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介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首页www.nwsuaf.edu.cn

高校大学,陕西高校。教育网站。

领导致辞,学校章程,校长信箱,在校生,旧版网站。

办学规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地处陕西关中腹地——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东临西安、咸阳,西接宝鸡,陇海铁路、西宝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3012698平方米,教学科研和生活设施配套齐全,校园环境优良。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享有“生态式园林学府”的美誉。学校主要分为南北校区,南校区包括资环学院、国际交流中心、中心图书馆、科研主楼、体育馆、博览园以及林学院、农学院、园艺学院、经管学院、成教学院、水建学院等单位,北校区包括水保所、后勤集团、产业集团、出版社、体育部以及机电学院、信息学院、生命学院、葡萄酒学院、动科学院、人文学院、外语系、动医学院、植保学院、食品学院、创新实验学院、理学院等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占地面积44730亩,其中校园占地面积5914亩,校舍建筑面积89万平方米。学校校园分为南校、北校两个主校区,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有自己独立的校区,是各自的实验室、行政办公室所在,兼顾高年级学生的教学和训练。此外,学校还拥用安塞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秦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野外站台、林场、农作站、养殖场、动物医院等校外研究与教学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校园建设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现北校区3号教学楼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古朴,系1934年建校时国民政府资助所建;位于北校区的原昆虫博物馆的建设亦得到了国家农业部的资助。1999年合校以后,新增和修葺的校园建筑使学校面貌发生变化,如新建的北校区8号教学楼、北校区机电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水建学院校区教学楼、南校区1号、2号和3号教学楼、南校区国际交流中心建筑群(含科研楼、图书馆和行政中心)、北校区标准体育场、南校区博览园建筑群、南校区室内体育馆、南校区游泳池以及若干标准化学生公寓和食堂等等。校园原有建筑也得到了修葺和完善,如北校区3号教学楼和图书馆、南校区原林学院实验楼、南北校区体育场和风雨操场、北校区游泳池、食品学院教学楼等都进行了加固、翻新以促进教学和服务学生。南、北校区各有1个“绣山学生活动中心”,系台湾企业家朱英龙先生资助所建,“绣山”为其父朱绣山先生之名讳,现南校区“绣山学生活动中心”大厅内有朱绣山先生雕塑一尊。邵逸夫先生亦捐资建设了博览园内的昆虫馆和动物馆,已成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校园内的建筑和设施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师生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院系专业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设有资源环境学院 、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林学院、农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葡萄酒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思政部、外语系、创新实验学院、国际学院、体育部、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等23个教学机构,在65个本科专业招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专业一览表
学院专业号专业名称学科门类
农学院090101农学农学
090106W植物科学与技术农学
090107W种子科学与工程农学
植保学院090103植物保护农学
081102制药工程工学
园艺学院090102园艺农学
090109W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农学
动物医学院090601动物医学农学
动物科学学院090201草业科学农学
090501动物科学农学
090701水产养殖农学
林学院090301林学农学
090302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管理学
090401园林农学
082002木材科学与工程工学
082003林产化工工学
050408艺术设计文学
资源环境学院070702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理学
071403W资源环境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理学
090402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学
071401环境科学理学
070703地理信息系统理学
水建学院08080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工学
081904农业水利工程工学
080501热能与动力工程工学
081903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工学
080801水利水电工程工学
080703土木工程工学
08060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学
080702城市规划工学
机电学院080603电子信息工程工学
080307W机械电子工程工学
08030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学
081901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工学
081902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学
081403包装工程工学
080303工业设计工学
信息工程学院0806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学
11010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管理学
080611W软件工程工学
食品工程学院081401食品科学与工程工学
081407W食品质量与安全工学
葡萄酒学院081409W葡萄与葡萄酒工程(2002批)工学
生命科学学院070402生物技术理学
081801生物工程工学
070401生物科学理学
理学院070302应用化学理学
070102信息与计算科学理学
经济管理学院020102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
110203会计学管理学
020104金融学经济学
110304土地资源管理管理学
020101经济学经济学
110401农林经济管理管理学
110201工商管理管理学
110209W电子商务管理学
110206旅游管理管理学
110202市场营销管理学
020116保险经济学
人文学院030101法学法学
030301社会学法学
110302公共事业管理管理学
030401政治学与行政学法学
外语系050201英语文学
师资力量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有教职工4466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1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936人。师资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科学院院士1人、*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特聘教授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入选者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6人,*有突出贡献专家5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5人,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层次、第二层次入选者5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5人。博士生指导教师342人,硕士生指导教师835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团队16个。

