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武汉同济医院

介绍:

武汉同济医院

首页http://www.tjh.com.cn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体检中心。挂号,组织架构,门诊,行政。

简介/武汉同济医院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所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医院,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创始人,德国友人--埃里希·宝隆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经过110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其综合实力跃升为国内医院前列。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现有职工6100人,副高职称以上60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93人,硕士导师582人。涌现出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新世纪人才,3名中国名医百强榜百强名医。双聘12位院士担任我院兼职教授,23位国外知名专家受聘担任我院客座(名誉)教授。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
医院现有病床4000张、5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妇产科学、麻醉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8个学科为*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科、传染科、超声影像及放射科为国家重点培育专科;妇产科、麻醉科、病理科、专科护理(护理部)等13个专科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被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和研究合作中心。普通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与香港外科医学院认证。
同济医院的医疗定位是:打造一个中心:国家中部地区医疗保健中心;创建三个基地: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手术治疗基地、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发挥五个作用:中心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
主要医疗工作量不断刷新荆楚医疗史,年门、急诊量连续10多年保持湖北省*。2011年门、急诊量达到312万人次,出院病人9.4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量4.4万台人次。
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1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
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同济医院的科研业绩是我国医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1978年以来,全院共获得*科研项目718项,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研基金课题数达96项。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名列全国医院前茅。
2000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创建国际一流医院!以全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受到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赞誉,并在全国医院推广;以科主任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医院管理体制创新,《健康报》在显著版面予以报道;以医院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同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是同济医院的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美、俄等国6家医疗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同济医院所取得的成就,始终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同济医院的代表或亲赴同济医院视察工作,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和华中科技大学及同济医学院的领导多次到同济医院考察和指导工作。医院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并连续三届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医疗篇/武汉同济医院

2009年召开了医疗工作大会,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安全为核心,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完善医疗管理制度,修订《提高医疗质量,强化优质服务,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措施三十条》、印发《关于实施“以病人安全为核心的持续质量改进工程”十项举措》、《关于打造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编印《同济医院医疗工作制度汇编》;以提高病人安全和诊疗水平为目的,持续医疗质量改进,着力打造“手术治疗基地”、“疑难急危重症救治基地”和“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三大医疗基地;推动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推行文明优质服务和“人性化”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院开放床位由1300张增至4000张。医疗工作量逐年增长,2011年门诊量增至312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达9.6万人次,年住院手术病人达4.4万台次,治愈好转率和病床周转率逐年提高;大力开展了新技术、新业务评审活动,先后开展了多器官联合移植、减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冷冻胚胎婴儿助孕技术、华中地区首例不停跳急诊冠脉搭桥手术、“小移植”治疗白血病、亲属活体肝移植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成功为“暴走妈妈”免费施行捐肝救子。2009年相继以优异成绩通过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大型医院巡查”检查,认真组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工作,获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至2012年,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52个,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3个(妇科、麻醉科、病理科、专科护理专业、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儿科(新生儿专业)、儿科(小儿消化专业)、中西结合等)。

