研究所
建筑材料研究所
岩土工程研究所
校企合作科研机构
兰州理工大学—金川公司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兰州铝业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长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联创信息工程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首钢岷山机械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焦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浙江隆中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涡旋压缩机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电子集团中兴电子仪器有限公司机电产品工程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水泵总厂泵技术工程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青海重型机床厂工程技术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工业泵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山东博山科研工作站兰州理工大学—温岭泵业科技服务中心兰州理工大学—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北汽股份公司汽车轻量化联合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金塔县太阳岛新能源有限公司联合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红峰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蒸汽系统节能技术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河南开封高压阀门有限公司阀门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兰州高压阀门公司阀门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山西省阳泉机械集团流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石重工—兰州理工大学液压技术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雪顿生物乳业有限公司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甘肃陇药提取分离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湖北泰和石化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技术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肃瑞风电成套设备工程中心兰州理工大学—苏州华焊科技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永靖铸钢厂铸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纳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兰州星火机床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天水锻压机床有限公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兰州理工大学—天水星火机床厂工程技术中心

教师队伍/兰州理工大学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十五”期间,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数量保证、结构合理、素质过硬、整体优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和“用好现有人才,培养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用好各类人才”的理念,不断完善育才、用才、引才、留才机制。设立“三个基金”(学术交流基金、专利基金、专著基金),推行“三个计划”(科研启动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学术梯队和特色研究方向重点资助计划),落实“四项制度”(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制度、数学工具强化制度、岗前培训制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制度),实施“四项工程”(名师培育工程、教师高学历工程、教师出国进修工程、学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发扬“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制度留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形成了一支精干务实、水平较高、数量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和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截止2010年,全校教职工总数2304人,其中专任教师1506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专家35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6人,教授、副教授663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22人。

重点实验室/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是在兰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基础上由甘肃省科技厅批准建立并对外开放,并于2003年1月3日经国家科技部审核批准建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主要的一家科研机构,也是甘肃省属高校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4月培育基地通过国家科技部建设期验收。目前实验室具有实验面积50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300万元。

实验室定位于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突出材料深加工特色,为西部开发与工业强省战略服务。实验室立足甘肃省丰富的有色金属材料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科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为主旨、建成甘肃省镍、钴、铝、铜、镁等有色金属新材料开发与深加工研究基地、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基地为战略目标,进行材料制备科学、材料设计与性能和材料的先进加工技术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凝练形成4个特色研究方向:材料计算机设计与断裂行为研究、材料加工过程智能控制与装备、高性能有色金属新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先进材料成形工艺与方法。

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由有色金属材料界著名专家学者15人组成,其中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化学专家薛群基教授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中国焊接学会理事长、原甘肃工业大学校长、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陈剑虹教授任实验室名誉主任,兰州理工大学副校长夏天东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1人,其中研究部部长9位,62位学术骨干。正高职26人,副高职16人。固定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30人,硕士学位33人,博士后经历3人。45岁以下61人。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实验室涵盖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有色金属冶金与新材料(二级学科)两个甘肃省重点学科,拥有甘肃省有色金属及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学博士点及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冶金物理化学与有色金属冶金硕士点,接受该领域的博士后及访问学者。

甘肃省有色金属重点实验室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应用项目研究和攻关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实验室近五年以来,承担完成国家或地方重大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和开发项目60余项,目前承担重要科研项目共80余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863”课题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2项,国际合作项目5项,为国家和甘肃国民经济和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近五年以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共 730余篇,被SCI、EI收录88篇;出版著作13部。其中在材料断裂行为研究方面提出了新的断裂物理模型和断裂判据,被国际上广泛引用,陈剑虹教授应美国哈佛大学邀请讲学。

科技产业/兰州理工大学

基本简介兰州理工大学校办科技产业是学校教学育人的一个窗口,是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载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校现有全资企业5个,控股企业4个,参股企业11个,其中科技型企业13个。所属校办企业2002年年底资产总额为1.17亿元,近五年销售收入完成19010万元,利润1987.3万元,校办产业现有企业员工600人,其中技术人员占40%,具有副高职以上人员70人。目前校科技产业已形成五大类(机械、电子、材料、建筑勘察设计和科技风险投资)二十个企业。产品遍及全国20多个省、市、区,产业已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十五”后三年校科技产业坚持“调整、改革、巩固、提高”的指导方针,力争资产总额达到2亿,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年利润达到1000万元。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同时,加大社会服务职能,充分发挥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作用,广泛与企业合作,努力服务于全社会。

