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网

广州中山大学

介绍:

广州中山大学

首页www.zk42.com

成人大专,开设有自考全日制,广州网络教育,成绩和毕业要求查询科目:暨南大学自考,广州网络教育,广州大专,广州专升本,中专升大专,广州远程教育,广州自考网,网络教育学院,广州夜校招生。专升本等学历。流程,还提供各大学校的专业,中山大学新华学院自考是广州成人学历服务中心主办的大专本科招生网站。报名时间,暨南大学自考,夜校或函授。

中大,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网上报名,成人高考。

历任校长/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邹鲁于1924年2月至1925年11月任国立广东大学筹备主任、校长,1932年2月至1940年4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戴季陶于1925年5月至1930年9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26年10月至1927年6月为国立中山大学委员会委员长。
经亨颐于1926年8月至1926年9月为国立中山大学代理校长。
朱家骅于1930年10月至1931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许崇清于1931年6月至1932年1月、1940年4月至1941年7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1951年1月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1961年12月起任广东省副省长)。
张云 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1948年6月至10月、1949年6月至10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金曾澄于1942年5月至1945年12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王星拱于1945年12月至1948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陈可忠于1948年10月至1949年6月任国立中山大学校长。
冯乃超于1951年2月至1953年底任中山大学党支部书记、中山大学分党委党组书记,1954年11月至1955年8月任中山大学分党委书记,1956年6月至1965年初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李嘉人于1965年初至1968年8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时为广东省副省长),1973年4月至1975年6月、1977年12月至1979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革委会主任、校长。
黄焕秋于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1979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1982年9月至1984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岳生于1984年6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张幼峰于1984年12月至1991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曾汉民于1991年4月至1995年6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黄水生于1991年4月至1996年9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许学强于1996年7月至1998年4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王旬章于1995年6月至1999年8月任中山大学校长。
李延保于1998年11月至2006年1月任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黄达人于1999年8月至2010年10月22日任中山大学校长。

2010年12月23日,许宁生任中山大学校长。

辉煌成绩/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学校本科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成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70周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撰写了“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办好中山大学,作出更大贡献”的题词,进一步为办学指明方向。

近几年来,中山大学人才培养取得许多新成绩。如,2002年至今,中山大学参加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参评的16个一级学科有12个进入前十强。近年来我校博士生论文有17篇论文入选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2003年,中山大学代表队获得第27届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的银奖。200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中,中山大学代表队夺得冠军。继2002年中山大学学生辩论队获中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勇夺冠军。


杰出校友/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所属领域姓名简介
政界林若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
杨泰芳原国家邮电部部长
曾 生原广东省副省长、原交通部部长
曾宪梓原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卢瑞华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刘文杰原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
黄华华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省长
黄淑和现任国资委副主任
蔡东士原广东省委副书记、广东省政协副主席
王秦丰现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陈志荣现任海南省副省长
招玉芳现任广东省副省长
潘逸阳现任内蒙古自治区常务副主席
李嘉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
林雄现任广东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闫小培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致公党中央副主席
彭清华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陈建华现任广州市市长
工商界方风雷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副总裁
曾宪梓金利来集团董事长
邹锡昌香港昌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许良杰前思科集团全球副总裁、新浪联席总裁兼首席技术官
邓国顺中国U盘之父、朗科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郑南雁7天连锁酒店董事长
戴小京财讯传媒集团执行董事
李琪阿里巴巴公司首席运营官
林斌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
袁文辉Polycom全球副总裁
谢振宇酷狗音乐创始人、总裁
人文科学界黄药眠知名文学家、诗人、政治活动家
詹安泰古典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书法艺术家
岑麒祥语言学家
黄友棣台湾知名音乐家、作曲家
黄天骥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知名教授
夏书章中山大学教授、“中国行政管理学之父”
黄建华原广州外国语学院院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
赖江基原暨南大学副校长
陈小奇知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副主席,代表作《涛声依旧》等
陈平原知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陈敏生现任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何东平现任《光明日报》总编辑
黄灿现任南方日报社副社长、《南方周末》总编辑
邢明现任天涯社区董事长
张异宾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徐安龙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
曾益新现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
自然科学界丁颖农业科学家、教育家、水稻专家、中国稻作学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泽昭医学家、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涤新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沈其震医学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国平数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周立三经济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廷儒中国地貌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善欢农业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秉维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达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
杨简病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简浩然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蒲蛰龙南中国生物防治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
莫伯治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耀祥水稻育种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黎尚豪中国科学院院士、淡水藻类学家
张作梅机械工程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卢骏美国科学院院士、心血管专家
江静波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院士
江元生结构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叔华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陆启铿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席泽宗天文学家、天文学史专家、中科院院士
苏锵稀土材料与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庞雄飞昆虫学家、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钟世镇医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浩然鱼类生理学、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甄永苏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生物药物学、肿瘤药理学专家
李绍珍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梁栋材分子生物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度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春广半导体微电子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周国泰个体防护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许宁生中山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小明无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寿武数学家、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
曾益新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凡凡内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永光IEEE院士、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

