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认为,随着互联网支付的快速发展,用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已经成为一个社会焦点,必须加强防控。但文件内容有些还会讨论和调整,相信最后的定稿会是符合社会大众和这个时代的需求的。
第三方支付牌照“缩水” 含金量悄然生变还有支付机构称,未来将根据正式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进行业务调整,那些没有与银行开展资金存管服务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则加紧寻求银行合作,使得与之合作的P2P平台顺利在银行开立存管专户。
支付宝方面称,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是企业和监管部门透明互信,研究倾听,积极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点是新生事物发展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发展的坚实基础;腾讯方面则表示,会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央行以及其他支付机构一起,为正式的管理办法建言献策。
由于《管理办法》正在征求意见,各项规定依然充满变数,支付机构则纷纷与央行等监管部门进行沟通和反馈意见。支付宝、腾讯、京东金融、汇付天下等相关负责人陆续表示,公司相关业务团队正与监管层保持密切沟通。
一边是追求盈利多元化,一边是监管大棒来袭。第三方支付机构试图“一张牌照通吃”的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只要涉及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必须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或自获金融牌照。而这也正是部分互联网金融集团的最新策略,其中支付牌照仅仅是打通系统内支付结算的一项基础设施,更多的金融服务则需拿下小贷、基金、银行、保险、理财等相关销售或经营牌照。
不仅如此,随着第三支付机构对P2P运行规则的熟悉,支付机构不甘于单纯做通道业务,开始直接涉足P2P业务,而这不免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内部的沉淀资金产生混淆,甚至出现客户备付金挪用的现象。
P2P,第三方支付牌照“缩水” 含金量悄然生变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第三方支付机构两极分化严重,支付宝、银联支付、财付通等排名靠前的支付机构占据市场八成份额,剩下两成份额则被200多家中小支付机构争夺。为寻求更多收益,第三方支付机构对P2P进行资金托管十分普遍,以此获取托管服务费、实名认证费、短信发送费等,并在托管过程中还产生了资金沉淀与风险准备金的隐性收入。
连连支付副总经理曾毅在采访回复中表示,现在发出来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大概有270家,但是盈利的不超过10家,有200多家都在生死线上。我们都知道在互联网时代每个领域做不到前三名几乎就无法存活,所以按照央行的业务分类,市场最多能够容纳大约20家企业,这就导致剩下的企业必须要在其他地方突破。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在功能上正逐步趋于融合。通过延伸支付链条,支付机构可以创造更多的业务空间和盈利模式,且每个新的业务空间都可能超越支付本身的价值。在第三方支付行业整体盈利情况并不乐观的背景下,支付机构想方设法拓展各类综合金融服务并不难理解。
密切沟通
尹振涛认为,监管办法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定位,让其发展空间和业务模式有了清晰的方向,历史收益被框死,势必会削弱市场对牌照的估值,使第三方支付市场更趋理性。
第三方支付牌照“缩水” 含金量悄然生变“抢注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热潮或将减退,行业发展更趋理性。”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室副主任尹振涛(博客,微博)看来,自牌照制度实施以来,第三方支付牌照成为市场抢夺的稀缺资源,在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中,真正能够通过通道业务获利的凤毛麟角,很多都在“玩概念、屯牌照”。
如此一来,人们对“多功能”的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的收购热情也出现变化,引发待售支付机构估值缩水。有消息称,目前支付市场中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含金量大概是每张5000万元,而今交易活跃度受到抑制,售价将进一步降低。
这次,监管层发文意在规范支付业务以外的综合金融服务。换句话说,第三方支付机构必须以小额、快捷的金融中介服务商为定位,对支付之外的资金存管、清算、借贷等“类存款”“类清算”的业务则需划定一定边界。
一般来说,第三方支付机构主要从事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业务,但在实际操作中,诸多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业务触角已经延伸至资金托管、信贷、理财、债权融资等“类银行”金融业务,并借助绕开银联、与银行直连的方式打通线上清算通道,形成一个有实无名的“线上清算机构”。这些都是监管层所不能容忍的。
从央行等十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保监会推出《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到最新出台规范第三方支付行业的《征求意见稿》,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分业监管思路正逐步渗入互联网金融领域。无论是P2P、第三方支付、众筹,还是互联网保险、网络消费金融等线上金融业务,均有望进入细则频出的监管时代。
P2P,第三方支付牌照“缩水” 含金量悄然生变牌照“缩水”
一石激起千层浪。日前,央行发布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引发各界热议,各大支付机构则加紧与监管层进行密切沟通。不过,受监管文件影响,第三方支付未来的估值空间正在收窄,牌照含金量悄然生变。
一边是追求盈利多元化,一边是监管大棒来袭。第三方支付机构试图“一张牌照通吃”的业务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只要涉及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机构就必须与相关金融机构合作或自获金融牌照。而这也正是部分互联网金融集团的最新策略。
温馨提醒:随时光飞逝,岁月变迁,文章观点,准确性、可靠性、难免有所变动,因此文章观点仅供参考!