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城事。教师,新闻报道,学术期刊,校园视频。
浙大城市学院。
学院依托浙江大学的综合办学优势,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设置专业。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法学院和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等9个学院,37个本科专业,70余个专业方向。
院系详情学院现开设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4个本科专业,从2004年起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计算机专业硕士研究生。为了增加选择专业的科学性,体现宽口径、大平台的培养模式,分院2007年开始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按大类招生,*年按统一教学计划学习,一年后分专业学习,学生可以按自己特长及兴趣重新选择。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优秀教师队伍,教师中具备硕士以上学历者占95%, 博士占20%。科研实力稳步提升,每年完成科研经费300多万元,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多篇,建有杭州市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和杭州市重点实验室“网络与计算开放实验室”,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学院锐意创新,不断改革,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建有六个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学生在国际和国内的数学建模、程序设计、多媒体设计竞赛中屡获大奖,计算机专业在2003和2004年的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抽查中列前2名。现任院长为王泽兵教授。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简称信电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5日,是由信息工程学系(简称信息系)和电气工程学系(简称电气系)2个系组建而成。浙江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沈继忠教授兼任信电学院院长。信电学院现有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方向、光电信息工程方向)、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五个专业(方向);杭州市重点实验室一个;学院重点学科一个,同时还成立了两个研究所。
信息工程学系集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为一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系统与器件、硬件与软件并重是该系的特点。设有信息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二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工程又分为通信工程和光电信息工程两个方向。电气工程学系具有弱电与强电兼顾,硬件与软件结合,专业面较宽的特点,设有电子信息工程(含信息电子、电力电子)和自动化二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约占总人数的一半,目前共有全日制本科生1697人,近二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信电学院具备优良的办学条件,设有信电工程实验中心,共有30个实验室。工程实验中心具有先进的仪器设备,良好的实验环境,可满足专业实验教学、学生毕业设计及教师科研开发的需要,并在开展大学生科技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院十分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选派教师和学生到新加坡、丹麦以及中国香港的多所大学进行互访,与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接下来,也将进一步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来拓展科研项目,形成科研团队,引领学科方向,借此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工程学院
学院下设机械电子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和建筑学系,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4个专业,并与浙江大学联合招收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从2006年开始机械电子类实行宽口径、大平台培养模式,学生入学按大类统一招生,一年级学习相同的基础课程,二年级起学生可按自己的意愿选择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继续深造。
学院的专职师资队伍精干,正、副高级职称和硕士、博士学历者达90%以上,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系城市学院重点扶植学科,配置了学院重点实验室。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建设和应用能力培养,有工业中心和建筑设计分院二个综合实践基地。除各专业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外,学生每年都有机会参加结构模型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校内外多种学科竞赛与科技活动。现工程学院院长由浙江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柯映林教授担任。
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目前设有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和生物技术4个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科研能力较强、梯队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药理学学科在2003年被列为杭州市重点学科。该学科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向上,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特色,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成为杭州市重点实验室。学院拥有仪器设备先进的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剂学、基础护理学、显微数码互动、仪器分析等各类实验室。 2006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为94.4%。现任院长为张爱珍教授。
外国语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3年9月30日,其前身为1999年成立的城市学院外语系。外国语学院首任院长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何莲珍教授兼任。现任院长由浙江大学教授张振中担任。
经过几年的建设,外国语学院已拥有一支年富力强、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5人,讲师28人,外籍教师 10人。开设英语和日语两个专业。负责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以及负责中澳、中新联合班的英语教学,与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并开设留法语言培训、国际商务单证员培训等特色班。设有国家人事部中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浙江培训基地。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工作。在为学院和杭州市服务方面,担任了学院重要外事活动的翻译工作,并为杭州市西湖博览会、休闲博览会和有关部门的国际性会议提供翻译及志愿者。现有英语专业学生710人,日语专业学生250人。
学院自创办以来,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办学理念,明确本科应用型的办学思想,以学生为本,以质量为先;强调基础教学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语言技能训练,强调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及语言和知识的实际应用;在强调过程化教学的同时通过实施学科交叉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使他们成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
