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市人民政府。
关于运动习惯的调查,仙桃市人民政府,问卷调查,走进仙桃。教育领域。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为1175085人。共有家庭户352595户,家庭户人口为1133591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2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81人减少了0.60人。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为613820人,占总人口的52.24%;女性为561265人,占总人口的47.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0.66下降为109.36。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167102人,占总人口的14.22%;15-64岁的人口为885258人,占总人口的75.34%;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22725人,占总人口的10.44%。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47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33个百分点。
民族仙桃市属少数民族散居杂居地区,有回族、土家族、蒙古族、壮族、苗族、彝族、高山族、瑶族、侗族、土族、朝鲜族、藏族、白族、布依族等15个少数民族。截至2008年末,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1.2万人,占总人口的0.8%,其中回族1.15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6%。有回族镇1个,即沔城回族镇。全市少数民族呈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除回族主要聚居在沔城、郭河、通海口等3镇外,其他少数民族分布在全市18个镇办。在沔城回族镇,有回民中学1所、回民小学4所,其中一所为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捐款修建的希望学校。全市有少数民族干部260人,其中副局级以上干部20人。
仙桃工业发展良好,拥有仙桃彭场工业园、仙桃工业园、仙桃高新技术产业园、仙桃经济开发区、仙桃化工产业园等多处工业基地。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达503.3亿元。
农业仙桃市种植业的主体是粮食、棉花、油料和瓜菜四大类。1997年,粮食总产89.96万吨,为历史之最,平均单产398公斤。2002年粮食种植面积123.44万亩,总产56.92万吨,平均单产461公斤,单产创历史*记录。棉花种植面积24.75万亩,比上年减少1.38万亩;单产7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总产1.796万吨,与上年持平。油料播种面积86.02万亩,其中油料76.32万亩,占88.7%;总产6.36万吨,其中油菜籽的产量5.23万吨,占82.2%。蔬菜种植面积54.56万亩,比上年增加0.34万亩,比“九五”末增加1.84万亩,蔬菜产量51.14万吨,比上年增加0.83万吨。
从1999年到2002年,全市新增水产养殖面积30万亩,达到55.6万亩。水产品产量继1995年登上10万吨台阶后,2000年又登上15万吨新台阶,2002年产量再创新高,达到20万吨,水产品产值8.9亿元,占多种经营产值的47.4%,占农林畜牧业总产值的36.4%。全市水产品总量连续20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2002年跃居全省*,全国第二。
201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8006元,同比增长1199元,首次突破千元大关,增长17.6%。
至2012年,全市机耕机整率达到98%,机械插秧面积突破20万亩,全市主要农作物的综合农机化服务水平达66%。全市累计建沼气池8.7万口,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4座,建设三级沉淀池近4万立方米,推广微生态发酵床养殖模式近7万平方米,对7家万头猪场开展了粪污深度治理,畜禽养殖污染逐步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创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6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10个、绿色食品18个,培育出“仙桃香米”、“沙湖咸蛋”、“九珠”蛋品、“毛嘴卤鸡”等一批知名品牌。
棉花:2002年棉花种植面积24.75万亩,比上年减少1.38万亩;单产73公斤,比上年增加5公斤;总产1.796万吨,与上年持平。
油料:2002年油料播种面积86.02万亩,其中油料76.32万亩,占88.7%;总产6.36万吨,其中油菜籽的产量5.23万吨,占82.2%。
蔬菜:2002年蔬菜种植面积54.56万亩,比上年增加0.34万亩,比“九五”末增加1.84万亩,蔬菜产量51.14万吨,比上年增加0.83万吨。
水产业仙桃市把水产养殖业定为农业的战略产业。从1999年到2002年,全市新增水产养殖面积30万亩,达到55.6万亩。水产品产量继1995年(10万吨),2000年(15万吨),2002年达到20万吨,水产品产值8.9亿元,占多种经营产值的47.4%,占农林畜牧业总产值的36.4%。全市水产品总量连续20多年保持全省第二位,2002年跃居全省*,中国第二。