校区简介/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广州南校区

该校区所在地称康乐园,是原岭南大学的校园。岭南大学的沿革:格致书院(1888年—1900年)、岭南学堂(1900年—1912年)、岭南学校(1912年—1918年)、岭南大学(1918年—1927年)、私立岭南大学(1927年—1952年)。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文理科和岭南大学文理科为主,其他一些院校有关系科并入,组成以文理科为基础学科综合性的新中山大学。1952年10月21日,中山大学从广州的石牌迁入康乐园。

康乐园内,有一批建于20世纪初期至30年代的建筑物。2002年8月,广东省文化厅批准将这批建筑物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华南*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学校园。学校对这批有着悠久历史、建筑风格独特、文化积淀厚重的建筑物极为重视,计划投入巨资分期分批对58座建筑文物进行高标准维修,以加强对建筑文物的保护,维护校园的传统风貌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广州北校区

该校区所在地即原中山医科大学所在地,中山大学的医科教学单位主要集中在该校区。现有医学部、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医学教育主要由医科各学院及8所附属医院承担。

中山大学医科继承和发扬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医学教学、科研、医疗水平处于国内先进行列。目前医科有1名*教学名师,4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从1989年开始,每四年评一届,1989年至2005年共计五届,医科共获得*教学成果8项,省级教学成果35项,校级教学成果132项。目前,在医科必修课程中,校级精品课程有33门,其中已获省级精品课程11门(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法医病理学、放射诊断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外科学、传染病学、医学统计学),已获国家精品课程6门(生理学、药理学、人体寄生虫学、人体解剖学、法医病理学、放射诊断学)。从2003~2006年间,中山大学医科参加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教材编写共有主编32人,副主编12人,编委120人。2005年度中山大学医科获卫生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2人。2006年中山大学医科有22本教材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有31本医科教材列入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山大学医科培养的毕业生质量得到了海内外医疗卫生机构的普遍认同,在国内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享有较高的声誉。社会各界和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对中山大学医科毕业生都有着良好的评价:“基础理论好,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大”。

中山大学医科现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研究生教育方面,有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在本科教学方面,医科现有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法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七年制、五年制)、护理学、药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学、预防医学(卫生管理学方向)等13个本科专业,总体结构与布局合理。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法医学、护理学专业是省名牌专业,在华南地区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拟申请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7年医科学生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在校学生总数为8599人,其中本科生4905人,研究生3694人。临床医学现有三种培养模式,即:5年制本科、7年制本-硕连读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2004年开始每年招收8年制学生100名,并停招7年制。8年制是全国七所首批招生院校之一。

医科现有来自印度、马来西亚等南亚、东南亚的28个国家的留学生325人,其中本科生266人,硕士研究生46人,博士研究生13人。从2006年起每年招收100名本科全英教学留学生。

在医科科研方面,医科“十五”期间所获得的批准经费比“九五”增长了203.01%,总数达3.5亿元;2006年度纵向批准经费达9920.6万元,统计至2008年1月9日,2007年度纵向批准经费达1.7251亿元。“十五”至2007年,共获得169项次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7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3项。

医科的杰出人才亦不断涌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名(含2名双聘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

目前,中山大学医科有*重点学科9个: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内科学(肾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普外)、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卫生毒理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眼科学、肿瘤相关基因与抗肿瘤药物研究、热带病防治研究、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卫生部重点实验室3个:眼科学、肾脏病临床研究、辅助循环。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基因疫苗研究。卫生部医药生物技术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鼻咽癌诊治、肾脏病、肝脏疾病研究。医科现有8所附属医院,其中5所综合性医院和3所专科医院。2007年共收治门诊病人近776万和住院病人20.08万。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学科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长期以来,附属医院一直充分发挥着医疗技术优势,注重品牌建设,坚持科教兴院、人才立院的强院战略,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学科品牌得到提升。附属医院采用各种新方法,新技术成功诊断、治疗和抢救了许多危重、疑难和罕见病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医疗界填补了许多空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形成了一大批重点和特色的科室和专科,在国内、并在港、澳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

珠海校区

该校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美丽的唐家湾畔,占地3.48平方千米,三面环山、一面临海,自然环境非常优越。1999年9月,中山大学与珠海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山大学珠海校区。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建成开学。中山大学是珠海市引进的*所大学,开启了名牌大学与地方政府精诚合作办学的先河。

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是中山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校区的所有教师全部由校本部派出,所有学生由中山大学统一招生,所有教学计划、教学要求、培养模式实行全校统一。

目前在校学生有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共一万余人,来自中山大学的文、理、医、工等门类17个院系约50多个专业。旅游学院、翻译学院、国际商学院、海洋学院等实体学院整建制地落户在珠海校区。

