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西藏自治区

介绍:

西藏自治区

首页www.xizang.gov.cn

西藏政府,西藏政府网,环境保护,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自治区政府。

是自治区政府各部门、政策的窗口,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由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是一座沟通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桥梁,直属机构信息发布的总平台。是展示西藏形象宣传自治区党和政府方针。

地理位置/西藏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经78°25′至99°06′,北纬26°44′至36°32′之间。它北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连接青海省,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和西部与*、印度、不丹、锡金和克什米尔等国家和地区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和地区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4000公里。西藏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

成立历史/西藏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通称《十七条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1955年2月9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七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决定》。

1956年4月22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在拉萨举行成立大会,正式成立。达赖喇嘛·丹增嘉措担任主任委员,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任*副主任委员,张国华任第二副主任委员。阿沛·阿旺晋美担任秘书长。

1959年3月10日,西藏地方政府和上层反动集团公开撕毁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十七条协议》,在拉萨举行武装叛乱。

1959年3月17日,达赖逃离拉萨。

1959年3月22日,拉萨战役胜利结束,拉萨市区的叛乱被彻底粉碎。

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发布命令,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权职权。鉴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主任达赖喇嘛尚被劫持,由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并任命筹委会常务委员帕巴拉·格列朗杰和阿沛·阿旺晋美为副主任委员。

1959年7月17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通过了《关于在西藏全区进行民主改革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决定顺应西藏人民的愿望,提前进行西藏民主改革。

1965年7月24日,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的请示报告》。

1965年8月23日,周总理亲自主持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58次会议,讨论了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同意于1965年9月1日召开西藏自治区*届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正式成立西藏自治区,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相应的议案。

1965年8月2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批准国务院议案,通过关于成立西藏自治区的决议。

1965年9月1日,西藏自治区*届人民代表大会*次会议在拉萨举行。以国务院副总理谢富治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参加大会,并表示祝贺。大会于8日选举产生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阿沛·阿旺晋美当选为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周仁山、帕巴拉·格列朗杰等7人为副主席。9日,大会举行闭幕式,西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

?旅游景区/西藏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目前,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

(1)布达拉宫。西藏现存*最完整的古堡建筑群,位于拉萨市中心,以前是达赖的冬宫。被陈运和诗称“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 汉藏团结站起今天的布达拉宫 ”。1995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大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

(3)甘丹寺。位于达孜县。

(4)萨迦寺。位于萨迦县。

(5)扎什伦布寺。位于日喀则市,是历代班禅驻锡寺。

(6)昌珠寺。位于乃东县。

(7)江孜宗山抗英遗址。位于江孜县。

(8)藏王墓。吐蕃王朝时期藏王的墓葬群,位于琼结县。

(9)古格王国遗址。位于札达县。

(10)哲蚌寺。位于拉萨市西郊。

(11)色拉寺。位于拉萨市北郊。

(12)罗布林卡。位于拉萨市西郊,以前是达赖的夏宫,现为人民公园。

(13)夏鲁寺。位于日喀则市。

(14)托林寺。位于札达县。

(15)桑耶寺。位于扎囊县,是西藏的*座寺院。

(16)卡若遗址。位于昌都县。

(17)扎塘寺。位于扎囊县。

(18)白居寺。位于江孜县。

(19)小昭寺。位于拉萨市中心。

(20)朗赛林庄园。位于扎囊县。

(21)大唐天竺使出铭。位于吉隆县。

(22)拉加里王宫。位于曲松县。

(23)吉如拉康。位于乃东县。

(24)桑喀古托寺。位于洛扎县。

(25)科迦寺。位于普兰县。

(26)列山墓地。位于朗县。

(27)吉堆吐蕃墓群。位于洛扎县

旅游指南交通

航空

拉萨贡嘎机场与成都、重庆、西安、北京、上海、广州、昌都、加德满都之间都有直接航班,原来所有飞西藏的航班都采用的是中国西南航空公司的波音客机,最近也有一些空中客车在飞西藏的航线。

拉萨贡嘎机场位于拉萨东南的60多公里的贡嘎县境内。机场有民航班车到拉萨市内,全程约须50分钟,费用为35~40元每人,终点是市中心娘热路的民航售票处。另外,在贡嘎机场的出口有很多出租车停在那里揽客。你可以和别人一起包出租车去拉萨,一部车的费用大约在100左右,可以做4个人(不包括司机)。如果包车的话你可以要求司机把你送到拉萨你要去的任何地方。

铁路

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首发拉萨的城市有北京、成都、重庆、西宁、兰州,之后又陆续有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加入青藏铁路的运行,大批的旅游者正通过铁路前往西藏旅游并享受着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西藏高原风光及旅游体验。

青藏铁路建成后,从西宁起算,至拉萨火车站止,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这是*阶段,于五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建成通车的,而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公里,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的。

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全线通车。从北京、成都、重庆、西宁、兰州、上海、广州出发都可到达拉萨。青藏铁路基本与青藏公路基本相伴而行,沿途经过众多的旅游景点及站点。

拉萨火车站位于拉萨市西南的堆龙德庆县柳梧乡境内,海拔3600多米,距离布达拉宫近20公里,从市区可乘坐86、91路公交车前往。打车需要40元左右。

公路

川藏公路:(国道318)

成都147-雅安217-康定149-雅江308-巴塘104-芒康158-左贡107-邦达94-八宿217-波密233-林芝127-工布江达206-墨竹工卡73-拉萨

美食

牛羊肉:藏族人民主要以食牛羊肉和奶制品为主。在牧区一般不食蔬菜,饮食单调,从单一的饮食结构来说,牧区乃至整个西藏都属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区。众所周知牛羊肉热量很高,这有助于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们抵御寒冷。有趣的是藏族人民有食生肉的习惯,若到一些牧民或农区家中,你会看到挂到屋内或帐篷内的风干的牛羊肉,你若去这些人家作客,主人会拿出风干的牛羊肉叫你品尝,这种风味只有在高原才能品尝得到。

饮料:各种饮料是构成藏族群众营养食品不可缺少的东西。藏族的饮料有酥油茶、甜茶、青稞酒等。酥油茶除与主食糌粑同时食用外,也当作每日食用的饮料。酥油茶与甜茶分别用酥油、牛奶或奶粉加茶叶、盐、白糖制成,酥油茶与甜茶都具有茶的功能。在西藏,用酥油茶待客,是藏民族古老的传统。无论你走进牧民的帐篷,还是农民的泥土小屋,或走亲访友,主人总会打好醇香的酥油茶请你品尝。藏胞出远门,亲友前来送别会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敬上一碗酥油茶,祝远行者逢凶化吉,一路顺风。藏族的另一种饮料枣青稞酒是用青稞发酵后酿制而成的,在西藏男女老少都喝此酒,藏族人民在过节前都要酿造大量的青稞酒。藏历四月到八月,几乎所有的传统节日和非传统节日,宗教节日和非宗教节日,拉萨人都要提上甘甜醉人的青稞酒,到绿茵的草地上,三五成群,搭起各种色彩的帐篷,一边喝着青稞酒,一边尽情歌舞,显示出藏族酒文化的魅力。

酥油:在西藏随时随地可以见到酥油。在拉萨的八角街,牧民拿着一块块、一包包的酥油,摆在地上,拿在手上,到处兜售;不论城乡,每个粮油店里,一定断不了酥油的供应;走进每个家庭,柜子里摆的东西可以缺这少那,但不会没有酥油。总之,酥油是每个藏族人时刻不可缺少的食品。酥油是从牛、羊奶中提炼出来的。牧民炼酥油是很有趣的。在牛奶分离器还没普遍使用的西藏牧区,人们提炼酥油仍然是用土办法。牧民妇女将奶汁稍为加温,然后倒入叫做“雪董”的大木桶里,再用力上下抽打,来回数百次,搅得油水分离,上面便浮了一层淡黄色的脂肪质,把它舀起来,灌进皮口袋,冷却了便成酥油。酥油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藏族群众,特别在牧区,一般很少吃菜和水果,日常的热量除了肉外,便靠酥油了。酥油的吃法很多,主要是打酥油茶喝,也有放在糌粑里调和着吃;逢年过节,老乡们炸果子、“卡赛”,也用酥油。

林芝赏花地点

林芝桃花村是3月赏桃花的*之地。尼洋河两岸的山坡上,桃林与麦田交相辉映;三面环山的林芝桃花沟,溪水从山顶倾泻而下,涧边长满了野生桃树,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工布江达县巴河桥镇的错高湖景区内还有一株奇异的桃抱松(古老的桃树上生长着一棵松树)。

特色产业/西藏

古老藏医药被称为“雪域奇葩”的藏医药有着2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对治疗慢性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现代科技又为推

动古老藏医药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藏医药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有毒就有药”的防病治病知识和用酥油治疗外伤的临床实践。藏药主要取材于海拔三千八百米以上的高寒地带。青藏高原共有二千多种植物、一百五十九种动物和八十馀种矿物可以入药,这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医药都难以比拟的。

千百年来一直靠手工生产的藏药,如今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藏医药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随着藏药生产技术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陆续问世。在第二十六届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上,西藏生产的藏药“ 诺迪康”和“奇正消痛贴”获得国际发明金奖,并已进入美国、日本、韩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青海金坷藏药集团的四种新型藏药产品已获得美国联邦食品与药品管理FDA营养增补剂认证。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在西藏和青海地区建立了现代化藏药厂,并且以GMP的要求与国际接轨,把传统的藏药生产加工和现代的高科技有机结合,藏药生产技术开始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藏药科研工作逐步地开展起来。在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藏医机构里成立了科研组织,对藏医藏药的医学文献、药物性能等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整理、挖掘和研究。许多项目达到国际水平。

旅游业西藏的名胜古迹蜚声中外,自然风光秀丽独特。这里有壮丽的河山、气象万千的林海雪原,也有春意盎然的草地风光和如画的高原景色。这是一个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她那博大苍凉的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民族和宗教文化对世人有着挡不住的诱惑。

西藏旅游资源丰富独特、品位极高,对海内外旅游者有着非凡的吸引力。这些资源涉及自然的、地理的、民族的、宗教的、历史的等各领域,不仅与国内其他地方相比独具特色和魅力,而且从世界范围看,也是举世无双的。所以,作为绿色产业旅游开发是西藏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地球之颠——珠穆朗玛峰,最深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集宗教、艺术、建筑魅力之大成的布达拉宫、扎什伦布寺,号称亚热带天然植物园的藏东南,与五个国家毗邻的长达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多民族及其异彩纷呈的代表性文化,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嘎玛沟和吉隆沟有“世界最美丽的谷地”之称……这些都是西藏发展旅游业*优势。