商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成立于2004年6月,由成立于1999年的管理系和2000年的经济系合并而成,是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规模*分院,现任院长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浙江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博士生导师陈劲教授。商学院现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应用经济学系、工商管理系、财务管理系、服务管理系等五个系。拥有国际经济与贸易、企业管理等两个杭州市重点学科,一个国际合作办学中心,以及创业与家族企业研究中心、旅游风景与规划中心、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现代管理信息中心、唐学元财务实验中心、跨国竞争与战略研究中心等六个研究中心(所)。从2003年开始和浙江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截至2006年底,商学院有在校本科生3707名,在读硕士研究生 10名。专职专任教师 71名,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19名,91.55%教师具有国内外著名大学的硕士以上学历,部分教师来自企业高层管理岗位,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教师学历高,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商学院以“对内下苦功,培养商学应用型人才;对外求合作,面向社会、面向全球”为办学思路,走开放型办学之路。学院从2000年开始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USQ)合作办学、2003年开始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UW)合作办学,涉及的专业有工商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成为城市学院对外合作办学的亮点。2006年6月由商学院承办的首届“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在业内引起较大反响,教育部专家认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对外合作办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全方位引进,值得学习和推广”。
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商科人才为目标,商学院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探索,于2004年创办了“创业人才孵化班”。该班教学将理论学习、实践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得到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被媒体誉为“中国*少帅班”。2006年9月,商学院又一新的特色教育——学生素质拓展训练营正式开营。该训练营仿照著名的西点军校对学生采用准军事化管理模式,因而被形象地称为“西点班”。
商学院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扶持学生社团活动,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工作能力。一年一度的“经管学术文化节”开城市学院学生学术文化活动之先河,已在城市学院学生活动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商学院的学生在城市学院各类文体活动、学术活动、社会工作等方面均发挥着中坚力量。
传媒与人文学院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简称传媒学院)是在原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新闻学系(创建于1999年7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教学教务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实验中心四个行政部门。现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中文系四个本科系;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会展经济与管理、汉语言文学5个专业,其中新闻学为城市学院重点建设学科。为了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拓展社会服务的渠道,分院致力于研究机构的建设,现已建立了广告传播研究中心、会展研究与服务中心、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公共关系研究中心以及现代秘书学研究中心等。现已建有广播实验室、电视实验室、新闻摄影实验室、广告流程实验室、办公自动化实验室、电子编辑实验室等实验室 。在校学生1300余人。
传媒学院的教师由三部分人员组成:浙江大学新闻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副教授等;从事较长时间实践工作的高级记者、主任记者和记者;近几年毕业的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5人,博士学历3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总数的80% 。除专任教师外,学院还聘请媒体一线的资深专家、政府部门相关专业的领导以及兄弟知名院校的博导教授作为传媒与人文学院的特聘兼职教授,共有18人。深厚的学术造诣,丰富的实践经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专职和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以及为人师表的工作态度,保证了传媒学院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传媒学院致力于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特别注重实践环节。除了强调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外,在培养计划中规定了中期实习(第四学期暑假)和毕业综合实习(第七学期)。注重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挥,创建各种类型的创作室、工作室、与学院宣传办公室共同创建的学院新闻中心,下辖院报、院广播电台、院电视台、英语新闻社等院内媒体,成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践平台;与媒体、企业、政府部门建立密切联系,建立了40余个实习基地,为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创造了条件。
法学院
法学院是城市学院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拥有一支科研能力强、富有责任心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科研队伍,积极倡导良好的学风和教风,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鼓励并帮助学生积极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坚持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不少学生考入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在各层次公务员考试中,法学院学生的上线率及录用率均居城市学院首位,不少同学被录用为国家公务员,每年省级公务员录用率均超过20%。到学校等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也比较高。还有部分学生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到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富有前景的公司企业就业和创业。
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筹)
本学院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中外美术史和艺术设计史的发展规律和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动态、*成就;掌握艺术设计创造的专业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进行艺术设计实践和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设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较强的设计和实施方案的能力,能在大专院校、工商企业、艺术设计公司、工业设计单位、规划部门、广告影视公司、报刊杂志等单位,从事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景观)设计和工业设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的专门人才。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拥有杭州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杭州市重中之重建设实验室3个,杭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
杭州市级重点实验室(9个):网络与计算、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商务信息分析、数字城市与电子服务、地下工程安全与监控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区域经济发展与演化仿真
杭州市重中之重建设实验室(3个):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电子服务与智慧工厂、信息处理与智能系统