珠海校区的教学、实验、图书、生活、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齐全,高起点高水平建设,总建筑面积达30万平方米。校区教学楼7万7千平方米,能容纳2万名学生;图书馆面积3万6千平方米,目前藏书量达25万册;学生宿舍每4人住宿一间,人均约10平方米,是国内大学住宿条件*学校之一;校区的基础教学实验室投入巨资建设并进行教学实验改革,形成地学学科、信息学科、生物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计算机科学、语言科学、心理科学等八大学科实验平台。校园文化活动非常活跃。“中外优秀文化讲座”、“自然科学前沿讲座”、“院士讲座”、“艺术与人生讲坛”等各类讲座大量举行,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博士、丁肇中博士,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博士等大批著名的教授、学者前来讲学、访问。学生社团组织多达60余个,是繁荣校园文化的主力军,也大大促进了与社区的文化交流。

中山大学国家科技园珠海园区、中山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创新科技研究院、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生物医药中心、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研究所以及与丁肇中博士合作的热控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和实验室落户在珠海校区,并与地方开展了广泛的科研合作。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已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一流、文化氛围较浓厚、办学和管理模式日趋成熟的现代化大学校区。

广州东校区

该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外环东路132号,总占地面积113.17万平方米(1697.64亩),其中教学区87.53万平方米(1313.01亩),生活区25.64万平方米(384.63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62.88万平方米。其中教学区约34.14万平方米,生活区约28.74万平方米。教学楼总建筑面积约4万平方米,2座教学实验大楼总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共有5幢学院专业教学楼、2幢国家实验大楼、2幢科研大楼。同时建有1个多功能体育馆、2个标准运动场、2个游泳池、23个篮球场、10个排球场和12个网球场等。生活区建有可容纳20000人规模的研究生、本科生宿舍,5个师生饭堂,以及配套的公共服务区等。

东校区的建设是中山大学发展史上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山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和新契机。东校区为学校的学科发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中山大学的各类满足国家及广东未来经济社会需求的新兴学科尤其是工程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它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山大学的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发挥中山大学的品牌效应,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得以*程度的发挥,为广东建设教育强省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作出更大的贡献;它有利于中山大学进一步探索高校管理运行的新机制,为开展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以及产、学、研合作和国内外学术资源与资金资源的有机整合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与条件。

东校区的专业设置根据国家建设需求及广东经济发展的需要,以新办的工科和传播设计学科为主,突出软件与信息技术、材料与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工业设计及其他交叉学科与新兴学科。本科专业以应用型专业为主。目前进驻学院系17个,包括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法学院、资讯管理系、哲学系、环境与工程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中山医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共有50多个专业,在校本科生1.6万,占全校本科生数量60%,大部分院系本科四年都安排在东校区就读。医学专业的学生每年有近1000人在东校区就读一年后搬迁回北校区学习。

采用“延伸管理”为主,“属地管理”为辅的模式,即由校本部各职能部门向校区派驻相应的办公机构。校区设立管理委员会,下辖党政办,统筹后勤办、保卫办、基建办等职能延伸机构的工作。教务处、学生处、团委、档案馆等部处进驻校区。校区管理部门始终坚持“协调、服务、管理”的理念,为广大师生做好服务。后勤服务全面实行社会化管理,食堂、保安、宿舍管理园林绿化、水电维修、校区保洁等经营和服务都委托社会上的经营单位及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

教学楼总面积37715平方米,由五座教学楼相连而成,由北往南依次编排为A、B、C、D、E栋,外型融为一体,80人课室位于南北端两座建筑内,中型课室位于中央三幢的1-5层,大型课室位于东西两端,以2-3层为主。教学楼以五层为主,有部分地下室,有大小阶梯课室111间,一期建设多媒体课室35间,2007年9月止建设多媒体课室97间,90%课室是多媒体课室,公共教学楼可同时容纳1万5千7百多人。校区的本科教学特色:加强应用专业建设,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宽口径、厚基础教学平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设立创新人才“孵化机制”;建立开放式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个性化培养、拓宽学生自主发展空间;实现跨国、跨地域教学交流,建设国际化大学;启动多样化外语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与国际交流能力。本科教学中的体育课采用全程选项学分制;充分利用网络及多媒体资源进行公共外语课教学,创建开放的实验教学公共平台。