西藏被称为“世界屋脊”,又有“雪域圣地”之称。它的北部是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及昆仑山,西南部是喜马拉雅山,举世闻名的珠穆朗玛峰坐落在此,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横亘东西,为藏北和藏南的分水岭。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西段)以北的内流区,通称羌塘高原,平均海拔4500-5000米。西藏高原上分布着高大雄峻的山峰,尤以西南边境附近较为集中。世界上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西藏就占了2/3强。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座以上。

1998年全区对外开放的海拔在6200米以上的山峰达22座,其中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座,7000-7900米之间的山峰14座,6000-68999米之间的山峰5座。这些高山雪峰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它们都是登山、登山旅游的极好地方,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团体曾到西藏作登山探险和登山旅游。

西藏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多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其中可供旅游开发的河流要数“一江两河”,这里高原田园风光优美,是江河漂流、探险猎奇、民情风俗考察、民舍建筑考察、领略民族田园风光的佳处。不但如此,流域内河谷上方还保留着不少平坦的高原面和宽浅的盆地,草原风光和草甸绿洲及成群的牦牛和洁白的羊群勾画出一幅幅美丽动人的自然图景,引人入胜。有的盆地内、山谷里还有碧蓝的湖泊点缀着,如羊卓雍湖、泊莫湖、哲古湖、莫特里湖、错高湖等,它们大都在海拔4200米以上,这些湖泊的周围,水草肥美,既是藏天鹅、雁鸭等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又为游客增添湖光水色之美,可供观鸟、休假、湖滨疗养、泛舟垂钓等旅游活动。

西藏的江河湖泊堪称世界之最,不仅分布数量多、海拔高、水质异常清澈,秀丽迷人,而且还与许多美妙的神话传说相连,被誉为别具一格,独具魅力的“江河圣湖”。其中较为著名的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一条大河,有“天河”之称。中上游南北分别被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所挟持,时而奔腾咆哮,不舍昼夜,时而一泻千里,汹涌东流,象一条巨龙婉蜒伸展,至墨脱后形成一个世界*大拐弯和世界*大峡谷

从那曲地区的安多、班戈、申扎一线往西,直到与阿里地区的交界处,有一片被称为“无人区”的广褒土地,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即使在比例尺较大的地图上,“无人区”也只留下很少“痕迹”。这里气候恶劣、寒冷,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因而人迹罕至,神秘地被称之为“无人区”。这里地势平缓开阔,湖泊广布,湖水清澈,水天一色,“无人区”实际上又是一个美丽富饶而又充满生机的高原野生动植物乐园。景区内已发现几十种陆栖脊椎动物,如藏野驴、野牦牛、藏雪鸡、藏黄羊、藏羚羊、盘羊、藏狐等;湖泊中心小岛栖息着赤麻鸭、斑头雁、棕头鸥等多种鸟类;淡水湖中还生长着高原特有的无鳞鱼、细鳞鱼和占世界种类90%的裂腹鱼。目前,“无人区”仍有许多地方有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和利用。这里的神秘、野性使得这块土地具有无穷的诱人魅力。

初建于公元七世纪,十七世纪中期重建,是拉萨最庞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它起基于拉萨河谷地红山南向山腰,依山势修至山顶,东西长360米,南北宽140米,山顶建筑物是高处直高115.4米;建筑平面组合复杂,基本上由多层的长方形平面毗连而成,设有大小房间600馀间,建筑面积9万多平方米。

这里曾是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收藏和保留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有五世、十二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及乾隆皇帝为挑选达赖喇嘛转世灵童而设的金本巴瓶,并罕见的贝叶经和大量的藏文经卷,有各种唐卡、锦缎、瓷器、珐琅器、玉器和宝石。布达拉宫的大小殿堂、门厅、回廊,无不绘有彩色壁画,西大殿二楼的壁画廊为其代表,698幅壁画出自前、后藏400多位画师之手,绘有各类佛、菩萨、护法神、教派祖师、历辈达赖喇嘛以及佛经故事、宗教神话等。

藏西即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个旅游区以古格王朝遗址、神山、圣湖为特色,主要以普兰为进出口岸,吸引尼泊尔和印度的旅游者到神山圣湖旅游,吸引国内外虔诚信徒来这里朝拜。古阿里曾是象雄王国的发源地和活动地域,其后的年代也曾出现过许多互不统属的邦国。游览区内遗存的部分邦国故城,以座落在札达县境内的古格城堡遗址和托林寺旧址较为著名,古格城堡遗址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普兰县境内,耸立着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布钦,海拔6656米,是一座有着独特造型和观感的雪峰,在多种宗教中拥有神圣的地位。冈仁布钦峰之南的玛旁雍错湖,是世界上海拔*淡水湖之一,也是多种宗教信崇的圣湖。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遗址在阿里扎达县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那曲藏语意为“北方草原”,面积达六十万平方公里,约占西藏面积二分之一,这里是西藏主要的天然牧场,著名的牦牛和野生牦牛就生长在辽阔的草原上。 高原上的湖泊,约有一千五百多个,数量之多,在全国首屈一指,有著名的纳木措、色林湖、班戈湖等,湖泊草滩和湖岛,则是野生动物的天堂,生活在天鹅、野鸭、鸽子等。

在那曲尼玛距文布办事处不远的穷宗有大片遗址,被称为象雄都城之所在。穷宗附近的当惹雍错是苯教徒最看重的神湖,湖边今存一建于悬崖山洞中的寺庙——玉本寺,相传为苯教最古老的寺庙,香火尤盛。象雄信奉苯教,史载苯教的缔造者辛绕是象雄*代王。穷宗地处达果山脉中段以西处,规模可观的遗址群背依达果雪山,西临当惹雍错,地势雄奇,富有王国都城之气势。遗址总占地面积1平方公里,似一扼险而踞的大石堡山寨。

纳木错

纳木错又叫纳木湖,藏语错即湖的意思。这个西藏人心目中的圣湖,每年都吸引着西藏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迢迢千万里,完成艰辛的旅程,来转湖朝圣,以寻求一次灵魂的超越。纳木错海拔4718米,是世界上海拔*大湖,也是当地藏族人心中的神湖。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俗称康巴,这里生活着57*歌善舞的康巴人。昌都地处“三江”流域,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谷岭相间的横断山区,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自西北向东南并排而下,谷地深切、岭脊高耸,气候宜人,生物景观垂直带谱层次清晰。这里牧场辽阔,水美草肥,千顷良田麦浪起伏,翠峰林海一望无际,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自治区级野生动物保护区2个。

自然气候/西藏

西藏高原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除呈现西北严寒干燥,东南温暖湿润的总趋向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区域气候和明显的垂直气候带。“十里不同天”、“一天有四季”等谚语,即反映了这些特点。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西藏的空气稀薄,日照充足,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西藏高原这里每立方米空气中只含氧气约150─170克,相当于平原地区的62%至65.4%。西藏是中国太阳辐射能最多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多一倍或三分之一?日照时数也是全国的高值中心,拉萨市的年平均日照时数达3021小时。气温偏低,年温差小,但昼夜温差大。拉萨、日喀则的年平均气温和较热月气温比相近纬度的重庆、武汉、上海低10─15摄氏度。拉萨、昌都、日喀则等地的年温差为18─20摄氏度,阿里地区海拔5000米以上的地方,8月白天气温为10摄氏度以上,而夜间气温降至摄氏零度以下。西藏自治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干季和雨季的分界非常明显,而且多夜雨。年降水量自东南低地的5000毫米,逐渐向西北递减到50毫米。每年10月至翌年4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至20%;从5月至9月,雨量非常集中,一般占全年降水量的90%左右。

交通情况/西藏

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造福各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长814公里,1979年建成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正在修建的格尔木至拉萨段,自青海省格尔木市起,沿青藏公路南行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1110公里,格尔木至南山口既有线改造32公里。

青藏公路,从青海省省会西宁市,经茶卡、都兰、格尔木到拉萨,全长1214公里,全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包括海拔4837米的唐古拉山口。青藏公路是世界上海拔*、线路最长的柏油公路,全年畅通,是我国四条进藏公路中*有客运班车营运的线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况*且最安全的公路。

新藏公路,从新疆叶城到拉萨的新藏公路全长2841公里,大部分公路处于无人区内,无加油站,当地的司机都要多备几桶油,而且交通和通讯也十分不便。路途所需时间至少在半个月以上。

川藏公路,川藏公路始于四川成都,经雅安、康定,在新都桥分为南北两线,南北两线间有昌都到邦达的公路(169公里)相连。

滇藏公路,从云南省下关市出发,经香格里拉,北至西藏芒康县,全长800公里。

中尼公路,从尼泊尔的加德满都出发,经樟木友谊桥,进入中国西藏自治区的聂拉木县,过西藏第二大城市日喀则市,到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2415公里。

行政区划/西藏

区划沿革

1960年,西藏自治区(筹)设立拉萨市(地级)。下辖林周、当雄、达孜、曲水、墨竹工卡、尼木、堆龙德庆、旁多9县;设立那曲专区,辖黑河、巴青、班戈、比如、安多、聂荣、索县、达木萨迦、申扎9县;设立昌都专区,辖昌都、江达、贡觉、宁静、洛隆、丁青、边坝、察雅、桑昂曲、八宿、类乌齐、左贡12县;设立山南专区,辖乃东、桑日、加查、朗县、拉加里、隆子、错那、哲古、穷结、洛扎、贡嘎、扎囊12县;设立江孜专区,辖江孜、仁布、浪卡子、打隆、白朗、亚东6县;设立日喀则专区,辖日喀则、南木林、定结、萨迦、拉孜、定日、聂拉木、吉隆、萨嘎、昂仁、谢通门11县;设立阿里专区,辖噶尔、日土、革吉、改则、仲巴、普兰、札达7县;设立林芝专区,辖林芝、墨脱、工布江达、雪巴、波密、米林、嘉黎7县。(国务院1960年1月7日批准)

1964年,西藏自治区(筹)撤销林芝专区,所属的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4县划归拉萨市;嘉黎县划归那曲专区;波密县划归昌都专区(国务院1964年7月27日批准);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江孜、康马、仁布、亚东、白朗5县划归日喀则地区(国务院1964年10月31日批准)

1970年,西藏自治区各专区更名为地区。西藏自治区辖1地级市,5地区,71县。

1983年,西藏自治区设立江孜地区,辖日喀则地区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山南地区的浪卡子县,驻江孜县江孜镇 ;设立林芝地区,辖拉萨市的墨脱、米林、林芝、工布江达4县,昌都地区的波密、察隅2县,山南地区的朗县,驻林芝县八一镇(国务院1983年10月8日批准)

1986年,西藏自治区撤销江孜地区,所辖的亚东、康马、岗巴、江孜、仁布、白朗6县划归日喀则地区;浪卡子县划归山南地区(国务院1986年9月12日批准)

