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昌楼”,聊城风光,光岳楼,亦称“余木楼”、光岳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聊城旅游,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古城中央,东昌府区,【1】 在《中国名楼》站台票纪念册中,光岳楼与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江楼、甲秀楼、大观楼共同组成中国十大名楼。。
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岳阳亦当望拜”之誉 。享有“虽黄鹤、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昌府区,聊城旅游。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渡的代表作,光岳楼为中国既古老又雄伟的木构楼阁,光岳楼,聊城风光。
聊城光岳楼位于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其通高33米,合九丈九尺,是极阳之数,合于易理;分五层而建,暗对河洛之数。光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我国现存的*大、最古老的古楼阁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聊城鼓楼最古代城防建筑。位于东昌府区古城中央。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是迄今为止全国现存古代建筑中最古老、最雄伟的木构楼阁之一。享有“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之誉。与现存的文物建筑北京的鼓楼、西安的钟楼相比较,无论从其建造时间,还是就其规模、形制、建筑结构来看,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聊城光岳楼由当时的东昌卫守御指挥佥事陈镛出于“严更漏而窥敌望远”的军事需要用修城所剩余的木料修建的,当时,人们称它为“余木楼”。又因此楼有鼓声报时的功能,人们也称之为“鼓楼”。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知府杨能在维修该楼时,因地而名,称之为“东昌楼”。明弘治九年(1496年),吏部考功员外郎李赞过东昌,访太守金天锡先生,共登此楼,对该楼赞叹不已,“因叹斯楼,天下所无,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及今百年矣,尚寞落无名称,不亦屈乎。因与天锡评命之曰‘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也”。此后,历代重修碑记中,一直沿用“光岳楼”的名称。光岳楼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从构造上可分为墩台和主楼两大部分。
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底边长34.43米,与光岳楼的总高度相近,垂直高度9.38米。台的东、西、南、北四面中部,各设有一半券拱门,券至台中心处成十字交叉拱。四个券门上方,各砌有方形门额。南曰:“文明”,北曰:“武定”,东曰:“太平”,西曰:“兴礼”。值得注意的是,北门的“武定”带有浓郁的军事色彩,应与明朝建国初期对北方蒙古残存势力还抱有戒心有关。在南向拱门两侧,又各开一小拱门,形制与中间拱门相似,东侧小门门额用青石刻成,上书“凤城仙阙”,西侧刻有“阆苑瀛洲”。“凤城仙阙”中的“凤城”,取名于聊城旧有凤凰落古城的传说。“仙阙”,这里指神仙所住之处。读来意境缥缈,给人以仙山琼阁的联想。“阆苑瀛洲”中的“阆苑”,即传说中的神仙住处。“瀛洲”,指传说中的仙岛。两额虽不相同,却都在烘托超然物外的仙境气氛。西门为假门,只存形式,以求和东门相称。东门则是登楼的惟一通道。门宽3.14米,拱高1.75米。而实际使用仍显过大,于是在券内另砌小券,门洞宽仅1.86米。踏门而人,门内为一方室,东设踏跺,升四级至梯台,南壁有一小窗,以供通风采光之用。游人可借光北转,信步攀37级而到达平台。平台面积不大,却可驻足小憩。游人到此多有停留休息。然后再升15级到达台面。
台面上修一敞轩,以防雨水侵入梯台。其建筑年代为清乾隆年间,位置恰在楼东之中轴线上,由于东门为主要大道,增其建筑以为标志。敞轩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卷棚顶,轻巧明快。在敞轩楼梯口处挂有当代著名书法名家启功先生所题写的“共登青云梯”木刻匾额,字体清秀,笔力遒劲。台面墁砖,绕以女儿墙,东西两侧设有排水道。站在墙边,举目四眺:遥瞻东南,岱岳峰峦,若隐若现;放眼南望,岸堤垂柳,菡萏满湖;纵目北瞩,绿树掩映,瓦舍丛簇;仰视城外,阡陌纵横,柳暗花明;回首俯视,东昌湖水宛若锦带,环抱古城,湖城一色,饶有佳趣。