东校区图书馆是东校区标志性建筑,总建筑面积为35,935平方米,造型如一本打开的书。东校区图书馆的设计体现了世界图书馆流行建筑的特点,采用了全中央空调、全封闭、等载荷、大空间、通透式的设计,选用了国际上*自动化设备,藏、借、阅、网一体化的管理模式。目前,东校区图书馆馆藏量已达53万余册,共开放5层,首层为休闲服务区,设有读者休息室、展厅等;二层为综合服务区,设有总服务台、咨询台、多媒体电子阅览区等,共有2061种现期期刊与140种报纸可供阅览,还藏有参考工具书7000余册,随书光盘9000余张;三层为图书流通阅览服务区,收藏了中英文图书24万余册;四层为报刊合订本阅览服务区,收藏有期刊合订本12万余册,报纸合订本1万3千余册;五层为喜乐斯藏书阅览服务区,收藏的是由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图书馆捐赠给中山大学图书馆的一批西文文献,共15万册。东校区图书馆秉持“智慧与服务”的理念,为读者提供文献借阅、联机信息查询、参考咨询、电子阅览、研究室借用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学生公寓环境优美,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公寓共有26栋楼房,总建筑面积近208,054.68平方米,每栋楼高均为7层,采用单廊式、南北向平行布置,全部有架空层,学生床位18,000个。学生宿舍所有房间均为4人的套间,配有宽带网络、电话、组合家具,独立的洗手间,浴室,可直供热水。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每栋宿舍首层配置一个文化室,每栋宿舍首层配置一个洗衣机房。一期学生饭堂已建好投入使用的饭堂总建筑面积1.7万多平方米,共四层。1-2层为学生餐厅、厨房,3层为教师餐厅和风味餐厅,4层为管理、办公用房。学生活动服务中心总建筑面积9,217平方米。内设有歌舞厅、乒乓球、桌球、棋牌、会议等室。设有百货超市、书店、银行、照相馆、理发店、文印、邮电等综合性服务设施。医疗保健中心医疗设备完善。

后勤保障实行全面的社会化管理,包括学生食堂经营、保安服务、学生宿舍管理、通讯服务、园林绿化、水电维修、校区保洁、公共交通等交由物业管理公司管理。

校容校貌/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小礼堂

小礼堂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孙中山纪念铜像

孙中山纪念铜像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惺亭

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加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是中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

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

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马丁堂       

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中大北门广场

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后因城市的发展和新港路的开通,南校门逐渐成为主校门。但近年来,南校门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北校门得以成为主校门,使校园更富魅力。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中山大学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

“远远的地方/珍藏那笑脸/已很多年……”这是选自中山大学推出的校园歌曲专辑CD《毕业谣》中的一句歌词。《毕业谣》总共收录了16首清新明快的校园歌曲,其中如《珍藏那张笑脸》、《寻找Natrual感觉》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情感的生动写照。整张专辑从词曲、演唱到后期制作都是由在校或刚走出校门不久的中大学子们自主完成的。正如这张CD的包装扉页上写的:“这种成长的声音纯真而又坦然,自然流淌着年轻清澈的眼泪和欢笑,映射着金色阳光的探索和思考。这种声音是歌唱的,飘动着他们对过去的回味、对现实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期许。”

规模建设/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教学规模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黄现璠、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不少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在广东省经济飞跃发展的驱动下,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1993年开始,教育部、卫生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原中山大学和原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分别通过"211工程"项目验收,各学科建设项目、公共服务系统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两校的合并,实现了强强联合,并顺利开展"985工程"建设,使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2004年9月,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山大学东校区在广州市的番禺区正式落成,进一步拓展了办学空间,增创办学的新优势,办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中山大学是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和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设有人文科学学院、岭南学院、国际商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翻译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工学院、中山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光华口腔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等27个学院和地球科学系、资讯管理系,并有研究生院、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等。

学科建设中山大学学科门类宽广齐全。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17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达245个,还有专业学位点11类23个,包括:临床医学专业博士学位点以及临床医学硕士(M.M.)、口腔医学硕士(S.M.M.)、公共卫生硕士(MPH)、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D)、会计硕士(MPAcc)、教育硕士(Ed.M)、翻译硕士(MTI)、汉语国际教育硕士(MTCSOL)、计算机技术、环境工程、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项目管理、生物工程、地质工程、光学工程、材料工程、集成电路工程、物流工程、水利工程等2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全校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公共管理、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3个和11个广东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23个广东省二级学科重点学科。在本科教育方面,全校有94个本科专业,拥有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有25个本科专业是省级名牌专业。我校还具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今年,在校各类学生7万多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硕士研究生14000多人,本科生3万多人,外国留学生1500多人。

中山大学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学校有权评审和授予教授、副教授职称。全校共有教职工13000多人,其中有博士生导师900人,具有高级职称的900多人,具有副高职称的1600多人。教师队伍中杰出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学名师3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专家15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二层次人选2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人选1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18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15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8人。

教学设施学校有一批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有“光电材料与技术”、“生物防治”、“华南肿瘤生物学”“眼科学”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生经济动物繁殖、营养和病害控制”、“植物基因工程”等2个国家专业实验室,以及国家新药(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拥有“基因工程”、“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功能材料”,“眼科学实验室”、“肿瘤基因组学与抗肿瘤药物研究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等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研究中心等6个教育部人文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眼科学实验室、肾脏病实验室、辅助循环实验室等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拥有1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学校图书馆藏书513.82万册,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复印、速印服务外,还提供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DIALOG联机检索、UnCover专题服务及电子文献。

传递服务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方便。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11万余平方米,仅次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位居中国高校首位,已被教育部确定为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光缆连接总长度超过