2014年7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日喀则地区,设立地级日喀则市。

2014年10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昌都地区,设立地级昌都市。

2015年4月,西藏自治区撤销林芝地区,设立地级林芝市。

区划详情

2015年04月,西藏自治区下辖4个地级市(拉萨市、昌都市、日喀则市林芝市)、3个地区(山南地区、那曲地区、阿里地区)和73个县(市/区)。

地级市/地区

下辖

政府驻地

拉萨市

城关区 、 林周县 、 达孜县 、 堆龙德庆县 、 尼木县 、 当雄县 、 曲水县 、 墨竹工卡县

城关区

昌都市卡若区、 察雅县 、 左贡县 、 芒康县 、 洛隆县 、 边坝县 、 江达县 、 贡觉县 、 丁青县 、 八宿县 、 类乌齐县卡若区

日喀则市

桑珠孜区 、 南木林县 、 江孜县 、 定日县 、 萨迦县 、 拉孜县 、 昂仁县 、 谢通门县 、 白朗县 、 仁布县 、 康马县 、 定结县 、 仲巴县 、 亚东县 、 吉隆县 、 聂拉木县 、 萨嘎县 、 岗巴县

桑珠孜区

林芝市巴宜区、 米林县 、 墨脱县 、 察隅县 、 波密县 、 朗县 、 工布江达县巴宜区

山南地区

乃东县 、 扎囊县 、 贡嘎县 、 桑日县 、 琼结县 、 洛扎县 、 加查县 、 隆子县 、曲松县、 措美县 、 错那县 、 浪卡子县

乃东县

那曲地区

那曲县 、 申扎县 、 班戈县 、 聂荣县 、 安多县 、 嘉黎县 、 巴青县 、 比如县 、 索县 、尼玛县

那曲县

阿里地区

噶尔县 、 普兰县 、 札达县 、 日土县 、 革吉县 、 改则县 、 措勤县

噶尔县

民族风情/西藏

藏刀藏刀作为喜食肉类的藏民族日常生活用具,充分体现了藏民族文化的特质。精美的手工雕刻,坚韧的钢板材质以及传统的家庭作坊,都是生活在高原上的藏民族文化的内涵。随着藏族文化在新时期逐渐变成一种显学,受到国际国内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前往这片高原圣地旅游观光,内涵民族文化特质的藏刀也越加受到了众多人的喜爱。这样便促使原来零星生产、只供用来食肉的藏刀,逐渐变成了市场的宠物,变成了旧时被视为下等人的手工艺人走向富裕的重要依靠。盛产藏刀的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孜龙村和谢通门县卡嘎两村,如今在西藏乃至全国都享有盛誉。而藏刀从最初零星生产的家庭作坊到如今按照市场需求规模化生产,不仅给当地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给生产藏刀的农牧民增加了现金收入。

卡嘎村一位制作藏刀的人说:“旧社会的西藏,打铁的人被视为是最下等的人,喝酒都要有自己的杯子,不能象别人十几个男人在一个杯子里畅饮。可如今不同了,藏刀已经成了很好的东西,很多人还得求我们帮着给他们做刀呢!这样我们不仅有了很可观的收入,而且也没人再看不起我们了!” 面对市场给藏刀带来的极大空间,谢通门县在1999年,由县乡镇企业局牵头,成立了卡嘎民族工艺藏刀厂,申办藏刀生产许可证,召集全村藏刀生产技术较好的人员,形成了如今的拥有员工13人,固定资产12万多元的规模。而拉孜县在2001年,藏刀3340把,销售额达到了近19万元。 全部有手工打磨、雕刻制作成的藏刀,很好地保留和继承了民族传统工艺的优秀技术。它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艺术性,赢得了国内外很多人士的青睐。但由于传统的加工技术比较落后,且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生产体系,因而面对市场越加激烈的竞争,藏刀生产整待提高工艺技术,制作成精美的装饰用品。

谢通门县的负责人普布说:“为了能使卡嘎藏刀占领区内市场,打入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发展全县的特色经济,我们将依据扩大规模、强化服务、机械处理、工艺求精、打出品牌、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发展卡嘎藏刀厂。” 他说,将卡嘎藏刀厂升级为卡嘎藏刀责任联合体,采取工厂+个体户的方式,将原有的13名员工增加到25人;引进设备,购买电动砂轮机和钢板切割机、打孔机等,把原先的一部分手工制作变成机器运作,而关键的工艺加工仍有手工完成,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力争实现年产值100万元。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还准备增添藏刀的品种,形成系列产品。把银制和铜制藏刀打制成5公分、8公分、15公分、25公分、30公分、50公分等不同规格的产品,根据顾客的需求,雕刻不同的花卉、龙凤等图案。”普布说。

服饰以各类重色、深色大底来衬托装饰图案和银制饰品,这可以说是藏族服饰艺术的基本特征之一。藏北地区的藏袍多以白、褐为主,后藏农民喜欢用鲜明、醒目的

重色,引人注目,给人以明快的感受,也反映出了藏族开朗、豪放的民族性格。这种深色大底的衬托效应引发藏族服饰艺术的另一个特点——色块对比。藏族服饰中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赤与蓝、黄与紫等对比色,许多白氆氇藏袍镶以巨大的黑色袖口、领口和下摆,构图生动,色泽对比十分强烈。妇女发饰中,常缠入鲜红和翠绿、粉红和天蓝等对比色丝线、毛线,相互映衬。此外,各种滚边有粗细花纹之间的对比等等,这些都是对深色大底衬托效应的进一步发展。

藏族服饰在这些强烈对比之外,还存在着高度的和谐、统一,这也是藏族服饰的一大审美特征。鲜明的对比色之间,巧妙地运用复色金丝线和缓和色调等,或使色度递增排比,或使色块间巧妙过渡,取得极为明快、和谐、活泼、生动的艺术效果。最明显的例子是妇女的邦典(围裙)。有的邦典上以一个色相为基调组成紫红、赭褐、青灰等统一色彩;有的是一组组递增配置;有的为避免色块的单调,而在色条间穿插条形花纹、几何图案,使邦典既色彩绚丽又美观大方,颇具匠心。

藏族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等饰品。由于金银是高贵、豪华、庄重和纯洁的象征,使其成为了许多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之一,藏族服饰也是如此。藏族服饰艺术的衬托原则也体现在金银饰品上,表现为饰品的花纹图案一般有地纹和主体纹。如果说服装的深色大底是感觉上的低位,被衬色是高位的话,那么金银饰品上的地纹也是低位,主体纹则是高位。低位映衬高位,高位反衬低位,主体明确又和谐统一,一般说来地纹以忍冬纹、云纹、水纹等较普遍。一件饰品往往以三层次纹样的堆叠,构成浮雕式的体形。如常见于银饰腰带上的双龙高浮雕,主纹是双龙,周围四下部分则镌出珠宝纹,其下是祥云地位,显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依据同样的原则,还形成了分层模样的特点,就象藏族的吊刀鞘,其颈部一圈万字连续纹样,正面六朵嵌有珊瑚的莲花与背面一对坚拉丝把鞘分作左右两串,再用箍子分成上、中、下,形成两方三排六格,多饰以镀金之龙穿行于云雾中,组成三排二方连续,也体现了层次分明、满壁生花的特点。

锅灶昌都卡诺遗址中就有石灶,灶在住房中间,口大底小呈锅状,灶周围嵌有一圈十块石头,均沿坑口略向外斜倾,其中有三块石头较突出,正好成为三块支点。卡诺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罐、陶盆,有明显的火灼痕迹,这是早期的陶锅。

藏族文献中也多有关于锅灶的记载,而且还赋予锅灶一定的象征意义。如《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赞普传记》载:“罗阿木之一百男丁以红铜锅扣于脑际自尽,罗阿木之一百女人怀抱铁锅于怀前而逃逸。”《雅隆尊者教法史》载:‘将铁锅罩住洛昂氏百男之胸而杀之,将铜盒盖住洛昂百女之头而杀之。”

藏族不但使用锅灶久远,而且对锅灶非常敬畏。无论是西藏的农区还是牧区、城镇还是乡村,随便走进一户藏族人家,都会发现他们的灶台打扫得干干净净,锅碗瓢盆擦拭得一尘不染。这是因为藏族认为灶有灶神,不可怠慢,因而形成了诸多习惯和禁忌:——讲究燃料。毛发、猪粪、狗屎、油脂等有异味的或传统观念认为不洁的东西,如头发等,不能放进灶里;烧火时掉出来的柴草、牛羊粪不能用脚去踩或踢,要捡回灶里或扫到一边;灶中燃料烧完的灰烬不能同家中其他垃圾堆放一起。

烧茶、煮饭汤菜溢出锅,得马上向灶神请罪。更可笑的是,做饭的人会将罪过转嫁到别人身上说:灶神呀灶神,这不是我干的,是邻居家的锅溢出的。随后会尽快打扫干净,否则,据说夜里就会梦见蝎子。锅里也不能煮狗肉等不洁之物,或吐口水到火里或灶上,冬天再冷也不能伸脚丫到灶边烤火,或从灶台上跨来跨去。牧民们甚至对旅途中烧茶熬“吐巴”的简易石支锅灶都不敢马虎,点火放锅前要祈祷,并向火里撒些糌粑以敬灶神,临走时不能撤毁石灶,而且还要熏一些桑烟,放一点糌粑、酥油在石头上,行人边走边还回头看看是否从灶膛里升起了袅袅桑烟,这将预示着前路是否平安,而且如果人们遇到三石灶,绝不允许从上面跨过去,要绕道而行,切忌扬起灰尘。

对厨师也很讲究。寺庙里炊事员大都为终身制,需要替换时,厨师要向灶神祈请退休,新任厨师也得熏桑献供,求神保佑。除厨师外,一般人不能随意出入厨房。

搬家、节日敬灶神。藏族搬家专门举行灶神搬家仪式,往烧着牛粪的陶罐里洒些茶叶和酥油,顿时一缕缕青烟升起,主人就端着陶罐对厨房的灶神讲说搬迁的理由并请求一起去新房。当然新居的厨房早已打扫得干干净净,锅台壁上已画好了象征灶神的蝎子像,有些人还镶上红白石子,画上海螺,写上吉祥祝福语等等。节日里专门有敬灶神的仪式。望果节的*天,人们要将田间的五谷备采一穗抽扎起来敬献灶神,保佑来年丰收。藏历十二月三十日,人们要用白色糌粑或白土重新粉绘灶壁上的蝎子图。

居住礼仪在门巴族居住藏东南地区,修建房屋也有一套复杂的仪式。这些复杂的仪式都离不开“卡让欣”这种被门巴人认为带来人丁兴旺以及吉祥和幸运的东西。修房过

程中,一共要做十三个卡让欣。新房落成后也要请喇嘛念经,喇嘛会念念有辞手持“卡让欣”,带着房主和工人围着新房绕三圈,然后依据一定的规定选定一个方向深挖一个坑埋入“卡让欣”。同时还要埋下九种粮、绸缎布条、金属碎片和一碗牛奶。之后便是喝竣工酒。竣工酒必须是房主的妹妹或表妹所酿,在喝酒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规定,但都与“卡让欣”有关,如手持“卡让欣”,将白线挂在“卡让欣”上,甚至开玩笑也用“卡让欣”。欢庆新房落成的酒宴一般要举行三至五天,其间喝的酒多为邻居所送,吃的油饼多为房主的亲朋好友所送,大家聚在一起,尽情地喝,尽情地欢笑,共同向房主祝贺。

