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简介,院属艺术单位,秦腔团。领导班子,演出预告。
陕西高校。教育网站,高校大学。
这是西北*一所集研究改革、创新实验、示范演出、戏曲教育于一体的团体。下设秦腔团、眉碗团、青年实验团及艺术研究中心,演员训练班等机构。秦腔团以演出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为主;眉碗团以眉户、碗碗腔形式表现现代生活为主;青年实验团则重在改革创新;艺术研究中心坚持剧本创作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职能;院里还拥有配置完备的管弦乐队。集团化的战略布局,先进的管理模式,使研究院能够将演出实践与艺术探索紧密结合,相互启迪。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研究院业务建设和艺术生产步入了良性循环,优势愈加显现,成为艺术院团建制的成功范例。兼任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省剧协主席的现任院长陈彦说:"作为剧院的新生代,我们敬畏他辉煌的历史,更感到推动剧院历史前进这份责任的重大。好在大剧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无论历史积存,现有人才资源积聚,还是得天独厚的区位产业开发潜力,都向我们昭示着可持续发展的美好前景。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事业是根植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上,民族不败,文化不衰,换句话说,秦人不灭,秦腔不亡!"
在中国秦腔艺术史上,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留下了深深印记,她见证着历史,凝固着辉煌。站在历史功勋和当下创新、繁荣的纵横交汇点上的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始终坚持开放办院、博采众长、创新求索、与时俱进,不断丰富着地方戏曲艺术宝库的积累,延续和创造着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古老剧种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岁月沧桑,时光匆匆,煌煌伟业,艺术常青。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50年代称西北戏曲研究院。研究院建制包括秦腔团、眉碗团、青年实验团和艺术研究中心。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艺术家们创作演出了《中国魂》、《十二把镰刀》、《血泪仇》、《穷人恨》等优秀剧目,赢得了广大军民的赞誉。 建国10周年时,研究院以《游西湖》、《赵氏孤儿》、《梁秋燕》等戏,晋京献礼并巡回江南13省(市)演出,饮誉京华,蜚声南国。
80年代以来,研究院创作演出了一批有影响的重点剧目。其中《千古一帝》在全国戏曲观摩演出中获演出大奖和11项单项奖,并赴日本访问演出;眉户现代戏《漂来的媳妇》、《杏花村》、《臂塔圆舞曲》、《留下真情》,华剧《杨贵妃》、《真的,真的》,秦腔《西湖遗恨》,同州梆子《泣血无字碑》等戏,获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多项奖励,并多次晋京和赴芬兰及香港地区演出。
新编历史故事剧《蔡伦》在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中荣获一等奖*名及11项单项奖,并于1997年晋京演出,获文华新剧目奖;同州梆子《关西夫子》和秦腔现代戏《大漠情》一起参加全国梆子戏剧种新剧目交流演出,双双获奖。青年实验团的《西湖遗恨》一剧应邀参加荷兰大剧院建院10周年庆典演出,《鬼怨杀生》等折子戏赴港参加香港回归后首届中国戏曲节,《杨七娘》参加德国迈宁根国际艺术节等演出活动。陕西地方戏曲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被专家誉为秦腔史上的里程碑。
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华诞,研究院于1999年一举推出《迟开的玫瑰》、《长城歌》、《好年好月》3台大型剧目,显示出艺术创作的勃勃生机。 研究院现有主要演员:马友仙(代表作品《窦娥冤》)、员宗汉(代表作品《血泪仇》)、郝彩凤(代表作品《祝福》)、雷开元(代表作品《二虎守长安》)、李东桥(代表作品《千古一帝》)、李梅(代表作品《西湖遗恨》)、焦瑞霞(代表作品《曲江歌女》)、孙存蝶(代表作品《顶灯》)、王琦(代表作品《囊哉》)等。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