交通状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校地址:
地址:陕西杨凌区西农路22号
北校区:
地址:陕西省杨凌区西农路22号

学校概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陕西杨凌,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梁桂、校长孙其信。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及后来相继在杨陵建立的相关科教单位。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建校79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在新*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事业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阶段,取得了辉煌业绩。合并组建10多年来,学校不断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积极推进和深化科教体制改革,各项事业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学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较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设有23个学院(系、所、部)和研究生院,学科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设有63个本科专业,有植物病理学、土壤学、农业水土工程、临床兽医学、果树学、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等7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作物遗传育种、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部省级重点学科;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7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13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
学校现有教职工4517人。其中,专任教师1698人,专职科研人员280人;教授350人,副教授442人;有两院院士2人,双聘院士1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3人,学校“特聘教授”3人。
学校从1934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4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现有*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3个;*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有*教学名师2名;*教学团队5支;*精品课程12门;*教学成果奖2项。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895人,各类研究生9000多人,其中学历研究生7251人。建校近80年来,学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本科以上专业人才13万名,有15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始终瞄准高新科技前沿,坚持围绕国家和区域性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开展面向农业生产实际的应用基础性和应用性研究,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和优势。建校以来,学校共累计获得各类科技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培育出目前世界累计推广面积较大的“碧蚂1号”优良小麦品种,长期主导我国小麦品种换代的远缘杂交小麦良种“小偃6号”,我国自主培育的*优良苹果品种“秦冠”等重要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
合校以来,累计获得*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0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较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3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81个。发表SCI、EI、SSCI论文7300多篇,其中2013年*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364篇。现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
学校面向国家和区域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产业化工作。在国内率先探索实践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在全国首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与50多个地方政府或龙头企业建立科技合作关系,在区域主导产业中心地带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23个、示范基地27个、专家大院21个,开辟了大学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快捷通道,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进入首批*大学科技园。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世界上135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其中11所大学全球排名前100名。年均12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开展学术交流。现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9个等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002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收*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123人。
学校校园面积6950亩,建筑面积95.6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9.77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91亿元人民币,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446万册,电子本图书100余万种。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城”美誉。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备受党和国家的关怀和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乔石、朱镕基、李瑞环、曾庆红、吴官正、罗干、回良玉、刘延东等先后来校视察,李岚清曾7次来杨凌,对学校改革、建设与发展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建校80年来,学校始终紧扣“三农”发展主题,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已从以农为主的单科性大学发展为目前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当前,按照学校新的规划目标和战略思路,全校师生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在为实现“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

人才培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本科生教育

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9个,分布在16个学院(系),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等7大学科门类。其中本硕连读专业5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专业2个,省级名牌专业9个。现有本科生17000多名。学校建校70年来,先后培养输送各类人才10万余名,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西北乃至全国农业及农村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研究生教育

学校研究生教育始于1941年,至今已有近64年的历史。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硕士研究生,1984年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国家首批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第二批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研究生培养单位,2003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试办研究生院。学校现有*重点学科4个和部省级重点学科24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博士点7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个和硕士点105个,研究生学位授权学科覆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历史学、哲学和文学等11个学科门类。此外,还有工程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风景园林硕士4个专业学位和高等学校教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初步形成了多渠道、多规格、多层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目前学校在读学历研究生4086人,其中博士生982人。