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向亲朋好友、邻居等祝贺其新房的落成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当地藏语中称为“康虽”。去祝贺别人新房竣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必须要穿戴得郑重其事。去时得带上礼物。同门巴人一样,带去的礼物多为吃的东西,如牛羊肉、青稞酒、酥油等,主人也倾其所能招待客人。客人落座后不能随便走动,先得喝三大碗青稞酒,左肩上再撒上一撮糌粑粉后,才能去其它房间参观,否则会被罚酒无数。喝酒是“康虽”的主要内容,为了增加酒兴,人们还不停地唱歌来敬酒。

西藏民居风格形式丰富多彩,有着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古老的传统习惯。就建筑艺术而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就居住文化而言,有自己浓厚的地域特色和宗教特征。

地形地貌/西藏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海拔*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峰。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复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三分之二。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

湖泊西藏是中国湖泊最多的地区,湖泊总面积约2.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30%。1500多个大小不一、景致各异的湖泊错落镶嵌于群山莽原之间,其中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有纳木错、色林错和扎日南木错,超过100平方公里的湖泊有47个。西藏湖泊类型多样,几乎包含了中国湖泊的所有特征;区属湖泊中,淡水湖少,咸水湖多,初步查明的各类盐湖大约有251个,总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盐湖的周围多有丰饶的牧场,也是多种珍贵野生动物经常成群结队出没之地。

西藏大多数中型湖泊,水色深蓝,清澈见底,加之雪山映照,令人心旷神怡。湖滨是丰饶的牧场,湖中是水禽和鱼群的乐园。一些较大的湖泊中往往有岛屿分布,这些小岛是“鸟的王国”,其中以阿里西部班公湖乌岛较为著名。 西藏较为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羊卓雍湖、玛旁雍错、班公湖、巴松错、森里错等。

纳木错 西藏自治区*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地处拉萨市当雄县与那曲地区班戈县之间。

巴松错 1997年被世界旅游组织列为“世界旅游景点”,200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区,2002年,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在林芝地区工布江达县境内。也叫错高湖。

羊卓雍湖 喜马拉雅山北麓*内陆湖,藏南*候鸟栖息地。湖滨建有世界上海拔*、落差*抽水蓄能电站。该电站落差达800多米,抽水隧洞长近6000米,有4台水轮发电机组,装机容量9万千瓦,创造了多项世界*和中国*。距拉萨市区110公里。

森里错 世界*高湖。湖面海拔5386米,水面92平方公里,地处日喀则地区仲巴县隆嘎尔乡境内。在西藏,海拔4000米以上的湖泊就有近千个,海拔超过5000米的约有17个。森里错是其中海拔*湖。

玛旁雍措 世界上海拔*淡水湖之一,湖水胜似蓝宝石,清澈见底,常与冈仁波齐并称为“神山圣湖”。地处阿里地区普兰县境内,距狮泉河镇200多公里。

班公湖 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城北面,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小部分在克什米尔地区。在西藏,许多湖泊都被赋予宗教意义。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被并称为西藏的三大“圣湖”。此外,还包括在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中具有特殊地位的拉姆拉错湖、地处藏北的苯教著名神湖当惹雍措、位于安多县的热振活佛“魂湖”——错纳湖等。

河流

青藏高原上的巨大山岭普遍发育着现代冰川,许多著名河流的源泉即冰川融水。西藏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密布,流域面积大于10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在100条以上。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雅鲁藏布江及其五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帕隆藏布和多雄藏布,还孕育了长江和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上游的多条重要支流。

西藏的河流分为外流河和内流河两种。年均径流量为4482亿立方米。外流河按其归宿分属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主要分布在东、南、西部的边缘地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藏北高原。多是以高山雪水为源、以内陆湖泊为中心的短小向心水系,大部分为季节性流水,下游或消失在荒漠中,或在低地潴水成湖。

雅鲁藏布江 西藏*大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北麓仲巴县境内海拔5500多米的杰马央宗冰川,穿行西藏日喀则、拉萨、山南、林芝等4个地市23个县,从墨脱县出境后被称为布拉马普特拉河,经印度、孟加拉国汇入印度洋。中国境内全长2057公里(在中国各大河流中居第5位),流域面积24万平方公里(在中国各大河流中居第6位),流域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雅鲁藏布江流域内人口约100万,耕地面积15万多公顷,占全自治区总人口的37%、总耕地的41.67%。一些重要城镇,如拉萨、日喀则、江孜、泽当、八一镇等,均分布在该流域内。

雅鲁藏布大峡谷 雅鲁藏布江由西向东流到米林县和墨脱县的交界处,被喜马拉雅山东段的*峰南迦巴瓦峰(7782米)挡住去路而被迫改向,形成了极为奇特的“马蹄形”峡谷大拐弯。1994年,中国科学家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考察。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其长度超过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40公里),深度超过秘鲁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是世界*大峡谷。1998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大峡谷命名为“雅鲁藏布大峡谷”,罗马字母拼写为Yarlung Zangbo Daxiagu。

山脉西藏高原北有连绵千里的昆仑山脉及其支脉唐古拉山脉,南有喜马拉雅山脉,西有喀拉昆仑山脉,东有山高谷深的横断山脉,境内还有纵贯东西的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脉及其支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000米以上的有5座,自然景观独具风采。

西藏高原的山脉,基本分为近东西向和近南北向两组。主要有:

喜马拉雅山脉地球上*、最年轻的山系,蜿蜒于西藏高原南侧,由许多近似东西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其主要部分在中国与印度、尼泊尔的交界线上,全长2400公里,宽约200—300公里,主脊山峰平均海拔6200米,其中海拔8844.43米的世界*高峰——珠穆朗玛峰,耸立在喜马拉雅山中段的中尼边界上,周围有42座7000米以上的山峰,其中4座超过8000米。

昆仑山脉 自西向东横亘在西藏高原的西北缘,平均海拔5500—6000米。中国永久积雪与现代冰川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峰是新疆境内的慕士塔格峰,海拔6973米。

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脉 喀拉昆仑山—唐古拉山脉 主体部分位于新疆与克什米尔的交界线上,东西延伸。其*峰格拉丹冬峰,海拔662l米,为中国*大河——长江的发源地。

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 位于藏北高原的南缘,为藏北与藏南、藏东南的自然分界线,也是西藏内外流水系的主要分水岭。冈底斯山脉的主峰冈仁波齐,海拔6656米。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念青唐古拉峰,高7162米。

横断山脉 位于藏东南,由几条平行的山脉组成,山脉之间有深邃的河谷。这些山脉由西向东是:伯舒拉岭、他念他翁山、芒康山脉等,它们分别是由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唐古拉山脉延续转向而来,平均海拔4000—5000米。

社会事业/西藏

医疗保障

从2007年起,西藏自治区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西藏全体农牧民,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此次调整,是西藏第六次提高农牧民的免费医疗标准,使全区享受免费医疗标准的农牧民人数达到237万。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扶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员还可获得更多的帮助。预计到2010年,农牧民免费医疗的标准将提高到年人均130元。农牧区合作医疗不仅保证了农牧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牧民所承受的经济负担。

2012年末,西藏自治区共有卫生机构1390个,其中:医院、卫生院798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治机构)8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57个。实有病床床位9850张,其中:医院9392张。卫生技术人员13600人,其中:执业/执业(助理)医师7500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3.28张和4.53人。

宗教信仰

西藏的宗教主要由雍仲本教、藏传佛教、民间宗教构成,此外,还有伊斯兰教和天主教。西藏自治区共有藏传佛教寺庙1700多处,住寺僧尼约4.6万人;雍仲本教寺庙约88座,僧侣3000多人,活佛93人,信教群众13万以上;清真寺4座,伊斯兰教信众约3000多人;天主教堂1座,教民700多人。

从地理分布看,它们在西藏不同地区、不同局部的社会影响程度不一,民间宗教的存在甚至被许多人所忽视。从宗教分类学的角度看,藏传佛教、本教以及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属于神学宗教,而民间宗教则缺少系统理论、没有专门活动场所及职业宗教者集团。西藏的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信众规模相对较小,影响范围仅限于局部地区。在多种神学宗教的包围中,民间宗教至今依然在西藏民间特别是边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

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人辛饶·米沃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 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栾建章曾撰文评价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

教育事业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只有2%。建国以来,西藏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2007年末,西藏共有小学884所,教学点1568个,在校生32.0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普通中学117所,其中初中在校生13.59万人,高中在校生4.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生18958人。

西藏自治区的高等院校有: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原名: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藏语文教学:西藏全区除少数城镇以汉族学生为主的小学以汉语进行教学外,在农牧区和城镇绝大多数小学都把藏文作为学校的主课之一,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其它课程则用藏语授课。

风景名胜/西藏

西藏名胜古迹众多。全区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51处,其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7处,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5处,地(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69处。

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位位置
布达拉宫
拉萨市
大昭寺拉萨市
甘丹寺达孜县
萨迦寺萨迦县
扎什伦布寺日喀则
昌珠寺乃东县
江孜宗山抗英遗址江孜县
藏王墓琼结县
古格王国遗址札达县
哲蚌寺拉萨市西郊
色拉寺拉萨市北郊
罗布林卡拉萨市西郊
夏鲁寺日喀则
托林寺札达县
桑耶寺扎囊县
卡若遗址昌都县
扎塘寺扎囊县
白居寺江孜县
小昭寺拉萨市中心
朗赛林庄园扎囊县
大唐天竺使出铭吉隆县
拉加里王宫曲松县
吉如拉康乃东县
桑喀古托寺洛扎县
科迦寺普兰县
列山墓地朗县
吉堆吐蕃墓群洛扎县

地区简介/西藏

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成立于1965年9月1日。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全长近4000公里的边境线。全区土地面积为122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2.8%。

西藏既有独特的高原雪域风光,又有妩媚的南国风采,而与这种大自然相融合的人文景观,也使西藏在旅行者眼中具有了真正独特的魅力。至今,还有许多藏族人的生活习俗与高原之外的现代人有着很大的距离,也正由于距离的产生,才使西藏的一切具有了观赏价值。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部,地处世界上面积*、海拔*高原一一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群山环绕,江河密布。东隔金沙江与四川省相望,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北以昆仑山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比邻,南界喜马拉雅山与尼泊尔、不丹、印度、*等国接壤。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

经济概况/西藏

西藏是中国第三产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仅次于北京市,第三产业所占GDP总量的55.61%(2007年),总额达到190.29亿元。2007年GDP总量342.19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产业55.33亿元,第二产业96.57亿元,第三产业190.29亿元;人均GDP达12,109元。