登上楼基,便可见四层主楼筑于高台之上,且全为木质结构。方形楼体外绕以围廊,高约24米。共有金柱192根,斗拱200朵。*层楼的地面比台面略高,呈正方形,四周砌以条石,面阔进深皆为5间,用内外双槽柱,外加围廊,结构清爽明了。墙表面饰红垩,内侧无粉饰,呈露清水砖墙面。楼四面明间均设板门两扇,古朴典雅。
碑廊是由7通立碑、15块壁碑形成的。除了两块壁碑嵌在一楼内壁外,其余20块都在一楼檐下或是外壁上。观其内容,或为修葺勒石,或为诗文,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价值。其中,乾隆诗碑是其中的精品。乾隆诗碑一共有两块,一通立在东门外北,刻有乾隆于庚子年(1780年)、甲辰年(1784年)、庚戍年(1790年),三次御制诗章共七首。另一块为壁碑,嵌在南门外东壁上,刻有乾隆丙申(1776年),御制诗作二首。此外,还包括一些重修光岳楼的碑文,是研究光岳楼建筑的重要史料。《重修东昌府并光岳楼记》碑立于南门外,为清顺治五年(1649年),清代开国状元,康熙之师傅以渐书丹。此外,还有由聊城进士、户部主事梁玺撰写的明成化二十二年(1488年)的《重修东昌楼记》碑;由聊城进士、礼部右侍郎许成名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撰写的《重修光岳楼记》;由时任湖北安襄荆郧道员、海源阁创建人杨以增撰写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重修光岳楼记》碑分别立于东门以及四门外。在一楼的东门额上,还悬有一木质的“泰岱东来作翠屏”横匾,白地黑字,为清代山东学使施闰章题写。
一楼门内北面,在明间檐柱与金柱穿插枋上设着鲁班神龛。龛内有鲁班神像。之所以供奉鲁班,一是因为鲁班是木匠的祖师,光岳楼主楼为木质结构,意为建造技术高超堪称鲁班神工。鲁班龛上,悬挂着“巧夺天工”的木质匾额,白底黑字,为清代较后一个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所题。在鲁班神龛左右金柱上,还木刻有原聊城县长孙桐峰撰文,蒋维崧先生重书的楹联一副:“泰山东峙,黄河西临,岳色涛声,凭栏把酒无限好;层台射书,微乡明志,人杰地灵,登楼怀古有余馨”。
二层楼内有文昌阁,很值得游人驻足。文昌阁是由板壁围成的一个长方形室,其中又分为大、小间,周围金柱。方室南向中间辟门,左右开圆窗。仰视之上为空井,可见四层梁架。此室过去为供“文昌帝君”之用,故名文昌阁。清代乾隆皇帝七下江南,六次东巡,九次过东昌府,五次登光岳楼,并多次住在文昌阁内,曾先后为光岳楼赋诗十三首。因此,文昌阁也叫“乾隆行宫”。现在阁内塑有乾隆像,以示纪念。在文昌阁门额上,悬有我国近代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光岳楼”匾额。白底黑字,长1.2米,宽0.5米。在文昌阁门两侧,还有我国著名史学家、书法家丰子恺题写的藏头楹联一副:“光前垂后劳动人民智慧无极;岳峻楼高伟大祖国文物永昌”。“文明景运”匾额悬于文昌阁外北壁上,木质,长重1.5米,高0.6米,白底黑字,为清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撰修朱学笃所题。
在二楼的四个檐下,还分别悬挂四方木质长3米,高1.4米的匾额。南面檐下悬有“神光钟瑛”匾,为清康熙皇帝所题,边缘装饰有龙纹、玉玺、蓝底金字。北檐下悬有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先生为纪念光岳楼落成600周年于1974年题写的“光岳楼”匾,白底黑字,气势磅礴。东面檐下悬“太平楼阁”匾,为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字压天下”的聊城籍状元邓钟岳所题。在西檐下,悬有“就日瞻云”匾。其匾白底黑字,为清代史学家解岚题。
由二楼西侧梯道升16级台阶便到达第三层楼面。第三层系暗层,实际它是光岳楼的结构层,横木穿插,梁枋扣合,纵横交错,似龙游蛇行,将自下而上的金柱与檐柱构成一个整体,使之更加牢固和稳定,故三楼也是楼身的主要框架。该层面阔五间。金柱与檐柱之间上端是梁架,与二层贯通,故暗层实仅三间。“不心间”即楼之正中,是空井,四周置栏杆。柱顶设有显著卷刹。此例均与宋《营造法式》相符。外檐更是拱斗相连,梁柱相交,枋木相穿,结构紧凑而疏密得体。
由三层东次间向南登13级台阶就到了光岳楼第四层楼。第四层是楼的*层,面阔进深皆为三间,平面呈正方形。明间有6扇窗,可以凭窗远眺。明间中间,缀以毛管式栏杆,扶栏通过井口,可一望井底。次间装冰纹圆窗,构设恰当,运用自然。屋顶为十字顶,顶下正中悬垂莲柱,以八道斜脊分别置于三架梁及抹角梁之上。登上*层,扶着四面对窗远眺,鲁西北平原无垠,景色壮观;近观,波光粼粼,水天一色。让人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楼脊为歇山十字脊,脊顶正中装一座高3米、直径1.5米的透花铁葫芦。四个小狮子蹲在十字脊上,那四个大吻就像四条龙,远远看去,给人以飞动之感。光岳楼主楼全系木质结构,但能历经600多年风雨而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仅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而且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