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由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承担。在职业教育中有高职专科、职教师资本科、职教研究生3个学历教育层次;在成人教育中有脱产、函授、自考等形式的专科、本科教育;继续教育有全国农业管理干部培训、林业管理干部培训、企业家培训、国外农业政府官员培训、陕西省农业领导干部培训、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及骨干教师培训、中高级农林技术人员培训等非学历教育。

现有国家精品课程1个(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高职花卉),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个(高职园林、花卉),开设职教研究生专业3个(农经管理、动物营养、果树);成人教育类专业53个(本科14个,专科39个);职业教育类专业33个(本科7个,专科26个)。

留学生教育

学校目前已与美、英、日、德、加、澳、法等40多个国家、地区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1999年以来,先后接待来校访问的国外学者和国际友人1800多人(次),共派出800多人(次)出国留学、短期培训、合作研究和考察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1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外国学生来校学习、实习,完成论文;另外多次举办暑期交流学习班。2002年,学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取得了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资格,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合校以来先后有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及日本的学生50余名来校学习。

学校文化

校徽

DNA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因小麦种植业而闻名于世,两条螺旋向上并排的遗传物质DNA链,构成闻名于世的小麦,体现了学校(业和养殖业)农业的特点,表达由教学和科研院所合并组建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传承农业文明的重任,肩负解决广大民众赖以生存的粮食问题的历史使命。

图案构成也是成排向上的树木,代表林业。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学校教书育人的办学思想。

上下翻动的水波,是多向调节水资源的水利。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追求完美品德的写照。

一颗金装包裹的绿色种子是在校学生的形象。金色年华的学生,明天就是绿色世界的主人。

校徽由大圆环、中文校名、英文校名、内圆环种子构形及内部两排上升的螺旋图案构成。

校训:诚实不欺,讲求信誉,做人处事诚实。也就是要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的事业,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以诚为本,为人为学,诚心正义,诚信待人,修齐治平。

:纯朴、朴实、朴素。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知识分子对故土、对现实的一种积极情怀,一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

:勇敢、无畏、敢为天下先和不怕失败、不畏强暴、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也有“勇气”、“创新”、“攀登”、“进取”之意,暗含强健体魄涵义。

:毅力、坚韧、坚毅,意为具有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与意志,做到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不为暂时的失败所屈服,是成就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诚朴勇毅”四字校训,以“诚”字起首并以之为核心,又结合学校“农”的特色,同时有追求科学、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健康向上的精神。

开设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重点专业省部重点(2个)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国家品牌(10个)
农学园艺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林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水利工程生物工程农林经济管理生物技术
本科专业法学 (1个)
社会学
艺术学(1个)
环境设计
理学 (1个)
应用化学
工学 (2个)
农业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法学(2个)
社会工作法学
文学 (1个)
英语
经济学(3个)
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经济学
工学(19个)
生物工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资源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林产化工木材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制药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土木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财经大类(1个)
电子商务
管理学(7个)
土地资源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理学(3个)
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农学(13个)
草业科学水产养殖学园林林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种子科学与工程植物科学与技术植物保护园艺农学

科学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技项目2011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部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获批科研项目830项,其中,获批“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6项、支撑计划课题14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项目合同经费4.8亿元,到位经费3.1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项,单卫星、韦革宏教授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实现2003年以来我校没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突破。(数据更新日期为2012年12月26日)科研基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所由高校和科研单位合并组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承担着为西部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持的重任。学校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突破口,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努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使学校科研基地建设的数量、效益和能力得到较快发展。
目前,学校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地60个。其*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3个,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国家和省部级野外观测台站9个,省部级哲学社科研究中心2个。为了发挥学校科教资源和学科优势,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促进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科技支撑。学校成立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等51个校级研究机构。(数据更新日期为2012年12月26日)
科技成果2011年,共组织鉴定科技成果4项,其*际领先水平1项,国际先进水平2项,国内领先水平1项,组织申报各类成果奖励39项,其*家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2项,*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项,杨凌示范区科学技术奖11项,陕西省林业厅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9项。获得各类成果奖励30项,其*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获厅局级特等奖3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172件,其中发明专利131件。共组织审(认、鉴)定植物新品种33个。SCI、EI和SSCI收录论文首次突破1000篇,达到1039篇。(数据更新日期为2012年12月26日)