200公里,校园网的用户数超过31000户。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名列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广、规模*、技术*、出口速率*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学校拥有附属*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地处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合并后,对外交流领域更为广阔。迄今为止,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

改革开放以来,海内外校友和各界人士给予中山大学大力支持,捐建教学科研生活用楼、添置实验仪器设备、捐赠各类图书资料、设立奖教奖学金,累计各类捐助达4.5亿多元。

院系设置/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人文科学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系。

岭南学院:国际商务系、经济管理系、经济学系、金融系、财政税务系、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物流工程与管理系。

国际商学院:应用经济学系、企业管理系。

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日语系、德语系、法语系、英培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

外语教学中心:大学英语教学部、研究生外语教学部、应用英语教学部、大学外语教育研究所。

亚太研究院:国际关系学系

法学院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科学系、行政管理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公共传播学系。

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会计学系、旅游酒店管理系、市场学系、财务与投资系、管理科学系。

教育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教育系(两课)、心理学系、体育教育系。

传播与设计学院:新媒体与影视制作学系、新闻传播学系、艺术设计学系。

国际交流学院

旅游学院

翻译学院:翻译系、商务外语系、对外汉语系。

知识产权学院

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数学系、统计科学系、科学计算与计算机应用系。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物理学系、微电子学系、光学与光学工程系。

工学院:应用力学与工程系。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系应用化学系、高分子与材料科学系。

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系、国土资源与环境系(河口海岸研究所)、水资源与环境系、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大气科学系、环境工程系、地球科学系。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生物化学系、生态学系。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软件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自动化系。

软件学院:资讯管理系。

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一系(长学制)临床医学二系、麻醉学系、医学影像学系、康复治疗学系、医学检验系、眼科视光学系、法医学系、生物医学工程系。

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系、妇幼卫生系、营养学系、医学统计与流行病学系、卫生管理学系。

光华口腔医学院

护理学院

药学院

高等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

2010年12月25日,中大资讯管理系在30周年系庆之际升级为资讯管理学院,同时中大国家保密学院揭牌成立。

学校概况/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1835年,美国的伯驾医生在广州设立医局,培养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博济医院,于1866年设立医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医学专科教育机构。1888年,由美国人开设的格致书院在广州开学,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924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至上世纪三十年代,国立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研究生。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的多个院系专业被分出,其中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组成新中山大学;同时,两校的医学院分出后,另行合并组建专门的医科院校,后又将广州的光华医学院并入,几经易名,较后定名为中山医科大学。这两所同根同源的大学,分别是教育部和卫生部直属的重点大学,共同继承了由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中山大学和开创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岭南大学的办学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和大学风格,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地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及学术传统。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王亚南、马采、容庚、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钟敬文、朱谦之、丁颖、蒲蛰龙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在中山大学任教。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李绍珍等著名医学专家曾在中山医科大学任教。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共有56位一级教授,其中有12位在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任教。学校名家大师荟萃,他们优秀的品格和精湛的学术造诣熏陶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许多才华横溢的毕业生成为了社会各界的杰出人才。

学校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

在2010年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行榜中排在171位,国际声誉和影响明显扩大。学校的一批学科在国内和国际学术领域有更大的影响,在2001年1月~2011年12月,我校进入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数据库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数已经达到了13个,在全国并列第5,论文总影响力(总被引次数)达126276篇次,世界排名399位,处于前0.08%的位置;十年间我校ESI论文的篇均被引次数为7.65,在国内高校排第4。一批学科如历史、哲学、公共管理、工商管理、数学、生物学、物理、化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在国内的优势得到了巩固,特色更加鲜明,有的研究方向已达到了国际水平,在国际学术界的话语权和影响日益增大。据美国ESI数据库的统计,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校共有12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领域,包括了化学、临床医学、物理、生物与生物化学、材料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工程学、植物与动物学、数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药理与毒理学、农业科学等学科领域。

中山大学还利用三期“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推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如通过通过临床常见疾病早期预警和早期诊断研究项目推动临床与基础医学的交叉,通过行政改革与政府治理研究项目推动公共管理与政治学交叉融合,通过粤港澳区域合作项目推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地理学等交叉融合。这些项目的建设,探索了学科交叉融合机制,在组织跨学科力量针对共同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同时,我校利用有关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规划,加强建设新兴学科。如通过华南水产养殖动物质量安全与疾病控制生物技术项目发展海洋科学等学科,利用基于华南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结构改建、筛选及新药研发项目发展新药研制等新兴学科,进一步整合了学科力量,实现资源共享,布局和发展了一批面向国家和广东战略新兴产业的应用学科和工程技术学科,使学科布局更趋合理,结构更为优化。

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把中山大学建设成为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相关新闻/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中山大学青年教师打人不只因职称评定标准

办学特色/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中大80余年的历史形成了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其中最突出的是革命性、科学性和开放性。