历史文化/西藏

吐蕃王朝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同时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时还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为族称。

“吐蕃”一词的含义和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发氏的称呼,仍然难以得出结论不过从敦煌出土的藏汉对照的词语文书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后,“吐蕃”似乎应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称bod的对应词,是bod的音译。实际上,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chen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由于吐蕃王朝的统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吐蕃王朝虽然对外将其所占有的地域总称为“吐蕃”、“大蕃”,但是在其内部区别各个地区时,别有习用的名称。吐蕃王朝最早将其本部划分为四个“茹(ru)”,包括了今天西藏自治区境内的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雅隆河流域,历史上一直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社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在习惯上又因雅隆河谷是吐蕃王朝王室发祥之地,拉萨是吐蕃王朝的首府,故称其中拉萨河流域和雅隆河流域的“伍茹dburu”和“约茹gyoru”为“卫”(dbus),意为中心部分,将年楚河流域及其以西以北的“叶茹gyasru”、“茹拉rulag”合称为“藏”(gtsang),意为雅鲁藏布江上游南北两岸地区。“卫”和“藏”合称为“卫藏dbusgtsang”,即表示吐蕃王朝的本部地区。吐蕃王朝后来征服的青藏高原的北部、东部,被称为“多康”(mdokhams),“多”(mdo)意为路口、河谷口,“康”(khams)意为区域,故“多康”意为吐蕃王朝向外发展的通道和基地,同时亦有外围地区之意。随着吐蕃王朝向东北方向的武力扩张,“多康”的范围逐步扩大,后来又把黄河上游到河湟谷地的地区称为“朵思麻”(mdosmad),即“多康”地区的下部,又因这一地区包含阿尼玛卿山(Amyesrmachen)和朵拉仁沃山(mdolaringbo小积石山),故又称“安多”(Amdo)地区。“多康”的其馀部分仍沿用“多康”的名称,即后来所说的“康区”(khams)。《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有吐蕃王朝派遣大臣主持这三大片地域的军政首领分别举行盟会的记载,这样,由于吐蕃王朝的行政区划,到吐蕃王朝的后期,乃至在吐蕃王朝崩溃以后青藏高原延续近四百年的分裂时期中,青藏高原的居民习惯上把青藏高原分为“卫藏四茹dbusgtsangrubzhi”、“多康mdokhams”、“朵思麻mdosmad”等三大部分。

元朝

元朝统一藏族地区,扶植萨迦派建立地方政权,同时元朝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一系列的军政机构。开初,元朝在河州设立吐蕃宣慰司,作为管理整个藏族地区的行政机构,八思巴在1272年到1274年还为此在河州居住两年多。后来因为所辖地面太大,又在康区设置一个宣慰司,到1280年八思巴圆寂后,元朝为了施政的需要,又在卫藏设置一个宣慰司。

到元朝中期时,整个青藏高原被划分为三个行政区域:一是“朵思麻”,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思麻宣慰司),管辖今青海省大部、甘肃省南部及四川省阿坝一带;一是“朵甘思”,即吐蕃王朝时的“多康”,设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朵甘思宣慰使司),管辖今青海省玉树、四川省甘孜、云南省迪庆和西藏自治区昌都以及那曲专区的东部;三是卫藏阿里,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亦称乌思藏宣慰司),管辖乌思藏(即吐蕃王朝时的“卫藏四茹”)及其以西的阿里地区,也即是今西藏自治区所辖区域的大部。

元朝在总称藏族地区为“吐蕃”之外,在讲到藏族地区的各个部分时则常用“朵思麻”、“朵甘思”、“乌思藏”等名称。由于元代藏族地区又被归入“西域”的范围,元朝总称西域各族为西蕃(或写作西番),藏族被看作是西蕃之一,所以有时又习称藏族地区为“西蕃”,有时又异写为“西番”,这是在地名上*次在称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这种非正式的把“吐蕃”改换成“西蕃”、“西番”,是后来出现“西藏”一词的*步,但是“西藏”却并不是从“西蕃”或“西番”演变来的。

明朝

明朝对藏族地区基本上承袭元朝旧制。不过因入明后朵思麻一带藏、蒙、汉、回等族杂处,明朝设西宁、河州、洮州、岷州等卫管辖,故称这一带为西宁卫、河州卫等,不再用“朵思麻”作为汉文地区名称,又因这一地区邻接青海湖,所以又习称为“西海”。对“朵甘思”地区,明朝设朵甘卫。对于元代的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辖区,明朝分设乌斯(思)藏都指挥使司和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明代的文献中常见“乌斯藏大宝法王”、“乌斯藏阐化王”等,可见明代文献中的“乌斯藏”是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名称。

明朝中叶以后,蒙古势力再入青海,俺答汗为迎请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到青海湖边会见,其子宾兔准备在青海湖南岸建寺,明朝在讨论应否同意俺答汗建寺迎佛时,兵部给事中蔡汝贤在奏折中说:“盖许之建寺,则西藏一路,往来自由,听之奉佛,则南北诸番,交通无禁”。这是汉文史料中最早见到的“西藏”一词,但是综观上下文义,还有“顺义王俺答建寺西海岸,以寺额请,赐名仰华”和“虏王俺答欲西行迎佛,乞三镇通官会话约誓,摘留头目禁治诸夷,依期贡市,并乞传甘肃、西宁开市卖茶。督臣以闻。兵部尚书王崇古言:今岁春初俺答以书送边寄臣,谓其侄孙套酋切尽黄台,请赴西海迎奉活佛。臣久闻套裘连年抢番,未年得志,欲俺答携众西援,以求报复。”故知此处的“西藏”,应当是“西海”之误。而且“西藏”一词在明代汉文文献中也仅此一见,因此它与后来所说的“西藏”一词并无关系,不能看成是“西藏”一词最早在明代出现的实例。

明末清初

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固始汗联合藏传佛教格鲁派统治青藏高原,因此清朝兴起时是通过固始汗与藏族地区建立关系的。蒙古语称藏族为土伯特,并称安多一带藏族为唐古特(源于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即开始称西夏为唐兀)。

清朝早期的文献称藏族为“图白忒”或“唐古特”,清顺治帝时称藏巴汗为“图白忒部落藏巴汗”,称达赖喇嘛为“图白忒部落达赖喇嘛”,这里的“图白忒”即源于蒙古语的“土伯特”,而蒙古语的“土伯特”又源于“吐蕃”,即源于藏族的自称bod。

到康熙帝时,清朝与藏族地区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清朝逐步了解到藏族地区各个部分在政治、社会、民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各部分的名称也不相同。除继续用“图白忒”统称藏族地区外,清朝将达赖喇嘛、班禅喇嘛所居之地沿用藏族的习惯称为“乌思藏”、“卫藏”,后来又由“卫藏”一词演变为“西藏”。

清末新政

1905年1月,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率参赞张荫棠、梁士诒奉命赴印加尔各答与英印政府上一修改条约事宜。英人派外交大臣费礼夏为全权代表同中国代表谈判。唐绍仪要求删去条约中的第九条,坚持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但英人坚持只承认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当时宗主权与主权分别被译为“上国”和“主国”,唐绍仪指出“查上国二字﹐英文系‘苏索伦梯’(Suzerainty,按今译宗主权),译言所管为属国,而属国自有治民之权,若自认为上国,则西藏等于韩、越、球、缅。主国二字,英文系‘骚付伦梯’(Sovereignty,按今译主权),译言臣民推为极尊,归其管辖,而各事可定者也。”双方争执不决,于是11月12日英方提出停止谈判。1906年4月,英方再次恢复和中方的谈判。27日,中国代表唐绍仪与英国代表萨道义签订《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共六款,《拉萨条约》作为附约。条约第二款写明“英国国家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中国国家亦允不准他外国干涉藏境及其一切内治”。这段时期西藏政局甚为紊乱。张荫棠“领副都统”衔后,由清政府指派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份进藏“查办藏事”。张荫棠入藏后,先向中央政府弹劾有泰以及其他相关十馀名满汉官员。再提出治藏建设十九条及西藏地方善后问题二十四款。11月29日,清廷下令革除有泰等人的职务。但“新政”建设未及实现,张荫棠便被调离西藏前去印度商定《藏印通商章程》。

1907年6月,中英双方谈判关于藏印通商章程事宜。谈判前,英方坚持要有权签字的西藏官员参加会议。尽管张荫棠识破其“志与藏人直接,不欲我国干预”,“若一经承认直接交涉,西藏即成独立国性质”,但势弱之下只便增派西藏噶伦汪曲结布,携带噶厦议事签字全权文凭赴会。1908年4月20日,中英双方签订《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共十五款。中方代表张荫棠,英方代表韦礼敦代表各自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西藏大吏选派嘎布伦汪曲结布为掌权之员”后“秉承张大臣训示,随同商议”。

1910年2月,钟颖统帅二千馀名川军抵藏,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据民国元年(1912年)九月汉口《民国日报》及《民国公报》报道,该军抵拉萨后,奸淫掳掠,无所不为,藏人无不痛恨。出走内地的达赖喇嘛,开始驻锡青海塔尔寺,后听德尔智之言前去外蒙古库伦,受到俄国礼遇。为防备达赖喇嘛亲俄,清政府同意恢复其名号,同时派蒙古王公前往宣慰,并准备送其回塔尔寺再则日返藏。时值拉萨条约的谈判时期,英国反对达赖此时返藏。清廷较后令其移居五台山。后清政府为给慈禧太后祝寿,召达赖喇嘛进京。达赖喇嘛抵京之后,请求今后有直接向中央奏事之权,以摆脱驻藏大臣的约束。但清政府拒绝了他的请求,仅加封他为“诚顺赞化西天大自在佛”,并年给廪饩银一万两。在见慈禧太后之时,达赖喇嘛被要求行跪拜之礼,使其朝见规格低于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达赖喇嘛随后返藏,约见帮办大臣温宗尧,希望其令川军停止越轨行为。温宗尧同意约束川军不再骚扰百姓,不侵害达赖喇嘛固有地位。达赖喇嘛遂将在各地阻击川军的藏军调回拉萨,并奏谢朝廷封赏,恢复对驻藏大臣的一切供应。但驻藏大臣联豫对达成的意见多加指责,并拒绝在给达赖喇嘛的复信上签字盖章。是时,拉萨盛传联豫的卫队向群众开枪,达赖喇嘛感到形势严峻,于2月12日夜在布达拉宫召开紧急会议,午夜后再次出走。2月21日,达赖喇嘛由亚东英商务处代理麦克唐纳引至印度。联豫反而奏报朝廷,再次褫夺了达赖喇嘛的名号和部分官员的官阶品第。