教学篇/武汉同济医院

2008年召开教学工作大会,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继续承担临床医学、儿科学、影像、法医、康复等10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接受美、德、法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并接受世界卫生组织派遣的高级医学人才培训,形成了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培训格局。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现代化教学楼、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教学科研工作,获省级教学课题30项、校级立项107项;获*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3项;各级精品课程14门,其中*精品课程5门;*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位;*特色专业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宝钢优秀教师奖6人次,出版*规划教材16部,各级优秀教材奖33项次,其中省部级以上12项。12年来,共培养毕业本科、七年制、八年制学生3657人,本科留学生166人;培养进修生11920人次。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总决赛特等奖。
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制定了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等,加强了研究生管理,提高了教育质量,共培养毕业研究生3821名,其中博士生1380名、硕士生2441名;两名博士的毕业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科研篇/武汉同济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
2009年,召开了第二届科技工作大会,以“科技迈向国际化”理念引领全院科技工作,不断完善医院科研体系和机构,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妇产学科、麻醉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科、传染科、超声影像及放射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器官移植研究所为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妇产科肿瘤侵袭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实验室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充分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创造了被科技部誉为“同济现象”的系列科研成就: 总计获得各种经费资助48223万元,承担*科研项目580项,其中“973”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973”计划子项目31项、“863”计划子项目19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四年全国医院名列前茅,2011年达到96项。获得包括12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00余项次,其中*二等奖七项;在国内外公开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582篇,被SCI收录学术论文681篇,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国内和国际论文总数排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二,SCI论文收录数2008年全国医院排名第二,SCI影响因子*达32分。出版包括《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内科学》、《英汉医学词汇》、《德汉医学词典》四部医学巨著在内的医学专著101部,连续两届获得中华护理学科研奖,出版医学杂志增至10种。
我院职工积极撰写论文和专著、参加国际会议,并取得了连续几年SCI论文数和统计源期刊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的好成绩(具体见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发表论文数
987
1501
1735
1842
1879
1842
1690
1780
1659
SCI论文数
58
58
83
79
120
272
154
184
197
源期刊论文数
929
1443
1682
1770
1759
1570
1536
1480
1403
学术专著
13
7
16
10
7
2
14
8
14

管理篇/武汉同济医院

2001年5月召开全院“财经工作大会”,建立了规范、有序、高效的财经工作体制。启动“医院管理发展战略”,更新理念,推进创新,推行归核化战略、应用博弈理论、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等管理理念。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提倡和实施细节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执行力和细节管理能力。
创建学习型医院,严格实行学分制,不定期举办人文、管理知识讲座,与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开展了“国际医院管理”培训项目;加强信息化建设,被卫生部评为数字化医院建设试点示范单位。2009年设立信息管理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
2002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5年被全国七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职工道德建设十佳单位”,200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8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2005、2009、2012年连续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公益篇/武汉同济医院

坚持公益性,充分发挥中心、示范、辅射和指导作用,2003年积极组织“抗击非典”,实现了“不漏诊一个非典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一心赴救”的“三个一”目标;2008年抽调71名医护人员组成救治专家组,连续奋战半个月抗击罕见冰雪灾害,接诊旅客2148人;先后派出8批40余人次医疗队奔汶川大地震赴灾区,设立1000万元救助基金,职工捐款100万元,接收42名重伤员,开展手术30余台,实现 “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的目标。2009年派遣儿科专家奔赴河南商丘手足口病疫情防治一线,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治疗效果,卫生部长陈竺高度评价。
积极参加“防艾”、“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千名医生下基层”等活动,同时组织精干医务人员参与援疆、援藏、援外等国家医疗援助任务,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组建武汉城市圈同济医院联盟,43家医院入盟。2011年托管咸宁中心医院,一年后该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26.2%,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5.9%,手术人次同比增长22.4%,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9%。新华社内参报道了我院“托管”咸宁的成功经验。

建设篇/武汉同济医院


医院基本建设日新月异,2002启用内科大楼、2004年启用外科2号楼,重新装修、改造了外科1号楼、老住院部。2011年启用学术交流中心,装修、改造了向阳楼生殖医学中心、综合医疗楼、肿瘤放疗中心,再次装修、改造了外科1号楼、2号楼、老住院部。购进宝石CT、超导型磁共振仪、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DSA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所有病房均实现了中央空调、中心吸引、中心供氧,配置设施齐全,病区环境优雅;新建了同济广场和宝隆广场。相关配套建设扩容工作紧密配合,医院用电负荷、锅炉容量、污水处理能力、电梯数量快速增长,确保完美保障。

同济医院总平面图
按照“适度规模发展,重在内涵建设”的思路,结合武汉区域发展规划,构建“医疗资源节约型医院”和“人文环境友好型医院”,2009年起开始建设同济医院汉南教育园区、孝感科技产业园区,蔡甸同济健康谷。
2012年5月,正式启用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于一体、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的10万平方米的新外科大楼。