农副产品仙桃市农副产品从初级产品到精深加工产品共有380多个品种,名特优农产品达到228种,占60%。有“蛋中之王”美誉的沙湖红心盐蛋,清朝时被誉为“御宴*”;闻名遐尔的九珠无铅松花皮蛋、名典梨酒、沙湖红莲、仙宇调料、水洗麻仁、湖沁牌优质大米、口口福豆奶、范关白酒等50多个产品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久负盛名的毛嘴卤鸡、沙湖干刁子鱼、汉水源豆豉等风味独特;有“水中软体黄金”美誉的美国匙吻鲟、中华绒毛蟹、黄鳝、黄古、鳗鱼、鳜鱼等“水族”精品。此外,还有“伊人”牌西甜瓜、沔城莲藕、沙湖莲籽、三伏潭西红柿、彭场南瓜、郭河保健蛋等名优瓜菜品牌。黄鳝养殖是仙桃的传统产业,在水产养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2年,全市发展黄鳝网箱15万口,产量5000万吨。注册了“天星”牌、“沔州”牌两个产品商标。沙湖咸蛋曾为清朝皇室贡品。蛋黄为朱砂红,呈沙糖颗粒状,剖开后油质四溢,色彩鲜艳。1983年被评为湖北省优质产品。年产量1000万枚,年创汇40万美元,远销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九珠牌无铅松花皮蛋蛋白质胶凝,呈褐色半透明体,表层点缀朵朵松针状结晶花纹,蛋黄凝而不固,层次分明,在气温55℃时保持6个月不减味不变质。年产量4000万枚,占中国皮蛋出口量的千分之一。
清顺治三年(1646年),沔阳州改属安陆府,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改属汉阳府,分州南境置文泉县,县治新堤镇,北境沔阳州,州治沔阳城。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
民国元年(1912年),改沔阳州为沔阳县,县治沔城,属湖北省江汉道,直属湖北省。
民国十六年(1927年),撤销道制,直属湖北省。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湖北省第六督察区。二十五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6月,在彭场镇建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沔阳县人民民主政府改为沔阳县人民政府。建国初期设沔阳专署。
1951年时沔阳隶属荆州地区,分沔阳南部置洪湖县(今洪湖市)。
1986年5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沔阳县,设立仙桃市。
1994年10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审议批准,仙桃市列为省直管市(副地级市)。
仙桃市,前身为沔阳县,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开拓生息。夏、商、周时期沔阳为荆州域,春秋、战国属楚,秦隶南郡,汉、晋为云杜、竟陵地。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始置沔阳郡设沔阳县,因郡治在沔水之北而得名。
自梁天监二年起,历隋、唐、宋、元、明、清、民国至1951年,仙桃(沔阳)先后20次为郡(州、路、府、专署)治所,共计898年。
古沔阳地域宽广。仅以隋大业三年的沔阳郡而言,东起汉口,西含监利全境,南抵长江,北括竟陵(今天门市境),相当于今汉阳、汉川、天门、监利、洪湖、仙桃和潜江(东部),共7县市区。1951年析沔阳南境置洪湖县;洪湖西侧划入监利县;汉江以北从多祥穿沉湖、张池口、玉皇关至脉旺,划归天门、汉川二县;同时天门县汉江以南之毛嘴区划入沔阳县。至此,东南与洪湖以东荆河南支为界,西南与洪湖、监利以东荆河主流为界,北面与天门、汉川以汉江为界,东邻汉阳,西接潜江,故成今日版图。
仙桃市属亚热带季风候区,四季分明,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但时有旱涝、寒潮、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光能资源较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34.8小时,平均每天5—6小时,日照率为46%,基本满足农作物的需求。年平均气温16.5℃,春秋季节气温变化剧烈。一般1月最冷。极端*气温-14.2℃(1977.1.30);7月最热,极端*气温39.3℃(2003.8.2),无霜期258天。
截至2013年,全市辖3个街道、15个镇、5个工业园区、2个原种场和1个风景区,即:干河街道(高新技术产业园)、龙华山街道、沙嘴街道,郑场镇、毛嘴镇、剅河镇、三伏潭镇、胡场镇、长埫口镇、西流河镇(化工产业园)、彭场镇(彭场工业园)、沙湖镇、杨林尾镇、张沟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通海口镇、陈场镇,仙桃经济开发区、仙桃工业园,沙湖原种场、九合垸原种场和排湖风景区。共有61个居委会、640个村委会。市政府驻沙嘴街道。
仙桃市土地总面积252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3.47万公顷(水田7.10万公顷,旱地6.37万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3.45%;园地0.25万公顷,占0.99%;林地0.44万公顷,占1.75%;城镇村庄及工矿企业用地2.55万公顷,占10.12%;交通用地0.53万公顷,占2.10%;水域7.69万公顷,占30.52%;末利用土地0.27万公顷,占1.07%。仙桃市以耕地、水域为主要土地类型,占总面积的83.97%;以种植粮食、经济作物和水产养殖为主,辅以园林生产。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较高,达98.93%;土地的客观自然性好,适应多种农作物种植;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高;土地利用类型多样。