重要成果

甘肃工大舞台技术工程有限公司(舞台机械设备的开发、研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兰州理工大学合金材料总厂(铁、镍、钴基系列合金粉末、焊接系列特种材料)

甘肃工大数控技术开发中心(机床、工程机械、工业过程计算机数字控制系统、数字显示系统及配套器件、机电产品等)

甘肃工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勘察、设计、兼营建筑材料、装饰)

甘肃工大弘文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宾馆服务、餐饮住宿、信息咨询)

甘肃工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技术防范设计、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

甘肃工大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数控机床、计算机网络、控制工程、电子产品开发研制)

兰州华陇理工科技有限公司(电子产品的开发、生产;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集成工程;电力系统自动化等)

甘肃工大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控制、五金交电、金属材料、通用机械、机电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

焦作市森格高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研制高新技术产品(如单晶铜线材、新型复合材料)以及深加工技术)

兰州华世泵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系列径向柱塞泵的生产、技术开发、新材料的研制开发、液压系统设备的维修改造、机电产品及计算机控制系统等的研制开发)

兰州西脉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状记忆合金等高新材料的研制与开发)

甘肃工大石化装备工程有限公司(石油化工设备的制造、设计;环保工程设备的制造开发;计算机图纸文档管理软件、城市建设信息管理软件开发;企业工程图纸CAD数据化专业输入;图文数据处理及管理服务)

甘肃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科技投资、咨询服务等)

甘肃工大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科技投资、咨询服务、农林种植、电器机械及器材的生产、批发零售等)

兰州三磊电子公司(工业无损检测高新技术和设备、产品、医疗设备、计算机测量、控制技术和设备、图象处理应用系统)

华育昌国际教科开发有限公司(科工贸一体高科技开发)

华博机械教育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及开发)

学校地址/兰州理工大学

校本部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邮编:730050
西校区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彭家坪路36号
邮编:730050

酒泉校区
地址:酒泉市肃州区解放路66号邮编:735000
研究生院
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兰工坪路287号
邮编:730050
温州研究生分院
地址:温州市永嘉县瓯北城市新区罗东科技教育产业园邮编:325105

学校名师/兰州理工大学

院士风采

胡文瑞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液体物理学家,国家微重力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胡文瑞院士 胡文瑞院士原籍湖北武昌,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流体力学专业。早期从事磁流体力学研究。70年代转入日地物理研究,对太阳活动区

磁场,太阳耀斑的波动模型,日冕瞬变的活塞驱动理论,日球磁场的三维结构,太阳风加速机制,磁层亚暴的磁流体力学波动模型,地球极区极风的慢MHD激波结构等经典问题提出了新概念。在天体物理方面,研究了密度波理论共转奇异性以及非线性不稳定性引起的困难,提出星系螺旋结构的星系激波理论,利用摄动展开求出了射电双源射流的精细结构。胡文瑞院士对星系螺旋结构,射电星系射流精细结构,宇宙磁场三维位形,太阳风加速,太阳耀斑,磁层亚爆等理论研究都有建树。   近年来胡文瑞院士积极开拓及倡导微重力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为中国微重力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奠基人。他倡导和主持建立了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中心——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该实验室以其广泛的学科内涵、先进的实验设备及其所取得的若干重大科研成果,得到了国际有关专家学者的赞誉。 在微重力科学研究方面,胡文瑞院士对热毛细对流和晶体生长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曾经提出浮力在微重力条件下仍可引起振荡对流的机理,给出振荡的分群特征,首次成功地对浮区液桥自由面的振荡进行了实验研究, 取得重大突破。在理论上研究了热毛细对流、浓度毛细对流和相变对流之间的耦合,指出残余重力对浮区晶体生长的影响相对地不敏感。近期,又开拓了微重力复杂流体运动研究。在他指导下,利用实践五号卫星成功进行了中国首次空间两层流体实验,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并完成了“和平号空间站”和IL-16失重飞机中的两相流空间实验,首次发现了在低液相流速条件下的新流型分布区等新结果,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   一九八五年以后,胡文瑞院士承担一系列空间科学研究项目的学科组织和领导工作,为发展中国空间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中国宇宙磁流体力学和微重力流体物理的研究,是中国空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之一。胡文瑞院士组织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有总装备部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总装备部国家921项目“微重力流体力学分系统”、俄罗斯宇航局合作项目、中法高技术合作计划项目、中日合作研究项目。