文化篇/武汉同济医院

院训: 格物穷理 同舟共济
“格物穷理,同舟共济”语出《礼记·大学》和《孙子·九地》。《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推究。穷:尽力。意为推究事物,尽致其原理。《孙子·九地》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后以“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格物穷理 同舟共济”意为在医院建设与发展工作中,要不断推究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项工作的客观规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建院方针:科教兴院、文化建院、依法治院
服务理念:患者需求至上、倡导合作医学;把方便让给患者、把实惠送给患者、把温馨留给患者、把爱心献给患者。

历史篇/武汉同济医院

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同济医学院创始人。 1862年3月4日出生于德国布伦瑞克 (Brauschweig) 附近的舍彭施德特 (Schoppenstedt) 。曾在基尔的
海军学校学军医。毕业后当军舰舰医。 1891 年,随舰来到上海。当时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病,且缺医少药。他便离开海军,先回德国进修医学。2年后他再次来到上海时,已具有较高的外科手术水平,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施用手术治疗癌症的医生之一。 1909年,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
1900年,宝隆在上海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成立。但因医疗力量不足,医院的正常营业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宝隆决定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该计划得到了德国驻泸总领事馆及德国高等教育司的赞同。
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由18人组成。宝隆被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全面负责学堂工作。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1907 年 10 月1日 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1908 年,“ 德文医学堂 ”改名为 “同济德文医学堂 ”( “ 同济 ” 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 同济 ” 二字从德文 “Deutsch”谐音而来。
1909 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 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1912 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 “ 同济医工学堂 ” ,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事务。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医工学堂的*届毕业生。
1917 年*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3月 17 日,上海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4月 23 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 12 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 年学校迁往吴淞镇。
1924 年5月 20 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因此,5月 20 日定为校庆日)。1927 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 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37 年, “ 七 · 七 ” 事变,抗日战争爆发。8月份,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同济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师生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由沪西迁,历经艰辛,辗转跋涉千里,于 1940 年 10 月到达四川省宜宾县和南溪县。师生齐心协力,在危难艰苦之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当迁校至江西赣州时,医学院德籍院长柏德辞职,由皮肤科专家宁誉任院长,他是*位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中国人。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唐哲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医学院院长。
1950 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 “ 中南同济医学院 ”,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 1955 年3月,同济医院从沪迁汉,完成后期部分的迁院工作。 1955 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标志同济迁校建校任务完成。
1955 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唐哲任武汉医学院院长。同年,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整来汉与该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 1956 年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62年,经卫生部批准,武汉医学院在全国医学院校中*批改为六年制。同年,在医学系增设了德语医学班,并在部分年级开设了德语普通班。
从 1966 年开始,“ 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学校连续5年未招收学生。 1971 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 年增设药学系。1978 年,学校在卫生系基础上增设环境医学专业。从此,全院各学科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0 年,医学系恢复德语医学班,学制为六年。 1981 年 11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 年建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开设三年制卫生管理专修课。 1984 年,吴在德任武汉医学院院长,裘法祖任名誉院长。
1985 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从 1985 年起,在学生中试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新制度。1986年,正式成立法医系。 1987 年2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科学部。同年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8 年创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收留学生,同年,恢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1年成立妇幼卫生系。批准建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10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 ” 挂牌学校。 1993 年 ,“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 ” 挂牌学校。同年成立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卫生管理系、教育技术中心。 1994年11月,批准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7 年,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 2000年,新增生物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0年元月,经过精心准备,科主任负责制正式实施。同时在中级以下医、护、技人员中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直属教育部。实行 4 部一省共建的办学体制
2000 年6月15日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决定,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
2000年8月,院机关进行机构调整和人员竞争上岗。处级机构从21个精简到14 个,机关干部实行教育职员制,人员从 260人精简到128人。 2001 年,院系机构进行调整,全院设立10个院系级单位。
2001年5月,医院首度召开财经工作会议,提出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高效、有序的医院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
2004年,提出建设“学习型医院”,推行“人人岗位责任制”。
2005年,按照卫生部的部署,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2008年提出建设“两型医院”,即医疗资源节约型和人文环境友好型医院。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同济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火速赶赴地震灾区,奋战14天,救治了大批伤病员。收治了从四川转运来的42名伤病员全部康复出院,帮助失忆的“什邡小子”找到了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截肢的治疗目标。
2009年,第二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
2010年,为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陈玉蓉母子免费施行肝移植术,同年12月,44家湖北省内有影响力的医院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同济医院联盟。
2011年,同济医院获全国临床技能大赛金奖。
2012,第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