矿产资源仙桃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非金属矿产丰富。其中油气资源分布广泛,岩盐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373万吨,岩盐储量在500亿吨以上。岩盐主要集中于地表以下780—1200米,盐层厚度约80米,氯化钠的一般品位在96%左右,*可达100%。盐矿中富含碘、锂、溴、硼、钾、铷、铯等多种稀有元素,其中碘的含量是海盐含碘品位的7倍,具有极强的开采价值。水利资源仙桃市境内河湖密布,水系发达。共有大小河流、沟渠1329条,长4500公里。其中自然河流14条,包括汉江、东荆河、通顺河、通州河等,汉江过境长度91.2公里,东荆河过境长度103.34公里,流域面积2520平方公里;人工开挖的电排河5条,包括排湖电排河、沙湖电排河、保丰电排河、杨林尾电排河、周帮电排河。现有垸内湖泊12个,围堤固定湖区4.37平方公里,泛湖泊3个,面积15.5平方公里。
仙桃市雨量充沛,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9.68亿立方米,多为涝水排泄;汉江、东荆河平均过境容水量分别为445.6亿立方米、47.7亿立方米,是全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用水的主要水源。地下水储量在5.10—7.10亿立方米之间,有补给保证的承压力开采资源为5.43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里可开采水量21.4万立方米,是一个丰富的“地下水库”。
仙桃市东邻省会武汉,西接荆州、宜昌,北依汉水,南靠长江,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市。仙桃拥有1500多年的建制历史,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闻名全国的亚洲体操之乡、文化之乡、状元之乡、鱼米之乡。
古时,汉水之南,有一条支流,名曰“锦瑞河”。河由老矶头处入口,绕龙华山的延脚南流后而向东,形成“凤颈分流”的两河三岸三角洲的龙华山。三角尖端,劈江分水,减缓汉江流速,使水上过往舟楫渔船在此停泊,形成码头,由此得名“尖刀嘴”,传扬于千里汉江。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阳州府派官驻此统领船运事务。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驻军防匪。自此商贾云集,日渐繁荣。明末,李自成起义军逼近沔阳,官府增兵驻守布防,取名曰“仙镇哨”,继而设行政机构于此,命名曰“仙镇公署”,形成统一镇区。后命名为“仙桃镇”,一直沿袭。1952年,沔阳县治迁入仙桃镇。1986年,撤县建市,以县治地名为市名。
仙桃紧靠中国中部之首武汉市,具有贯通南北、承东启西、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河渠网络相通,公路四通八达,距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汉口火车站、武昌火车站、长江武汉港均1小时车程。贯穿中国南北的京珠高速公路和贯穿东西的沪蓉高速公路在仙桃附近交汇,仙桃南到广州、北到北京、东到上海、西到成都等特大城市均在1000公里半径之内。
仙桃是湖北省江汉平原的商贸、政治、交通中心,湖北省政府规划的六大物流枢纽。仙桃市定位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亿元,经济总量连续二十多年位居湖北省县级市*位。
多年来以全省首强县市身份5次进入全国百强县市、6次跻身中部十强县市、中国金融生态市、中国*粤商台商投资城市、全国*投资潜力中小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特色产业百强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大市、全国油料产出大市、全国淡水养殖大市、全国生猪调出大市、中国黄鳝之都、中国无公害果蔬十强市、中国特色农业百强示范基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水运
汉江仙桃港,年货物吞吐量近300万吨。
2013年底,全市完成港口吞吐量93万吨,同比增长9.2%;货物周转量139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9.3%。完成水上交通规费征收164万元,完成航道设置水标日均106座,岸标49座,平均密度1.89座/公里,标位正常率99%,航标艇完好率97%。全年水上安全态势平稳,没有发生水上交通责任事故。
公路
沪渝高速公路、随岳高速公路、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公路、318国道。2008年末,全市在册公路里程4038.357公里,等级公路中高速公路109公里(其中通车里程88公里,在建里程21公里);国道1条76.413公里,省道5条13.02公里;县道8条213.81公里;乡道111条728.024公里;村级公路2778.09公里。全市拥有二级以上公路366.2公里(不含高速公路),每万人拥有公路25公里,每平方公里拥有公路1.59公里。另外,随岳高速公路(仙桃段)正在建设之中。市境内有通航河流17条,里程659.1公里,其中全年通航航道里程274.2公里,季节性通航里程384.9公里;有港口14个,岸线长度1354.5米;泊位39个,年货物通过能力285万吨,有一级客运站1个,三级客运站1个,四级客运站10个,五级客运站6个,20个镇办场均通客车,年客运量3179万人。