与此同时,联豫派协统钟颖率驻藏新军征讨波密,但失败。联豫遂起用左参赞罗长裿,又奏调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川军助剿。赵尔丰部下傅嵩率军攻占波密,与罗长裿在易贡(今属波密县)会师。波密土王白马策旺逃往墨脱。罗长裿率军由多雄拉山口入墨脱,直抵崩崩山。赵尔丰部西军中营帮带刘赞廷引兵由金珠拉山口入墨脱。墨脱宗宗本(相当于县长)道布(门巴人)设计诱杀了波密土王。二路清军消灭了其馀波密头领,并留兵驻守。在此期间钟颖军与赵尔丰军会师于查木多(昌都),后迅速推进到工部(今林芝专区首府八一镇附近),对整个工部和波密地区(昌都、林芝地区)进行改土归流,先后建立查木多、江达(工部)等十多个县,赵同时向南派兵,在察隅地区(今西藏自治区最东南,临中印边境东段之东,与印占瓦弄相邻),建立了察隅县。赵尔丰意欲于波密置县,改土归流,但不久武昌起义作,计划搁浅。

近代

主条目:西藏历史 (1912–1951年)

1911年10月10日(清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使得西藏的局势发生大逆转。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一度主张“驱逐鞑虏”,排斥满族,建立汉族内地十八行省的政权(后来孙中山发现此议欠妥,遂改为“五族共和”)。边疆非汉族地方产生动荡和骚乱,清朝建立的国家出现分崩离析的危险,尤其在尚未建省的蒙古和西藏等地纷纷出现分离倾向。驻西藏地方的清军军队是川军,成分很多是四川哥老会成员,武昌起义爆发的消息传到西藏,驻拉萨清军发生了内讧,史称辛亥拉萨动乱。其中有拥护共和,有主张勤王,也有自行返回内地以自保。各派自相残杀,军饷也断绝了,清军在西藏地区开始大肆抢劫。清朝中央政府派驻的大臣联豫、钟颖等人只知道借机谋取私利,西藏地区极度混乱。部分官兵囚禁了末代驻藏大臣联豫,更有士兵乘机钞略百姓,攻击寺院。1911年冬天,清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被过激民众处死,局势剧变,西康地区也发生严重动乱。

到1912年初,流亡印度原被清廷解除称号的十三世达赖喇嘛借机策动事变,达赖喇嘛发布《告民众书》“(汉人)固当驱除净尽……总期西藏全境汉人绝迹,是为至要”,达桑占东承达赖之意组成一万名“西藏民军”,围攻江孜、亚东、日喀则等地的清军,达赖喇嘛乘机排除清朝中央政府的官员影响,单独执政。较后驻拉萨清军败于印度的英国军队和西藏地方军,经过尼泊尔驻拉萨代表调停,清军被解除武装。至1912年底清军及驻藏大臣全部撤出西藏。1913年1月,达赖喇嘛回到了拉萨。袁世凯发电报,表示要恢复达赖喇嘛的封号,达赖喇嘛在回复中,则直接重申了他对西藏的统治。西藏特使在乌兰巴托签署《藏蒙条约》,宣示蒙古、西藏互相承认各由中国独立出来。

1913年2月14日、藏历水牛年正月初八日,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发布圣地佛谕,文告的内容涉及西藏的体制改革、实行新政等内容。也因为文告的这个性质,部份学者将此份文件看作是西藏的独立宣言(Proclamation of Independence of Tibet)。水牛年文告是达赖喇嘛的一个内部讲话,当时尚未有外人知道,没有公开宣布。直到1932年,文告才以用信件的形式公布。文告的现行版本多引自夏格巴的《西藏政治史》一书,范普拉赫曾表示引文来自夏格巴的私人收藏档案。文告中“我们是一个很小的、信教的独立国家”(英文:We are a small, religious, and independent nation)语句被学者反复引用论证,时常被认为是达赖喇嘛宣布西藏独立的重要宣示。但据藏学家扎西旺都查找文告原件的内容时发现,达赖喇嘛当时使用的原词是bod ljongs,即“藏区”,而非rgyal khab(即“国家”)一词。

英国不愿意西藏政府与中国政府发展直接关系。故谋划了于1913-1914年在印度西姆拉召开的,有中、英、藏代表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英方代表麦克马洪与亲英的西藏代表夏扎·班觉多吉背着民国中央政府私下用秘密换文的形式,在地图上划了一条实际长达850英里的边境线,把中国门隅、珞瑜、察隅三个地区共九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入印度。这条由英殖民者一手操纵的、中国任何一届中央政府、任何政党都未承认的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为以后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投下了阴影。

1914年,英藏签订《西姆拉条约》,卫藏获得完全的自治,但又说明:“外国政府”一词并不包括中国。英、藏代表签署了该条约,而中国代表陈贻范则拒绝签署。除此之外,在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私下的单方协定中,西藏的“东南边境特区”被割让给了印度,也就是藏南地区(现在的印度阿鲁那恰尔邦)。虽然英国获得了好处,但并没有像西藏预想的那样,支持西藏独立建国,而横英国卖给西藏来福枪、弹药,后来则拒绝出售机枪、火炮。印度面对来自西藏的请求时,表现更为冷漠。

当一战爆发及中国进入军阀割据的乱局,西方各国与军阀都无暇理会西藏问题,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在无压力下管治西藏直至他1933年去世。当时,西藏的政府控制卫藏和西康,与现时西藏自治区相约。 西藏不断扩军,在康区部署了绝大部分的军队(数万人),这也导致西藏在北部地区,无法有力维持边境。1917年,在康区的冲突中,西藏噶厦取得了胜利,占领了昌都、德格等地。随着继续扩军,噶厦无力维持飞涨的军费开支,转而向后藏扎什伦布寺第九世班禅喇嘛要求巨额税收,班禅喇嘛抗议无果后,于1923年12月,出走内地,随后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接待。由于新兴的少壮军官热衷于西化,与西藏传统势力的冲突不断加剧,较后导致这些军官先后被免职,藏军此后走向衰落。但由于中国经历着抗日战争、国共内战,西藏的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1950年代初。

1937年12月1日,达赖去世后,九世班禅由中华民国政府派遣的5000人护卫队护送回藏,但在回藏的途中在青海玉树圆寂。1938年9月24日,中华民国蒙藏委员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共13条。重申金瓶掣签制度。明确规定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暨各处向来转世之呼图克图、诺门汗、班第达等圆寂后,应报由该管地方*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备案;转世灵童访获后,报由该管地方*行政机关转报蒙藏委员会查核,分别掣签等等。 1940年1月15日,吴忠信一行抵达拉萨。1月26日,热振呈请对达赖转世灵童拉木登珠免于金瓶掣签,吴忠信向中央转报核准,同时于罗布林卡察看了灵童。1月31日,行政院长蒋中正向国民政府呈请发布明令准拉木登珠继任十四达赖喇嘛。2月5日,国民政府发布命名:“青海灵童拉木登珠,慧性甚深,灵异特着,查系第十三辈达赖喇嘛转世,应即免于抽签,特准继任为第十四辈达赖喇嘛”,并拨给40万元作为坐床典礼经费。最终,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并未经过金瓶掣签,吴忠信也未主持坐床仪式。

1940年,国民政府在拉萨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作为国民政府在西藏的常设机构。

1942年7月,西藏政府宣布成立“外交局”,并以断绝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的供应相威胁,迫使驻藏办事处与其发生联系。当时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孔庆宗将这一情况紧急报告国民政府,并在报告电文中指出:“查外交局性质系与外国洽办事件之机关,今噶厦告职须向该局洽办一切事件,是视中央为外国,示西藏为独立国,如我予以承认,则前此国际条约所订西藏为中国领土之文无形失消,而西藏与外国所订明密各约未为中央所承认者,无形有效。事关重大,中央似宜明电噶厦不承认该局,中央驻藏官员仍须照旧与噶厦接洽一切事件。”1942年8月5日,蒙藏委员会向西藏噶厦转达了行政院训令:“对藏方为处理地方涉外事务而设置机构应遵守的原则:(甲)有关国家利益问题,即政治问题,必须秉承中央意旨处理;(乙)中央与西藏一切往还接洽方式,仍应照旧,不得经由上述外务机构。”并电令驻藏办事处“仍照旧例接洽,不得与‘外交局’发生任何联系。”1943年,西藏召开民众大会,对“外交局”事接受中央政府意见,收回原议,表示“西藏应与中央保持感情,不应与中央西藏办事处断绝关系。”并责成西藏驻京办事处总代表阿旺坚赞等向国民政府主席面呈此意。

1949年6月2日,国民政府代总统李宗仁颁布准予宫保慈丹继任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命令。8月10日,国民政府特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关吉玉为专使主持十世班禅坐床典礼,并颁赐金印及礼品。坐床大典后,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致电李宗仁代总统致谢,电文曰:“班禅世受国恩,倍蒙优渥,此次蒙钧座颁布明令,特准继承九辈法统。即承特派关专使吉玉、马副使步芳莅青主持坐床典礼,复荷礼连旺加,赐颁厚祝。拜领之馀,良深铭感。遵已于八月十日在塔尔寺举行坐床典礼。今后只有一本历辈班禅倾诚中央,庇护众生之一贯意志,竭尽天职,努力以赴,以期仰答优崇无上之德意。”

1949年10月1日,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控制区域仍未及于西藏等地区,北京的广播电台宣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定要解放包括西藏、内蒙、海南、台湾在内的中国领土。”1949年11月2日,噶厦政府致函毛泽东,表示希望进行会谈,派遣了孜本夏嘎巴、孜江堪穷?土登嘉波二人为代表。两人在香港签证时,获得中共政府的通知:即将到任的中共驻印度德里大使将与他们会谈。中共方面代表声明:“西藏的国防由中共政府负责,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在承认上述条件后,代表们为了作出决定可以前往北京。”噶厦政府表示无法接受,由此和谈未能进行。

1950年10月7日,由军官王其美率领的解放军四万馀人分八路向康区首府昌都进攻,八千馀人的藏军不敌战败。两天后解放军继续向昌都进军,俘获多麦总管阿沛·阿旺晋美及其手下士兵。同日,噶厦政府向联合国秘书长呈交报告:“西藏人民已清楚无力阻挡中共军队的前进,西藏人已应允与共产党政府进行和谈。虽然长久热爱和平的西藏人民欲要战胜熟练于战争的共产党军队的希望并不大,但我们相信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只要发生侵略行为,联合国是必定会帮助予以抗击的。”1950年10月17日,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力量,在西藏众多僧侣的要求下,丹增嘉措提前正式继位亲政,处理政教事务。随后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被迫离开拉萨,暂居西藏南部的错模避难。1951年4月,在打败西藏东部和北部的少数藏军,解放军约几万人向西藏中部地区推进。西藏噶厦政府代表团不得不前往北京进行和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前往北京。