交通地址/武汉同济医院

医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乘车路线:
乘火车到武汉:武昌火车站:出站后乘坐609路到航空路或体育馆站下车即到,汉口火车站:出站后乘坐512路、79路。
乘飞机到武汉:先乘民航大巴到航空路下车,往解放大道方向走即到。
乘长途汽车到武汉:汉口新华路长途汽车站:电3路、508路、106路、549路;汉口宗关水厂长途汽车站:1路、106路、2路、208路、46路、5路、505路、508路、512路、523路、546路、548路、549路;武昌傅家坡长途汽车站:701路;汉阳长途汽车站:208路、5路、716路;武汉港长途汽车站:523路、546路。
以上路线车次到航空路或体育馆站下车即到。
市内乘坐以下公交车:1路、106路、2路、208路、46路、5路、505路、512路、523路、546路、548路、549路、580路、604路、609路、621路、701路、712路、716路、720路、79路。
乘坐市内轻轨:崇仁路站下轻轨,往解放大道方向直走,过天桥。

历史篇/武汉同济医院

埃里希·宝隆(Erich Paulun)同济医学院创始人。 1862年3月4日出生于德国布伦瑞克 (Brauschweig) 附近的舍彭施德特 (Schoppenstedt) 。曾在基尔的
海军学校学军医。毕业后当军舰舰医。 1891 年,随舰来到上海。当时上海流行霍乱、伤寒、疟疾等病,且缺医少药。他便离开海军,先回德国进修医学。2年后他再次来到上海时,已具有较高的外科手术水平,成为当时中国最早施用手术治疗癌症的医生之一。 1909年,因病于3月5日在上海逝世。
1900年,宝隆在上海张家浜新马路(现上海凤阳路)创办的“同济医院”正式挂牌成立。但因医疗力量不足,医院的正常营业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宝隆决定在院内设立一所德文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以培养施诊医生。该计划得到了德国驻泸总领事馆及德国高等教育司的赞同。
医学堂建立时定名为上海德文医学堂,成立了董事会。董事会由18人组成。宝隆被推选为董事会总监督(董事长)兼学堂首任总理(校长),全面负责学堂工作。校址设在同济医院对面的白克路(今上海凤阳路)。 1907 年 10 月1日 医学堂举行了开学典礼。
1908 年,“ 德文医学堂 ”改名为 “同济德文医学堂 ”( “ 同济 ” 寓意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 同济 ” 二字从德文 “Deutsch”谐音而来。
1909 年,宝隆博士因病于3月5日 在上海逝世。上海德医公会元老福沙伯博士接任同济德文医学堂总监督兼总理。
1912 年,同济德文医学堂增设工科,更名为 “ 同济医工学堂 ” ,设医、工和德文三科。由校董事会筹措办学经费,由福沙伯全面领导学堂事务。当年,医正科三级学生张近枢、何理中、江逢治3人,按照德国大学医科考试规则参加学堂的*次毕业考试,均顺利通过,如期毕业。他们是同济医工学堂的*届毕业生。
1917 年*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2月美国宣布与德国断交,不久对德宣战。3月 17 日,上海法租界当局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为防止德国人利用该校机械制造武器为由,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当日离校。为此,社会各界联名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请设法对同济学生作善后安排。教育部马上派人商议,把学校迁到吴淞镇,继续开学上课。4月 23 日,教育部下令学堂改属华人私立学校,由华人董事会办学,直属教育部领导。同年 12 月,更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 年学校迁往吴淞镇。
1924 年5月 20 日,经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改名为同济医工大学(因此,5月 20 日定为校庆日)。1927 年8月,由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接管,命名为国立同济大学,原医、工两科分别更名为医学院、工学院。1937 年又先后增设了文、理、法等学院,从而成为了一所多学科的综合大学。
1937 年, “ 七 · 七 ” 事变,抗日战争爆发。8月份,日本飞机接连轰炸吴淞地区,同济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广大师生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由沪西迁,历经艰辛,辗转跋涉千里,于 1940 年 10 月到达四川省宜宾县和南溪县。师生齐心协力,在危难艰苦之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当迁校至江西赣州时,医学院德籍院长柏德辞职,由皮肤科专家宁誉任院长,他是*位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的中国人。抗日战争胜利后, 1946年7月,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回上海。 1949 年5月,上海解放。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唐哲任校务委员会常委兼医学院院长。