截止2013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含通村公路)416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2936公里。改造公路46公里,大修公路20公里,完成通村公路货币工程量5808万元。公路货物周转量16.29亿吨公里,增长13.6%;客运周转量(不含铁路)21.42亿人公里,增长13.1%。货运量0.13亿吨,增长13.2%;客运量0.33亿人次,增长13.0%。
2002年末,仙桃市区域性电网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主变2台,容量24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7座,主变9台,容量22.95万千伏安(不含杨林尾泵站110千伏变电站和正准备新建的110千伏通海口变电站),110千伏送电线路12条,长269.7千米;35千伏变电站27座(用户自管、直配站10座),主变53台,容量13.309万千伏安,35千伏送电线路20条,长254.64千米;10千伏配电线路2599.93千米,配电台区2822个,配变容量32.7135万千伏安;380伏配电线路4300.99千米;220伏配电线路2049.12千米。通过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现已形成了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为骨架,10千伏线路为辐射线的现代化供电网络。全市镇(办、场)、村、组通电率均达100%,农户覆盖面达到100%。2002年全市供电量达5.0328亿千瓦时,创历史*,比上年的4.6956亿千瓦时增长7.18%,全市人均用电340.05千瓦时,农村人均生活用电62.51千瓦时。
邮电通讯以电信、移动、联通、铁通等企业为主体,建成以光缆、微波为主的通讯运输体系,包括本地电话网、长途通信网、移动通信网、数字数据网、多媒体信息网在内,从空中到地面,室内到室外,集当今高、新、尖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立体通讯网络,是包括仙桃、潜江和天门的江汉本地网的长途交换中心、本地汇接中心、信息传输枢纽。2002年,全市铺设长途光缆皮长217公里,长途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3320路端,长途业务电路30000条,数据通信网长途电路61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突破20万门,固定电话用户累计达到16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1部,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村村通电话;多媒体宽带建成3000多个端口,宽带上网用户近1000户;无线市话交换总容量3万门,用户突破2万户;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5.4万门,建设基站151个,铺设通信光缆1380公里,移动用户达到13.5万户,无线寻呼用户1万户,移动电话网络覆盖达到99%,与117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际自动漫游。邮政储蓄、汇兑、报刊发行全部使用数字化处理系统,邮政信息传递、商品传送、资金流通等功能日益完善,实物传递网拥有覆盖全市的25个电子化支局和30多个营业网点,邮路120条,投递总线路3450公里。2002年,全市通信行业固定资产原值11.4亿元,业务收入1.85亿元;邮政系统固定资产原值3523万元,业务总量4030万元,业务收入3473万元。
市政建设2002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由建市初的4.7平方公里增加到29.8平方公里,城区常住人口32万,道路总面积280.5万平方米,形成也“十横十纵三环”的道路交通体系。城区现有自来水厂3家,日供水能力达到30万吨,可满足今后10年全市人民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供水普及率及水质综合合格率均达到100%。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容量24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4座,容量2.86万千伏安;35千伏变电站2座,容量2.86万千伏安;10千伏变压器635台,容量11.2745万千伏安。2002年城区供电量2.81813亿千瓦时,人均用电880.67千瓦时。拥有公交车辆279台,非农业人口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10.24台;拥有各类出租车324辆,非农业人口每万人拥有出租车7辆。年客运量达1924.56万人次。拥有经营石油液化气的企业3家,日储气量100吨,日设计充装能力1000瓶以上;投资7000多天然气利用工程项目将于2008年5月全部建成,可满足2万多用户需求。城区共有各类环卫车辆53台,新建高标准公厕118座,垃圾处理率为100%。城区绿地面积1053.59万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园绿地面积8.56平方米,绿地率为35.35%,绿化覆盖率为39.07%。1995年,被建设部评为“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城市”,被全国爱卫会授予“全国卫生城市”称号,1999年和2001年,城区被省政府授予“湖北省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称号,2002年被省建设厅评为“省级园林城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仙桃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91年跻身中国百强县(市)行列,1992—2001年连续10年被评为全省综合实力首强县(市),1997年成为全省首批小康县(市)。