历任校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34年建校以来历任校长:

校 长

于右任

1934-1935

校,长辛树帜1936,7,1938
院,长辛树帜1938,1939
院,长周伯敏1939,1944
院,长邹树林1944,1945
院,长田培林1945,9,1945,12
院,长章文才1945,1947
院,长唐得源1947.3
院,长王,纲1949.5
院,长邵敬勋1949.6
院,长李赋都1949.8
院,长辛树帜1950.4
革委会主任吴景洲1967.7
革委会主任崔,健1970.10
革委会主任张益增1972.2
革委会主任刘敬修1975.3
院,长康,迪1979.3
院,长万建中1982.1
院,长张,岳1985.6
校,长张,岳1985.10
校,长荆家海1991.11
校,长张宝文1996.1
校,长李,靖1999,1,1999,1
校,长校,长校,长陈宗兴,(兼)孙武学,孙其信1999,9,2003,82003,8,2011,12011,1-
原西北林学院院长:

职务

姓名

任职时间

院,长彭尔宁1980,11,1982,12
院,长刘于鹤1983,12,1986,7
副院长主持工作院,长王性炎1986,7,1987,31987,3,1991,12
副院长主持工作院,长李广毅1991,12,1993,121993,12
院,长陈存根1997,11,1999,9

学术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研基地截至2015年3月,学校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55个省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名称主管部门依托单位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水保所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水建学院
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保学院
西部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林学院
农业部旱区农业节水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水建学院
农业部家畜生殖内分泌及胚胎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动物医学院
农业部作物病虫综合治理与系统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农业部植保学院
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园艺学院
国家林业局黄土高原林木培育重点实验室林业局林学院
陕西省植物源农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植保学院
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学院
陕西省经济植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林学院
陕西省林业综合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林学院
陕西省植物遗传育种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学院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植保学院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科技部植保学院
省部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 心 名 称来源依托单位
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水保所
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科技部农学院
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农学院
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农业部农学院
西部资源与环境网上合作研究中心教育部水保所
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控制技术创新中心农业部植保学院
陕西省动物胚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植保学院
陕西省农产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食品学院
陕西省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葡萄酒学院
陕西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动物医学院
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园艺学院
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与天然产物库研究中心陕西省生命学院
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测试(杨凌)分中心农业部食品学院
陕西省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园艺学院
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机电学院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保所
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农学院
农业部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农业部动科学院
国家林业局西北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林学院
陕西省现代节水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水保所
国家和省部级野外试验台站
基地名称所在地依托单位
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台站陕西长武水保所
国家安塞水土保持综合实验台陕西安塞水保所
秦岭火地塘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陕西宁陕林学院
国家黄土肥力与肥力效益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陕西杨凌资环学院
校内研究机构
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动物遗传育种与胚胎工程研究中心