1950 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同济医院内迁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命名为 “ 中南同济医学院 ”,由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主管。 1955 年3月,同济医院从沪迁汉,完成后期部分的迁院工作。 1955 年6月,汉口协和医院划归中南同济医学院作为附属医院,标志同济迁校建校任务完成。
1955 年8月,中南同济医学院更名为武汉医学院。唐哲任武汉医学院院长。同年,山东医学院卫生系学生及部分教师调整来汉与该院公共卫生学馆师生合并,建立了卫生系。 1956 年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62年,经卫生部批准,武汉医学院在全国医学院校中*批改为六年制。同年,在医学系增设了德语医学班,并在部分年级开设了德语普通班。
从 1966 年开始,“ 文化大革命 ”十年动乱,学校连续5年未招收学生。 1971 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2 年增设药学系。1978 年,学校在卫生系基础上增设环境医学专业。从此,全院各学科恢复招收研究生。 1980 年,医学系恢复德语医学班,学制为六年。 1981 年 11 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为首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2 年建立卫生管理干部培训中心,并开设三年制卫生管理专修课。 1984 年,吴在德任武汉医学院院长,裘法祖任名誉院长。
1985 年7月,武汉医学院改名为同济医科大学。从 1985 年起,在学生中试行学分制和学年制相结合的新制度。1986年,正式成立法医系。 1987 年2月,在马列主义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科学部。同年实行校长负责制。 1988 年创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收留学生,同年,恢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1年成立妇幼卫生系。批准建立基础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2年10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 ” 挂牌学校。 1993 年 ,“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武汉分院 ” 挂牌学校。同年成立预防医学系、环境医学系、卫生管理系、教育技术中心。 1994年11月,批准建立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7 年,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 2000年,新增生物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0年元月,经过精心准备,科主任负责制正式实施。同时在中级以下医、护、技人员中开始实行末位淘汰制。
2000年5月26日,同济医科大学与华中理工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直属教育部。实行 4 部一省共建的办学体制
2000 年6月15日中共华中科技大学委员会决定,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建立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委员会。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行党委领导下院长负责制。
2000年8月,院机关进行机构调整和人员竞争上岗。处级机构从21个精简到14 个,机关干部实行教育职员制,人员从 260人精简到128人。 2001 年,院系机构进行调整,全院设立10个院系级单位。
2001年5月,医院首度召开财经工作会议,提出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建立完善、高效、有序的医院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
2004年,提出建设“学习型医院”,推行“人人岗位责任制”。
2005年,按照卫生部的部署,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
2008年提出建设“两型医院”,即医疗资源节约型和人文环境友好型医院。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同济医院抗震救灾医疗队火速赶赴地震灾区,奋战14天,救治了大批伤病员。收治了从四川转运来的42名伤病员全部康复出院,帮助失忆的“什邡小子”找到了地震中失去的亲人,实现了零感染、零死亡、零截肢的治疗目标。
2009年,第二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
2010年,为感动中国人物——“暴走妈妈”陈玉蓉母子免费施行肝移植术,同年12月,44家湖北省内有影响力的医院成立了武汉城市圈同济医院联盟。
2011年,同济医院获全国临床技能大赛金奖。
2012,第三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