杭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旅游发展与法制研究中心、传播与杭州文化创新研究中心
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 | 文化与翻译研究所 |
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分院 | |
学习研究所 | 新闻事业发展研究中心 |
信息管理与电子服务研究所 | 工业中心 |
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 | 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
职业素质教育研究所 | 杭州公共管理研究中心 |
智能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 跨国竞争与战略研究中心 |
绿色建筑研究所 | 土木工程测试与研究中心 |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所 | *文化研究中心 |
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所 | 环境艺术规划设计研究中心 |
制造工程及自动化研究所 | 招商研究与培训中心 |
现代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 | 广播电视研究中心 |
建筑工程管理与技术研究所 | 广告传播研究中心 |
科教仪器研究所 | 会展研究与服务中心 |
药物研究所 | 物流与供应链研究中心 |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 | 创业与家族企业研究中心 |
投资评估研究所 | 公共关系研究中心 |
风景旅游规划研究中心 | 房地产研究中心 |
2009年,学院承担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委托合作课题355项,科研项目总经费2100万元。其中国家及省市科研纵向课题54项,与杭州市政府部门合作项目为68项,其他社会(企业)合作项目233项。2009-2010学年,学院共有37项成果获奖,其中厅及以上成果奖22项,包括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创新二等奖1项,浙江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浙江省卫生厅科技创新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杭州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学术资源学术期刊
《现代城市》: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管,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主办的综合性技术期刊;主要报道中国城市建设学科领域中*科技成果和工作经验,以各级城市、村镇的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干部,教育与科研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科技人员等为主要读者对象。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图书馆藏书100万册,中外文期刊2500余种,中外文报纸100余种,另外还藏有7600多种多媒体文献等。由香港实业家陈占美和夫人陈李云华捐资建立的云华科技图书馆(四楼开架书库)和云华网络科技图书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技文献体系。
学院设立*课堂奖学金、第二课堂奖学金、优秀贫困学生奖学金、对外交流奖学金,及奖金额为10000元的“新生精英奖学金”,其中*课堂奖学金就是 “学业优秀奖学金”,第二课堂奖学金包括社会工作、社会实践、研究创新、文体竞赛等方面优秀奖学金,学生获奖面在50%左右。其中“新生精英奖学金”用于奖励高考录取成绩前15名的新生。学院每年设立30万的“学生对外交流奖学金”,用于选拔优秀学生赴海外学习交流(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美国等)。此外,学院还设有社会各界捐赠的各项奖学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已经建成了一支德才兼备、生师比匹配、专兼比合理、学缘结构优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专职教师800余名。专职专任教师主要来自浙江大学和同类高水平大学,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5.33%,高级职称比例为50%,列入浙江省“151”人才、杭州市131等人才工程的有89人。还有一批浙江大学的在职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教师爱生敬业,创新活力足,教学与科研能力较强。
学校领导
时间阶段 | 姓名 | 职务 | 任期 |
历任领导 | 王立人 | 院长 | 2005,7-2008,4 |
鲁世杰 | 院长 | 1999,7-2005,7 | |
邹晓东 | 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 | 1999,7-2005,7 | |
现任领导 | 吴健 | 院长 | 现任(下同) |
胡礼祥 | 党委书记 | - | |
应晶 | 副院长 | - | |
斯荣喜 | 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 | - | |
刘玉勇 |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 - | |
夏顺仁 | 院长助理 | - | |
周金其 | 院长助理 | 2009-2013 |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专职教师800余名,超过50%的教师具有高级技术职务,超过88%的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此外,学校拥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4人,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浙江省教学名师2人,浙江省教坛新秀4人,钱江特聘专家6人。
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1人):方玲玲
浙江省教学名师(2人):张梦新、颜晖
浙江省教坛新秀(4人):金晖、杭国强、方洁、吴明晖
钱江特聘专家(6人):黄宏伟、陈天洲、过敏意、尤肖虎、吴飞、张立新
姓名 | 职称/学历 | 入选层次 | 入选年份 |
---|---|---|---|
马俊海 | 教授/博士 | 151第二层次 | 2006年 |
郑增威 | 教授/博士 | 151第二层次 | 2008年 |
张健康 | 教授/博士 | 151第二层次 | 2008年 |
魏新江 | 教授/博士 | 151第二层次 | 2010年 |
侯作前 | 教授/博士 | 151第二层次 | 2010年 |
郑增威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5年 |
黄敏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5年 |
郑健壮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5年 |
鲍立威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5年 |
侯作前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7年 |
张健康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7年 |
杭国强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7年 |
方洁 | 副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7年 |
魏纲 | 副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7年 |
李纪明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9年 |
李艳君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9年 |
王俊波 | 副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09年 |
阮可 | 副教授 | 151第三层次 | 2009年 |
张晓明 | 副教授 | 151第三层次 | 2009年 |
陈观林 | 副教授 | 151第三层次 | 2011年 |
吴明晖 | 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13年 |
王新泉 | 副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13年 |
钱辉 | 副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13年 |
谭岚 | 副教授/博士 | 151第三层次 | 2013年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官网)
院系概况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医学院、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商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法学院和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等9个学院,39个本科专业,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个中外课程合作项目。