中山大学是孙中山先生为培养革命人才而创办的。中山先生“天下为公”、“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每一个中大人。在中大的教育传统中,历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强调民族精神,培养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80年风风雨雨,中大人以中山先生为楷模,以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为办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以国家兴亡和民族振兴为已任的优良传统。江泽民总书记要求中山大学“发扬中山先生革命精神”,正是对中大“革命性”传统的很好的概括。

中大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治学精神和方法铸就了中山大学讲求"科学性"的优良传统。在中大的办学宗旨中,始终坚持以现代大学的理念指导办学,把发展教学和科研、办成名校作为目标。重视基础、重视质量、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已成为中山大学的教学传统。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教授,精通十多国文字和梵文,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取得卓越成果。陈先生致力于做真正的学问,不图虚名,坚持学术研究中“三个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所讲内容必是在学术研究中所发现的问题,以及为解决这些问题所进行的探索和思考。教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大这座科学殿堂留下许多精神财富。

广州历来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是内地联系海外的桥梁。这是中山大学“开放性”传统的地缘背景。从筹办广东大学起,在35名筹备委员中有31人是从海外留学归来、通晓国际先进教育的专家。中山先生要求大学以“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实行开放性办学,向各地招聘名师来校任教,并在国外建立大学海外部。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开放性办学传统,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广东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学校精英教育的传统和企业文化的交融使中大的毕业生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欢迎。一批海外学者到中大任教,加强了传统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中大珠海校区的建成也体现了学校“开放性”的办学传统,珠海校区已逐步成为中山大学乃至广东高等教育对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成为办成高水平国际著名大学的新起点。

人文底蕴/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校训中山大学校训是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中庸》第二十章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校歌中山大学校歌,创作于建校初期,由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作词,陈洪作曲。她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激励和团结中山大学广大师生员工和校友,为贯彻中山大学创办人——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勤奋学习,奋发自强,发挥过积极的作用。

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孙中山倡导的爱国精神和亲笔提写的校训良好学风,并反映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与特点,为办好中山大学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在广泛征求校内外广大师生员工、专家意见基础上,组织了有关专家、教授和干部经过认真讨论研究,一致同意原校歌的曲不变,对原歌词作如下修改,即将其中“国父手创”改为“中山手创”,将“三民主义”等四句,改为“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将歌词较后两句改为“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中山手创 遗泽余芳 博学审问 慎思不罔

明辨笃行 为国栋梁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振兴中华 永志勿忘

校徽

校徽是大学的象征,也是学校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的核心要素。中山大学校徽为圆形图案,校徽上部自左而右环绕中文校名标准全称,下部自左而右环绕英文校名标准全称,中间为海棠式洞窗图案。洞窗图案以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大钟楼”为设计主体,运用中国园林的意境与现代的设计手法,借用园林中的海棠式洞窗与大钟楼外观组合成“中山”二字,洞窗内两边的树由大到小形成一个深远的空间,增强了层次感和立体感,中间的弧形巧妙形成一朵红棉花,意寓中山大学位于岭南地区。由建校年份“1924”形成的一条纵深大道,体现了中山大学深厚的学术积淀和辉煌的历史进程。校徽通常为标准绿色,代表生命、发展、永恒,象征着中山大学充满活泼、盎然的生机。

校庆

1951年11月3日,中山大学发布《决定以孙中山诞辰日为校庆日》的布告,分送全校各单位、分贴各布告栏,并在《人民中大》校报上刊登布告。

11月11日,以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的名义,给北京中央人民政府宋庆龄副主席发一电报:

“我校为国内*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大学,为了加强纪念孙中山的意义,我们决定从本年起将我校校庆日改为十一月十二日(孙中山先生诞辰),本年校庆日除举行庆祝会及文娱晚会外,并举行自然科学展览,兄弟民族文物展览及球类比赛,特此电闻,并致敬礼。

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副校长冯乃超十一月十一日。”

宋庆龄很快复电:

“许校长、冯副校长:接读来电,欣悉你校改以中山先生诞辰为校庆日,此实深具纪念意义。尚希继承中山先生之革命精神,在毛主席之英明领导下,加强抗美援朝运动。大力教育培养建设人材,为建设富强美好的新中国而斗争。

此致

敬礼!

宋庆龄

历史沿革/中山大学【现广东中山大学前身】

*阶段

从博济医局、格致书院到解放初期院校调整之前(1866~1953年)

(1)北校区

博济医局到私立夏葛医学院

1835年11月,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Peter Parker)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眼科医局,并于1859年改称“博济(Pok Tsai)医局”。1866年,博济医局搬迁并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是中国*所西医医院,是中国最早建立的教会医院。是年,美国医学博士嘉约翰与中国*留学欧洲学医者黄宽博士在该院主持博济医学堂正式开办。1879年,博济医学堂改名为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
1886年孙中山以“逸仙”之名进南华学堂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04年改称南华医学校,1930年改称岭南大学医学院,1936年又称孙逸仙博士纪念医学院,并合并了私立夏葛医学院。

从广东光华医学堂到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1908年春,广东光华医学堂成立,由郑豪等人创立。该校分别于1912年、1928年、1929年、1952年更名为私立广东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广东光华医科大学、私立广东光华医学院和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