教学篇/武汉同济医院

2008年召开教学工作大会,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继续承担临床医学、儿科学、影像、法医、康复等10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接受美、德、法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并接受世界卫生组织派遣的高级医学人才培训,形成了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主的多层次、多学科、多专业的教学、培训格局。不断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投入专项资金建设现代化教学楼、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加强教学科研工作,获省级教学课题30项、校级立项107项;获*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3项;各级精品课程14门,其中*精品课程5门;*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1位;*特色专业1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获宝钢优秀教师奖6人次,出版*规划教材16部,各级优秀教材奖33项次,其中省部级以上12项。12年来,共培养毕业本科、七年制、八年制学生3657人,本科留学生166人;培养进修生11920人次。2011年在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获得总决赛特等奖。
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制定了研究生导师培训制度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等,加强了研究生管理,提高了教育质量,共培养毕业研究生3821名,其中博士生1380名、硕士生2441名;两名博士的毕业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

公益篇/武汉同济医院

坚持公益性,充分发挥中心、示范、辅射和指导作用,2003年积极组织“抗击非典”,实现了“不漏诊一个非典病人、不感染一个医务人员、一心赴救”的“三个一”目标;2008年抽调71名医护人员组成救治专家组,连续奋战半个月抗击罕见冰雪灾害,接诊旅客2148人;先后派出8批40余人次医疗队奔汶川大地震赴灾区,设立1000万元救助基金,职工捐款100万元,接收42名重伤员,开展手术30余台,实现 “零死亡、零截肢、零感染”的目标。2009年派遣儿科专家奔赴河南商丘手足口病疫情防治一线,取得了积极有效的治疗效果,卫生部长陈竺高度评价。
积极参加“防艾”、“万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千名医生下基层”等活动,同时组织精干医务人员参与援疆、援藏、援外等国家医疗援助任务,被湖北省卫生厅授予“全省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0年组建武汉城市圈同济医院联盟,43家医院入盟。2011年托管咸宁中心医院,一年后该院门急诊人次同比增长26.2%,住院人次同比增长25.9%,手术人次同比增长22.4%,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9%。新华社内参报道了我院“托管”咸宁的成功经验。

文化篇/武汉同济医院

院训: 格物穷理 同舟共济
“格物穷理,同舟共济”语出《礼记·大学》和《孙子·九地》。《礼记·大学》曰:“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推究。穷:尽力。意为推究事物,尽致其原理。《孙子·九地》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共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后以“同舟共济”比喻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格物穷理 同舟共济”意为在医院建设与发展工作中,要不断推究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项工作的客观规律,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建院方针:科教兴院、文化建院、依法治院
服务理念:患者需求至上、倡导合作医学;把方便让给患者、把实惠送给患者、把温馨留给患者、把爱心献给患者。

医疗篇/武汉同济医院

2009年召开了医疗工作大会,切实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安全为核心,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完善医疗管理制度,修订《提高医疗质量,强化优质服务,减轻病人经济负担措施三十条》、印发《关于实施“以病人安全为核心的持续质量改进工程”十项举措》、《关于打造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编印《同济医院医疗工作制度汇编》;以提高病人安全和诊疗水平为目的,持续医疗质量改进,着力打造“手术治疗基地”、“疑难急危重症救治基地”和“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三大医疗基地;推动医疗服务模式转变,推行文明优质服务和“人性化”服务模式,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院开放床位由1300张增至4000张。医疗工作量逐年增长,2011年门诊量增至312万人次,年出院病人达9.6万人次,年住院手术病人达4.4万台次,治愈好转率和病床周转率逐年提高;大力开展了新技术、新业务评审活动,先后开展了多器官联合移植、减体肝移植、全国首例冷冻胚胎婴儿助孕技术、华中地区首例不停跳急诊冠脉搭桥手术、“小移植”治疗白血病、亲属活体肝移植等一系列新技术、新业务。成功为“暴走妈妈”免费施行捐肝救子。2009年相继以优异成绩通过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大型医院巡查”检查,认真组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抗菌药物专项整治”等工作,获卫生部优质护理服务考核优秀医院。至2012年,医院设有临床、医技科室52个,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3个(妇科、麻醉科、病理科、专科护理专业、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儿科(新生儿专业)、儿科(小儿消化专业)、中西结合等)。