近代历史上,西藏为中国的一部分实行自治。超过半数的藏族和十来个不同民族混居在不受达赖政府管辖的临近省份。

现代

十七条协议汉文版

主条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藏历史

1950年10月17日,面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力量,在西藏众多僧侣的要求下,丹增嘉措提前正式继位亲政,处理政教事务。随后达赖喇嘛丹增嘉措被迫离开拉萨,暂居西藏南部的错模避难。在打败西藏东部和北部的少数藏军,解放军约几万人向西藏中部地区推进。西藏噶厦政府代表团不得不前往北京进行和谈。1951年4月,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的五人代表团前往北京。1951年5月23日,西藏代表团在没有向西藏政府汇报的情况下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协议一共十七条,规定:“西藏人民团结起来,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驱逐出西藏;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现行政治制度和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的固有地位及职权,中央不予变更,各级官员照常供职;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逐步发展西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学校教育,以及农牧工商业,改善人民生活;西藏地区的涉外事宜,由中央统一管理。”协议还明确规定,有关西藏的各项改革事宜,中央不加强迫,西藏地方政府自动进行改革。1951年5月27日,达赖喇嘛从北京的广播中得知签订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定的消息。7月,张经武将军抵达错模会见丹增嘉措,打算让达赖喇嘛与解放军军队一同进入拉萨。但丹增嘉措坚持自己先回拉萨,8月,流亡在外大半年的达赖喇嘛回到拉萨。

噶厦政府以达赖喇嘛名义于1951年10月24日致电毛泽东,表示“双方代表在友好基础上,已于1951年5月23日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地方政府及藏族僧俗人民一致拥护,并在毛主席及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藏部队,巩固国防,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保护祖国领土主权的统一”。班禅喇嘛和堪布厅也发表声明,指出协议“完全符合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西藏民族人民的利益”。同年10月26日,解放军进驻拉萨。

1951年10月26日27日,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质主权的三千馀解放军进入拉萨。另外,从西藏东部和新疆等地有两万馀解放军进入西藏,并控制了日土、噶尔等重要地区,随后又进驻江孜、日喀则等地。于是,拉萨在内的西藏全部主要城市都有解放军驻守,并在西藏东部和西部的整个地区集中大量的军队。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对西藏之实质管理权。

1954年,达赖、班禅赴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达赖喇嘛在会上发言,对三年多来执行“十七条协议”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对会议所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部宪法草案中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和规定表示拥护。在谈到宗教问题时,达赖喇嘛说:西藏人民具有很浓厚的宗教信仰,一些人制造的“共产党、人民政府毁灭宗教”的谣言曾经使他们疑惑不安。但是现在,这种“挑拔离间的谣言已经全部破产了,西藏人民已经切身体会到了我们在宗教信仰上是有自由的。”他表示,要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族人民帮助下,逐步把西藏建设成为繁荣幸福的地方。9月20日,达赖、班禅等西藏代表与出席会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各民族代表以投票表决方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次会议上,达赖喇嘛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55年之后,中央政府在四川、青海等地藏区推行人民公社制度,进行大跃进运动。结果遭到地方藏人各阶层的抵制【来源请求】,并多次引发民众暴乱。

1956年4月22日,达赖喇嘛就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他在筹委会成立大会上致词说:“1951年我派代表到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进行谈判,在团结友爱的基础上,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从此,西藏人民永远摆脱了帝国主义的奴役和羁绊,回到祖国大家庭,和祖国各兄弟民族人民一样,充分享受到民族平等的一切权利,开始走上了自由幸福的光明大道。”

1958年,中国政府在位于四川和青海境内的藏区(不在西藏政府管辖之下)实行民主改革,推行人民公社制度,并以推翻“三大领主”的名义大量摧毁寺院,强迫僧人还俗,掠夺寺院和普通群众的财产,结果遭到当地多数藏人的强烈抵制,并由此在这些地区引发激烈冲突,至1959年武装冲突扩展到拉萨。1959年,中国官员张经武邀请刚得到学位的达赖喇嘛一同欣赏歌舞,中央官员的多番催促确定表演时间,丹增嘉措最终选定3月10日。1959年3月10日,拥护达赖喇嘛的人担心达赖喇嘛遭中共绑架,包围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劝阻他赴约,并在大街上张贴海报、呼口号,要求中共离开西藏,较后演变为武装冲突。1959年3月17日,解放军在藏族群众大量聚集到拉萨的情况下,解放军开始炮击藏族反抗武装占据的罗布林卡,进行了镇压,导致数藏万人丧生。当天深夜达赖喇嘛离开拉萨,飞往印度实际控制的达旺地区,开始了与8万西藏人一起的流亡生涯。西方发达国家将这件事定性为对西藏的武装入侵。1959年3月28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署国务院令,宣布解散原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职权,并在西藏实施民主改革,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

1959年4月29日,噶厦政府人员在印度达兰萨拉宣布成立西藏流亡 政府,要求西藏独立,并在国际上逐渐得到了一些支持。班禅则支持解放军。1959年6月20日,达赖喇嘛宣布不承认“十七条协议”,并声明“十七条协定”是西藏政府和西藏人民在武力下逼迫签订的。西藏流亡 政府指,当年由阿沛·阿旺晋美率领的5人谈判代表团,是在中共当局的逼迫下和北京签署17条和平协议。当时他们在无法通知西藏政府的情况下,以个人名义在协议上签名,文件上的印章没有他们的正式官衔。中央政府认为,这次武装冲突是达赖喇嘛挑起的;因为中央政府要废除在西藏实行的农奴制,这触犯到了达赖喇嘛的个人利益。同年,西藏开始进行名为西藏民主改革的土地改革运动。

另一方面,美国也是1959年西藏武装冲突的直接责任人。自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中情局直接雇佣了第十四世达赖喇嘛的两个哥哥,也在1950至1959年之间,支持达赖喇嘛公开和中共对抗和流亡国外,又联合英国向印度施加压力,使得印度同意接纳达赖喇嘛和流亡西藏政府。5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位于美国科罗拉多山谷的赫尔营军事基地,秘密训练藏独武装(即四水六岗卫藏志愿军),并于1957年至1961年间,空投到西藏参战。

1976年毛泽东去世,“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共总书记胡耀邦在视察拉萨“反帝公社”的居民住房后,表示要加大中央援助西藏的专门拨款的力度。中共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拨款修复了一些在文革中受到冲击的重要寺庙,修建了拉萨机场、川藏公路(含南、北两线)、青藏公路以及滇藏公路四条入藏公路和青藏铁路,随着交通情况的改善,西藏的旅游业逐渐发展,西藏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自1979年起,中国开始实行经济改革,西藏的经济迅速发展,相比之下,政治体制改变幅度小。藏人的宗教自由得以有限度的恢复。藏人在声明接受中国统治,并且表态谴责达赖喇嘛的情况下,能得以奉行他们传统的宗教。西藏藏族人民自治区名义上实行藏人自治,比如自治区主席必须由藏人担任,而实际的决策者都是书记,由汉人担任。

1989年3月拉萨发生了暴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称之为拉萨严重骚乱事件),对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不满的人士发起游行示威,并引发骚乱,最终演变成警民流血冲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3月7日在拉萨宣布戒严、出动武装警察和解放军部队执行戒严。这次事件中有387人死亡、721人受伤。据林和立在《Chinese Politics in the Hu Jintao Era: New Leaders, New Challenges》一书中描写,当时的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胡锦涛向中共中央申请了戒严。

1989年1月28日,十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于西藏圆寂。1995年5月14日,在全国政协委员、班禅灵童寻访小组组长、扎什伦布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主任恰扎·强巴赤列将寻访结果通信告知达赖喇嘛后,达赖喇嘛单方面宣布更登确吉尼玛是十世班禅喇嘛的转世灵童。北京政府随即宣布恰扎仁波切“叛国”,并且不承认更登确吉尼玛的灵童候选资格。1995年5月17日,只有六岁的更登确吉尼玛与其家人被人带走,下落不明。传与父母在中国北京遭软禁。1995年11月29日,中国政府经过金瓶掣签,最终认定坚赞诺布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灵童。1995年12月8日,坚赞诺布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在扎什伦布寺举行了坐床典礼,经师波米·强巴洛珠活佛为其剃度,并为之取法名为吉尊·洛桑强巴伦珠确吉杰布·白桑布。1996年,恰扎·强巴赤列于次年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

至今,很多曾同情达赖的当地上层藏人,包括流亡的达赖喇嘛近年来的态度已转向缓和,其政治诉求也从完全独立向自治转变。比如达赖喇嘛2005年在接受《南华早报》的采访曾公开表示:“我们愿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让北京管理,但保存我们西藏的文化、宗教和环境。”。

2006年9月30日,中国边防武警向企图穿越西藏与尼泊尔边境上的囊帕拉山口(海拔5700米,一译朗喀巴山口)、出境前往尼泊尔的75名西藏逃亡者开枪射击并至少打死两人的囊帕拉枪杀事件。

2008年3月西藏发生了骚乱,此中涉及的地区主要是拉萨市,另外部分前藏地区、甘肃省夏河县、四川省阿坝县、及尼泊尔和印度的部分地区也有相关的骚动。起因是3月10日起部分藏族人士为了纪念1959年的西藏武装抗暴而在3月初开始在拉萨示威游行,继而在3月14日引发骚乱。在拉萨的骚乱中,大量店铺、学校和车辆遭到支持达赖的暴乱者的破坏和焚毁。英国《卫报》引述外国目击者报道说,示威者的暴力行为主要针对汉族、回族等非藏族人。3月15日,拉萨市内大致回复正常,但所有店铺都没有营业。3月17日,记者被送离拉萨,至3月25日才再由官方安排进行采访。

由于3.14事件发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遣送了在藏的外国新闻记者。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媒体新闻采访加以严格限制,所以在此次军民冲突中的伤亡人数没有统一的数目。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宣布有22人在暴乱中死亡,这些人都是被暴乱者攻击的非藏族人,或为非藏族人开设店铺的藏族雇员。达赖流亡政府宣布148人死亡。2008年西藏骚乱后,西藏流亡 政府曾三次派出人员前往北京进行商谈。2008年11月,藏方代表甲日等人再次到北京与统战部部长杜青林会谈,提出“为全体藏人获得真正自治的备忘录”(英语:Memorandum on Genuine Autonomy for the Tibetan People)。但新华社随后发文驳斥该备忘录,认为仍是一份“假自治、真独立”的主张。2010年一月,中国统战部官员指出达赖关于‘大藏区’的提法违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且要求达赖对于承认是‘印度之子’作出解释。

2008年6月4日,达赖喇嘛在接受《新印度时报》记者采访中表示,位于“阿鲁纳恰尔邦”(中方不承认该邦存在)的达旺属于印度领土,再次企图证实1913年1914年西藏与英国签署的《西姆拉条约》的有效性,承认麦克马洪线。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决议,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日期定在每年公历3月28日,以纪念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