仙桃经济发展抓住了四次大的机遇
*次是抓住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生产力空前释放的机遇,以“退田还湖、退耕还渔”为突破口,带动了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第二次是八十年代中期,抓住了金融环境比较宽松的机遇,抢上了一大批乡镇工业项目,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第三次是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之后,仙桃抢先半步实施“开放强市”战略,使经济规模明显扩大。第四次是在十五大前后,探索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在深化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优化工业经济结构,形成了以轻为主的工业体系
纺织服装、医用卫材和无纺布、医药化工、食品加工等四大主导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产业轻结构”的格局初步形成。纺织行业以迈亚集团、银丰集团、联亮、光益、裕波公司为龙头,形成20万先进纺锭、10万精纺的规模,成为全国重要的高档面料生产基地和中国*牛仔布生产工地。迈亚集团2000年3月实现股票成功上市,进入国家直接调度的“512强”。医用卫材和无纺布行业以琪美、金仁达公司和亚太挚友、新发塑料等一批亿元企业为代表,正向企业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年出口交货值5亿多元,是全国*医用卫材和无纺布加工出口基地。医药化工行业以丝宝集团、仙光公司、仙隆集团和凯亚药业、盛通药业、诺得胜制药以及爱克胶囊等几大骨干企业作支撑,带动日化、医化、农化全面发展。食品加工行业依托台湾旺旺、福建亲亲、香港宏发等品牌企业高点突破,成为新的产业支撑。
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水产为重点的特色农业
“南渔北牧中瓜菜”的格局基本形成。水产业发展成为全市农业的战略产业和主导产业,被纳入省重点水产板块建设项目。2002年全市水产面积55.6万亩,水产品总量20万吨,居全省*,全国第二,水产品产值8.9亿元,占农村牧渔总产值的36.4%。畜牧业异军突起,2002年全市生猪出栏70万头,家禽出笼584.8万只,禽蛋产量4.22万吨,畜禽肉产量6万吨。蔬菜生产发展迅猛,全市形成了以318国道沿线为重点的10万亩蔬菜长廊,200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54.56万亩,生产蔬菜51.14万吨。
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经济格局
从1999年开始,全市按照“1+X”的设计(除办好1家国有控股公司外,其它国有、集体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全部转为民有民营),大力推进企业转产权、职工转身份、政府转职能。目前,全市工业、供销、商贸、粮食、棉花、物贸6大系统近600家国有集体企业已实现集体转制,6万多名国有企业职工转变了身份,实现了劳动用工市场化。改革使整个经济结构转到以民营为主体的格局上来,整体经济的运行机制转到以市场为主导的格局上来,民营经济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投资主体、税收主体和就业主体。2002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基建、投资、房地产三项投资占全市三项总投资的82%,提供税收占工商税收总额的91.5%,吸纳就业人员占二、三产业从业人数的89.3%;规模以上民营人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94.8%。通过深化改革,仙桃经济发展的体制优势和机制优势更加突出,台湾旺旺、福建亲亲、美国亚太挚友、海南天森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仙桃,2002年全市引进项目488个,引进资金20.6亿元。
