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侍者,三平寺,三平祖师公,广济大师,三平风景区,祖师公,三平,虎侍者,广济祖师,漳南佛国。
三平寺。香港,服务设施,景区简介,三平。
三平寺祖师文化影响深远,是漳州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是平和乃至漳州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对台宣传党的统一策略的重要桥梁。
三平寺历史悠久,文物古迹处处可见,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三平寺始建于公元845年,至今已有1159年历史,几经名人志士捐赠修建,文物古迹保存较完好。现存唐宋文物有毛氏洞石幢,唐玄宗皇帝敕封的“广漳大师”圣旨牌、石公神像和众多的碑铭石刻。省文物专家称:三平寺现存的文物古迹对研究唐宋文化和佛教文化都有较高的价值。三平寺的文物古迹已经通过省级文物保护专家现场评审,预计年底可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平寺也是革命的圣地。1935年,闽粤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在敌后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得到三平寺的大力支持,三平寺所收的香火钱大部分资助了红军革命活动,对工农红军反围剿做出巨大贡献。红三团和红九团曾在三平寺的大殿内会师。此次会师,壮大了红军力量,鼓舞了人民斗志,在革命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
三平寺建筑奇特,传说神奇,民间传说内容丰富。风景区群山环抱,环境幽雅,自然景点人文景观丰富,有全省第二大瀑布---龙瑞瀑布,落差39.2米。外貌似狮的狮子峰,体形似龟的龟山,景观奇特的石灯笼、龟蛇柱、虎蛇柱,垂柳碧波的广济潭,造型别致的龟蛇坝、九曲桥,宁静优雅的素茶馆等。
至今已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到此朝圣旅游,年游客量逾50万人次。省园林专家称三平风景区具有六种文化(即历史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医药文化、绿色文化)和三大价值(即观赏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2004年11月,三平风景区被省人民政府评为第六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这里,自然景观奇特壮观。
形成了以三平峡谷为主体,以两条小溪围成的蛇舌形谷地为中心景区,以“山、泉、林、洞”为特色的格局。虎尾山主峰狮子峰海拔903.6米,巍峨挺拔,形似狮头。众多山峰形成一个奇特的蛇形地貌,与前面千米之遥的龟山相望,有“下水蛇”和“上水龟”地貌之称;三平寺塔殿左侧的虎爬泉,传说神奇,景观奇特,水质上乘;尤为难得的是三平还保留着许多珍稀物种和古树名木,一些植物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三平古八景之一的毛氏洞,形圆浑,高约3.5米,宽4米,石顶部树一石幢,石幢上刻有咒语,相传是三平祖师公降妖镇魔之处。
这里,佛教文化源远流长。
三平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名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殿正门“三平寺”三字乃赵朴初亲笔题写。寺庙坐落在蛇山山麓,背忱虎林,座北朝南,占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为唐代高僧杨义中于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始建。后朝代更迭,屡毁屡修,清乾隆49年(公元1783年)重修寺院;嘉庆23年(公元1817年)重修塔殿;1982年重修祖殿、山门,1984年重修大雄宝殿,1988年重修塔殿。寺院建筑采用传统中轴对称式布局,依次为山门、大雄宝殿、祖殿、塔殿,俗称“三进半”。大雄宝殿右廊壁上镶有清乾隆年间宰相蔡新等篆刻的《重修三平寺碑记》、《重兴中殿碑记》;三平寺院塔殿后墙正中的“王讽碑”,乃唐朝吏部侍郎王讽,在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因受南度使于宗一案牵累被贬为漳州刺史时,与三平祖师结成好朋友,在义中禅师圆寂后为其撰写了《漳州三平大师碑铭并序》而立的碑,碑文记载了祖师公杨义中一生的经历。因此“王讽碑”是三平寺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碑文字迹清秀,堪称墨宝;“石公”佛像,位于塔殿后面围墙上,传闻是三平祖师真容,石刻画像淳朴古拙,有龙门石窟之风格,也是三平寺仅存的唐代文物。
这里,红色文化内涵丰富。
红军会师纪念馆,位于三平寺景区九层岩山麓,距三平寺约500米处,全称为红三团与红九团会师纪念馆。1988年11月建馆,占地约600平方米,包括纪念碑和展览室。该馆是为了纪念1935年7月1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和独立第九团胜利会师而建造,是平和县八处纪念性建筑之一。馆内珍藏着三平胜利会师的史料和文物,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基地和教材。
三平寺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底蕴,具有历史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医药文化、民间文化等多种内容和形式,其中以宗教文化最为丰富。长久以来,当地就广为流传着许多关于三平祖师的民间传说,反映出百姓对祖师驱恶斗邪、济世行善的崇仰之情,这些传说给三平风景区一景一物、一草一木蒙上了浓厚的宗教神话色彩,极大地激发了游客的兴趣和想象力,吸引着成千上万善男信女和海外华人、港澳台胞前来朝圣、求财生利、求医问卜,形成了三平寺独特的佛教文化。目前,景区年接待旅游人数超过50万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2000多万元,成为我县构建山区旅游强县的支撑力量。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