从广东公医学堂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1909年春,广东公医学堂成立。1915年易名为广东公立医科专门学校,1924年改称广东公立医科大学,1925年并入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随大学更名,成为国立中山大学医科,1931年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

(2)南校区

格致书院

广州格致书院是十九世纪中国著名的教会学校,由美国长老会传教士哈巴安德医生1887年创办于广州,后发展为私立岭南大学,博济医院及其附设的医学校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博济医学堂和格致书院,开启了中国近代西式教育的先河。1907年该学校改为岭南学堂,开设了医科。后来该学校成为岭南大学;而其医科成为圣约翰大学的一部分。

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美国友好人士在广州创办的一所私立大学,1927年收归中国人自办。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发展成一所设有文、理、工、农、医、商等学科的著名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弟子遍全球,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并和世界上一些著名大学互相承认学历。岭南大学建校之初,校址几经变迁。先从沙基金利埠到四牌楼福音堂、花地萃香园,1900年又迁往澳门,1904年,将永久校址设在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此后,经历了战火洗礼的岭南大学,又于1937年南迁至香港,1942年北上至韶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岭南大学得以重返康乐。

国立广东大学到国立中山大学

1924年初,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1924年1月24日筹办的黄埔军校,以及2月4日颁布两道大元帅令着手筹办的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2月邹鲁接管广东农业专门学校、广东法科大学两校之后,即于当月24日召集三校学生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礼堂举行大会,会上宣布筹建国立广东大学,并报告了筹备经过和进行计划等。3月3日,广东大学召开首次筹备会议,着重讨论并通过了国立广东大学筹备处组织大纲。为保证筹备工作的开展和国立广东大学的顺利开办,孙中山亲自动手筹措资金。广东大学的经费运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1924年5月12日,广东省教育会、广东全省商会联合会、广东总善堂总所、广东学生联合总会、广东总工会、留东同学会、国立广东大学经费运动学生委员会联合发表《请争广东关馀及欧美各国退回庚子赔款为广东大学经费宣言书》。1924年6月9日,中山先生任命邹鲁为国立广东大学首任校长。在1924年6月21日广东大学举行校长就职和学生毕业典礼时,他委托总参议胡汉民代表大元帅在会上宣读了训词“学海汪洋,毓仁作圣,大学毕业,此其发轫。植基既固,建业立名,登峰造极,有志竟成。为社会福,为邦家光,勖哉诸君,努力自强。”

国立广东大学定于1924年9月15日正式上课。当时,学校并没有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9月30日,学校举行了第二次校务会议,会上议决了此事,决定组织筹备会议,选择日子补行成立典礼。后又经校务会议复议,将开学典礼及成立典礼日定于1924年11月11日这一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校庆日。

国立广东大学建校初期,文科分设中国文学、英国文学、史学、哲学、教育学五系和高师的文史、英语、社会三部;理科分设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五系和高师之数理化、博物二部;法科分设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系;农科分设农艺学、林学、农艺化学三系和农业专门部;医科不分系,附设*、第二医院及护士学校;预科分设文、理、法、农、医五组,另附属初级师范及中小学,全部依据西方新学制办理;各科设学长、预科及附校设主任,分别办理教务;设秘书处、会计处、图书馆,分别办理校务、组织校务会议,以评议、筹划重要校务;设工科筹备委员会,拟增办工科,并设法国里昂大学海外部,遣派留法学生。

1925年,“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广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并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同年增设医科。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1926年3月,郭沫若就任文科学长,郁达夫任英国文学系主任。郭沫若到任后对文科开始进行整顿,辞退了15名教授。4月,秘书处开始出版不定期杂志《学艺丛刊》,进行学术文艺讨论,社会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评,东西方名著介绍等。广东大学时期校址情况,当时广东大学分处广州四个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两学院、图书馆及附属学校在文明路原高师所在地(即鲁迅纪念馆),同时也是中国国民党*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和孙中山演讲三民主义的场所。1926年7月17日正式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的*学府。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名国立广东大学,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如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1927年1月,鲁迅从厦门大学被聘至中大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2月,天文台在中大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岗上建成。3月1日,中山大学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8月,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1928年3月,复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原广大中国文学系改为中国语言文学系,英国文学系改为英国语言文学系,史学、哲学、教育学仍沿用旧式,与前两者合称为中大文史学科。理科一度改称自然科学科,仍设数理化、生物、地质五系,后数学系改为算学天文系,增加天文课程,筹建天文台,并成立了心理学研究所。当时实际主持校务工作的式副校长朱家骅,在其主持下力求教育与社会的沟通。1931年,改文、法、理、农、医科为学院。当时医科(学院)原址在百子路,与*附属医院相连,共占地150亩,楼房为当时南方最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学院不分系,采用学年制,本科5年,另加实习1年,共六年。当时共有两附属医院,*医院占地64亩,与学院相连。第二附属医院位于西提。1927-1937年是医学院最兴旺发展的时期,特点是全盘德国化。作为中山大学成立初期锐意经营的学科,着重引进德国先进医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人才。学校采用德国式管理机构,选用德国教材,用德语授课,医院查房、写病历、开处方均用德文。入学考试必须考德语。由于当时国内学习德语的中学很少,所以招生受到影响,每年录取新生不足50人,截至抗战前夕,在校学生不足200人。然而由于其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中大培养出一批当时中国一流的医学人才,如杨简、王典羲、叶少芙、罗潜、张梦石、曾宪文等。同年3月,重提成立工学院事宜,并定于下半年筹建。先设立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化学工程四系,校址暂定于文明路,第二年迁往石牌新校址(即华南理工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校址内)。1934年,许崇清继任校长后,将工学院的土木、化学两系与理科合并,改称理工学院。理工学院成立后共有4个系:电气、机械、土木、化学。