坚持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外向型经济成仙桃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向型企业187家,占87.4%。其中三资企业68家,自营出口企业36家,供货制企业83家,形成出口主体、出口产品和出口市场三个多元化的格局。外贸出口连续多年居全省县市首位。2002年全市外贸出口44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无纺布制品出口占全国总量的40%,成为全国*无纺布制品和医用卫材加工出口基地。迈亚公司与巴西新奥里藏特市合资兴办毛毯厂。目前,仙桃不仅工业对外开放,企业、商业、城建等行各业都对外开放,经济外向度达到30%以上。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全市主要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大产业中,二、三产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中,农业的比重逐步下降,轻、重工业的比重逐渐上升,且轻工业比重远远高于农业和重工业。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1.8:41.4:35.8;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重工业比重为75.6:24.4。
2002年,全市农村人均纯收入3153元,比上年增长2.27%;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20元;人民的消费结构明显改善,消费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职工年均工资6807元,比上年增长4.72%。
由于近些年来,从仙桃先后走出了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等五位世界体操冠军。并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一座小城,两位冠军,三枚金牌,四块奖牌”的世界体坛神话,仙桃也被称之为“体操之乡”。
黄鳝养殖之都 黄鳝养殖之都由于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仙桃也是湖北省的渔业大市,特别是黄鳝养殖,已全国闻名。并在2011年6月,获得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的“中国黄鳝之都”称号。仙桃市张沟镇先锋村和郭河镇郭湾村,先锋村也被授予了“中国养鳝*村”、“全国小康示范村”的称号。
仙桃重视科技发展,2008年,全市争取省以上科技项目经费1030万元(其中无偿830万元),比上年821万元(其中无偿721万元)增长25.5%(无偿增1.1%);专利申请量127件,比上年117件增长8.5%。
仙桃重视科技推广和普及工作,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市”。不断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2011年,全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5个,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家。市技工学校被评为首批*星火学校。
仙桃的卫生事业在2000年后快速发展,中心血站从无到有。医院由少到多。至2013年,仙桃市的6777个医疗服务项目归并到全国统一的3966个项目中。同时与市物价局有关人员一起抽取了8个医疗单位,对市管3844个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进行测算,拟定出了新的市管医疗项目价格调整方案。
2013年,新建疾控中心综合办公楼,占地27亩,建筑面积为6459平方米,总投资90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150万元,市政府配套资金150万元,自筹资金300万元,市卫生局拨款150万元,银行贷款和职工集资150万元。
仙桃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五种宗教。截至2008年末,全市有爱国宗教团体2个,即仙桃市道教协会、仙桃市佛教协会筹备组;有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43处,其中佛教场所25处,道教场所8处,伊斯兰教4处,天主教场所4处,基督教场所2处。全市有宗教教职人员138人,信教群众近10万人,其中佛教6万多人,道教2万多人,伊斯兰教1.1万多人,基督教2000多人,天主教4000多人。
沔阳花鼓戏:湖北地方剧种,又称沔阳花鼓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于清嘉庆年间。闹年的花鼓、采莲船、莲花落、敲碟子等民间歌舞与“一人唱,众人和”的薅草歌为主流的田歌和三棒鼓、渔鼓、道情等民间说唱,共同构成了沔阳花鼓戏的源头。沔阳花鼓戏的声腔由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调组歌”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具有江汉平原鲜明的地域特点。传统剧目有《十三款》、《站花墙》等。
沔阳皮影戏:俗称“皮影子”。操作技巧分“生、旦、净、丑”四大角色的种类、武打招。
沔阳皮影:势及现代皮影人物操作。艺人们使它们的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在白色细布做成的银幕后面,由艺人操作表演,配以各种类型的道具、布景,通过灯光将影像在银幕上显映出来,色彩绚丽,如同电影一般。沔阳皮影戏有传统剧目三百多个,创作的现代剧目二十多个,多以盘朝剧为主要剧目,偶尔穿插新编剧。其中《皇历迷》、《螺仙女》、《武松打虎》、《火焰山》、《三请樊梨花》、《薜丁山征西》等剧目受欢迎。