教学院系 | 专业设置 |
---|---|
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 |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 | 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 |
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建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
医学院 | 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 |
商学院 | 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资产评估、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中新合作办学)、国际商务 |
传媒与人文学院 | 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汉语言文学、广告学、会展经济与管理 |
外国语学院 | 英语、日语 |
法学院 | 法学、行政管理 |
创意与艺术设计学院 |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工业设计 |
(表格内容资料来源:2015年4月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招生信息网)
教学建设质量工程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浙江省重点专业1个,杭州市重点专业2个,杭州市特色专业2个;浙江省精品课程2门,杭州市精品课程13门;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浙江省重点教材12部,承担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6项,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课题项目6项;获得*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浙江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
浙江省重点专业(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计算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教学团队(1个):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程序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颜晖)
浙江省精品课程(2门):软件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杭州市重点专业(2个):通信工程、新闻学
杭州市特色专业(2个):会展经济与管理、法学
学生获奖
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30余项,参赛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际一等奖8项和国际二等奖27项,挑战杯赛获得省特等奖1项,电子设计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和省一等奖5项,程序设计竞赛获得亚洲区铜奖1项和省一等奖1项,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和省一等奖1项,广告艺术大赛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等。此外,城院学子也获得过CCTV英语演讲比赛华东赛区冠军、“外研社杯”全国英语辩论赛*辩手、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IEEE标准电脑鼠走迷宫长三角赛区一等奖等奖项。2012-2014年,学校有12项学生科研列入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新苗人才)计划。
学科建设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杭州市级重点学科11个,杭州市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个。
省级重点学科(4个):药理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企业管理、岩土工程
杭州市级重点学科(1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药理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通信与信息系统、岩土工程、新闻学、传播学、经济法学、桥梁与隧道工程、免疫学
杭州市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个):药理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合作交流根据2015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法国、意大利、丹麦、爱尔兰、芬兰、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近40所知名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
合作办学: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开展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两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合作项目在校学生已达1000余名。
课程合作:学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开展学分互认课程合作项目。
交换生计划:学院分别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日本佐贺大学、日本长崎国际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以及澳门旅游学院、芬兰米凯利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等开展了学生境外学习计划,互认学分。
国际化教育是学院着力培育和打造的办学特色,经不断开拓发展,已与境外5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课程合作项目6个,初步形成了“合作项目稳步提升、境外交流快速发展”的国际化教育新格局。开放办学,走社会化和国际化的办学之路。
学生海外交流是学院国际化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学院积极开展ArticulationProgram(课程合作项目)、ExchangeStudentProgram(交换生项目)、VisitingStudentProgram(交流生项目)、CulturalExchangeProgram(文化交流项目)以及推荐攻读境外高校硕士学位项目等多种形式的学生海外学习项目。
合作办学:学院与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开展了国际贸易、国际商务两个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开展了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合作项目在校学生已达1000余名。
课程合作:学院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开展学分互认课程合作项目,有意向的学生可以通过该项目获得进入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交流学习的机会。
交换生计划:学院分别与新西兰怀卡托大学、日本佐贺大学、日本长崎国际大学、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新加坡淡马锡理工学院以及澳门旅游学院、芬兰米凯利应用科学技术大学等开展了学生境外学习计划,互认学分。学院选拔优秀学生参与项目,每年参与人数达到30余名。
短期交流:学院利用寒暑假积极组织学生赴境外学习交流项目,每年通过该类项目赴境外学生数达到300余名,交流范围涉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境外知名院校。同时还设立了多项由港澳知名人士资助的学生境外交流奖学金,包括陆增镛优秀学生国际交流基金、陆侯燕英经济困难生境外交流基金、唐学元商科优秀人才奖励基金、魏绍相工科优秀人才奖励基金、廖春荣国际交流基金和美国江浙工商总会国际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开阔视野。
校徽含义:学校以浙江大学校徽为基础,校徽两侧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校名的英文简称“ZUCC”,校徽中间标志为浙江大学的求是鹰,外圆为学校的中文校名。
学校校训求是创新
含义:(1)不盲从,不附和,一以理智为依归。如遇横逆之境遇,但不屈不挠,不畏强御,只问是非,不计利害。(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整饬毫不苟且。
吉祥物“大城小C”作为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的吉祥物,源自于浙江大学的校徽图案是求是鹰,城市学院的校徽则是求是雏鹰。选择雏鹰作为校园吉祥物,一方面是传承了浙大的“求是”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展现新型学府年轻学子的青春风貌。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ZhejiangUniversityCityCollege,ZUCC)成立于1999年7月,是国家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浙江大学、杭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办学,并与浙江省电信实业集团共同发起创办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
