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4、早规划多获益。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人在35岁之后,处于已婚已育的状态时才开始保险规划,而保险费率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升的,已婚已育家庭在经济压力方面明显高于已婚未育家庭。因此,建议保险规划要做到未雨绸缪,尽早为自己的健康和未来的生活上一把安全锁。同时,循序渐进,根据人生和家庭不同阶段的情况定期检视和调整保障额度。
3、经济支柱。优先考虑在为家庭新生儿及长辈购买保险的同时,应首先考虑为家庭收入支柱购买足够的保障,因为家庭支柱的财务和身体健康是维持家庭生活幸福及稳定的源动力。
保险,保障缺口大 结合实际选择寿险产品2、保障投资。理性看待寿险产品首先提供的是风险保障,其次是长期稳定(但不见得很高)的投资收益。
1、充分认识。提早规划合理的商业保险费用规划应占家庭总体年收入的约10%,这样能较为有效的规避家庭财务风险。特别是一线城市的居民,至少需要50万元—100万元的寿险保障,而不是5万元—10万元。
此外,鉴于国内居民对于人寿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保险专家建议消费者,应当树立更理性的保险消费观,并遵循四大家庭保障原则:
当然,对保险公司来说,除目前市场上的寿险产品外,也要加大创新力度。弘康人寿保险专家建议,可全面推广小额人身保险方案。“小额人身保险是一类面向低收入人群提供的人身保险产品的总称,具有保费低廉、保障适度、保单通俗、核保理赔简单等特点。保险公司在开发小额人身保险产品时,可根据市场状况自行设定产品预定利率,但准备金评估利率不得高于3.5%。”
专家建议,对于事业刚刚起步的年轻人或收入较少的群体,大多数人并不适合终身寿险,一则该类险种保费较高、保障额度较低,年轻人更需要高保障、低保费的产品来规避身故风险;二则保费的投入也是一种投资,终身寿险的回报率显然偏低。而消费型的定期寿险可以让投保人在家庭责任重大时期,以较低的保费获得最大的保障,不啻一种很好的选择。
保障缺口大 结合实际选择寿险产品其二,费率差别明显。终身寿险属于可返本的储蓄型险种,定期寿险则是消费型险种。以同样是30岁男性投保人、交费期限20年、保额10万元为例,若是定期寿险,每年交纳保费约300元左右。而终身寿险保障达终身,20年中,每年要交纳的保费在3000元左右,甚至更高。
同时,鉴于人寿保险按照保障期限可分为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专家提醒投保人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其一,保障期限不同。终身寿险的保障期限为终身,被保险人不论因意外还是疾病导致身故或高残,均可得到等同甚至超过保险金额的保险金给付。而定期寿险的保障期限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合同到期后已交保费不可拿回,保险期限一般有10年、15年、20年、30年等,或保障到50岁、60岁、70岁等约定年龄。不过,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返还型的定期寿险,到了约定期限,保费可以返回,但保费一般较高。
第二步,考虑家庭需求情况,即一旦被保险人遭遇事故,可确保至亲的生活准备金总额。计算方式是将至亲所需生活费、教育费、供养金、对外负债、丧葬费等扣除既有资产,所得缺额作为保额的粗略估算依据。需要注意的是,若被保险人可从其他渠道获得一定补偿,则确定最终保额时,应适当扣除这部分补偿额,适当降低保险保额。
第一步,根据“生命价值法则”计算生命价值。该法则包括三方面:估计被保险人以后的年均收入;确定退休年龄;从年收入中扣除各种税收、保费、生活费等支出后剩余的钱。据此计算,可得出被保险人的生命价值。
针对报告所反映的情况,保险专家建议,投保人在挑选寿险产品前,要先对保额进行估算,主要从两步入手。
保险,保障缺口大 结合实际选择寿险产品结合实际选择寿险产品
支招
居民保险观念存在误区则是一方面表现在国内居民对人寿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认识不充分,仅过分强调和看重投资功能。根据弘康人寿的调查,对于“购买保险产品,主要看重的是什么?”的选项,受访者选择“满期返本金,有收益有保障”占到了38%,选择“保险保障”的只占到29%,此外,选择“投资回报高”占了25%,选择“快速返回”占了18%。另一方面,国内居民普遍把寿险视同吃穿用度的消费,先为老人、儿童购买,家庭经济支柱却往往忽略自身保障,目前仅有24%的人意识到首先应给家庭经济支柱购买保障类保险。