曲艺沔阳渔鼓:是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湖北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传统曲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考朋案》、《十三款》等;现代曲目多数是短篇,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且除用渔鼓、简板击节伴奏外,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京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
沔阳道情:又称湖北道情,是在沔阳打硪号子、沔阳花鼓戏、沔阳渔鼓的唱腔、曲牌基础上,经过实践,在表演、曲目、曲牌音乐积累演变而成的一种曲唱艺术。沔阳道情音乐性较强,板腔丰富。是湖北影响较大的地方曲艺之一。
沔阳歌腔:为“渔鼓道情”的一种,约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初为独立的曲艺形式,后与“皮影戏”合流。沔阳歌腔说唱相间,既可单独演唱,亦可为沔阳皮影戏伴奏配腔。沔阳歌腔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四面楚歌》 ,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活化石”。沔阳歌腔的唱词多为七字句式与十字句式。唱腔高吭、粗犷,地方色彩浓郁。说唱时有打击乐有鼓、云板、锣、钹、小锣、马锣等伴奏。说表时有时也用“惊堂木”(即“醒木”)。
沔阳善书:是一种以宣讲帝王诏会、劝人行善为内容,以韵白相间、讲唱结合为特点的曲艺形式,又称“讲圣渝”、“说贤书”等,民间称之为“太平书”、“化春福”和“哭善书”等。说唱结合。曲词分为“说词”、“宣词”、“答词” 三种。
沔阳三棒鼓:是一种技艺性的歌舞,曲艺的一种。沔阳三棒鼓词有十多种唱法,多为沔阳小曲、沔阳民歌,曲调简练朴实,叙事性强、灵活多变;鼓词格式为“五五七五”,通称“五七韵”,也称“纯七韵”,它的内容常因对象不同而不同,因人而异,即兴变换,但不论如何变换,都少不了奉承,吉祥,恭喜之类的内容,最终达到给钱给物的目的。演唱不插道白。
沔阳小曲:又叫“碟子小曲”,或称“内河小曲”。汉水流域的一种“俚歌俗曲”,曲调高亢、优美、动听、是以唱为主的曲唱艺术。
沔阳民歌:产生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表达了他们悲喜的情绪和憎爱的情感,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代表作有《襄河瑶》、《哪有闲空回娘家》、《月望郎》、《双撇笋》、《薅黄瓜》、《十枝梅》等。
工艺美术沔阳雕花剪纸;与北方剪纸的组犷、奔放特色相反,显得精细入微。首先是它的构图丰满,运用“散点透视”,在平面上表现立体人物,点、线、面有机结合。刚柔相间、黑白对比、虚实相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因此人物形神兼备,重在以形传神。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入选联合国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仙桃市被湖北省政府授予“湖北省剪纸艺术之乡”称号。
仙桃贝雕:仙桃淡水贝雕,选用淡水贝类的贝壳,运用装饰手法,吸收中国绘画及玉、牙、木、石雕等传统艺术表现技巧,巧妙地运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剪取、车磨、抛光、堆砌、粘贴等工序,精心雕琢成平贴、浮雕、镶嵌、立体等多种形式和规格的工艺品。仙桃淡水贝雕以贝雕船的制作*特色。《玉龙黄鹤舟》作为贝雕工艺一绝已被人民大会堂湖北厅收藏。2007年贝雕大师路光荣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邓氏麦秆画:又称麦秸画等,可上溯至隋朝,归田后回祖籍,开始在仙桃流传,并逐步形成与仙桃地区风俗习惯,大众审美相适应的邓氏麦杆画。2013年邓氏麦秆画第六代传人邓友谱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沔阳糖塑:又称糖人模。糖塑的制作技巧以“吹”、“扯”为要。 “吹”是沔阳糖塑最基本的技巧,俗语说:“糖模师傅的本事──吹出来的!”学徒学艺,先学的就是“吹泡子”。糖塑师傅把吹的手段发挥得淋漓尽致,根据吹塑材料和对象分别运气,吹出葫芦、金瓜,皮薄中空;龙身、凤体,丰满光润。有时连吹带拉,用一个糖泡做成枝桠纵横的枯树,用一个糖泡吹成老鼠拖菱角;在已变冷的泡上粘个热泡,还可吹出更复杂的造型。扯,也是糖塑艺人必须掌握的技巧之一。
民间舞蹈沔阳龙灯:分地龙灯和高跷龙灯两种表演形式。沔阳龙灯以九节布龙为代表。龙身长18米,由10人(龙珠1人,舞龙手9人)。舞龙者在行进动态中完成“龙”的游弋、起伏、翻腾、穿越等动作,利用人体多种姿态将力度、幅度、速度、耐力等揉于舞龙技巧之中,或动或静,组成优美形象的龙的雕塑。
沔阳高跷龙灯:就龙身而言,长度和一般龙灯差不多,然而龙节比一般龙灯少,一般龙灯为十三节至十五节,龙节之间跨度短,便于玩地龙灯;沔阳高跷龙灯只有九节,龙节之间跨度长,便于踩高跷舞龙灯。高跷舞龙人必须同时具备三大基本功:踩高跷的本事、舞龙灯的技巧、武术功夫。高跷龙灯关键看舞龙头的人,重要的是舞龙时,龙头要甩得开、转得圆,因为崇墉龙灯的下嘴是活动的,沔阳高跷龙灯可玩花样、以天盘、地盘、地滚(俗称懒龙翻身)鱼咬尾、半边月、青龙盘柱、五岳(玩五张方桌)等十几种技艺,穿插进行。
蚌壳精舞:是沔阳独创,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有200多年的历史,由一男一女表演。女的躲在用竹篾扎成的蚌壳内。蚌壳用彩纸(或彩绸)糊成。