管理篇/武汉同济医院

2001年5月召开全院“财经工作大会”,建立了规范、有序、高效的财经工作体制。启动“医院管理发展战略”,更新理念,推进创新,推行归核化战略、应用博弈理论、实施低成本发展战略等管理理念。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提倡和实施细节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执行力和细节管理能力。
创建学习型医院,严格实行学分制,不定期举办人文、管理知识讲座,与德国联邦经济合作与发展部开展了“国际医院管理”培训项目;加强信息化建设,被卫生部评为数字化医院建设试点示范单位。2009年设立信息管理科,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推进数字化医院建设。
2002年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2005年被全国七部委联合授予“全国职工道德建设十佳单位”,2006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8年被全国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2005、2009、2012年连续三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建设篇/武汉同济医院


医院基本建设日新月异,2002启用内科大楼、2004年启用外科2号楼,重新装修、改造了外科1号楼、老住院部。2011年启用学术交流中心,装修、改造了向阳楼生殖医学中心、综合医疗楼、肿瘤放疗中心,再次装修、改造了外科1号楼、2号楼、老住院部。购进宝石CT、超导型磁共振仪、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DSA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所有病房均实现了中央空调、中心吸引、中心供氧,配置设施齐全,病区环境优雅;新建了同济广场和宝隆广场。相关配套建设扩容工作紧密配合,医院用电负荷、锅炉容量、污水处理能力、电梯数量快速增长,确保完美保障。

同济医院总平面图
按照“适度规模发展,重在内涵建设”的思路,结合武汉区域发展规划,构建“医疗资源节约型医院”和“人文环境友好型医院”,2009年起开始建设同济医院汉南教育园区、孝感科技产业园区,蔡甸同济健康谷。
2012年5月,正式启用集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于一体、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的10万平方米的新外科大楼。

简介/武汉同济医院

长江之滨,黄鹤楼下,有一所海内外闻名遐迩的医院,她就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同济医院创始人,德国友人--埃里希·宝隆
同济医院1900年由德国医师埃里希·宝隆创建于上海。经过110年的建设与发展,如今已成为学科门类齐全、英才名医荟萃、师资力量雄厚、医疗技术精湛、诊疗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管理方法科学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创新型现代化医院,其综合实力跃升为国内医院前列。
百年同济,名医荟萃。现有职工6100人,副高职称以上60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93人,硕士导师582人。涌现出2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9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9名新世纪人才,3名中国名医百强榜百强名医。双聘12位院士担任我院兼职教授,23位国外知名专家受聘担任我院客座(名誉)教授。一大批专家、教授享誉海内外。
医院现有病床4000张、52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其中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妇产科学、麻醉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等8个学科为*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科、传染科、超声影像及放射科为国家重点培育专科;妇产科、麻醉科、病理科、专科护理(护理部)等13个专科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康复医学科被世界卫生组织康复培训和研究合作中心。普通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心通过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与香港外科医学院认证。
同济医院的医疗定位是:打造一个中心:国家中部地区医疗保健中心;创建三个基地:急危重症救治基地、手术治疗基地、高知高干医疗保健基地;发挥五个作用:中心作用、示范作用、辐射作用、指导作用和引领作用。
主要医疗工作量不断刷新荆楚医疗史,年门、急诊量连续10多年保持湖北省*。2011年门、急诊量达到312万人次,出院病人9.4万人次,住院病人手术量4.4万台人次。
同济医院治学严谨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孕育了10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培育了3
位共和国卫生部部长和副部长;哺育了无数中国医学界栋梁之才。当代医圣裘法祖院士是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其“裘氏风范”被称誉为医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同济医院的科研业绩是我国医院的一道亮丽风景线。1978年以来,全院共获得*科研项目718项,2011年获得国家自然科研基金课题数达96项。所承担的*科研课题数名列全国医院前茅。
2000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创建国际一流医院!以全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医院经济管理体制创新,受到中央领导和卫生部的赞誉,并在全国医院推广;以科主任负责制为核心内容的医院管理体制创新,《健康报》在显著版面予以报道;以医院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形成了同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
汇通中外,开放融合是同济医院的鲜明的国际化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日本、法国、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的医学界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德、美、俄等国6家医疗机构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
同济医院所取得的成就,始终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怀。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同济医院的代表或亲赴同济医院视察工作,国家卫生部、教育部、湖北省、武汉市和华中科技大学及同济医学院的领导多次到同济医院考察和指导工作。医院也先后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并连续三届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交通地址/武汉同济医院