胡文瑞院士在《中国科学》、Solar Physics、J.Crystal Growth、Microgravi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ock Waves、Space Forum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著有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微重力流体力学》。胡文瑞院士多次组织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是国际微重力学术界知名学者。   2004年1月,国务院颁发奖励证书,胡文瑞院士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飞船应用系统)主要完成人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也是中国科学院表彰的“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

博导风采

陈学定,男,汉族,1939年7月生,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焊接专业,同年分配到甘肃工业大学任教。曾任焊接教研

 室副主任,焊接研究所副所长,甘肃工业大学高新技术实业总公司总工程师,甘肃工业大学合金材料总厂总工程师等职。1986-1987年在日本大阪大学焊接研究所研修,1990-1991年,被大阪大学聘为外国人研究员。

研究开发了水雾化、气雾化制粉技术,耐水轮机汽蚀与泥沙磨损用自熔性合金粉末, 陈学定 低真空等离子喷涂TiO2涂层结构与光电流特性,快中子增殖堆中焊接接头耐钠蚀机理,镍基、铝基非晶和微晶带状钎料制备及其钎焊性等20多项课题。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了“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腐蚀与防护”等10多门课程。目前正带领着有色金属材料非平衡制备学术梯队,研发Al基、Mg基、Co基、Fe基等新型合金体系的非晶材料、纳米晶材料、磁性材料,并正在进行国家863《镍钴有色金属粉体的研究与开发》项目。所研究的大口径薄壁管的高频焊接科研成果获甘肃省、宁夏自治区首届科技大会奖。在日本进行的低真空等离子喷涂TiO2 涂层结构与光电流特性研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获日本冈田财团焊接振兴会奖。“七五”承担的耐水轮机汽蚀与泥沙磨损用合金粉末解决了涂层韧性问题,该项成果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4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有3项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创建了兰州理工大学合金粉末厂、热喷涂厂和西北特种材料实业有限公司等3个企业。高压雾化法制取镍粉、铜粉技术在金川公司已投入生产,其细粉出粉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表面涂层技术》专著1部,参编了焊接专业全国统编教材《电渣焊及特种焊》中的电渣焊部分。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机械工业部突出贡献专家等荣誉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教授风采

陈秉二,男,教授,汉族,1928年2月生,山东省龙口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任职于甘肃工业大学。1949年6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1955年大学本科毕业;1957年底水力机械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61年秋随水机专业迁至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哈工大分校);1965年又随专业迁往甘肃工业大学。曾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动力工程  陈秉二学会水轮机专委会副主任;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水电设备专委会顾问委员;国际水力机械研究协调中心理事;全国水机磨蚀试验研究中心高级顾问; 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曾讲授过《水轮机原理及水力设计》、《水力机械测试技术》、《水轮机安装及试运行》及《大型水轮机制造工艺》等四门课程。编写过《水轮机原理及水力设计》及《水力机械测试技术》等高校统编教材。

 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刊物上发表论文18篇。在甘工大任职期间,曾任水力机械实验室建设的负责人,负责水轮机、水泵及水力学实验装置的设计方案、图纸总审核工作,以及实验系统的安装、调试工作,保证了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试验按期进行,为以后的科研试验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1967年至1993年期间,与福建水轮泵研究所合作,完成了Z120型水轮泵的研制工作,及水轮泵相似理论课题研究,分别获得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及三等奖。1978年至1985年参加了水电部水机磨蚀协作组工作,于1980年建立了国内*完善的水机磨蚀试验室。有数届水机、焊接及铸造专业研究生在此完成了课题的试验研究工作,并承接了校外六个单位的委托试验任务。曾获得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2项。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