事实上,尽管保监会近几年大力倡导产品创新,支持产品多样化,但目前国内寿险业产品结构仍然比较单一:与成熟寿险市场里的保险保障类和理财服务类产品功能明确的情况不同,中国市场中约90%的保险产品将保障和投资“揉在一起”。而这类产品设计复杂,不够透明,也导致居民获得保障的成本过高。据统计,我国每10万元寿险保额的平均保费支出达到每年几千元,这一数字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别为702元/年和497元/年。
弘康人寿相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国内寿险产品结构不合理,投资保障组合型产品独大,让百姓获得保障的成本过高,“市场上满期返本金的产品占了主流,这就相当于只需要购买袜子的顾客被要求同时购买一双鞋。”上述人士举例,25岁的张小姐购买某寿险公司返本型寿险,保额10万元,年交保费4900元,共交8年,保险期间20年,满期返还所交保费1.1倍。而纯消费型产品20年内累计保费,仅为返还型产品保费的5%。也就是说,纯消费型产品每年的保费仅需100元。
保障缺口大 结合实际选择寿险产品据了解,造成保障缺口大的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国内寿险产品结构不合理;二是居民保险观念存在误区。
两大主因致保障缺口大
探由
以一线城市小康家庭中的32岁家庭主力为例,未来家庭责任包括:子女教育(130万元)、父母赡养(65万元)、房贷/车贷(140万元)和家庭生活费用(225万元)。而已备费用包括:配偶未来收入(280万元)和目前储蓄(20万元)。两项相减,应有寿险保障额度为260万元。
此外,从不同年龄阶段看,26至35岁之间需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人群保障尤为不足,其中26至30岁之间的人均寿险保障缺口高达57万元,保障充足度仅为16%。而不同年龄阶段和地域所需应有寿险保障额度也不相同:对于一线城市、毕业买房的26岁单身来说,其应有寿险保障额度为200万元;在一线城市的小康家庭中,32岁家庭主力应有寿险保障额度为260万元;而二线城市的小康家庭,30岁家庭主力应有寿险保障额度为130万元;在二线城市中,中年有成的45岁家庭主力,应有寿险保障额度为15万元。
保险,保障缺口大 结合实际选择寿险产品根据友邦中国今年8月初发布的国内首个“新生代家庭幸福缺口调查”,在各个城市新生代群体“幸福保障缺口”一项中,排名前三的是深圳(148万元)、上海(147.3万元)、北京(144.4万元),之后依次是广州(142.1万元)、苏州(130.2万元)、南京(122万元)、佛山(120.4万元)。由此可见,尽管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和投保意识都走在前列,但保障缺口却比二线城市要大。
从地域看,一线城市的寿险保障充足度最低,其人均应有寿险保障为69万元,人均实际寿险保障仅为13万元,缺口达到56万元。为何一线城市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投保意识也比其他城市更强烈,其保障充足率却最低?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一线城市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因而在疾病、养老及其他各方面的保障需求也就更高,由此导致保障缺口更大。
日前,弘康人寿发布与联合罗兰贝格、RGA美国再保险公司共同完成的《中国居民寿险保障充足度调研报告》,该报告通过对12个城市2852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发现中国居民寿险保障严重不足。即使把社保和企业提供的补充保险计算在内,中国居民人均寿险(以死亡为赔付条件)的保障额度仅为11万元,与应有寿险保障(指被保险人遭遇不幸,为维持家庭生活质量不变所需的费用)相比,缺口高达41万元,保障充足度仅为21%。
数据
今年以来,尽管保险业内对于“产品回归保障”的呼声渐高,但近日有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居民寿险保障仍然存在严重不足。其中,一线城市寿险保障充足度最低,保障缺口达到56万元。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