医院地址:湖北省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
乘车路线:
乘火车到武汉:武昌火车站:出站后乘坐609路到航空路或体育馆站下车即到,汉口火车站:出站后乘坐512路、79路。
乘飞机到武汉:先乘民航大巴到航空路下车,往解放大道方向走即到。
乘长途汽车到武汉:汉口新华路长途汽车站:电3路、508路、106路、549路;汉口宗关水厂长途汽车站:1路、106路、2路、208路、46路、5路、505路、508路、512路、523路、546路、548路、549路;武昌傅家坡长途汽车站:701路;汉阳长途汽车站:208路、5路、716路;武汉港长途汽车站:523路、546路。
以上路线车次到航空路或体育馆站下车即到。
市内乘坐以下公交车:1路、106路、2路、208路、46路、5路、505路、512路、523路、546路、548路、549路、580路、604路、609路、621路、701路、712路、716路、720路、79路。
乘坐市内轻轨:崇仁路站下轻轨,往解放大道方向直走,过天桥。

科研篇/武汉同济医院

武汉同济医院
2009年,召开了第二届科技工作大会,以“科技迈向国际化”理念引领全院科技工作,不断完善医院科研体系和机构,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血液内科、妇产学科、麻醉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是*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科、传染科、超声影像及放射科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器官移植研究所为教育部、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妇产科肿瘤侵袭实验室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呼吸内科实验室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2011年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中德灾难医学研究所。制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充分调动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科研热情,创造了被科技部誉为“同济现象”的系列科研成就: 总计获得各种经费资助48223万元,承担*科研项目580项,其中“973”首席科学家项目2项、“973”计划子项目31项、“863”计划子项目19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续四年全国医院名列前茅,2011年达到96项。获得包括12项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100余项次,其中*二等奖七项;在国内外公开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582篇,被SCI收录学术论文681篇,2004年至2007年连续四年国内和国际论文总数排名居全国医疗机构第二,SCI论文收录数2008年全国医院排名第二,SCI影响因子*达32分。出版包括《黄家驷外科学》、《中华内科学》、《英汉医学词汇》、《德汉医学词典》四部医学巨著在内的医学专著101部,连续两届获得中华护理学科研奖,出版医学杂志增至10种。
我院职工积极撰写论文和专著、参加国际会议,并取得了连续几年SCI论文数和统计源期刊论文数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的好成绩(具体见表)。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发表论文数
987
1501
1735
1842
1879
1842
1690
1780
1659
SCI论文数
58
58
83
79
120
272
154
184
197
源期刊论文数
929
1443
1682
1770
1759
1570
1536
1480
1403
学术专著
13
7
16
10
7
2
14
8
14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