1998年,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校合并组建新的浙江大学。为了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继续做出更大的贡献,浙江大学与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合作举办一所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本科人才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全日制本科普通高校。
秉承名城名校大气开放、求是创新之精神,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充分发挥名城名校合作的体制机制优势,继承和发扬浙江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传统,植根于杭州市大气开放的城市文化土壤,实现了学院办学与城市发展的统一。
作为杭州仅有几所在市区办学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着力打造都市新型大学美丽校园,坚持高质量高起点办学,仅用五年时间就实现了“千亩校园,万名学子”的发展目标,并在浙江大学的支持下开始培养研究生,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层次不断提升,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和良好社会声誉。
学院位于杭州市拱墅区,占地1000余亩,校舍面积40万余平方米。校园环境优雅,基本设施先进,办学条件齐备,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培养方向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继承和发扬浙江大学“求是创新”的优良校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以“倡导合格基础上的扬长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基础上的个性发展”为育人理念,全力实施“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着力构建“按社会需求设专业,按学科打基础,按就业设模块,使学生横向可转移、纵向可提升”的本科培养体系,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为社会奉献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社会政治经济建设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学院重视学科建设、科研开发与产学研合作。药理学被列为杭州市重中之重学科,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被列为杭州市重中之重实验室;计算机应用技术、药理学、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4个学科被列为杭州市*批市级重点学科,网络与计算开放实验室、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被列为杭州市*批市级重点实验室;通信与信息系统、岩土工程、新闻学等3个学科被列为杭州市第二批重点学科,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商务信息分析实验室、数字城市与电子服务实验室等3个实验室被列为杭州市第二批重点实验室。设立了杭州公共管理研究中心、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会展研究中心等35个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在杭州市和浙江省各地建立了20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
重点实验室
学院突出科研工作和学科建设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定位,以任务带动学科,创建实验基地,推进学科建设,大力开展科学研究。目前,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被列为杭州市首批重中之重建设实验室。网络与计算、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等3个实验室是杭州市*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商务信息分析和数字城市与电子服务等3个实验室被列为第二批杭州市重点建设实验室。
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
(重中之重实验室)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中药研究与开发实验室是在原杭州市属高校*批重点实验室之一——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2004年)基础上发展建立的。2005年12月,实验室被授予“杭州市科技创新实验室”称号。2009年,实验室被批准为杭州市属高校*批市级重中之重实验室。实验室致力于中药新药的研究与开发,主要研究方向为:抗肝纤维化中药研究、降糖降脂中药研究、抗消化道溃疡中药研究、抗痛风中药研究和中药药物代谢研究。研发团队主要由药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组成。现有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13名,8名具有博士学位。
网络与计算开放实验室
网络与计算实验室2004年12月被列为杭州市首批市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05年12月,实验室被授予“杭州市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称号。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子服务、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城市仿真与集群计算等三个方向的研究工作。实验室目前45周岁以下副教授1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7名,拥有硕士生导师5名。多名教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杭州市“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培养计划”。
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
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于2004年被列入杭州市首批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05年12月,实验室被授予“杭州市科技创新重点实验室”称号。主要研究方向有:数字信号传输与处理、人机通信与网络控制、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智能信息系统。实验室现有高级职称1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2人。特别聘请香港中文大学信息电子工程系系主任程伯中教授为集成化信息处理与控制实验室的首席专家。
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
药物信息与新药研究实验室于2004年被列入杭州市*批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05年12月,实验室被授予“杭州市科技创新实验室”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信息研究、降血糖药物研究和抗肿瘤药物研究。现有研究人员高级职称12人,博士5人。
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
先进设计与制造技术实验室于2008年12月被列入第二批杭州市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已承担多项课题,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与公告各1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及装备技术、车辆工程先进设计及分析技术。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
商务信息分析实验室
商务信息分析实验室于2004年被列为学院*批院级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2008年12月被列入杭州市第二批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专业队伍中有具有高级职称14名,培养毕业硕士生25名。
数字城市与电子服务实验室
数字城市与电子服务实验室于2008年被列入杭州市第二批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服务与信息智能、城市建模与集群计算。拥有高级职称10余名,博士6名。
温馨提醒:文章观点来源网络,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本文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