1935年,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成为当时全国仅有的三所之一(是中国*批成立“研究院”的三所高等院校之一(另两所为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当时的中山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1938年,设师范学院,理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迁至云南澄江,1940年迁回粤北坪石。1945年,迁回广州石牌等原址复课。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原中山大学文理院系与岭南大学合并,组成新的中山大学。

第二阶段

从解放初期院校调整到2001年两校合并之前(1953~2001年)

1953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次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将广州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广东法商学院、广东工业专科学校等高等院校,统共调整成为广州新布局的1所综合大学和4所专门学院。

中山大学*次院系调整具体情况如下:

(1)原中山大学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划出去,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的有关系科合并在一起,分别成立了独立的高等专门学院,即在广州成立了华南工学院(即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学院(即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医学院、华南师范学院(即华南师范大学),并取消“国立”二字,更名中山大学,中大医学院从原中大分离出来,成立中山医科大学。

(2)原中山大学的部分系科还在全国范围内调离、配置。中山大学理学院天文系主任赵却民教授率领全系师生21人前往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理学院地质系主任陈国达教授率领全系师生49人调去湖南中南矿冶学院。中山大学哲学系由哲学系主任朱谦之教授率领前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调往北京中央民族学院,由人类学系主任杨成志教授率领。他们分别于1952年10月16、17、20日前往南京、长沙、北京等地报到。

(3)新中山大学的构成吸收了多方资源,具体有原中山大学文、法、理各学院,岭南大学文理科各系,华南联合大学文法科各系,以及财经学院和广东法商学院。*次院系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主要以原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的文理学院构成。根据广州区高等学校调整工作委员会的安排,新组建的中山大学校区由石牌迁至原岭南大学

校址。中山大学原石牌校址,迁入了新组建的华南工学院、华南农学院等学校,中山大学原百子岗校址,兴办华南医学院。1952年11月25日,调整后的中山大学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华南地区*所新型综合性大学也由是成立。

首次调整后的新中山大学,设有中文、外文、历史、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财政、金融、会计、贸易、企业管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等18个系,另有俄文、会计、金融、企业管理4个专修科,中国语言文学、历史、植物等3个研究所。

第二次院系调整从1953年7月下旬开始准备,9月底正式进行。

此次中山大学院系调整的具体情况是:

(1)把原设在中山大学内的财经、政法各系分别调至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学院、中南政法学院等院校。

(2)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等师范等院校部分有关科系师生调至中山大学。

(3)1954年,将全国惟一的语言系由中山大学调整到北京大学。语言系主任王力教授带领全系师生48人整体迁出。

1953年第二次院系调整对图书、仪器、设备等进行了调配。中山大学图书馆原藏有前华南联合大学及广东法商学院所藏财经政法图书资料,全部调配给中南财经、政法学院,如有复本,则将复本调配给上述二校。根据上述原则,书籍在1952年11月4日前分三批装箱调出,共计67676册,岭南大学有关科系分别并入中山大学和其他高等院校。在两次院系调整完成后,新的中山大学师生就来自于岭南大学、华南联合大学、广东法商学院、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华中高师和原中山大学等9所不同的院校。1954年公立广东光华医学院与华南医学院合并,成立新的华南医学院,是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1955年柯麟任华南医学院院长兼院党委书记。1956年华南医学院改名为广州医学院,是年国家卫生部发函认定学校谢志光、梁伯强、陈耀真、陈心陶、林树模、秦光煜、钟世藩、周寿恺8位为一级教授,另有15位二级教授,师资实力时为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之首。1957年改名为中山医学院,1961年被定为卫生部属全国重点高等医科院校。1981年成为中国首批有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的单位之一,7个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学科(专业),17个学科为硕士学位学科(专业)。1985年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山医学院改称中山医科大学,1987年12月,国家教委批准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成立。

第三阶段

2001年两校合并以后

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强强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10月26日举行“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大会”,实现强强联合。2010年11月中山大学医科成为教育部、卫生部首批共建高校医学院。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

随机官网
Copyright © 2013-2014 首页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