农业与环境信息研究中心农作物生物技术育种研究中心植保资源与病虫害治理研究中心
节水与水资源研究中心西北林业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研究中心
*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苹果研究中心
茶叶研究所蚕桑丝绸研究所农村金融研究所
数学模型与数据分析研究中心中药材规范化研究中心微生物研究中心
农业法与环境法研究中心草食动物研究中心农业科技翻译研究所
科研成果1934年至2014年,学校共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奖成果1800余项,其中*奖励104项,培育出*小麦推广面积*“碧玛一号”、长期主导*小麦品种换代的“小偃6号”、自育苹果品种推广面积较大的“秦冠”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累计超过2000亿元。2005年至2014年,学校累计取得各类科研成果奖250余项,其中*科技成果奖14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78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221件,审定品种210个,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13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800多部。特别是在体细胞克隆技术、胚胎干细胞、杂交小麦、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研究成果。合校以来,科技创新实现快速发展,2009年到位科技经费3.88亿元,累计获得*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0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较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73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381个。发表SCI、EI、SSCI论文7300多篇,其中2013年*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364篇。至2014年有16家农、林、水专业学会挂靠学校,编辑出版20种学术期刊,建有大学出版社。2011年共组织申报国家及省部各类科研项目1381项。获批科研项目830项,其中,获批“973”计划课题2项、“863”计划课题6项、支撑计划课题14项、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1项、转基因重大专项1项、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专项5项;获批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2项。项目合同经费4.8亿元,到位经费3.1亿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0项。2012年,《工程索引》(Engineering Index)网络版数据库收录2012年发表的*作者*署名单位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论文共371篇,较2011年增加了60篇,增幅为19%,其中期刊论文(Journal article)310篇,会议论文(Conference article)36篇,待刊论文(Article in Press)25篇。371篇论文中,收录量较高的前5个学院依次是水建学院82篇,机电学院41篇,食品学院31篇,资环学院30篇,理学院29篇。以*作者发文5篇以上的是水建学院的陈帝伊和李向明,分别为9篇和8篇。371篇论文刊登在168种期刊上。刊登论文数量居前三位的期刊分别是《农业工程学报》59篇、《农业机械学报》33篇、《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22篇。截至2015年3月31日,学校累计获得*科技奖励33项,其中主持完成12项;主持完成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3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较高成就奖1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879件;审定动植物新品种409个。发表SCI、EI、SSCI论文9695篇,其中2014年*署名单位SCI、EI、SSCI论文1598篇。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至2014年,图书馆馆藏印刷本图书446万册,电子本图书100余万种。馆藏文献已全部涵盖了校所有的学科,基本形成了以农业、林业、水利、生物、机电、资环、信息等学科为重点,以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为特色的馆藏文献贯通古今中外、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并存、实体文献与虚拟文献相溶合的农、工、理、管、文相结合的馆藏体系。
学术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北植物学报》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昆虫分类学报》
《麦类作物学报》
《西北林学院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陕西农业科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方蚕业》
《陕西林业科技》
《家畜生态学报》
《动物医学进展》
《畜牧兽医杂志》
对外交流学校2006年取得了接收*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学生资格。截至2014年,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德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135所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年均1200名国(境)外学者来校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成立了“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中英农业可持续发展协作网络”、“中奥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等9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002名学生出国留学。2006年创建了每年一届的“杨凌国际农业科技论坛”,力争办成国际农业科技界的品牌论坛。