2011年3月起发生多起僧侣自焚事件,引起国际关注。

自然资源/西藏

农业西藏拥有宜农耕地680. 57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42%;净耕地面积523 .43 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31 %;牧草地9693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56. 72 %。林地1071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27%。居民及工矿用地50.45万亩,约占 全 区土地总面积的0.03%;交通用地32.92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0.02%;水域8291 .96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4.85%;未利用土地54354.8万亩,约占全区土地总面积 的31. 8%。从以上数据可看出,以牧草地和尚未利用的面积* , 合计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8.52%,再依次是林地、水域、耕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交通 用地。耕地、牧草地、林地等合计面积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63.3%。西藏现有的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茶叶、青饲料等种植业用地均属耕种土壤范畴。耕种土壤面积*是日喀则地区,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7.79%;其次是昌都地区,占19.86%。山南地区和拉 萨市的耕种土壤面积基本相近,分别占15.65%和15.48%;林芝地区占全区耕种土壤的 8.65%;那曲和阿里地区耕种土壤面积较小,分别占1.99%和0.58%。全区74个 县有耕种土壤分布的占62个,为总数的84%。

全区耕种土壤归属于28个土类中的16个土类,有12个土类没有耕种土壤。其中,耕种山 地 灌丛草原土壤面积*,占全区耕种土壤面积的33.81%,其次为潮

土和耕种亚高山草原土 ,分别占12. 83%和12.38%。耕种草甸土占9.1 %。耕种亚高山草甸土占9. 47%。耕种 褐土占8.1%。耕种灰褐土占7.99%。耕种棕壤占2.86%。这8类耕种土壤合计占全区耕 种土壤面积的96.95%,其馀8个土类面积很小,合计仅占3%左右。耕种土壤主要分布 在冈 底斯山至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的河谷和三江流域河谷洪积扇、冲积台地、冲积阶地以及湖盆阶 地 上,其中,雅鲁藏布江干流台地及拉萨河、年楚河等支流谷地内的耕种土壤就占了全区耕种 土壤的55%,其地貌条件相对较为一致。

西藏耕种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海拔610米~4795米,其中海拔2500米以下的面积占5.6%,2500米~3500米之间的占11.4%,3500米~4100米的面积占60.8%,4100米 以上的面积占22.2%。

草地土壤中包括了尚未作为放牧草场利用的荒草地土壤。那曲和阿里地区的面积*, 分别占全区草地土壤的40.25%和26.30%。其次是日喀则地区,占15.44%;昌都地区 占8.39 %;山南地区占3.99%;林芝地区占2.72%;拉萨市占2.91%。草地土壤的垂直分布区间为 海拔2800米~5600米,其中,海拔4600米以上的草地土壤面积占82%,海拔3500米~4600米 的面积占14%,低于海拔3500米的面积占4%。

西藏境内草地土壤归属于8个土类,高山草原上的面积*,占全区草地土壤面积的59.48%,其次为高山草甸土和亚高山草甸土,分别占22.47%和9.88%。以下依次为亚高 山草原土(2.98%)、草甸土(2.68%)、沼泽土(0.94%)、山地灌丛草原土(0. 82%)和褐土(0.74%)。

全区林业土壤归属于10个大类,面积*是暗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的28.5%;以下依 次是黄壤,占17,6%;黄棕壤、 棕壤、赤红壤、灰褐土和亚高山林灌草甸土(亚类)的面 积基本相当,各占10%左右;砖红壤占7.83%;褐土占1.18%;红壤占0.21%。各种土壤 类型的宜林性能不尽相同,主要表现在随着地势的升高,不同土壤类型有着不同的适生林型 和树种。海拔1100米以下,有适生热带雨林的砖红壤、红壤和赤红壤,占全区林业 土壤面积的11.81%。海拔1100米~2800米有适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针阔叶混交林的 黄 壤、黄棕壤,占全区林业土壤面积的28.18%。海拔2800米~3500米有适生温性针阔叶混交 林 的棕壤,占9.94%。海拔3400米~4600米有适生寒温性针叶林的略棕壤、灰化土、酸性棕 壤 和少量灰褐土,占28.69%。此外,还有适生杨、桦、柏等的疏林和灌木林的亚高山林灌草 甸土、灰褐土、淋溶褐土和棕壤性土等,占21. 39%,广泛分布在森林边缘,海拔上限可达 4700米,下限为3000米~3800米的河谷地区。

西藏的耕地面积绝大部分分布在江河干、支流的河谷阶地、山麓斜坡、冲积扇地和湖泊 平原一带。而且大部耕地是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亚高山草甸土等开垦而来的。土壤类 型因分布环境条件不同,在质地上有很大差异。大部分耕地的有机质含量低,即使有少数土 地含腐植质较多,亦因温度低,微生物繁殖慢、数量少、分解缓慢,很少被作物所吸收。部 分耕地还存在着地面不平整、耕层较浅、砂性重、石砾多、质地偏粗、易漏肥等现象。在复 种区耕作土壤的潜在肥力和较大肥力较高,供氮和供磷能力也较强。西藏人民从这些实际情 况出发,总结经验,把农田基本建设与改良土壤紧密结合起来,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到1998 年为止,包括部分原有的梯田,西藏已建成梯田、园田和平整土地100多万亩,按农业人口 的劳动力平均,每人接近一亩。在土质改造方面,进行黏掺沙、沙掺粘,种植豆科作物,多 施有机肥料,使部分土壤质地得到改良。

西藏农业有悠久的历史,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 ,利用当地复杂多样的气候条件培育了种类繁多的作物品种。在西藏除高原寒带季风干旱气候类型地区不能 种植作物外,其馀地区的河谷地带均有作物种植,且喜温、喜凉、喜湿和耐旱等不同生态型 作物种类齐全。据统计,西藏作物有30多个品种。在亚热带山地季风湿润气候区内,种植有 水稻、玉米、鸡爪谷、甘薯、大豆、绿豆、高粱、油菜、花生、甘蔗、烟草、芝麻等多种喜 温作物和茶树、柑桔、油桐、油茶等亚热带经济林木,以及各种喜温的瓜类(南 瓜、冬瓜、西瓜)和蔬菜(茄子、辣椒、西红柿、黄瓜)等。在高原温带季风半湿润、半干 旱气候区,适宜种植冬青稞、冬小麦、春小麦、春青稞、豌豆、蚕豆、马铃薯、油菜、甜菜 等喜凉作物和苹果、梨、桃、杏、葡萄、石榴、核桃等果树,以及甘蓝(莲花白、包心菜) 、大白菜、油菜、菠菜、萝卜、胡萝卜、芹菜、莴笋、大葱、大蒜、韭菜 等喜凉的蔬菜。在高原季风亚寒带气候区,选择优良的小气候环境,种植有早熟的青稞、油菜、圆根、萝卜等作物。

喜凉作物单产高、个体大、品质优:西藏大部分地区光照强,白昼温度 相对高、降水最集 中的季节又多为植物旺盛生长的季节,不像地中海气候那样,冬春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光 、温、水极不协调,气候资源难于发挥生产潜力。西藏地区光、温、水同季,配合协调,作 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能力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西藏夏季气温较低,作物各发育阶段无 抑制性高温影响,光合作用日进程无"午睡"现象,光合作用 强,有机物累积多,有利于种子植物形成大穗、增加千粒重和块根、块茎植物贮藏器官的发 育,为高产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西藏一般作物贮藏器官(种子、块根、块茎)特别发达,单株生产力高。如小麦、青稞 通常每穗达40粒~50粒以上,千粒重40克~55克,单穗重13克~25克以上;油菜籽千粒重4 克~6克,每株 产量10克~20克;蚕豆千粒重1000克~1500克等等,这些纪录都比我国农业比较发达的东部 地区高。

河谷农业素有"西藏粮仓"之称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河谷地带,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冈底 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西起拉孜,东至桑日,东西长约500公里,南

农场, 是西藏最重要的河谷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也是自治 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

雅鲁藏布江干流拉孜至大竹卡、贡嘎至桑日等河谷段,以及拉萨河和年楚河中、下游河 谷段,均是长100公里~200公里,宽3公里~10公里的宽谷平原,海拔较低,多在4000米以 下,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引水灌溉便利,耕地密布,是西藏农业的精华所在。这一带气候温和,热量条件较好,年均温6℃~8℃,最暖月均温15℃左右,最冷月均温 -2℃~4℃,无霜期在120天~150天左右。光照充足,年均日照达3000小时左右,太阳辐射 强 ,降水较少,一般在250毫米~450毫米,且集中在6月~9月间,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 雨热同季,光、温、水配合较好,对作物生长有利。

本区土地总面积虽然只占全藏的3.6%,但耕地面积却占全藏的45.6%,居住着占自治 区40 %以上的人口。本区人口比较稠密,人口密度比全藏平均数高8倍,每个劳动力平均负担耕 地5.1 亩,劳动力较充足。交通发达,基本上形成了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公路运输网 , 各县的多数地区有公路相通。农业技术装备较好,机械化程度较高,机耕面积在30万亩以上 , 占耕地面积的1/3以上。区内有拉萨、日喀则和泽当等地的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试验场。兴 修了大批水利工程,河谷地区的多数农田有较好的灌溉条件。如拉萨河两岸就有30多条引水 渠道,并在主要支流上修建了小型水库、提灌站、防洪排涝和截潜流等工程设施。拉萨河下 游各县和山南地区所属各县耕地的有效灌溉率在60%左右,其他各县的灌溉率也在30%左右 。沿江、河两岸的耕地大多进行了平整和改良,部分耕地已初步实现了园田化。

矿产资源西藏目前已发现101种矿产资源,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有41种,勘查矿床100馀处,发现矿点2,000馀处,已开发利用的矿种有22种。西藏优势矿种有铜、铬、硼、锂、铅、锌、金、锑、铁,以及地热、矿泉水等,部分矿产在全国占重要地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万亿元以上。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5位的有铬、工艺水晶、刚玉、高温地热、铜、高岭土、菱镁矿、硼、自然硫、云母、砷、矿泉水等12种。石油资源目前也有很好的找矿远景。能源资源西藏能源资源主要有水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林草和畜粪等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非可再生能源资源发现较少。

西藏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达2亿多千瓦,年电能可达17600亿千瓦时,占全国的29.7%;其中初步调查可开发水能566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3300亿千瓦时(折合标准煤13200万吨),占全国的17.1%。水能资源绝大部分集中于藏东南地区。

西藏太阳能资源居全国首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在1500—3400小时之间,辐射总量大部分地区为6000—8000兆焦/平方千米。直射比例大,年际变化小,与水能在地域分布上有互补特点。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各种地热显示有1000多处,几乎遍及全区。中高温资源主要分布在藏南、藏西和藏北。

西藏有两条风带,推测年风能储量930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七位。除藏东地区风能资源较贫乏外,大部分地区属风能较丰富区和可利用区。其中藏北高原年有效风速时数在4000小时以上,尤多阵风。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