沔阳采莲船:在仙桃春节文艺活动中,是深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采莲船,又叫“划彩船、跑旱船”,为湖区人民模仿驾船采莲而创作的一种歌舞形式。仙桃彩莲船制作别具一格,是用竹木精心制作而成,下为船形,五、六尺长,上是宝塔亭阁型盖顶,船高两米左右,船身皆用彩纸裱糊。一支彩莲船安排六至七人跑船,由一少女(或一青年男子)扮成采莲女,一男子扮成梢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后一梢公婆手握破芭扇随船而行,还配有敲锣打鼓、拉琴等。仙桃彩莲船在表演上独树一帜,先撑篙的大汉即兴创作的四句开场,句式以“三三四三"的主词和衬字组成,多为恭喜之词;后由撑篙的大汉与坐船的姑娘对唱,内容多为民间爱情故事,一唱众和烘托气氛,坐船的姑娘随着音乐在撑篙的大汉竹竿牵引下翩翩起舞,边唱边舞,把舵的艄婆与两位主角配合,耍滑稽动作引观众发笑。唱腔为沔阳花鼓戏腔,如"采船、游江、赶旱船、八段锦、手扶拦杆"等。每逢春节的初一至十五,彩莲船便沿街串乡拜新年,边舞边唱。
莲湘舞是仙桃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时,表演者穿着民族彩色服装,一人领先,众人列队在后,执精美竹节(莲湘),竹节上有小孔,小孔中串着若干有孔的铜钱,舞起来发出银铃般响声。打莲湘有很强的节奏感,表演时,右手执节,左手配合,先击左肩,再击右肩,转拍正反左手,再击左膝右膝,然后转身左右脚踢节,其舞蹈动作优美、整齐、统一。
五虾闹鲶灯“五虾闹年”灯,是用竹篾扎成虾子灯和鲶鱼灯,头部、中躯、尾部均能活动,糊上透明的白纸或白布,虾子灯长八尺,鲶鱼灯长九尺,不仅形状相似,而且神态逼真,活动自如。玩“五虾闹年”灯,由十个虾子灯手和一个鲶鱼灯手操作,五个虾子灯围绕一个鲶鱼灯模仿虾子和鲶鱼游弋、戏水、打弓、蹦跳玩出各种招式以取悦观众。从春节到元宵,与高跷龙灯、狮子、彩莲船、蚌鼓精等同时向广大的沔阳人民闹年祈盼丰收,气氛欢天喜地,场面激动人心。“五虾”似乎代表“五谷”、“五福”、“五湖”,“鲶”以其谐音为“年”,其虾灯长八尺,鲶鱼灯长九尺,寓义“久”“发”之意。
民间器乐襄河吹打:是流行于襄河(襄阳以下的汉水为襄河)中下游的民间吹打类乐种,乐曲主要是在当地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并吸收不少明、清俗曲演化而成。襄河吹打的乐器有唢呐、大锣、钹、鼓、小锣、马锣等,乐器以唢呐为主,乐队以六人组最常见,演奏形式分为行奏与坐堂两种。旋律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风味,许多乐曲直接来自沔阳民歌。乐曲结构大都为单曲体,既有长短句结构,也有上下句对仗结构。襄河吹打应用于仙桃民间红白喜事、吉庆盛典等不同场合,是仙桃各种民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仙桃十样锦:也称“七星点子”、“沔阳十番锣鼓”,在沔城也叫“清音”。起源于明代流传于民间,后被释、道加以利用,由构成十种音色的敲击乐器(即:打、堆、各、七、浪、星、当、昌)加吹管乐器(即:笛、箫、唢呐、笙)组成,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等。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之璋第十二太子朱柏在古镇首建观音阁作其行宫,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
江汉丝弦:是江汉平原的一个民间丝弦乐种,是在沔阳民歌、沔阳小曲和沔阳花鼓戏音乐的孕育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迄今约有近百年的历史。二胡、四胡、京胡是江汉丝弦的主要乐器。二胡的表现比较多样,颤音、滑音、打音、挑音指法和起弓带“音头”的技巧形成各种音色表现特点。四胡多用以表现由民间小调改编而来的短小乐曲。京胡音质明亮高亢,发音刚健有力。具有明快的节奏感和强劲的表现力度,一般用于结构长大、带有戏曲唱腔特点的乐曲。月琴有时候也加入其中运用,以其弹拨乐的音色及双音、琶音、跳音的表现,为江汉丝弦的音乐表现增添了色彩性效果。
李小双:体操运动员。
李大双:体操运动员,中共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
杨威:全国儿童锦标赛五枚金牌得主;全国少年比赛多次获得金银牌。
郑李辉:中共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
廖辉:中国举重运动员,2002年曾获得全国少年举重冠军。2005亚洲青年锦标赛三项冠军,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12日的男子举重69公斤级决赛中,廖辉技压群雄,以总成绩348KG的成绩问鼎冠军,为中国代表团获得第13金。
仙桃是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处于湖北“金三角”(襄阳、宜昌、黄石三市构成的三角区)优先发展区的中心和"两江"(长江、汉江)经济开发带的交汇点上。境内汉宜高速铁路、沪渝高速、随岳高速、孝仙嘉高速穿境而过。从仙桃到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均在1000公里半径范围内。仙桃崇文重教,每年为国家输送一万多名优秀大学生,自古被誉为“文化之乡”、“状元之乡”,人力人才资源十分丰富。全市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总人口153万,其中城区人口46 万,城区面积60多平方公里。2012年被亚洲体操联合会命名为“亚洲体操之乡”。
2002年底,仙桃市总人口为148.16万人,其中男性76.80万人,女性71.36万人;农业人口104.8万人,非农业人口43.3万人;乡村劳动力62.38万人。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