特色专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是众多学院中最有威望的一个学院,它下设的专业好多都是近几年报考的热点,尤其是生物技术专业,该专业在国内都是数一数二的,但是它和同属生科院的生物科学都是科研性很强的专业,所以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动物科技学院的动物医学也是说起该校时不可不提的专业,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都从事兽医行业,而且是*特色专业。众所周知,现在兽医行业的收入是十分令人羡慕的,不管是宠物医院还是养殖基地都需要大量的动物医学人才,所以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看好。国际上许多搞生物科研的大家和最火爆的胚胎技术的名人都是兽医出身。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有名气的文科专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办学历史了,并且是*重点学科,近几年来,该学院先后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80余项,国际合作项目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社会科学成果奖12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实力。
葡萄酒学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道亮丽的风景,是亚洲*所专门培养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生产、销售、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学院。1997年该学院成立国家评酒员培训基地。2003年全国葡萄酒、果露酒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站也在本学院成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李岚清、姜春云副总理及省、部级以上领导50多人曾先后到学院视察。60多所高校先后来学院考察、学习和交流,CCTV、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教育报、法国电视台、日本NHK等国内外40多家新闻媒体对学院进行过宣传报道。

历史沿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前身是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创建于1934年。
1932年秋,“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成立,于右任等人为筹备委员,同年十二月,该委员会改名为“建设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备委员会”,于右任、张继、戴季陶3人被共推为常务委员,朱家骅、杨虎城、邵力子、辛树帜等十五人为筹备委员,学校筹备工作开始。
1933年3月,筹备委员会共推于右任先生为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校长。
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7层教学大楼奠基,这标志着*西北地区*所高等农业学府成立。
1936年7月,筹委会结束工作,辛树帜被任命为校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门
1938 年7 月, 奉教育部令, 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解放后更名为西北农学院。
1949年5月20日,王震将军率部解放武功,学校又回归人民的怀抱。
1985年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西北农业大学。
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林学院
前身是原西北农学院森林系,成立于1934年。1979年从西北农学院分出,成立西北林学院。由林业部与陕西省双重领导,以林业部为主。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科学院1954年决定筹建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所址选定为陕西武功。1955年定名为*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先后更名为*科学院 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 "*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科学院、水利部西北水土保持研究所。1995更名为*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1998年被*科学院确定为首批启动的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单位之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
1940年西北农学院与中央水工实验所(后称中央水利实验处)合办武功水工实验室, 1952年扩建为西北水工实验所。之后,先后更名为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前身是西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52年由西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筹建成立。1954年隶属农业部,1958年改由*农科院、陕西省农林厅双重领导,更名为*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1973年划归陕西省农牧厅领导,更名为陕西省农林科学院,1983年定名为陕西省农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
前身系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属*农业科学院陕西分院的一个专业研究所。1980年从陕西省农林科学院分出,成立陕西省林业科学研究所,归省林业厅领导。1998年更名为陕西省林业科学院。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省*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前身系*科学院1965年组建的综合性植物学专业研究机构-*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70年7月下放陕西省管理。1982更名为西北植物研究所。1991年实行陕西省与*科学院双重领导体制,更名为"陕西省.*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1999年9月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99年9月11日,由共处陕西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 西北林学院、 *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个教学、科研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3年8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试办研究生院。
2004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建设序列。
2007年6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学校建立研究生院。校长孙其信教授兼任研究生院院长。

知名校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李振声*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先后当选为*共产党十二、十三大代表,第八届全 国政协常务委员,2006年获得国家较高科学技术奖。

周尧昆虫分类学家、教授,圣马利诺共和国国际科学院院士。

山仑旱地农业生理生态学家,*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李振岐字兴周,博士生导师,*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与环境工程学部)、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和小麦锈病专家。

于天仁山东省郫城县人,著名土壤学家。*土壤电化学研究的创始人,*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院士。

赵洪璋小麦育种学家,*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朱显谟,*科学院院士(地学部),我国著名的土壤和土地整治专家,国际土壤学会会员。

盛彤笙(1911—1987)江西永新人。*著名的兽医学家、微生物学家和兽医学教育家,*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侯光炯(1905~1996)上海市金山县人,土壤学家,*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曾任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

涂治(1901~1976) 字策三,湖北黄陂县人,*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农业科学家、植物病理学家、教育家。

林容(1903-1981) 字君范,江苏省丹阳县人,*科学院院士(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植物学家、植物分类学家,*植物学学科的先驱者之一,*菌物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任原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国立西北农学院教授

王光远 *工程院院士,中共党员,1924年3月生,河南温县人,194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195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班,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 院名誉院长,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刊物《工程优化》编委,国际结构安全 与可 靠性协会委员,曾任*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 组成员。

李佩成 院士,1935年元月生于陕西省乾县。1956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农田水利系并 留校任教。曾留学前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在原西北农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原陕西工业大学、西北农业大学、西安地质学院、西安工 程学院任教,并任西北农业大学副校长、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等职,现任长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环境研究培训中心(中德合作)主任,兼任水利部地下水专家组专家、陕西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计划委员会专家组专家、陕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全国生态学会理事等。

虞宏正,1956年加入*共产党,并当选为九三学社中央科学文化委员会委员。1958年任*科学院陕西分院副院长。1959年当选陕西省科协*届委员会委员。

魏江春,院士,1931年11月11日生于陕西咸阳,1955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植物保护系,1962年毕业于苏联科学院研究生院,并先后获苏联科学副博士(Ph.D.),1955年获俄罗斯生物科学博士学位。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